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妖女哪里逃-第5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可以帮助你获得先秦埋葬于始皇陵的所有财富,不过价值最大的,应当还是那些封印于兵马俑的一百二十万秦军神魄。其中无一例外,都可转化为‘天兵’。所以你只需得此女之助,你的天帝之位不说十拿九稳,两到三成把握还是有的。”

    李轩不禁倒吸了一口寒气,心想这少司命是真有一点‘香’啊,他差点就守不住自身的琉璃浩气了。

    ※※※※

    绿绮罗稍稍熟悉了身体之后,就离开了五军都督府,对李轩避之唯恐不及的前往了神农院。

    李轩也舒了一口气,在身上附着一个萝莉鬼魂的情况下,与罗烟她们‘嘿嘿咻咻’,还是很有压力的。

    许多特殊的招法也没法练习,李轩的面皮,还没有厚到可以无视一切的地步。

    随后他埋首于案牍,直到次日清晨,才将五军都督府这边积压的所有公文处理妥当。

    也就在辰时时分,李轩就穿着一身王袍,外罩六道伏魔甲,全副武装的策骑踏入紫禁城内。

    他沿途所过之处,几乎所有的京营将士,都是面色凝肃的半跪于地,或是问安,或口称千岁。

    所有沿途参与朝会的大臣,也纷纷避让,礼敬有加。

    这不是敬李轩的郡王身份,而是敬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大晋军神。

    当李轩踏入到太和门,包括首辅陈询在内的所有大臣,都是面显凝然之意。都感觉到一股无比磅礴沉重的威势,扑面而来。

    犹记得四个月前,大晋朝廷还是内忧外患,举步艰难。

    一些悲观之人,甚至认为这朝廷已风雨飘摇,最多能支撑个一年半载。

    然而短短四个月不到,形势已大不相同。

    如今虽还有一个沂王虞见深割据西安顽抗,却已难成大患。

    而这一切,都是因他们眼前的汾阳郡王。

    李轩连续生擒脱脱不花,克定宁王与襄王藩,以三尺长刀涤荡天下,横扫邪氛。

    这不但为李轩造就了战场上的无敌声威,也同样给朝堂诸公带来了巨大压力。

    “今日朝议的第一件事,就是南直隶掌印御史的人选。”

    站立于虞红裳前方台阶上的司礼监掌印太监钱隆扫望群臣:“此事在朝堂中已经争论三月不决,不能再拖下去了。”

    大晋开国之初,在都察院之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加上南北直隶,一共一百七十人。为正七品官,分区掌管监察十三行省与南北直隶的‘弹举官邪,敷陈治道,审核刑名,纠察典礼’等事,称为‘巡按御史’。

    此外每一行省都设有一主官,称为‘掌印御史’。

    而此时他们要议的,正是南直隶二十多位监察御史的主官人选。

    “此事简单!”李轩袍袖一拂:“既然辅政大臣争执不决,那就下付廷议!”

    这一瞬,包括陈询于杰在内的诸多辅政大臣,都不禁感觉一阵蛋疼,面皮抽搐不已。

    这正是他们最不愿见到的,一旦将此事下付廷议,就脱出了他们这些辅政大臣的掌控。

    这又是们拥有在朝堂人事上的发言权。

    可这些人事的最终决定权,却会落到了监国公主虞红裳的手中。

 第七零二章 天欲亡其国

    当日朝议,所有的人事任命,几乎都遵循了李轩的心意。

    他要在辅政大臣中获取一半的票数很困难,可要在廷议中,保障他与虞红裳的人选进入前三,却简单得多。

    不过李轩的吃相,肯定不能闹得这么难看。

    这个朝堂还需要几位辅政大臣的维持,李轩也需要团结朝野力量的绝大多数。

    无论是将几位辅政大臣架空,还是把他们驱出朝堂,都是等而下之的选择。

    作为大晋宰执,他必须调和阴阳,使群臣和衷共济,尽可能的发挥他们的才能,而不是激化矛盾。

    像是王安石那样将政见不同的人直接予以贬斥,固然是简单痛快了,却使得前赵之后数百年都陷入党争,甚至是遗毒后世。

    所以这次朝会的目的,更多是为震慑。

    大家如果愿意坐下来好好谈,那就可以多分一点糖果。如果不愿意,那就撕破面皮,廷议中分高下。。

    也就在这次朝议之后,朝廷各方面的政务都顺畅了起来。

    李轩与诸位辅政大臣达成了默契,所有北直隶,南直隶与沿长江运河一带三品以上的人事,日后都由他一言而决。

    三品以下,吏部也需优先考虑他提出的人选。

    至于其余地域,李轩一概不问。

    他的改革重心,就集中在这些省份。

    李轩的想法是先在这些富裕的省份施行新政,等到成功之后,再全面铺开不迟。

    那些穷苦之地一来风气保守,二来经不起折腾。

    到七月二十六日,朝廷恩科如期开启。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恩科的总裁官正是李轩,副总裁则是商弘,各房的同考官,也有近半之数是虞红裳参考李轩的意见任命。

    由于急缺官员,几位辅政大臣在一场朝会议论之后,又临时增加了录取的人数。

    这一科总数八百二十位进士,是大晋历年会试之最。

    让李轩宽慰的是,这次他对科举的改革,没有在朝中遭遇太大的阻力。

    至少八位辅政大臣,无一人反对增加算学科目。

    景泰帝知人善用,提拔的都是能臣干臣。

    只要有能力,哪怕是商弘,萧磁,高谷这样心向太后上皇的,他也能够容忍。

    景泰帝临死前任命的八位辅政大臣,更是无一庸臣,都知道算学的重要性。

    所以他们哪怕不公开支持,也不会正面反对。

    科举的结果也很喜人,此时的八股文章虽已遗毒于世,可在算学上下过功夫的学子还是有不少的。

    朝廷录取的八百进士,基本都娴熟掌握《九章算术》的所有数学知识。

    其中还有不少人研读过他的《格物》,试卷中不但逻辑分明,还将《格物》之理奉为圭臬。

    所以他们的名次大多都很靠前,基本都在二甲与三甲前列。

    李轩不是不知道其中有许多人是含有投机之意,可他无所谓。

    文章难以作假,这些人即便想要投他所好,也需真正领会了他的学问。

    那些虚浮于表面,试图鱼目混珠的,李轩一眼就能看出来。

    而能够通晓《格物》之理,又能在算学上有造诣的,甭管他们的人品如何,至少在政治敏感度方面很强,能力方面也可期待,都是可以使用的人才。

    而就在进入八月中旬的时候,李轩以部属王源为将,领四万新近编练的神机第三营,神机第四营为核心,加上蓟州与辽东十二万骑军征辽东。

    此时已临近冬季,辽东由于寒潮的关系,气温已经很低了。

    可九月出兵有一个好处,那些辽东的游牧部落需要过冬,位置基本都稳定了下来。

    李轩则在将士的御寒上额外下功夫,不但给每人都准备了两套棉衣,还特地弄来了大量的皮革,给所有将士准备了皮靴与手套。

    王源的用兵也势如风火雷霆,在短短两个月内,就横扫了整个辽东平原。

    此时辽东的女真部落,绝大多数都在蒙兀历次南侵中损失惨重。有些许保存了元气的部落,本身就倾向于大晋。

    故而王源大军所向,几乎一片披靡。气势如虹的收复了黄龙府(长春),会宁府(哈尔滨),直到木鲁罕山(鹤岗东北)而还。然后在更寒酷的天气到来之前,全军返回沈阳。

    此时更北面临近通古斯与库页岛的地域,虽然还没有恢复,不过奴尔干都指挥使司的精华地带,都已经掌握在大晋之手。

    剩余的那些北山女真与生女真等部,只需派出一些使者就可以平定。

    这些部落天高地远,大晋对他们也只有羁縻之力,实际管束不到他们。

    其中的许多部落,甚至还不知道奴尔干都指挥使司曾经失陷于蒙兀之手。

    他们也不会管南面的辽东平原是属于谁家,反正只是口头臣服,无论是臣服于蒙兀,还是臣服于大晋,对他们来说没什么区别。

    而就在朝廷宣布重建‘奴尔干都指挥使司’之日。朝廷上下都为之沸腾,群臣都振奋不已。

    王源这一次东征的战果其实不大,一路斩下的人头都不到千颗。

    可这是土木堡之变以来,大晋第一次收服失地,意味着大晋的国力正在恢复。

    此时虽还有沂王虞见深祸乱西北,可朝中有识之士却都不甚在意。

    无论民心,地势,还是军力,沂王虞见深都不占优。这位唯一能依仗的,就是所谓‘昆仑派’的支持。

    这个域外道门,不知怎的就冒出了数十天位,一力支持虞见深割据陕西。

    可此时的西安,北有陕西都指挥使司(甘肃)与固原镇,东面则有河南总兵方瑛,太原总兵郭泰堵住了潼关与河南府,兵锋难以东出,只能偏居一隅,难以影响天下大势。

    所以朝野内外,一片朝气蓬勃,显出蒸蒸日上之势。

    不过到十月底,朝廷就发生了两桩大事。

    一是南方各地都上报歉收,请求朝廷减免今年的钱粮征收。

    二是八月份大晋遣往交趾国与大缅国,斥责两国援助麓川土司祸乱晋土一事的使者,都陆续从南面返回。

    两国的态度不尽相同,大缅国那边恭恭敬敬的将使者送出国土,保证再不会与麓川勾连。

    交趾国则是拒不承认,并将大晋使者驱赶出境,在朝中掀起了轩然大波。

    李轩安排的海船队,也没能如愿从交趾国与占城买到多少粮食。

    他们的海船在河内上岸即被驱赶,只能借助交趾地方豪强之力,走私了一些粮食上船。

    至于占城那边,则是无粮可供。

    只因交趾国王黎元龙已兵临占城,两国之间已交战数月。

    李轩颇为惊讶,占城原为汉代所置日南郡的象林县,位在交趾之南(越南南部)。

    那边也是一片沃野千里的膏腴之地,一年三熟的占城稻,就是出自于此。

    原本在他的预计中,如果在交趾买不到粮,那就以占城为备选。

    李轩当即将出使交趾的鸿胪寺少卿与彭八百急招入京,询问详情。

    这次前往交趾国的海船队,就是由彭八百主导。

    彭富来的这个老爹,不但是横行两淮与南直隶的大盐商,在海外贸易中也颇有份量。

    这次朝廷购粮,彭八百登高一呼,当即海船云集。

    可惜的是,这次彭八百组织的船队虽然钱没少赚,可粮食却没能带回多少。

    当二人面见李轩之时,那位鸿胪寺少卿羞愧无比:“其实交趾国的朝臣,最初对下官的态度还是很不错的,礼敬有加,且已允诺断绝对麓川思氏土司的支助。

    不过在九月之后,他们忽然间态度大变,之前负责接待下官的交趾礼官先是对我避而不见。随后他们的国主又将我招入朝堂,厉声训斥,以下官轻慢无礼为由抽打了下官整整十鞭,然后强行让力士扭送,将我驱赶出境!”

    鸿胪寺少卿在羞愧痛恨之余,也怒火填膺。

    作为上国使臣,他在交趾国却遭遇到这样的奇耻大辱。

    鸿胪寺少卿自觉无颜见朝廷百官,入京的这些时日,他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百官鄙薄,群臣讥讽。

    这让他甚至有了轻生之念,如果不是要就自己的差事述职,做一个了结,他现在就已投湖自尽。

    李轩的面色清冷:“那么你可知交趾国态度大变,是什么缘由?”

    “殿下!”鸿胪寺少卿章隼深吸了一口气:“下官世代书香门第,是知礼之人,这次出使交趾,绝无傲慢不逊,以大凌小之举,一切都是以礼相待。

    唯独在九月初的时候,下官拒绝了交趾礼官请求朝廷册封交趾王为‘安南国王’之议,可此事大晋已严拒交趾多次,应当不至于将之激怒。所以交趾国之变,应该不是我们使团的缘故。”

    此时他稍稍犹豫:“根据彭兄打探得知,在九月中旬,有中原人士秘入交趾王宫。之后交趾王不但将我们使团驱逐,更在不久之后起兵征伐占城。”

    李轩微微颔首,然后就看向了彭八百:“彭叔您怎么看?”

    “应当就是那金阙天宫,也就是所谓的昆仑派。”

    此时的彭八百,在李轩面前却不敢自居长辈,他抱了抱拳:“如果我猜测无误,金阙天宫应该是许诺了交趾王助其攻伐占城。

    还有,近日交趾与占城等地粮价暴涨到二百文一石,我推测是金阙天宫在交趾与占城等地大肆购粮,推高了粮价。”

    李轩愣了愣神,然后竟不怒反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