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炎不良人-第3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越是有权有势的人,考虑的东西越多,顾忌的东西越多,受到掣肘的地方也越多。

    之前,西征兵败,藩地在西北的燕王,可是为了西征出钱又出力的,朝廷当中无人可对其有所指摘,而眼前,一次新的西征即将展开,除了奉旨西征的镇海大将军殷元魁,朝廷需要依仗的还是燕王,在国家的利益面前,个人的利益算什么?

    李嗣源对于许一凡的真实身份,其实并不感兴趣,他真正感兴趣的是,京城在这件事上会怎么做,以他对京城那帮人的了解,不管许一凡是不是叛将之子,都不重要,说他是就是,不是也得是。

    徐诗芷保不住他,齐若兮也保不住他,至于东海城这边的人,更不可能保住他,李嗣源很想看看,到了许一凡被定罪的时候,徐诗芷会是什么反应,你喜欢他,无所谓,我把他弄死就可以了,反正他死了,你就没什么念想了,至于你是恨我也好,还是诅咒我也罢,都无所谓了,我要的是你这个人,又不是你的心,要心做什么?拿去喂狗吗?

    李嗣源这一次来东海城,除了是做最后的情感努力之外,更多的还是给京城方面的人施压,我是质子不假,但是,想要西征,也可以,但是没有燕王府的配合,你集结再多的军队又能怎么样,想要我燕王府出工又出力,没有点儿好处怎么能行。

    其实,对于李嗣源而言,这一次他来东海城的主要目的,不是和徐诗芷在情感上取得什么突破性的进展,如果有的话,几年前就有了,他只是告诉所有人,徐诗芷是他李嗣源看上的女人,谁都别想动,他来东海城是接徐诗芷回京的。

    至于徐诗芷愿不愿意跟着自己回去,那是另外一回事儿,她怎么想其实不重要,只要大势下来了,徐诗芷不回也得回,等到西征开始的时候,徐肱不妥协也得妥协,皇帝不会因为一个大臣的女子,就放弃国家的利益的,个人的利益在朝廷的利益面前,是不值一提的。

    阴谋吗?

    不,这是阳谋,摆在桌面上的东西而已,大家心里都清楚,炎武帝心里也非常清楚,不然,他李嗣源怎么可能这么轻易的出京呢?

    对付许一凡,也只是随手为之而已,在李嗣源眼中,许一凡都称不上对手,只是一个稍微大一点儿的蝼蚁而已,他只是看对方不爽,随便找个由头碾死他而已。

    当然了,这个由头也确有其事,至于真假如何,李嗣源懒得去辨认。

    然而,众人的这场等待,随着一个太监的到来,成为了一场挥之不去的阴影。

    …………………………………………………………………………………………………

    十二月三十号!

    除夕夜,家家户户都在为团圆饭而忙碌着,一支大约十人的小队来到了东海城,为首的是一个太监。

    太监姓赵,人们都称呼他为赵公公,是皇宫内五大太监之一,跟上一次去往兴安城宣旨的洪公公是一个级别的,不过,洪公公是洪德寿的干儿子,手把手调教出来的太监,无论是在地位上,还是在权利上,赵公公都要逊色不少,当然,这只是在京城内而言,离开京城之后,赵公公的地位是很高的。

    赵公公进入东海城之后,直奔刺史府,而此时崔东海开中门,迎接了这位远道而来的公公。

    在同一时间,所有关注着许一凡事件的人,都把目光投向了刺史府。

    开中门,摆香案,率领一家老小跪拜听旨。

    赵公公也是一副公事公办的态度,待到崔东海一行人准备好一切之后,就直接拿出圣旨,开始宣读起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圣旨开头说的内容很直接,无非是说崔东海这些年,把海洲治理的井井有条,国泰民安,朕心甚慰,弄出了炼铁厂,提高了铁的产量,于国于民于朕都是大功一件,功在千秋之类的,然后就是赏赐了。

    崔东海刺史的位置不变,但是,俸禄却加倍了,除此之外,还给了崔东海一个侯爵的爵位,可世袭罔替,另外,给了崔东海二儿子一个男爵,直接进入国子监读书,最后则是一些零零散散的赏赐了。

    对于这个赏赐,崔东海自然表现的感激涕零,高呼皇帝圣明,但是,心底对于这个结果,并不感到意外,因为炼铁一事,本来就是国之大事,而崔东海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他上报给京城的时候,恰好是西征兵败的时候,这个时候有了炼铁的办法,无疑是给了炎武帝再次西征的底气。

    一个侯爵,听起来很吓人,但是,仔细想想也不觉得奇怪,如果崔东海是京城任职,不但会给一个侯爵,还会给官升一级,甚至两级,赏赐会更加的丰厚,当然了,现在的赏赐也不少了。

    “接旨吧,崔大人。”赵公公已经合上圣旨,笑呵呵的看着崔东海。

    从小入皇宫,对于朝中的那些事,赵公公是熟门熟路的,他自然知道什么人能得罪,什么人不能得罪,而眼前这个崔东海,虽然不在京城做官,可是,也是以为封疆大吏,他是皇帝身边的人不假,可是,跟崔东海这样的人比起来,还是不敢摆谱的。

    “嗯?完了?”崔东海闻言,下意识的问道。

    赵公公闻言,下意识的挑了挑眉头,表情微微一愣,不过,他没有说什么,笑着走到崔东海面前,说道:“圣旨已经读完了,崔大人接旨吧,若崔大人觉得有何不妥,可以跟咱家说,咱家一定把如实上报。”

    “臣崔东海,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崔东海闻言,不再说什么,连忙接旨。

    在接过圣旨之后

    ,崔东海站起身,看着眼前笑呵呵的赵公公,并没有立即把赵公公迎进客厅,而是看了看赵公公身后,轻声问道:“赵公公,可还有旨意?”

    “嗯?”

    这一次赵公公是彻底的愣住了,他看着崔东海,眼睛微微眯起,半晌都没有说话。

    圣旨自然是有的,不过,给崔东海的只有一道,剩下的圣旨是给都蔚殷武的,当然,还有给齐若兮等人的口谕,只是,这个时候崔东海如此去问,就有些不符合官场的规矩了。

    【咋滴,你崔东海立功了不假,该给你的,能给你的赏赐都给了,你还不满意,还想要更多不成?】

    崔东海见赵公公的表情,作为官场的老油条,哪里不知道对方在想什么,他先是歉意一笑,看了看赵公公身后的人,然后把赵公公拉到一边,小声的问道:“赵公公,日前,我派人送往京城的八百里加急文书,陛下可曾收到?”

    “嗯?”

    赵公公闻言,眯起了眼眸,眼神古怪的看着崔东海。

    崔东海以为赵公公是想要些好处,不动声色的从袖中掏出一张银票,放在了赵公公的手心,说道:“公公可否告知一二。”

    赵公公不动声色的收起了银票,然后,摇摇头,说道:“不曾听闻有八百里加急文书送往京城。”

    崔东海闻言,顿时皱起了眉头,心中顿时隐隐的感到不安,然后,又问道:“公公一路行来,可曾听到什么风声?”

    “风声?崔大人指的是什么?”赵公公眯起眼睛问道。

    “这。。。。。。”

    崔东海彻底的愣住了,整个人紧蹙着眉头,而赵公公也是心思活络的人,他自然也看得出来,崔东海不是对这次的赏赐不满,想多要些赏赐,而是因为其他的事情。

    八百里加急,这种事情可不常见,上一次八百里加急,还是崔东海这边汇报了炼铁一事儿,这一次又是什么事儿值得动用八百里加急呢?

    想到这,赵公公就问道:“崔大人,有话直说,海洲是不是出事儿了?”

    崔东海深深地看了一眼赵公公,然后点点头,接着说道:“公公若不急,请到正厅一叙。”

    赵公公本来也不着急,闻言也没有拒绝,于是,两人就进入了正厅,而跟着赵公公一起来的人,自然有管家去照顾安排。

    进入正厅,奉上香茶,赵公公拿起茶杯抿了一口,就放下,然后,看着崔东海问道:“崔大人。。。。。。”

    崔东海紧蹙着眉头,看着赵公公解释道:“七天前,我派遣马亮送了一封八百里加急文书,奔赴长安,按理说,在四天前就已经抵达长安城了,为何。。。。。。”

    “崔大人,到底是何事需要八百里加急?”赵公公见崔东海没有继续说下去,就问道。

    “事关十三年前的玄武叛乱。”

    “什么?”

    此话一出,赵公公顿时一惊,整个人猛地站起身来,嘴里发出一声尖锐的声音,彻底暴露了他公公的特质。

    看到赵公公这个反应,崔东海顿时心中有数了,他一边安抚赵公公坐下,一边解释道:“当年,玄武叛乱,叛将许淳战死,其儿子却不知所踪,这件事赵公公知道吧?”

    赵公公点点头,此事,他自然知晓,他环顾一周,确定四周没人之后,这才说道:“这件事,不是已经过去了吗?那孩子应该已经死了吧?”

    崔东海则摇摇头,道:“没死。”

    “没死?”

    崔东海点点头,然后又摇摇头,接着把前几日在东海城发生的事情告诉了赵公公,而赵公公听完之后,满脸震惊,他这才明白,崔东海为何会写八百里加急文书送往京城了,同时,也明白崔东海在接完圣旨之后,会问出那句话了。

    “这件事,有多少人知道?”赵公公问道。

    崔东海苦笑道:“整个东海城的人都知道了,估计,整个海洲和附近几洲的人都知道了。”

    说到这,崔东海看着赵公公问道:“赵公公这一路走来,难道没有听到丝毫风声?”

    赵公公摇摇头,此时的他也紧蹙起了眉头。

    这个时候,两个人都意识到了事情的不对劲。

    八百里加急文书,朝廷有严格的要求,必须三日之内送达,马亮出发已经七天了,按理说,早就抵达京城了,而这件事的严重性,是个人都看的出来,估计在文书送达京城之后,新的加急文书就会被送出京城,直奔东海城。

    在这个过程当中,京城的人应该可以追上前来宣旨的赵公公,可是,赵公公并没有遇到,而且他进入海洲到现在,从未听到有关这件事的消息,这正常吗?

    非常的不正常,而这也是两个人感到不对劲的地方了。

    两个人在沉默一阵之后,赵公公率先开口了,他看着崔东海说道:“崔大人,实不相瞒,咱家这次来,还有几份圣旨,分别是给都蔚殷武大人的,还有给乐萱郡主的,最后还有一份是给许一凡的,如果崔大人所言属实,那。。。。。。”

    赵公公没有说下去了,但是,意思也十分明显了。

    如果许一凡真的是叛将之子的话,那关于许一凡的那份圣旨,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拿出来的。

    “崔大人,接下来该当如何?”赵公公这个时候也有些慌乱起来,开口问道。

    崔东海想了想说道:“赵公公还是按照之前的行程走,去都蔚府和沧海别苑,把圣旨读完,至于关于许一凡的那份圣旨,暂时不慌拿出来,在等等,等京城那边的消息。”

    赵公公闻言点点头,正合他意。

    两个人接下来,又聊了一会儿,赵公公就起身离开了,而崔东海自然亲自把其送出刺史府。

    在送走赵公公之后,崔东海就回到了书房,陷入了沉思。



第二百九十四章 叹息复叹息



崔东海为官清廉与否暂且不好说,但是,在外人眼中,崔东海是当之无愧的好官。

    书房不大,一张圆桌,几张椅子,一张书案,一排书架,除此之外,房间内没有多余的装饰品,崔东海坐在书案后面,整个人依靠在椅子上,紧蹙着眉头,久久无言。

    此时的崔东海并没有接到圣旨时候的喜悦,反而忧心忡忡,今日之事太过于诡异了。

    倒不是说赵公公来的时间不对,对于这种在除夕宣旨的事情,不是没有,历朝历代皇帝,都曾经这么做过,无非就是趁着除夕这个节日,表扬一下手底下的官员,彰显自己对其的重视。

    炼铁厂制造出来已经很久了,可是,相关的赏赐却迟迟没有下来,这也很正常,毕竟从京城到东海城路途还是十分遥远的,估计赵公公从京城出发的时候,炎武帝曾经交代过,让他掐着点来到东海城。

    如果没有出叛将之子这件事,赵公公的到来无疑是对海洲这一年来工作的肯定,是莫大的殊荣,可是,偏偏出了事儿,而赵公公却毫不知情,这本身就意味着事情有变。

    再结合前几日,发生在四季楼的一些事,这就让人不得不多想了。

    崔东海从外放做官开始,马亮就跟在其身边,之前,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