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仙秦多元宇宙帝国-第2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个流程中,朝廷的六科官员,是有权利将圣旨打回来的。如果圣旨的内容对人不利,六科官员完全可以高举祖制的大旗,将天子的圣旨打回去。
    然后这道圣旨就作废了。
    如果天子强行颁布圣旨,而官又不同意,那么这样的圣旨就是中旨,是不合礼法也不合规矩的。
    至少官们觉得,这样的圣旨不合规矩!
    所以如果你以后还想在官群体里混下去,那么你就一定要有节操有骨气,面对这样的中旨,你该做的是拒绝!
    如果某个官敢不拒绝中旨,甚至是接下中旨,那么他就是官群体的叛徒,他就是异类,不仅仅他要受到全体官的排挤,连带着他的儿子,他的孙子,他的家族都要受到影响!
    甚至在他接下中旨的那一刻,便立刻会有御史上书弹劾他,大量的罪名会直接落到他的头上,哪怕天子力保,名声也彻底臭了。
    可是官老爷的这套做法,也就欺负欺负万历、天启、泰昌这种自幼成长于深宫之中,养于妇人之手的宅男皇帝而已。
    要是朱元璋、朱棣这样的,他们连个屁都不敢放!
    所以当崇祯打赢了后金,并建立了京观之后,官们就主动缩了。至于反驳崇祯的圣旨,说圣旨不合法不合理的事儿,更是一次也没有发生。
    其实如果崇祯光是大胜的话,官们也不一定鸟他,看看正德就知道了,正德也很能打,还带领军队打败了当时入侵中原的小王子,打的小王子在正德活着的时候,根本就不敢南下。
    可官是怎么对待正德的?
    官们的史书上关于这一战的记载大约是这样的:正德和小王子大战一场,此战持续一天一夜,正德亲自手刃一名蒙古人,此战共计斩获蒙古牧民数十
    至于这么记载是否合乎逻辑,官们根本就不在乎。
    脸是什么?
    不知道!
    不要追究细节,问就是天子失德!
    再问的话,那你的成分就有问题了!
    你还是不是士大夫的一份子?
    如果崇祯的脾气像正德那样好,那么他的待遇估计和正德也没多少差别,但是崇祯元年的大案,已经证明了这位少年天子脾气并不好,他是一个不在乎名声,真的敢杀人杀官的皇帝。
    所以面对真正的硬茬子,官们缩了,缩的比崇祯想象的还要快!
    不过崇祯却留了一个心眼,他还是没有回到北京,直接在辽镇建了一个临时行宫,同时处理天下大事。
    两年后,蓟镇、辽镇改革完毕,人口、土地彻底被崇祯掌握,老百姓和崇祯之间没有中间商。
    所谓的中间商,指的就是小吏、官员、乡绅。
    朝廷征收辽饷,一个百姓征收十钱,然后到了底下小吏征税的时候,一个百姓就要征收一百钱。
    而到了朝廷手里的十钱,花出去的时候,吏部先漂没两钱,到了底层士兵的手中,可能就只剩下一钱了。
    正是这些中间商的存在,才使得体量那么大的大明,却打不过短小精悍的后金,虽然大明人口土地众多,可耐不住中间商多啊!
    老百姓出了一百份力,却只有一份力真正的落到实处,其余的九十九份,都落到了中间商的口袋里。
    而后金处在初兴之时,正是最为团结,最为公平的时候,一百份力量至少有八十份落到了实处。
    如果将大明的土地、人口都除以一百,再去和零点八倍的后金比较,便会发现,大明的优势其实一点都不大。
    崇祯四年秋,御前比武大会结束后,崇祯终于挪窝了,不过还是没有回北京城,他前往了大同,重复在蓟镇、辽镇做过的事情。
    崇祯六年秋,崇祯终于回到了北京,但还是不住皇宫。改革开始向整个北直隶蔓延而去,而有了之前的四年时间,也储备了足够多的基层官吏。
    有着这些基层官吏,虽然偶有波澜,但是大体上还是很平稳的。
    崇祯十二年,北方改革完毕,崇祯率领房奴勇士二十万,勇士候选四十万,官吏十万,宗室子弟百万,流民数百万南下南京。
    目的也很简单,讨饭去了!
    讨饭是老祖宗朱重八传下来的手艺,开局一只碗,装备全靠打,可最终竟然成了天子,这不是什么坑钱游戏,而是真正发生的事情。
    所以崇祯皇帝觉的,自己应该继承老祖宗这个伟大的习惯,所以他就带着数百万人来到南方讨饭了。
    用南方人为官吏,开展改革,让他们割自己的肉想想也知道肯定麻烦多多,可是让北方这些生活困难的流民,去割南方小地主的肉,他们一定会毫不犹豫。
    你是当世大儒?
    不认识!
    你是进士老爷?
    老子是宗室子弟,和当今陛下几百年前是一个祖宗,你管不着!
    你是地方豪强,占地数千亩,你有几个家丁?
    崇祯十七年秋,又一次御前比武大会结束,这一次是在南京举办的,这一年大明的改革初步结束
    站在南京城城墙之上,崇祯看着远处的万家灯火,看着天上的满天星斗,看着不仔细看就找不到的那一轮残月,感慨颇多。
    他又想起了前世,那时城外是即将到来的李自成叛军,城内逆子高举宝剑追着自己跑,而秋天的时候,自己已经失去了权利。
    想到这里,崇祯就想起了这一世的逆子,看起来挺孝顺的,可是本事和上一世感觉完全没法比啊,也不知道究竟是逆子故意装成这般模样还是怎么回事儿。
    崇祯二十年,肥胖的皇太极终于撑不住了,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三高爆发之下不治身亡,多尔衮、豪格争夺大汗之位,一度大打出手,最终福林继位,多尔衮、豪格辅政。
    崇祯二十二年,豪格病死。
    崇祯三十年,摄政王多尔衮病死,福林掌权。
    崇祯三十三年,福林开始汉化改革,改革失败,反而激化了内部矛盾,八旗造反被镇压,福林被迫退位,康熙继位,鳌拜、孝庄辅佐之。
    崇祯四十年,天寒地冻之中,皇太子朱慈烺亲率数千铁骑,灭国擒皇,崇祯闻讯,大喜。
    崇祯六十年,崇祯皇帝退位,皇太子朱慈烺继位。
    而这一年已经是朱慈烺成为太子的第六十年了,他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便是太子,今年刚好六十岁。
    “小冰河的时间变短了,烈度变低了。我记得王斗当皇帝的时候,连广州这么热的地方,冬天都下起了鹅毛大雪,最低温度是零下三十多度。当时前一天还是零下十几度,结果一场大雪之后,就成了零下三十几度,许多百姓还没反应过来,一夜之间就被冻死了。”
    项羽此刻有些疑惑,小冰河是什么?
    如果是纯粹的物质世界,那么小冰河就是一种自然天气,是天气的一种,只不过比较恶劣,杀伤性较大,一不小心就是国破家亡的下场。
    可是在超凡世界,小冰河是一种世界本能,是世界用来调控世界内部的工具之一。
    想一想前后两次实验,有什么区别呢?
    第一次王斗造反成功,建立新朝。
    第二次崇祯改革大明。
    后金都被灭了。
    官都被收拾了。
    二人的改革总体而言,都算是积极向上。
    “因素太多,数据太少,看不透,想不明白。没有足够多的数据,此刻的一切都只是猜测。”李世民认真的道。
    不是他不聪明,而是一共就只试验了三次,第一次王斗还失败了。第二次王斗成功了,第三次崇祯也成功了。
    三次实验能看出来什么?
    虽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可谁能肯定究竟是哪一个因素对天意的影响最大?对小冰河时间长短的影响最大?
    “我建议继续试验,反正朝廷有钱,迟早都能探索出天命的本质。不过我觉的如今的探索还是太保守了,不仅仅可以有穿越者,还可以有重生者,不仅仅可以单穿,还可以群穿。”
    “甚至不止是原住民穿越重生,还可以让大秦子民穿越过去,甚至还可以让感兴趣的天庭仙神加入这场明实验”

番外:开局一只碗,装备全靠打,结局成帝王?
    时光倒流!
    仍旧是天启七年!
    仍旧是天启落水的这一天。
    大同镇,这里是九边之一,名义上的士兵都有数万之众。至于实际上的士兵数目,恐怕连大同总兵本人都不清楚。
    虽然名义上总兵官统管大同镇,但这么大的大同镇,这么多年下来,早就形成了一套固定的利益模式。
    口外走私的钱怎么分,朝廷发下来的军饷怎么分,如何克扣底下的军户,一个千户分多少钱,一个百户分多少钱,一个游击多少钱,早就约定俗成了。
    而这一天大同镇麾下的某个军户却昏迷了过去,当他醒来之时,已经是第二天晚上了。
    这是一个瘦的没有人形的少年,少年今年才十五岁,身高有一米七,但体重却只有一百斤,看起来就像是一副骨架一样,好像风一吹就会倒下。
    再加上少年幼时便父母双亡,所以除了他自己之外,倒也没有外人知道,他昏迷了足足一天。
    在喝了两大碗稀饭之后,少年躺在屋外看着天上的月亮,眼神中透露着迷茫、不解,可没多久便恢复了坚韧。
    这个少年不是大明本人人士,他也是一位穿越者。
    可是和王斗这种来自于二十一世纪的穿越者不一样,他来自二百多年前大明刚建立的那个时代。
    在仔细的翻阅了脑海中的记忆之后,少年确定了一个事实,眼前的这个大明,就是当年自己亲手创建的!
    可是怎么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少年的前世是朱元璋,曾用名朱重八,朱八八,开局一只碗,装备全靠打,结局成帝王,便是对他一生的最佳写照。
    他当年真的是快要饿死了,讨饭技能极为娴熟,长相、能力无一不是第一流的,他要是长得不好看,也娶不到马大脚,更不可能靠着吃软饭获取了第一桶金。
    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嘴里念叨着后人给自己的谥号,朱元璋脑海中却全是最近二百多年来大明的发展过程,为什么?
    为什么大明会变成了现在这样?
    可是此身原来不过是一个地方兵户,一个快要饿死的兵户,没有读过书,一共也只认识十几个大字,这样的文化水平,能知道多少历史?
    所以哪怕朱元璋努力的回忆前身的记忆,所能够得到的信息也是很少很少的,他只知道孙儿朱允炆的江山被儿子朱棣给夺去了。
    这一点实话实说,朱元璋不算意外。
    朱棣有野心,朱元璋当然是知道的,可那又怎么样?怎么说也是亲儿子,朱元璋虽然对外人不咋地,可是对亲儿子、亲孙子还是很爱护的。
    反正肉烂在锅里,更何况他也没想过在自己去了以后,孙儿朱允炆会那么笨,身为天子,大义加身,还有着全国上下的军队,竟然连小小的朱棣都收拾不了,也太废物了。
    可是前身见识有限,只知道朱棣打下了南京,成为了天子,可是朱棣如何打下南京的,中间又付出了什么样的努力,前身并不知晓。
    土木堡之变?
    这件事原身也是有印象的,此事之前,文官和武将还算平等。此事之后,自从那个于谦上台之后,武将的地位就开始低于文官。不过于谦也没有好下场,死于天子复辟这样的政治斗争之中。
    该!
    站在朱家天子的角度,朱元璋也觉的于谦这样的家伙该死!
    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
    你保护了北京城,这是你的功劳,但因为你让大明朝文武失衡,这是你的过错。
    你的功劳,足以让你成为国公,并赐下丹书铁券。然而你的过错,也足以让朕无视丹书铁券,将你大卸八块,满门抄斩!
    点评了一番原身记忆之中的于谦,朱元璋便继续查看原身记忆,很快他就又发现了一件大事。
    宁王造反!
    正德年间,宁王起兵造反,然后遇上了王阳明,被开挂一样的王阳明轻松平定。宁王一脉受到牵连,该贬的贬,该杀的杀。
    而此身便是当年宁王的某个远房堂兄弟,宁王是自己的儿子初代宁王的直系后裔,而此身的祖宗则是初代宁王。
    正德年间的那位宁王,已经是好几代之后的宁王了,和此身的祖宗间的关系极为偏远,所以此身的祖宗哪怕受到了牵连,也只是剥夺宗室身份,发配守边,而不是直接赐死。
    所以此身也姓朱,甚至由于家庭原因,连大名都没起,人称朱老三。
    一件又一件原身记忆中的大事,被朱元璋一一回忆,认真查看,很快他就发现了一件让他难以忍受的事情!
    如今的大明朝竟然已经变成了自己完全不认识的样子!
    哪怕一个县令,也可以公开看不起朝廷的总兵官!
    进士老爷天下第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