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成为了道医之后-第3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蛮夷来我中国学习礼义。”
  “我中国却向蛮夷学习宗教。”
  “这不是乱了套了吗?”傅奕哼唧道:“和尚拜道士为师,就跟小国王子来中土求学是一样,我是没有觉得有什么稀奇的。”
  傅奕一开口,便把萧瑀的嘴巴堵住了。
  两个人经常因为信仰不同,政见观念不同而吵架。
  萧瑀没有容人之量,连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跟他做对都要诬告。
  但这其实是萧瑀的自保之术,他是前隋皇亲国戚,只能用来平衡李世民的麾下。
  这是另一种智慧。
  要不然萧瑀也不会六次罢相,六次回来。
  “灵感寺已经封寺多年,要开寺还得有个缘由。”
  李郸道开口:“为先皇后,隐太子,海陵刺王殿下祈福如何?”
  李郸道一句话便拿捏住了李世民。
  窦皇后是信佛的。
  “准了。”李世民挥手:“你那两个弟子德行如何?可能为一寺主持?”
  “我那大徒弟八戒和尚,佛法高深。”
  “其曾经一步一步欲往天竺欲问佛陀真经,等行至敦煌,便自悟了,如今隐约有大宗师气象,发现中土便有真经,不必外求。”
  李郸道自然对八戒和尚一阵胡吹。
  不过“灵感寺”取自观世音,其全称为“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可以说是灵感寺就是观音禅院。
  李郸道将灵感寺要来,一是为八戒和尚谋个禅宗道场,二是回敬观音。
  “灵感寺名名声不显,还请陛下再赐一名。”
  “既然是祭奠母后,和朕的两个兄弟,那便对应东宫吧,东宫青龙主之,改名叫青龙寺吧。”
  “多谢陛下!”李郸道得了赏赐。
  而李世民点点头,随后又问起了旱情,还有旱区移民的事情。
  “今年若无外犯,便不再打仗,百姓修养生息恢复民生要紧。”李世民开口道:“但突厥之患依然如梗在喉,如今虽然结成盟约,却不可不防,诸位爱卿可有什么应对之策?”
  “修补长城如何?秦长城虽然失修了一部分,但要修补还是可以修补的。”萧瑀开口。
  李世民想想,这似乎是个可行的办法,但是调用民夫太多了,容易造反。
  前朝就是因大运河埋下隐患的。
  “突厥并非如我中原一般,说合兵就合兵,颉利可汗十万大军乃是调动了十几个突厥部落的兵马而成。”李郸道直接开口道:“臣建议分而化之,教化为上。”
  房玄龄也点头:“臣的主意和李大夫的主意不谋而和,如今既然开了榷场,要和那些突厥互市,自然可以选择资助一些突厥小部落。”
  “只要各个部落之间不能聚力一处,突利,颉利,或者前隋义成公主,萧皇后,杨政道伪隋政权,便不可聚起大股兵马南下。”
  “另外可在榷场边建立城池。”李郸道开口:“军队屯田,为来往商人保驾护航。”
  “为何为商人保驾护航?商人逐利,如同逐臭之蝇。”李世民对商人天然不喜。
  李郸道开口道:“陛下如果想要快速富起来的话,那么这边疆贸易的税收便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保护商人,是保护那些交税的,爱国的商人,那些走私的,通敌的,逃避赋税的,自然也要靠边境官员,军队打击了。”
  李郸道开口:“当年汉武帝设立西域都护府,便将西域的财富源源不断输送到中国来,陛下自然也可以。”
  李世民现在满脑子都是搞钱,现在太穷了。
  能让自己钱袋子鼓起来才是真的有底气。
  “你细细说来。”
  李郸道知道李世民缺钱,当然不会吊着他,而且这也是李郸道未来向外传道的一环,李郸道要在边疆建立道观,教化塞外突厥,甚至伐山破庙,收伏一些护法神灵。


第736章 太史令傅奕
  建立互市榷场,修建城池,驻兵囤田,移一部分灾区流民到黄河以北,关外包头之类的地方,算是唐代版本闯关东。
  而且这块地方十分适合养马。
  到时候打通了西亚商道,贿赂突厥小贵族,为李唐骑兵买马,以及最重要的充实皇帝的钱袋子,引进各种植物种子,奇珍异宝。
  李世民听着这白马之盟被李郸道逐字逐句的解读,里面竟然大有玄机。
  心道:真他娘是个人才,可惜朕实在没有把握驾驭。
  李世民想了想,为自己赚钱这种要事,一定要派亲信去。
  尉迟敬德便挺知兵突厥的,可以作为行军大总管,前些日子也封了他做“国公”,正合适管这件事情。
  玄武门的常何,也可以外放了。
  李大亮也是个人才。
  反正李世民觉得随着这些人折腾,肯定是包赚不赔的买卖。
  于是令六部讨论将连着吐蕃,突厥,乃至于再往XJ那边诸多西域小国一带与大唐交接的地方,重新划分了行政机构。
  六部官员参考汉时西域都护府的做法,又结合如今实情。在河西走廊设立“税关”,屯兵驻守。
  又在丰州,甘肃突厥和吐蕃国相临之地设重镇,还有什么松漠都护府,单于都护府,饶乐都护府等,都是照搬的汉制。
  除了这些府外,原本的敦煌,张掖,龟兹等地,依然做为要道,设关卡,做咽喉,屯田守疆。
  只是不成想到,竟然切割划分出了十六个府、州、郡。
  其下辖制有上百个县或者重镇,但是基本上是地广人稀,汉民少,而其他少数民族多,很多地方要从零开始。
  而刚刚那群失守城池的官员如今也有了去处,送到西域,塞外,去给李世民啃生翻,赚钱,教化去。
  干得好,放你回来,干的不好,拿你问责,数罪并罚,全家流放。
  而除了这些官员,全国监狱里面那些囚犯,除了罪无可恕的,全部流放边境去,给我屯田守疆土。
  若是有人沦为乞丐,流民,而四肢健全,脑子没有坏掉的,也送着去边境屯田。
  李郸道这却是对“丐门”的怨念,这群丐门子弟,整天不干好事。送到边疆去跟突厥打交道。
  而真正活不下去的老百姓,去了屯田之地,也能有吃有住,总比当流民好。
  一去开荒,便有授田,三年免税,五年半税,还能重立户籍,一般来说这些流民乞丐,都是随遇而安的,对朝廷的安排不会有抵抗。
  这样一来,社会不稳定因素基本送到了外面去,造反的人肯定会少很多。
  只是其中要消耗的粮食,消耗的人力物力,只怕不在少数。
  李世民只能当自己还在跟突厥打仗,从石头里都要榨出油水来,等着明年,屯田有了产出就好了,不说自给自足,起码用大运河从南方调运粮食的压力要少许多。
  然而设立了这么多的府县州,还有塞外重镇,不可能只让军队掌管,那只会更乱,而刚刚任命的那些人,又远远不够,李世民只能允许他们临时在当地选贤才举荐为官。
  又做下决定今年九月开启贞观元年的科举,培养培养自己的人才亲信。
  随后的朝会又是大旱蝗灾的问题,治理方案已经提出来了,只看地方官如何做的了。
  等着朝会结束,李郸道出了宫,本来想去找八戒和尚跟法海的,让他们收拾收拾去青龙寺打扫打扫,择吉时开寺,重拾香火。
  却被傅奕叫住:“李大夫果然有诸葛之智。”
  李郸道跟这位反佛斗士神交已久,之前就想要去拜访他,可惜玄武门之变提前了一年,便未曾拜会,但也交换过名帖了。
  “太史令过奖了。”李郸道作揖。
  “哪里是过奖。”傅奕道:“你既会八阵图,知天文地理,能治民晓兵事,是个全才了,陛下有你辅佐,我们这些老骨头,也可安然身退了。”
  “只是在边境设府过多,只怕十羊九牧,往后还会形成尾大不掉的情况。”
  李郸道笑道:“陛下应该是想将开国爵勋的封地分封到边境去,甚至以后有皇子,不能继承皇位的,也会打发去做诸侯王。”
  傅奕想想:也是,如今那边就是一些荒芜之地,管他尾大不掉还是掉,只要长江黄河一带拿在手里,便已经是“中国”了,而那些土地,顶多算是“武功”。
  比如汉武帝,有个“武”字,便是因其有此“武功”。
  要是真能“尾大不掉”,说明也已经足够繁荣了,可以为后来者作为“疆国版图”,所谓“自古以来便是中国领土”的由头。
  而且突厥人,或者匈奴,或者党项人,女真人……
  这些游牧民族都是难啃的骨头,那些人能啃下来,让他们在哪里建国又如何?
  还不是中国的根?要向大唐进贡称臣。
  “这白马之盟,只怕坚持不了几年。”傅奕道:“萧皇后还在塞外,义成公主那个疯女人只怕更是不会罢休,还是多事之秋啊……”
  傅奕感叹着,突然话锋一转:“我与李大夫的师父孙思邈真人神交已久,不知可否能让李大夫引荐一番?”
  孙真人今日已经到了长安,还有路上新收的弟子孟诜,以及之前在麻姑山闲得蛋疼的卢照邻。
  以及一些因仰慕孙真人而主动追随的人。
  如今孙真人正在太医署里面。
  主要询问自己编写的《千金方》怎么还没有刊印天下。
  却是李世民要跟孙真人亲自碰面,才会答应以做“贤名”的。
  李郸道自然答应了下来:“太史令在天文上面的造诣不小,我师对此也略有研究,想来其中应该有共通话语。”
  李郸道又想想:“太史令尝试过修炼吗?”
  傅奕笑笑:“你便当我是叶公好龙吧,虽然懂得修行,却不愿意修行。”
  李郸道叹道:“太史令真是通透。”
  “现在的想法是现在,以后是以后,说不得等着老夫从朝堂上退出后,还要向小友你讨教修行之事呢。”
  “别到时候嫌弃老夫年纪太大了。”
  “自然不会。”李郸道笑道:“您境界比我高,已经不在乎年纪了。”


第737章 当世显学
  李郸道带着傅奕到太医署,只见孙真人正坐着那里,旁边巢老头正在跟着讲着如今朝廷的防疫情措施。
  大旱必定有大疫,这是历史规律。
  兴亡百姓苦不是说着玩玩的。
  “如今陛下移民各地,最怕有瘟疫在迁徙中传播。”巢元方道。
  孙真人正在尝着着孟诜做的“避瘟汤”。
  这汤可以增强人体卫气,不为邪气所乘犯。
  就跟怕中暑喝苦凉茶一个道理。
  孟诜是个二十来岁的小年轻,拜孙真人为师是属于带艺投师的类型。
  这位是唐代医家大拿,著作是《食疗本草》,认为治病于未发之时,平常少吃汤药,是药三分毒,讲究以食作药,如此达到无病的状态。”
  这位可是孟子31世孙,儒家的宝贝,后世太白山下孟圣堂,也是他所建立。
  还是个进士。
  如今也算是叛逆了,不在家学着诗书礼易春秋,跑来给孙真人做徒弟。
  孙真人如今的三个徒弟,一个初唐四杰卢照邻,一个日后的孟子后裔。
  反而李郸道之前籍籍无名,没有资本,结果做了这两个人的师兄。
  孟诜也擅长做饭,不过孙真人觉得他做饭的手艺可以跟李郸道学学,李郸道做饭在孙真人的印象中,没有什么人比得上的。
  李郸道做饭的手艺是四分天赋,三分来自炼丹制药的参悟,君臣佐使,三分是食材本身的独特。
  “瘟疫可防。”孙真人已经提出“病从口入”的概念了:“不吃生水,不吃生食,这些就能防住一半瘟疫。”
  孙真人喝完避瘟汤点评道:“你这避瘟汤也只能给给达官贵人喝。”
  孟诜不解:“为何?”
  “流民多饥,一饿生百病,元炁少了,瘦得好似干尸一般,喝这个怎么能激发自身卫气来抵挡瘟疫呢?”
  “对!”李郸道一进门,就听到孙真人说这话,不由感叹道:“还是师父您知道疾苦。”
  “贫道这一路上询问饥民百姓收录了三十几种野菜,跟他们的处理方法。”
  却是直接将稿子交给李郸道:“你看看。”
  李郸道看着,其中不少是常见的,比如蒲公英,婆婆丁,还有狗尾巴草。
  “师父算是功德无量了。”
  傅奕听闻,也拿来经手一观,感叹道:“孙真人真是一心济民。”
  孙真人对傅奕其实此前就已经见过,只是并无交情。
  但是现在有了。
  “忘了向师父你介绍了,这位是太史令傅奕大人,精通天文地理。”
  孙真人立马笑了:“就是那位写《请废佛法表》《请除释教书》的那位傅反佛?”
  傅奕叹道:“正是老夫了。”
  孙真人请他上座,这是个朋友,能处。
  其实傅奕上书,李渊并没有完全认同,也没有完全不认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