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妖女哪里逃-第5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六六八章 民以食为天

    “这三种作物都找到了?”

    李轩一瞬间就兴奋起来:“这是两天前的符信,这个时候应该已经到通州了吧?让他们尽快入京,把东西都送到我府中给我看看。”

    虞红裳却不解的看着他:“不过是些海外之物而已,也不是什么仙草灵珍,轩郎你用得着高兴成这样?”

    李轩则笑着回道:“如果这土豆与红薯的亩产量都可以达到三五千斤呢?这玉米可以让北方土地的亩产量,提升三到五石呢?其中的土豆,玉米还能充作主食呢?”

    在李轩来的那个世界,土豆是清朝中期的时候才由海商传入中土的。

    这是一种高产的粮食,一亩地随随便便就能收获一两千斤。

    后世改良品种与种植方法之后,产量可以达到三五千斤,甚至达到八千斤以上。

    土豆不但适合在粮食产量极低的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北部等高寒地区种植,也可极大程度的增加南方粮食产量。

    红薯则是明末的时候传入大明的,也是高产的作物,亩产可达几千斤。

    史书上说是红薯‘一亩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且无地不宜’,‘润泽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荠’。。

    可惜最初几十年,此物一直都在南方种植,直到康熙年间被引入浙江,在乾隆年间,才被引入北京。

    玉米进入大明的时间较早,在嘉靖以前就有记载了,那个时候叫做‘玉麦’。

    玉米也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耐旱、耐寒、耐贫瘠性,关键是可以与麦、春谷或高粱等轮作,大幅度的提高粮食产量。

    正因这三种外来的作物造就了所谓的“康乾盛世”,让清朝的人口在几百年的时间里膨胀到了四万万。

    李轩对这三种作物其实没抱太多的希望,只是在大半年前,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画出图形让虞红裳派人去海外找找。

    毕竟这个世界仙魔显世,道法横行。

    民间种植的作物与粮食,也与他那个世界不尽相同。

    可没想到,泉州市舶司那边还真有收获。

    “亩产三五千斤,还能充足主食?”虞红裳吃了一惊,神色震撼不已:“真有此事?轩郎你从哪里得知的?”

    如果是真的,这些东西虽然不是什么仙草灵珍,可对于大晋来说,它们的价值却是远在最顶级的仙草灵珍之上,是能够真正活人亿万之物。

    那时候整个大晋,可能都再无饥荒之忧。

    李轩信口胡诌:“我是从一些海商口中听说的,以前在金陵的时候,我常与他们接触,知道了一些海外之事。

    其中就包括这三种作物,我想既然它们能在海外之地养活无数人,那么能不能将之引入中土种植?不过泉州市舶司那边送来的东西到底是不是,我还得亲眼看看。”

    虞红裳却还是难以置信:“亩产真能达到三五千斤?怎么可能有产量这么高的作物?轩郎你可知这意味着什么?这可是无量功德!

    这会不会是那些商人以讹传讹,夸大其词了?需知江南最上等的水田,亩产也就只有七百斤不到。”

    李轩哑然失笑,他想在这个世界,土豆与红薯的产量可能更加夸张。

    既然大晋的稻米产量可以倍增,那么土豆与红薯的产量翻番,也是可以期待的事情。

    不过在见到实物,还有种植的效果之前,他不会夸这样的海口。

    “具体如何,我们试着种一种就知道了。以道法辅助催生,最多一个多月时间就可看到试种的结果。”

    说到这里,李轩又想起了一事:“对了,‘神农院’那边最近有什么新的成果没有?”

    神农院是数月前虞红裳第一次‘监国’的时候,李轩借助她的权柄筹建的,目前是挂在中军都督府,典农中郎将的衙门下面。

    资金是由内府提供,虞红裳又以皇家的名义,从各地强行征召了数十位擅长木系的术法高人,还有十几位深谙农务的儒门弟子。

    目前他们的任务,是优选小麦与水稻的良种,总结改善耕作方法,增加粮食的产量。

    在年节之前,‘神农院’就已经有了一些成绩。

    他们在皇庄的那些试验田,小麦的产量最高已增至五石,稻米则增加到九石。

    采用‘神农院’优选培育出来的稻种与麦种,还有更科学的种植方法,上田普遍能增产百分之二十到三十,中田则能增产百分之十五到二十五左右。

    不过在今年二月以后,由于朝中局面云波诡谲,李轩对‘神农院’的关注就少了。

    虞红裳听到李轩问这个,面色却微微一青,眼中现出了些许怒意。

    这恼怒并非是针对李轩与神农院,而是正统帝与孙太后。

    正统夺宫谋逆,也将‘神农院’的十几位供奉术修卷入了进去,使得‘神农院’的力量大减。

    此时的虞红裳,对‘神农院’已是无比重视。

    所谓‘民以食为天’,虞红裳知道大晋要坐稳这个天下,那么首要之务,就是让百姓吃饱饭。

    可此时却因正统帝一己私心,让‘神农院’的研究进度大幅度的放缓。

    她摇了摇头:“神农院那边的进展不大,水稻的产量,目前只提高到三成半,小麦则能达到三成左右。其实这已很不错了,虽然没法达到轩郎的预期,不过我以为目前的成果,已经可以在民间推广。”

    李轩就心想这哪里够?

    皇庄的那些试验田,可是由‘神农院’几十位术修日夜照看着的。

    换在普通的农家,谁有这闲工夫做这样的深耕细作?

    所以神农院的那些成果用在普通农家,能够让粮产增加半成就很不错了。

    可李轩的设想,是最好能在这两三年内,让天下间的粮食增产三到五成。

    这是他未来施政变法的基础,而增产的粮食,还有因此衍生出的财富,不但可安定天下,还可提升变法的容错率。

    他可不想因强推变法,落到王安石与张居正那样的下场。

    当然,粮贱伤农也是个问题。

    可如果不将粮食的价格打到底点,他如何能将人吸引到城市里面做工?如何能将人移民到辽东与两广?如何能打击乡间的地主豪强?

    想要抑制兼并,因势利导才是最好的方法。

    可随后李轩还是苦笑着道:“罢了,趁着春耕还没有结束,红裳你可以先在皇庄试种。我会让家里的田庄,还有亲朋好友也跟进的。”

    他想只增长半成,就能极大的改善民生,增强大晋的国力。

    虞红裳闻言微微颔首,她也没打算强行推广粮种。

    一来‘神农院’培育出来的粮种数量有限,二来上杆子的不是买卖。

    只需皇庄与李轩家的田庄产量大增,自然就可吸引更多人跟进。

    李轩则在心想这个时代,这个世界,能不能出现一个袁老?

    李轩知道杂交水稻与杂交小麦的原理,可这绝不是通晓原理就能做得成的,这不但需要大量的细致工作与实验,还需要足够的运气。

    李轩也曾在数月前有意无意的向‘神农院’的人透露过这一‘设想’,可至今都没有任何的反馈。

    据他所知,如今神农院里唯一在这方面下功夫的,就只有那位‘惜雪姬’。

    此女在三个月前痊愈之后就改换了姓名,以‘绝罪’为道号,由龙门道掌教含元子亲自举荐,加入到了李轩麾下的神农院。

    按照含元子的说法,赵惜雪不但深谙音律,在木系道法上也有极高天赋,仅次于他的弟子花神笑。

    李轩不知赵惜雪的木系天赋究竟如何,可此女倒是蛮听话的。

    神农院那些术修,都把李轩‘设想’的杂交育种之法听过就忘,唯独赵惜雪肯下力气全心钻研。

    李轩还是很期待的,心想赵惜雪如果真能在这方面有所成就。那就足以偿还她在白莲之乱时造下的罪孽而绰绰有余。

 第六七八章 冰河临世

    在陕西西安,原秦王府承延殿。

    在晋太祖时,秦王府号称为“天下第一藩封”,秦王是诸王号中最重。

    太祖年间甚至还拨付巨款,在西安修建几乎比拟皇宫规制的秦王府。

    不过就军事实力来说,秦王府在大晋宗室诸王中只能位居中游。

    早年太祖赐予的秦王六卫,因财力不足,加上太宗的猜忌,已经裁撤了其中之四,剩余的两个也虚有其表。

    在沂王虞见深起兵攻西安时,这两个藩王卫军一哄而散。

    这座秦王府也被沂王虞见深占据,成为沂王军的中枢之地。

    不过此间的气氛却已低沉压抑到了极致,所有人都是面目阴沉。

    在堂下,则有一位身罩金甲的男子禀告着:“东路军攻平凉府遇挫,原本泾州知州已经被我们遣过去的说客说动,有了开城迎奉之意。可三日前,此人却忽然将我方说客斩杀,悬挂于城头之上。。

    此人颇有几分将才,整顿当地军马之后固守城池,西路军七万兵马连攻五日都不能克。”

    沂王虞见深不禁陷入凝思,眼神没有焦距的看向殿堂之外。

    堂上的前陕西总督甘平,则是面如锅底。

    泾州知州是他的学生,景泰六年此人会试被取中的时候,甘平是他的房师。

    且二人之间不但有着师生关系,此人在进入官场之后,也是他一手提拔。才得以在九年间,从一个排列于二甲末尾的进士,成为六品泾州知州。

    所以二人之间的关系,额外的亲厚。

    原本在甘平看来,泾州一地是十拿九稳的,泾州知州一定会献城景从,结果却出现了这样的变故。

    可他知道泾州知州为何会改变心意,这是汾阳郡王李轩在宣府以弱胜强,大胜蒙兀,不但擒拿脱脱不花,斩首数十万级,又在张家口外击败了瓦剌大汗也先的影响。

    近日此战结果已轰传大江南北,比之李轩在潮白河一战而胜,斩杀梁亨还要震撼人心。

    这也使得无数人对当今朝廷有了信心,汾阳郡王李轩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分明是‘定兴王’皇甫神机之后的又一神将。

    有这样的人物主持朝廷军务,这天下间有谁能抵挡汾阳郡王的无敌兵锋?

    而当朝诸位辅政大臣,都是才能卓著,卓有声望的清正之臣;临朝称制的长乐长公主曾经监国数月,也不是一个昏聩没有见识的女人。

    ——君贤臣直,神将在朝,这个最初让人不看好的朝廷,却是出人意料的稳当。

    这也就让南面许多人改变了心意,不愿再跟随沂王冒险。

    而此时列席承延殿内的众多谋士将领,还在议论纷纷。

    “这泾州知州当真好胆,能否遣一二天位将之击杀?”

    “没这么容易了,朝廷数日前已经调遣了数名天位南下,包括龙门道含元子,木道人,天师道张神业等人,据说武当掌教也已奉召出山。还有吐蕃数位法王与吐蕃王子,也已在北上途中。

    他们的天位已有十数人,哪怕这些人都不肯尽力,我们在天位上也不占优势。”

    “吐蕃?吐蕃这些人是蠢的吗?他们不是一直想要自立,为何跑来中原,为中原朝廷火中取栗?”

    “你们是不知李轩在吐蕃那边的威望之重。吐蕃乱局是其一手平复,那些法王都对他忌惮有加。

    尤其不久前的宣府之战,蒙兀数十万人葬身其手!吐蕃那边素来敬服北元与蒙兀人,此时只会更加戒惧其威。”

    “——泾州那边也不能耽搁下去了,必须把那边的七万兵马召回来。方瑛出任河南总兵,携十二万精锐边军入驻潼关,兵锋直指西安。

    据说此人还在整顿河南兵马,河南大省,卫所军达三十万,哪怕方瑛只调集其中一半为其所用,也有数十万的大军。”

    “还有太原总兵郭泰,此人也已召集十七万卫所军与两万太原标兵南下,兵进河东(平阳府,今临汾、运城),窥视汾水西岸。

    昔日唐高祖就是经此路南下进占长安,不可不虑。还有固原镇与陕西行都司方面,最近也是异动频频。朝廷分明是要举大兵攻伐西安!”

    这殿堂之内,许多人都面如土色。

    陕西行都司在前元的时候叫做‘甘肃’,晋太祖年间改名为‘陕西行都司’。

    甘肃厥壤肥饶,四面险固,被山带河,外有洪河之险,领二十四卫,八守御千户所,兵力达到二十三万人。

    原本陕西行都司与固原镇的力量,都被瓦剌人牵制在北面。

    可如今蒙兀新遭大败,陕西行都司与固原镇是否也将抽调兵力南下?

    ——这竟是百万大军合围西安,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