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御仙魔-第3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牛魔王等相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凝重,毕竟李晔这一去,可是承载了他们妖族的希望。
    “鹏魔王,你就留在此处护法吧,也好随时跟安王沟通。”牛魔王对鹏魔王说道,“我们出去主持外面的兽潮之战。”
    鹏魔王苦着脸叹气:“若是安王长期不出,你们可记得早点来换我。在这地方无所事事,连闭关都不能,呆的久了可是无趣得很。”
    牛魔王和禺狨王微微颔首,都没再多言,一同飞下高台,沿着来时的通道离开。
    回到地面广场,牛魔王和禺狨王飞上高空四处看了一阵,前者对后者道:“为今之计,还是要固守各地大城,不给凶兽向中心地带合围的机会。否则以兽潮的残暴,所到之处必定生机不存,而且一旦给它们进攻到七圣山附近,再想击退他们就难了。”
    禺狨王道:“这里有鹏魔王看着,你我也可以随时支援过来,应无大碍。现在就看美猴王跟杨戬战况如何了。他们是双方最强战力,两人的战斗结果,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战局走向。”
    他们也没有多说,各自散去不提。
    李晔眼前恢复视野的时候,发现面前一面空濛。天地都是灰沉沉的,看不到半点儿事物,就连脚下的“土地”都似实似虚,不知道是什么存在。
    这大概就是牛魔王说的混沌世界,李晔四处飞着观察了一阵,也没发现什么头绪。
    末了,他寻思着:“既然是封印带出的独立空间,首要任务,还是找到封印核心所在,如此才有破解封印的可能。若是连封印都找不到,那也就谈不上解封。”
    问题是,现在周围一片空濛,天地不辨,方向全无,又如何找到封印核心所在?

第一百一十七章 书生道 君子堂
    许州,忠武军节度使秦宗权站在城头,望着城外绵延如海的铁甲军阵,神色一片肃杀。
    围城的自然是宣武节度使朱温的兵马。只不过短短旬月时间,朱温麾下兵马已经从十万膨胀到六十余万,宣武军并未扩军太多,其他的将士来源于被朱温收服的藩镇。
    如今朱温带甲四十万,大举进攻许州。秦宗权闻讯,连带领忠武军迎战的勇气都没有,只是下令收缩兵力,放弃了北方诸个州县,集合主力固守许州城待援。
    此刻,秦宗权的目光落在城外大军前方。彼处有一个战阵,人数只有五百,但却有吞吐天地之势,无论是秦宗权还是忠武军将士,都根本不必过多感受,就能感到如山的压力在肩上。
    那五百甲士白衣胜雪,着银甲持长矛,人皆漂浮于半空,站立的位置比许州城墙还要高。
    “那便是朱温赖以横扫各个藩镇的道兵?”吴钩眼帘低垂,声音沉重,“五百个真人境修士,身披符甲,手持法宝,凡兵如何匹敌?”
    秦宗权神色在肃杀之外,还有浓厚的焦虑不安,听到吴钩的话,他声音有些发冷:“自古以来,凡间诸侯逐鹿中原,虽然也有许多修士参与其中,更不乏转世仙人,以仙法蛊惑敌军领兵将领和主君意志,从而取得大胜的行为。但像这种仙廷兵团直接下界的情况,简直闻所未闻!如果战争是这么打的,天下诸侯还逐什么鹿,直接比谁投靠道门早就是了!”
    吴钩眼神变幻:“道门把持天地正统这么多年,不是没有理由的道兵下界之前不是没有,上一回,还是秦末大乱的时候。彼时大秦精锐兵团方平天下不久,战力还在巅峰,可谓是无往不胜,天下豪杰莫能与之敌。若非仙人蛊惑了朝堂重臣心智,又派遣道兵下界,那些有兵家名将带领的精锐兵团,早就将乱军扑灭了”
    秦宗权一拳重重砸在女墙上,双眸渐渐通红,咬牙道:“现在说这些已是无用,殿下的援军什么时候能到?”
    早在李晔平定河东时,秦宗权就命令吴钩去河东拜见李晔,求为同盟,共同对付有道门扶持的朱温。
    彼时李晔态度强硬,不答应同盟,反而让忠武军单方面听令,秦宗权还有过不忿。
    好歹秦宗权没有跟李晔撕破脸,完全拒绝李晔的号令,这才保留了双方合作的可能。
    这回朱温横扫中原,发兵来攻许州,秦宗权早早就派人去平卢求援,希望平卢军能够有所行动。
    普天之下,也唯有同样拥有大修士团的平卢,才有可能对付朱温,救下忠武军了。
    吴钩道:“使者早已派出,本来早就该回来了,之所以现在还没有音讯传回,大抵是殿下也在考量”
    在吴钩看来,李晔断然没有不支援忠武军的理由。一旦忠武军被灭,朱温在中原就将没有一个值得正视的对手。届时北到黄河,南抵淮河,东到大海,西至潼关的地界,就会全面落入朱温之手。
    中原自古富庶,人丁众多,虽说眼下淮南的富庶已经超过中原,但是论人口数量,中原仍然是最多的。要是让朱温完全占有中原,那就是真正的大业之基。
    平卢,青州城。
    安王府政事堂里已经聚满了人,主座空着,下首的位置上坐着崔克礼,其次是刘大正、上官倾城等将。现在是崔克礼在主持议事,眼下众人商量的,正是要不要发兵救援许州,以及怎么救援的问题。
    李晔不在平卢的日子,寻常时候崔克礼主政,刘大正主兵,凡遇大事,则众人一起商议。
    “朱温横扫中原各镇,我们接到的救援信,也不是一回两回了,之前之所以不出兵,无非是忌惮那批仙廷道兵。现在道兵未损,我们除非尽起妖族修士,否则便没有与其一战之力。但若是妖族修士都离开平卢,一旦朱温趁虚而入,平卢就危在旦夕。”
    说话的是刘大正,他言语还算中正,“而且平卢眼下的要务,是稳定北方,将各个藩镇治理好,确立殿下在北方的权威。这也是殿下临走之前定下的大计。所以本将还是那句话,在殿下回来之前,平卢军不涉中原战事。”
    崔克礼沉吟片刻,缓缓开口:“若是不救忠武军,那么朱温就将得到整个中原。一旦殿下没有及时归来,朱温倾‘河南’之兵进攻平卢跟‘河北’,我们就将无从应对。”
    两人的意见,基本代表了官员们的意思,在场的官员们意见都分成两派,争论了许多时日,也没有一个结果。今日也是如此。
    议事散了之后,堂中就剩下崔克礼、刘大正、上官倾城三人。
    这时候,崔克礼才能没有忌惮说出心中的想法,他叹息着,不无感慨道:“天下大争,说到底是天下人在争。如今天上的仙廷横插一手,连妖族修士都要加入进来,这还是凡间的天下大争吗?”
    “凡间虽然也有修士,但毕竟是极少数,连真人境都寥寥无几。在仙廷修士和妖族大能面前,芸芸众生何异于蝼蚁?仙人境一次出手,就能毁了一座城,让十万百姓化为尘埃,这还是天下大争吗?”
    他话说完,刘大正和上官倾城默然不语。
    这时门外传来一个响亮的声音:“这场乱世,早已不单单是凡间的乱世,而是天地大劫。大劫是什么?大混乱。生灵不死伤惨重,叫什么大混乱?仙凡本是一体,这场大劫席卷天下,也是题中应有之意。”
    崔克礼等人向门外看去,并没有看到人,不过他们脸上并无奇怪之色。
    说话的是红孩儿,他们议事的时候,对方也在旁听,只是没有现身参与争论罢了。
    崔克礼皱眉道:“仙凡一体,可不能仙凡不分!事实上,本官从来都不认为,凡间的事,应该由仙人来掺和、决定。既然仙人不管兴云布雨,造福苍生,那么凡间事就该凡人做,仙人只管逍遥仙界就是。每逢乱世,仙廷插手大争之局算怎么回事?仙凡一体,本来也不是什么好事,这天下本就不该有什么天意,有民意就足够了!”
    红孩儿笑道:“这事你跟我说没用,现在就是这么个局势,你还想改变不成?”
    崔克礼沉眉敛目,正色道:“说到底,这是道门的局势,不是我儒门的!甚至,不是天下百姓的!”
    红孩儿没有再说话,似乎陷入了思索。
    末了,崔克礼起身之前,对上官倾城跟刘大正说道:“还请两位将军,做好征战准备,以备不时之需。”
    “这是自然。”刘大正道,“无论平卢军是否出战,这都是必要的。”
    离开王府之后,崔克礼没有回官衙,也没有回府邸,还是来到了城东一座书院。
    这书院是崔克礼进言,李晔批准后所建,比之私塾它规模更大,现在已有学子三千,比之太学院它收受的弟子来源更广,官宦公子与平民子弟都有。
    按照书院课程安排,每隔五日,都有崔克礼授课的时间,无论他政事如何繁忙,到了时间都会准时过来。
    崔克礼授课的屋子只有三十张书案,但来听课的却有数百人。不仅是屋子外的走廊,院子都挤得满满当当,连院墙上都爬满了弟子。这对向来重礼得儒家学子而言,显得很是不同寻常。
    好在崔克礼有文师修为,倒是不用担心有人听不到他的话。
    授课完,崔克礼离开书院的时候,已经是夕阳西下。
    书院外站着一名书生。
    夕阳将他的影子在街道上拉得很长。
    “师兄,扬州文会,先生其他三贤一起,点评天下儒士,再定会,原来原来你是想另立门户,自成儒门一派!”
    崔克礼一甩衣袖,冷哼一声:“有何不可?”
    张仲生说不出话来。
    因为他发现了一个更加恐怖的事实。
    崔克礼身上有金辉。
    他之前觉得那是夕阳光辉。
    而现在他发现那不是。
    他后退三步,指着崔克礼,嗔目结舌:“文文圣!你你竟然要成就文圣境界了?!这怎么可能!”
    崔克礼没有回答。
    他只是凝望着书院匾额。
    那是他的志向与希望,是他可以向道而死的那个道。
    书院名:君子堂。

第一百一十八章 自己做主
    这时节的阴天也显得十分闷热,一到午后就免不得叫人心烦气躁,然而对于大唐皇帝李俨而言,叫他坐立不安的真正原因并非天气,而是现在自身的处境。
    不久前凤翔军围攻长安,神策军中尉杨复光力战不敌,重伤后被凤翔军所俘,随即凤翔军攻入长安,精骑合围皇城。宰相王铎于城楼大骂李茂贞乱臣贼子,被凤翔军射伤坠于城前,而后李茂贞更是亲擒李俨于宫廷。
    攻下长安城后,李茂贞逼着李俨颁布诏书,说他之所以举兵长安,乃是受李俨密诏,来长安诛杀奸佞。于是李茂贞摇身一变,成了“清君侧”的“社稷功臣”,加封岐王,官拜同平章事,位比李晔。
    既然是清君侧,自然需要一批重臣头颅,李茂贞将矛头直指宦官权贵,以诛奸佞之名,行铲除政敌之实,朝中有名有权的良臣不是被杀就是被抓。
    杨复光和王铎首当其冲,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杨复光成了侍宠专权、蛊惑郡王的小人,被捕下狱;王铎成了倒行逆施、卖官鬻爵的国贼,流放岭南。
    若非李茂贞还顾忌这两人的德名,行事有所保留,不好做得太过分,只怕他俩人头已经落地。
    一时之间,长安城阴云密布,愁云惨淡,血流成河。
    在李茂贞的铁血手腕下,朝堂上下再无社稷之臣,一帮阿谀奉承的小人,见风使舵,纷纷投入李茂贞麾下,对其歌功颂德。没多久,李茂贞便掌握了长安军政大权,虎视天下。
    随后,李茂贞为安抚各路诸侯,借李俨之手大肆封赏群雄,各藩镇稍微有些名气实力的,都加官进爵,位列三公、名同宰相者比比皆是。尤其是蜀中王建,淮南高骈,更是各封郡王,可谓恩宠至极。
    不过对于中原朱温,李茂贞却是极尽排挤之能事,说他擅动刀兵,吞并临镇,不尊朝廷之令,实在是狼子野心,所行无异于谋反,并号召天下诸侯讨伐。
    天下藩镇,北方尽归李晔,中原被朱温得了大半,关中、河中本就是李茂贞势力范围,剩下的就是淮南、湖南、蜀中、岭南及西北地区,这些地方的节度使得了朝廷封赏,明面上暂时也都没有忤逆李茂贞的意思。
    其中势力最大的淮南高骈、蜀中王建,甚至也都同时发布通告,谴责朱温祸乱中原,倒行逆施,应该征讨。
    当然,所谓征讨之词,都是说说而已,不可能真的实施。但这也表明了各镇对待朱温的态度,算是一种舆论攻势。
    有道门支持的朱温,一时间倒是成了众矢之的。
    而李茂贞也因此威望大增,势力大涨,如日中天。
    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成为傀儡皇帝的李俨,日子自然过得忐忑不安。虽然李茂贞为了堵住天下悠悠之口,还是让他住在宫城,朝会上他也坐在皇位,是明面上发号施令的那个。但市井小儿也知道,李俨不过是李茂贞握在手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