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妖女哪里逃-第6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天刑台内是万万不能去的,乐氏夫妇就在天刑台内干活,帮助他打造第二座‘太阳神炉’。

    他们如看到自家女儿晕迷不醒的景象,不知会是什么反应。

    李轩有愧于心,被两人斥责一顿倒不觉什么。可万一乐氏夫妇气不过,直接丢下工作走人,他可找不到第三个有乐氏夫妇这般水准的炼器师,帮他制作太阳神炉。

    李轩想了想,还是决定将乐芊芊抱回家,交给自己的老娘照拂。

    前阵子母亲刘氏与大嫂素昭君又有了冲突,她气不过就跑到了汾阳王府居住。

    在这边当王府太夫人舒心惬意,颐气指使,旁边还有江夫人与薛夫人两个亲家走动,舒心惬意极了。

    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法看到长子长孙。

    李轩回来的时候,刘氏正在看着自己的嫁妆账本。

    当她望见李轩之后,当即就是一喜:“轩儿,小平安他现在怎样,何时能带孩子回来看看?”

    此时刘氏已看见李轩怀里的乐芊芊,她愣了愣神,然后就想真不愧是自家的轩儿,儿子什么的都不重要,就只看重女人。

    如果换成了别的女人,刘氏一定火冒三丈不可,可乐芊芊偏偏就是含韵之外,她最喜欢的一个女孩。

    李轩发现刘氏看自己的眼神,也像是在看一个祸害。他不由无奈道:“方才为保烟儿性命,芊芊的心血精魂消耗极大,可能得晕迷数日,不能无人照拂。孩儿现在多有不便,只能请娘帮忙照拂。

    至于小平安,我稍后就会过去看看。等到时机合适,烟儿她会把孩子带回府里。”

    刘氏这才容颜稍霁,然后她就想起了一事:“对了,还有一事,你三堂叔家已经同意由轩儿你兼祧他家门第了,烟儿不用去拜父母,孩子也不需要送过去,只需日后香火灵堂有他们一个牌位即可。”

    虽然之前就准备以兼祧之法将罗烟娶进门,可其实这桩事,一直都在谈。

    刘氏可不会容许自家的孩子,送到别人家去喊爷爷奶奶,堂兄也不行。

    她今日特意提起此事,其实是为暗示李轩,快点把人娶进门!

    李轩听了之后,却微觉失望:“就只谈妥这一家吗?”

    “不止,你九堂叔家还在谈,目前也就只他家合适——”

    刘氏下意识的答着,可随后她就面色一滞,黑着脸道:“你到底想要兼祧几家?想要族人里面几家后继无嗣?”

    李轩也感觉自己失言了,很不妥当,很缺德,很不厚道。

    他讪讪一笑,正想说什么,就见一个侍女匆匆奔入进来。

    “太夫人!”这侍女望见李轩,当即眼神一亮:“刚好王爷也在,少天师她快生了——”

    李轩精神一振,然后就无奈的想,这是在赶场啊?

    他又暗暗庆幸,幸亏及时从外域回来了,没有错过孩子出生的最重要时刻。

 第七七八章 草原的畜牧革命(求月票)

    虽然李轩本人对‘黄河水清’一事不甚在意,甚至认为这是黄河上游大规模干旱的预兆。

    不过他还是低估了此事对于大晋民心,对大晋士林的影响。

    随着黄河河水越来越清澈,整个大江南北都为此躁动了起来。

    到了十月中旬,这股子妖风已吹刮到了草原上。

    所谓‘妖风’一词,是由‘前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现任‘宁远右布政使’张九龄单独认定的。

    与张九龄同属‘宁远都指挥使司’的其他文官们在闻得此事之后倒颇是欢喜,与有荣焉。

    毕竟故老相传,圣人出则黄河清。

    这个应运而出的圣人,自然不可能是监国长公主,也不可能是那几位辅政的阁老。。只可能是当世理学护法,真正执宰朝政的汾阳郡王李轩。

    这位汾阳王不但是当世声望崇高的钜儒宿学,一身浩气琉璃,还著作有《格物》,《政论》这等经世致用的鸿篇大作。

    关键是其文治武功,也足以与昔日扶保幼主,使姬周得两千四百年天下的儒家圣人‘周公旦’比较。

    他们认为‘黄河水清’这一天兆可谓正合其时,是天意对汾阳王功绩的认可。

    张九龄实在受不了这些同僚对李轩的吹捧之词,他一大早就从衙门里面跑了出来,冒着风雪往‘宁远城’的北面方向走。

    朝廷在不久前设立的宁远都指挥使司,其管辖范围大约就是昔日宁王藩的辖地,也就是鞑靼左翼加上朵颜三卫的地盘。

    宁远都指挥使司的首府,也设在了昔日宁王藩的王都‘大宁城’。

    张九龄准备赶去的地方较远,叫做‘大宁第九卫’。

    那是大晋讨平蒙兀之后,将众多鞑靼部落打散整编出的一个卫所,一共有三个千户所,二十四个百户,分布于大宁北面那一片广达三百里的草原上。

    在破敌山那场大胜之前,汾阳王曾经上奏朝廷,请朝廷在漠南漠北直接开衙设省,编户齐民。

    可此举却遭到几位辅政大臣,还有以他张九龄为首的众多清流的群起反对。

    当时的许多朝官都认为在草原一地只能仿效汉唐,采用羁縻之策。坚信汾阳王设立流官,编户齐民之策绝不可行,他们断定这只会将蒙兀人激怒逼反,并为日后埋下无穷隐患,让朝廷在平乱过程中耗尽国帑。

    汾阳郡王无可奈何,只能退一步,转而在五军都督府的架构内,于漠南漠北筹建四大都指挥使司,用于争取几位辅政大臣的支持。

    当时还担任左佥都御史的张九龄,还为自己挫败汾阳郡王的企图得意不已。他想如此一来,一旦漠南漠北有失,那么责任都是汾阳王的。

    四大都指挥使司隶属于卫所军系统,也就没可能从户部拿钱,从朝廷获取资金支持。

    他没想到的是,李轩数日之后就在‘破敌山’取得国朝以来未有之大胜,全歼了蒙兀近百万大军,一战将蒙兀的国运打崩。从而挟辉煌战功南归,压服了整个朝堂。

    然后他张九龄就被李轩委以重任,平调到了草原,担任宁远都指挥使司的‘右布政使’。

    大晋的都指挥使司,是没有布政使这个官职的。

    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是大晋太祖在各地行省设立的机构,三司之间彼此平行,不相统辖。

    不过李轩在漠南漠北设立四大都司,就是为了日后设立行省做准备,所以在这四大都司之下,另设了布政使司与按察使司,一主政,一主刑。

    张九龄这个右布政使,就是宁远布政使司的副贰——他从左佥都御史这么重要的职位调过来,居然还是一个‘副贰官’。

    张九龄自然是不愿来的,哪怕是官升三级,他也不愿来漠南这苦寒蛮荒之地。

    可那位汾阳王义正辞严,说是看好他的才能与人品,想要将他的才德用于地方,造福万民。

    如今蒙兀既已降服大晋,那就是大晋之民。那边数百万百姓正嗷嗷待哺,等待张九龄这个儒门大才去解救,去抚育,去教化。

    张九龄没有选择,他知道自己只要开口拒绝,李轩就一定会将他贬官夺职,永不叙用。

    且理由光明正大,满朝文武都不会有任何异议。

    张九龄最终选择了隐忍,他在离京当日写下了‘守得云开见月明’一行字,赠予那几位同样被‘平调’漠南漠北的同僚。

    张九龄的想法是且让那位汾阳王得意一时,等到日后天子亲政之刻,那么今日他张九龄承受的屈辱,会一样样从汾阳王那里讨回来。

    那时他还要世人都识穿李轩擅权妄为,威福自专,实为乱臣贼子的真面目!

    可这前提是自己必须生存于朝堂中,最好是能在未来某日,取得与天子接触的机会。

    所以张九龄到了大宁之后,还是做了一些实事的。

    这‘大宁第九卫’,就是他亲手整编出的一个卫所。

    张九龄虽然对李轩在草原编户齐民之策嗤之以鼻,可对于李轩的政令却做的很到位,不敢有半点纰漏。

    这是担心被李轩找到籍口,将他贬斥到更偏远的地方,比如正大战绵延的西安,云南。

    张九龄知道这位汾阳王从来都是面厚心黑,表面仁义道德,正人君子,可背地里却是荒淫无度,心黑手辣。

    在战场上取一个文官的性命,对于汾阳王来说会是很麻烦的事么?

    张九龄在大雪中策骑跋涉二百余里,终于在下午的时候,来到了大宁第九卫的卫堡。

    ——这是一个简陋的石城,临时堆砌的石头墙只有大约两人高,面积则是百丈见方。

    里面的设施也很简陋,只有一些低矮的木房与石头房。

    不过在石城之外的二十里地,却散落着大量的蒙兀包,足足有一千多帐,周围还有大量的牛马牲畜。

    据说汾阳郡王有意拿出部分缴获自蒙兀贵人的金银,给这些牧民们修建砖石结构的房屋。

    不过今年是肯定来不及了,漠北一带早在八月中旬就开始封冻,漠南也在不久前开始大雪连绵。

    这种天气根本就没法修房子,所以漠北那边的牧民没有编户齐民,他们今年还得逐水草而居。

    ‘大宁第九卫’在这边定居下来后,暂时也只能住在蒙兀包内,然后给牲畜们修建简易的木棚用于保暖。

    张九龄对此不屑一哂,他想这些畜牲没有吃的,那么牧民们要这些砖石屋子有什么用?

    砖石做的房子保暖是保暖了,可能够让那些畜牲不饿死么?

    没有了牛羊牲畜,这些牧民们又该怎么活?

    张九龄暗暗期待,汾阳王想当然的以为漠北牧民,也能像中原百姓一样治理,那就等着出乱子吧!

    如果汾阳王敢从中原调粮,赈济这些定居的草原牧民,那么他一定会狠狠的参汾阳王一本。

    朝廷税赋都是民脂民膏,不能这么白白花出去。

    不过就在张九龄骑着马,靠近那座石堡的时候,发现一群人从石堡里面冲出来。

    其中为首之人‘宁远左布政使’薛白,也就是当今张少天师的兄长,传说中汾阳王的大舅哥。

    此人原任‘工部都给事中’,在七月中旬的时候官升七级,被调往漠南担任宁远左布政使,也就是他现在的主官。

    张九龄望见薛白之后,不由微觉疑惑,心想这个家伙为何会来大宁第九卫?

    薛白看见他之后也略觉意外,然后他就神色淡然的微一颔首:“既然来了,那就一起去吧。”

    他策马前行,直往远处一户牧民家奔了过去。

    此时第九卫的卫指挥使韩东也策骑跟上,与张九龄并肩而驰。

    他语声随意的向张九龄解释究竟:“这次薛大人过来,是来巡视我们第九卫的青贮之政。前日那场大雪之后,这附近是真找不到一点牧草了,所以薛大人已同意了我们第九卫解封青贮,让牲畜过冬。”

    “哦?”

    张九龄当即精神一振:“那么本官倒是期待备至了。”

    他知道汾阳王在漠南‘编户齐民’的成败,就取决于这所谓的‘青贮’之政。

    此政一直都是薛白亲自负责,除了他信任的那些亲信部属之外,完全不假他人之手。

    不过张九龄也做过了解,知道这所谓的‘青贮’,无非就是将春夏之季的牧草收割存储起来,在地窖存放到冬天使用。

    可春夏之季的牧草放到冬天,要么腐败烂掉,要么就是变成枯草一堆,牲畜们还能吃么?就不怕牛羊吃坏肚子病死?

    张九龄当时就差掉笑掉大牙,朝廷讨平蒙兀的时间是七月上旬,在漠南推行青贮之法的时间,也是在这前后。

    所以他们保存的牧草大多来自于初秋,只隔了三个月时间。

    可这样也不行,那些牛羊们不会吃这种不新鲜的草的。

    韩东听了之后,却哈哈大笑:“什么期待备至?你是想看我们汾阳王笑话吧?我家殿下睿智英明,格局高远,你怕是想多了。”

    韩东是去年卫所整军之后凭借战功,以寒门之身升职‘卫指挥使’的。从那时起,他就自认是汾阳王门下走狗。

    不过因职司的关系,他与张九龄接触较多。

    由于汾阳王的缘故,韩东最初对张九龄此人厌恶至深。

    不过这家伙在公务上尽职尽责,对第九卫的牧民也照拂良多,让韩东稍稍改观,偶尔也肯开脸与张九龄说说话。

    “对了!”韩东又想起一事:“我听说今年黄河的水清了?是因汾阳王吧?”

    张九龄的脸当即就是一黑,他神色淡淡:“据说是比往年清了些许,可那又如何?什么圣人出,黄河清,都是子虚乌有之事。”

    韩东就不屑的一声嗤笑:“什么子虚乌有,古人说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