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炎不良人-第4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来,这种嫉妒并不强烈,可是,在看到许一凡本人之后,这种嫉妒的情绪就猛烈的很多,可能是因为他长得比自己好看,跟小师兄李璇玑不相上下,也可能是对方穿着不凡,身边还跟着那么多人,前呼后拥的,也可能是龙门客栈掌柜的女儿,在看到许一凡之后,就‘移情别恋’的缘故,总而言之,他就是不喜欢许一凡。

    有些人的喜欢,总是没有任何道理和根据所言,喜欢就是喜欢,正所谓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而有些人的憎恶,也是没有任何道理可言的,可能双方一见面,就不喜欢对方,而陆沉对待许一凡的感觉就是后者,至于许一凡如何看待他,他不知道,也不清楚。

    晚膳之后,在其他道人选择做功课的时候,陆沉却走出了道观,坐在道观的门槛上,看着黑漆漆的夜幕,还有不远处的灵洲城。

    灵洲城很大,也很繁华,哪怕是到了晚上,也是灯火通明的,只是,相对于中原腹地的城池来说,灵洲城的繁华还是差了很多。

    当然了,陆沉看的更多的,还是头顶上的繁星,从这里仰起头看去,天上的北斗七星显得格外的明亮,每每看到北斗星的时候,陆沉的心就会变得无比的祥和,这比他念道什么清心诀都要管用。

    就在陆沉半坐半靠在灵隐观门口看繁星,胡思乱想的时候,在道观内,观主的房间内,灵宝道人和灵隐道人展开了一番对话。

    “他就是我们要找的那个人?”灵隐道人问道。

    灵宝道人点点头,没有说话。

    “确定吗?这些年,我们找到的孩子不计其数,他只是其中一个罢了。”灵隐道人又说道。

    显然,灵隐道人对于这件事还是不太相信。

    灵宝道人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说道:“我见到那个少年了,他也看到了。”

    “如何?”灵隐道人下意识的问道。

    “不好说啊!”灵宝道人抬起头,看向门外,叹了口气说道。

    灵隐道人闻言,皱了皱眉头,两道长长的白眉毛,开始抖动起来,看起来就像是两条白蛇在空中舞动一般。

    “既如此,要不直接杀了他,以除后患?”

    灵隐道人看起来慈眉善目的,可是,从他嘴里说出来的话,却无比的狠辣,听起来,他不像是个得道高人,反而像是个土匪。

    灵宝道人却摇摇头,深深地看了灵隐道人,说道:“杀不得,也杀不掉,何必多此一举呢,乱世已起,大劫将至,每个人都在下注,没必要在这个时候出手,现在,我们不动,其他人也不会动,一旦我们率先动手了,那其他人也会跟着动的,你认为,一旦这个结果出现,我们能护得住他吗?”

    灵隐道人不说话了。

    沉默良久,灵隐道人问道:“那师叔,你这次来,是打算?”

    “我要去一趟西域。”

    “现在?”

    “明日。”

    “去做什么?”

    “我要去看看佛门的佛子。”

    “然后呢?”

    “看完再说。”

    “就这样?”

    “就这样!”

    随着这段对话结束之后,两个老真人就此沉默下来。



第三百六十二章 玉门关外的小事儿



第二日。

    许一凡一行人早早的起床,在简单的用过早膳之后,一行人就再次启程出发,直奔康城而去。

    同一时间,北斗山上有一老一少两人,缓缓地走出灵隐观,在灵隐道人的目送下下山,二人徒步去往西域。

    从灵洲通往康城的官道,相对于中原某些地方的官道要好走很多,无论是驿站的数量,还是道路的质量,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和改良。

    就道路和驿站这件事而言,往往最重视的不是那些位列中枢的朝中大臣,除了极少数的几位大臣之外,其实,很多人对官道和驿站的建立,都是抱着无所谓态度的。

    大部分朝中官员,他们寒窗苦读十余载,一朝高中,从而走上仕途,大多数人从最初怀揣理想,想要做一番大事业的心态,逐渐被生活磨去棱角,变得碌碌无为,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某一个衙门,或者在某一个位置打转,这些人,可能是因为家世不够,也可能是人际关系不好,亦或者是能力不够,在常年累月当中,当初的那点儿书生气,早已经被官场的磕磕碰碰给磨砺的无比的圆润了。

    儒家讲究中庸之道,只是,圣人提出的中庸之道是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但是,很多人却觉得,所谓的中庸就是什么也不做,讲究一个无为而治,那什么又是无为而治呢?在他们看来,就是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说,常言道,说多错多,做多罪多,无为就是大有所为,而这就是他们心中的中庸之道。

    为什么很多朝中官员,尤其是文官,他们终其一生,所处的官职都不算高,无论生前,还是死后,他们都是寂寂无名之辈,除了少数人知道他们之外,没有多少人记得他们,就是因为他们始终坚持的所谓的中庸之道。

    文正,是每一个文官都梦寐以求的谥号,可是,真正能得到这个谥号的人却少之又少,这也跟官员潜移默化的坚持‘中庸’有关。

    当然了,也不是天底下所有的读书人,或者说所有的官员,都不想做事,不愿意做事,不敢做事,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少耿直的读书人,他们自然想做事,愿意做事,也敢做事儿,可是,往往这些人的下场都不算好。

    一来,不管是在长安当官,还是在地方上任职,都讲究一个方式方法,而所谓的方式方法,更多的还是来源于人情世故,很多读书人在初次当官的时候,因为满脑子都是圣人教诲,对于很多人的做法都看不惯。

    有的人会选择无视,有的人会直接当面指出,更有人会直接拿这些事情开刀,如果是前者,那自然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只要你让对方好过了,对方自然也会让你好过,不敢说有大的作为,至少在表面上的功绩还是有的,至于说有多大,那就看情况了,如果是后两者,那结果往往都不算好,看似是得罪了一个人,其实,往往得罪的是一批人,一个人和一群人的对立起来,下场可想而知,到了那个时候,你别说做事儿了,能不能做官都是个问题。

    二来,想做事儿,愿意做事儿,敢做事儿,这个想法是好的,可是,有没有这个能力做事儿,其实也很重要,有些官员自认为读了几天圣贤书,学了一些书籍上的道德文章,就觉得老子天下第一,眼高于顶,可是,这样的人往往都是眼高手低,纸上谈兵,做不成事儿,也做不好事儿,还可能会坏事儿。

    三来,官场也好,社会也罢,其实都是由一个个圈子组成的,而每个圈子都有圈子的规则,也就是人们潜规则,或者说是为官之道,如果你是一个有能力,又有背景,还愿意做事儿的人,其实还不够,还需要融入一个个圈子当中,而一个圈子的形成,往往都是有很多人存在的,到底是你去改变这个圈子,还是这个圈子去改变你,那就很难说了。

    如果是你改变了这个圈子,能够折服这个圈子的人,那你做起事儿来,自然事半功倍,可是,如果是圈子改变了你,那你还能做什么事儿?

    其实,为官和做商人很相似,讲究的就是一个利益,官场上的人有官场上的利益,可能是名,可能是权,可能是真金白银,然而无论是哪一种,都是利益,当你触动了一小部分的人利益的时候,可能会遇到阻碍,大不了就是碰一鼻子灰罢了,可是,一旦你触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那么不管你是谁,都会很惨,那怕是皇帝,有时候在处理某些事儿的时候,也不可能随心所欲。

    别的不说,单单只说之前西征的事情。

    为何在秦嘉涆带着二十万镇西军西征的时候,会有那么多子弟兵在军队当中,为什么他们会导致一代名将秦嘉涆最终含恨战死沙场?

    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想要快速晋升,想要快速的获取政治资本,从快的方式有两个,一个是参加科举,还有一个就是入伍当兵。

    科举这种事情,不是每年都进行的,有可能一年两次,春闱和秋闱,也可能三年一次,总而言之,时间不固定,录取的人数也不固定,科举的举行往往是看朝廷对人才的刚需,如果朝廷需要人才,那自然科举举办的次数就多,也频繁,而这个时候,往往录取的人数也比较多。

    但是,科举的进行,往往备受朝廷关注,皇帝都格外的重视,没有点儿真才实学是很难考中的,而一般的官员,他们的孩子都比较多,往往优先考虑的就是嫡长子,或者是在读书方面表现好的孩子,至于其他的庶子,他们该怎么办?

    还有就是,科举的开始,往往都是全国的读书人都来参与的,人数往往很多,而想要在这些人当中脱颖而出,光靠家中长辈的那点儿恩惠和人脉关系,是很难做到的,而且他们就算为了自己的孩子上下打点关系,得到的照顾也是极为有限的,毕竟,每次科举皇帝都会派人监督,并且事后…进行核查的,如果发现有人徇私舞弊,那往往就会让很多人人头落地,为了一点儿小恩小惠,就把自己的前程,甚至身家性命搭上,是不值当的。

    更重要的是,官场的官员那么多,如果帮助了这个人,那其他人你帮不帮?不帮肯定说不过去,帮了却无法向皇帝交代,如此一来,很多人往往都不会选择帮忙。

    再加上,大炎王朝虽然是以武立国,可是,科举制度已经不是一朝一代才形成的,而是经过无数个朝代发展、演变、完善的制度,很难在这上面做手脚,而大炎王朝的历代皇帝,对科考这件事都无比的重视,没有哪个官员敢轻易去触动这份禁地,越是那些身居高位的官员,越是懂得这个道理。

    既如此,那些官员想要走科举这条路,从而给子孙谋福利,可以,但是,能谋求到什么程度,那就不得而知了。

    相对于科举,当兵往往是最好的选择,也是一条扶摇直上的捷径,只要你去了战场,带兵杀了人,做出了一些功绩,只要表现的不是太拉胯,往往都会被赞扬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官员,当他们把官位做到一定程度之后,往往都会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军队当中去磨砺,说是磨砺,其实就是去镀金的。

    大炎王朝王朝每年都会和北蛮、西域、南夷发生摩擦,从而发生一些小规模的战役,而这些战役的胜负,往往都意味着战功,有了战功,就有了政治资本,等他们离开军队,回到长安的时候,等待他们的自然是荣华富贵了。

    为何西北的子弟兵最多?而北方和南方的子弟兵相对要少很多呢?

    原因也很简单,虽然北方战事频繁,尤其是入秋之后,战事频繁,北蛮每年都会叩关,可是,北方的子弟兵是最少的,原因无他,就是因为北蛮人残暴,跟他们作战,很容易战死,搞不好就被对方给割了脑袋,到最后,战功没有混到,反而葬送了性命,这就不划算了。

    至于说南方,南夷虽然常年和大炎王朝有摩擦,可是,大多数时候都是属于对峙状态的,南夷人想出来很难,而大炎想要进入南夷,也很困难,至于说战功,肯定也有,可是,往往都是一些不痛不痒的小功劳而已,如果去的人多了,战功就那么点儿,怎么分,就算有了战功,这点儿战功放在朝堂之上,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相对于北方和南方,西方这边就好很多了。

    一来,西域王国众多,王国有大有小,实力自然也有强有弱,只要操作得当,战功是很好拿的。

    二来,历代的镇西大将军,都很好说话,也很会做人,像秦嘉涆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其实目的也很简单,就是因为西北寒苦,他们每年都需要朝廷拨下来大量的资源,如果不跟朝中的那些大臣搞好关系,那影响的往往就是几十万的大军。

    都说宁可得罪君子,也莫惹小人,那些官员话语权不重,可是,如果他们真心想要为难你,恶心你,也挺让人难受。

    在历史上,不是没有镇西大将军是刚正不阿的脾气,可是,这样的性格,往往受连累的不止是他一个人,还有他麾下的将士,作为统帅,做到大将军已经是极致了,可是,手底下的那些将士们呢?他们难道不

    想晋升吗?而他们想要晋升,还需要朝廷那边点头,如果你把朝廷当中的那些官员得罪了,那你镇西军的大小将领,几十年不挪窝也很正常。

    因为双方的这种各取所需,逐渐形成了一种默契,这也导致很多朝中官员,在需要给子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