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徒儿,执着此图亲自去那地府一趟,送他轮回去吧。”
玄都恭恭敬敬的接过了乾坤图,又朝着东王公行了一礼,这才捧着图卷离开了……
做完了这一切,太清道人又与东王公闲聊了几句,便告别一声,骑上板角青牛离开了。
偌大的火云洞中便剩下了东王公师徒二人。
在东王公的引领下,二人来到了后山一块山崖上,只见崖上生着一丛错落有致的枣树,嫩绿叶片间挂满了红彤彤的枣子,一股火行元力在枣上流转不休。
“竟是一片先天火枣,此山倒也有些造化。”
女娲上前摘下一枚,品尝了一口,脸上霎时浮现了一丝满意的笑容,枣中蕴含的神妙倒是其次,光是甘美的滋味就让她觉着不虚此行了。
回味了一会,她又摘了一捧,拿过去孝敬东王公。
东王公只是取了一枚品尝了一下,也觉味道不错,不过又觉此枣纯为火属,金仙之下不可多食,食多必将逆乱体内五行……
不过这些情况对于女娲来说并不算什么,毕竟她本就天赋异禀,又修习了象清大法,虽仅为真仙,可区区一些火枣又岂能乱了她的五行。
这些火元力还未发作开来,就被她体内的法力打散后化去了……
吃完了手中的火枣,女娲还嫌不过瘾,又去摘了一些,最后甚至准备出手将这片火枣移走,东王公忙笑着阻止了。
“此地乃是你师兄未来的道场,枣儿也该为他所有,你移走一两株也就算了,莫要给他断了根。”
女娲闻言答应一声,只取了十数株后便罢手,终究还是给伏羲留下了一半。
当然了,这片火枣并非是东王公来此的目的,而是为了藏于山中的一枚先天灵宝。
他让女娲退开去,伸手一指,整座大山顿时凭空悬起,一枚火红的珠儿蓦地从山下飞了出来,裹着一团火光便要朝天外遁去。
女娲拂袖刷出一道匹练般的仙光,于半空中将灵珠截下了,又抬手隔空将灵珠摄在了手中。
用神念查勘了一番,明了了此珠的跟脚,原来是一枚先天而生的火灵珠。
东王公施法将大山归于原位,女娲捧着灵珠来到身旁,脆生生的道:“老师,终于明白这山上为何会生了这一片火枣了,原来全是因为山下藏了这么一枚火灵珠。
这些火枣本为普通的先天枣树,后来火灵珠孕育之时不小心走了一道先天火元力,落入了这片枣树中,逆了造化,这才成就这片火枣。”
说着,她就献宝似的将火灵珠朝东王公递了过去。
他摆了摆手,“一件灵宝而已,你自己拿去玩耍吧。”
“谢过老师了。”女娲笑靥如花,接着她又想起什么似的,问道:“老师,你之前不是说了,这火云洞乃是师兄未来的道场,这火灵珠与那火枣一样,当为师兄之物,回去之后,我要不要交还于他?”
东王公笑着摇头:“你有心此心固然是好,不过此珠与他无缘,为师若此时不出手的话,此珠必将于百年之后自行遁走,落入洪荒中另行择主。”
“原来如此。”女娲闻言这才安心的将宝珠收起了……
接下来,东王公将火云洞中逸出的龙脉之气封禁了,领着女娲出了火云洞。
走出了那片红色云海,东王公说道:“徒儿,为师将于三万六千年后证那混元无极,需要回转东海静心炼法。
今后山中那座上霄观便暂时有你执掌,你与伏羲若是有什么为难之处,尽可去那东海蓬莱寻找为师。”
“知道了。”
女娲脆生生的答应一声。
师徒二人就此分别。
待东王公骑着灰角的背影消失在云深之处,女娲才驾着云光朝上霄观飞去。
回到观中,见孔雀与大鹏果然在老老实实的看守道观,不禁满意的点点头,又于观中等了十多日,伏羲才从祖地回归。
女娲将东王公的话交代了一遍,伏羲不由有些怅然若失的朝东海的方向望去……
洪荒:我是东王公
第二百四十章 伏羲以一拟太极一画开天
东王公自觉证道将近,回转了蓬莱岛调心炼法,伏羲与女娲也是懂事的,不是忙活人族之事就是自顾修行,并未前去打搅他,让他可以安心证道。
悠悠万载过后,伏羲早已做了人族共主好多年,他教民作网用于渔猎,又教民驯养野兽,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
始造文字,用于记事,取代了以往结绳记事的形式。
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将音乐带入人们的生活。
又将洪荒人族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员进行社会管理。
在他的操持下,人在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大兴的序幕真正在他的手中开启……
伏羲在人族中威望已高,深得子民敬仰,又知他是人族第一智者,经常有人前来找他求教各种不解之事。
此时,普通人类人对大自然一无所知。天气会变化,日月会运转,人会生老病死,所有这些现象,谁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人们遇到无法解答的问题,都问伏羲,伏羲解答不了时,感到很茫然,人们为此每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
伏羲经常环顾四方,揣摩着日月经天,斗转星移,猜想着大地寒暑、花开花落的变化规律。
他看到中原一带蓍草茂密,开始用蓍草为人们卜筮……
一日,他巡视黄河两岸,行至河洛之时,有人跑来说河里出了怪物。
他忙问怪物模样,来人只道那怪物说龙不像龙,说马不像马,在水面上走来走去,如履平地。
伏羲便让那人领着他去河边亲自看过。
在那人的带领下,伏羲来到了河边,却见河中只有水波滔滔,浪花滚滚,鱼跃鸟飞,并未见到那人口中的怪物。
稍倾,河底倏而光芒四射,接着又飞起一团云雾,在云雾中有喷气吐水之声。
一阵大风过后,云开雾散,风平浪静,水上漂过一只大龟,背上背着一块龟甲,广袤九尺,绿色赤文。
壳上平坦处文理清晰,上有列星之分、七政之度,乃为洛书。
于此同时,水花泛起,一只龙马蹈水而出,此兽生有双翼,高八尺五寸,身批龙鳞,凌波踏水,如履平地,背负一卷河图,上浮黑点和白点,以数阵排列,又变幻无方,似是蕴含无穷玄妙。
伏羲霎时间福灵心至,喝了一声:“宝来!”
河图洛书顿时从二兽背上升起,裹着一团灵光落入了他的掌中。
接着他便迫不及待的在河边席地而坐,参悟起了两件奇宝。
而龙马灵龟则是无声无息的重新潜入河中消失不见……
至此,伏羲便在河边不眠不休的于地上划出各种图形数列,一副沉迷其中如痴如醉的情形。
子民见状极为担心,请来了伏羲的师妹女娲,女娲瞧过后便告诉众人,伏羲正在参悟天地大道,令众人不可打扰了。
众人闻言深信不疑,只在远处观望……
如此过了七七四十九日,天空中突然雷电交加,风雨大作,眼前的河洛之水凭空卷起千尺浪头,朝着伏羲拍去。
伏羲却是仰天大笑:“哈哈哈……吾道成矣!”
笑声中,他只是挥袖一扫,袖中闪过一道先天八卦之影,顿时将漫天的雷光电闪横扫一空。
于此同时,天上又自降下无边异象。
虚空中祥云笼罩,瑞气成霞,叮咚仙乐响彻当空,道化天女,皆是提着花篮,从空中洒下无量花瓣,万里之地花香扑鼻。
但凡人族闻上一闻,皆是百病全消,身轻体健,花瓣入体则是老者变少,少者回春。
地上涌起亿万朵金莲,毫光霞气照破山河大地。
却是伏羲以一拟太极,然后一画开天,演化阴阳动静迭为升降,述天地定位,规日月运行,衍万物之生生不息。
演先天八卦为易,传道天下,众生得福,天道以象而庆……
又有千年,伏羲自觉将要功德圆满,便欲卸去人皇之位,于各部落中挑选继任者。
不多久,一个名为烈山氏的人族进入了他的视线。
此人生于姜姓部落,懂得用火,乃为燧人氏后裔。
这烈山氏生来聪慧仁德,更有大智慧,他制耒耜,种五谷,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
立市廛,首辟市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治麻为布,民着衣裳,制作陶器,改善生活。
作五弦琴,分宫、商、角、徵、羽”能道天地之德,能表大地之和,能使人们娱乐。
治理部族也很有方法,他不望其报,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智贵于人,人共尊之。
他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勤,不罚而邪正,不忿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人民无不敬戴。
此人贤德之名早已传遍四方,伏羲亲自考察过后,对烈山氏的品性十分的满意,便将其带在了身旁,请他帮忙治理人族,也同时有心将他栽培为下一任人皇。
这烈山氏果然不愧有人皇之姿,在伏羲的指点下,很快便进入了状态,将各个部落之事处理的是井井有条,深孚众望,受亿万人族尊崇。
一些跟随伏羲许久的老臣子对烈山氏也皆是赞赏有佳。
便是人族三祖对他也是极为欣赏,上下一致都将他当成了下一任人皇看待……
又有万年,伏羲自觉功德圆满,于陈都城外立下一座百丈祭坛,上面摆了一张香案,供起盘古四清神位。
伏羲在前,神农落后一步,二人身后跟着一众人族贤者,全都一脸肃然。
伏羲亲手点燃了三炷香,先是拜过了老师象清天尊,然后才拜过了其余三清。
跪在地上默默祷祝了片刻,虚空中天光大开,分别从中走出了四位道者,各个紫气萦绕,仙光飘逸。
东王公于四人中上前一步,一道涵盖四宇之声响起。
“人族伏羲,继天而王,而生庖牺于成纪,有圣德。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作三十五弦之瑟……”
东王公细数了伏羲的一生功绩后,继续道:“故成于木德,为天下之皇,享无量功德,无量清福,无量造化……”
待东王公讲完,伏羲拜过,天上顿时降下了无量功德,伏羲道行立时无限攀升,一瞬间凝结道种,跳出了命运长河,冥冥中合了那先天八卦之道,成就一尊大罗道君。
于此同时,火云洞中飞来一条金色的五爪气运金龙,落于祭坛,伏羲上前一步,踏在了龙背之上……
洪荒:我是东王公
第二百四十一章 能救她的只有……
伏羲浑身功德萦绕踏上了气运金龙,缓缓乘龙升天。
临了,伏羲朝着烈山氏喊道:“皇弟,人族事物就全都托付于你了,为兄在火云洞等你功德圆满的那一天。”
“皇兄保重。”烈山氏领着一众人族朝伏羲拜了拜。
金龙立时载着伏羲朝火云洞飞去。
而虚空中四清的身影也已然消失不见……
伏羲去了火云洞,,一边巩固自家的大罗修为,一边以人族天皇的身份运转人族龙脉气运,免得人族大兴路上出现任何的意外……
烈山氏继位人皇,兢兢业业数千年,再次将人族的发展提速,刀耕火种,网鱼捕猎,蓄养牲畜,大兴礼乐,被人族颂为神农氏……
许久之前,人们便靠捋草籽、采野果、猎鸟兽维持生活。
有时吃了不该吃的东西,中了毒,严重时就被毒死。
人们得了病,不知道对症下药,都是硬挺,挺过去就好了,挺不过去就死啦。
神农氏为这事很犯愁,决心尝百草,定药性,为大家消灾祛病。
他亲自钻老林,采摘各种草根、树皮、种子、果实;捕捉各种飞禽走兽、鱼鳖虾虫;挖掘各种石头矿物,一样一样地亲口尝。
观察体会它们在身子里各走哪一经,各是何性,各治何病。
可哪一味都只在十二经脉里打圈圈,长此以往,神农就制定了人体的十二经脉和《本草经》。
这一天,他忽然发现一株攀在树上的藤状植物,开着一朵朵黄色的小花,那叶子还会一张一缩,他奇怪极了,就采了一些叶子放在嘴里咀嚼着。
谁知这是一种有剧烈毒性的药草,唤作断肠草,服之肠穿肚烂。
神农发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