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知府大人来照顾他药铺的生意,掌柜的也十分上道的给谢启便宜了许多。
如此一来,双方都很满意。
除此之外谢启还额外打包了一些有香味的干花,准备带回府内研究。
买好了所有的材料,眼看着上衙的时间就要到了。
谢启和申穆约定了药铺送到府衙后院之后就赶忙回去换衣服准备上衙了。
今天是绵州府一年一度的大日子,可不能迟到了。
第222章 交税
谢启和申穆很快就赶回了府衙后院,这时景平几人已经换好衣服洗漱完毕了,就等谢启了。
谢启以极快的速度回房换上了官服向着府衙内走去。
今儿是一年一度秋收之后交粮税的日子,也是整个大梁王朝的大日子。
整个大梁王朝四分之三的经济都来源于税收,而这些税银几乎都是通过州县一两一分收上来的。
而且官员的政绩考核跟税收的好坏挂钩,要是百姓们交上来的税不够,官员们也会失去相应的升迁机会,而且还会被罚俸一年。
前任知府印兴发一直升迁不了就跟绵州府内的税收有很大的关系。
绵州府地处偏远,又以深山居多,可供种植的土地只占那么一小部分,再加上绵州府的人口不丰。
年年考核政绩的时候,绵州府的税收都是垫底的存在,所以这升官自然是难上加难了。
大梁朝官府每年征税分为两个阶段,即农历二月至四月为第一阶段,被官方称为“上忙”。
但那个时候谢启还在京内参加科举考试,这上忙是由屠成仁代劳的,他也没见识过。
而五六七月份是农忙的季节,官府为了不耽误农时,这段时间都是停止征收税额的,好让百姓们有足够的秋收时间。
第二个阶段就是秋收过后的八至十一月份了,被官方称为“下忙”。
不过经历了战乱过后的绵州府,今年绵州府的秋收是格外凄惨,不少农作物都被诏国的士兵践踏过了,抢救回来的不多。
而第一阶段“上忙”的税收额度是屠成仁征收的,加上秋收的粮税的话离及格线还差得远。
要想达到及格线的话,想必要不择手段进行催征了。
看了眼手中的《赋税全书》谢启就觉得头大,他们现在收上来的税可是跟《赋税全书》里的内容差远了。
《赋税全书》:州县官征收赋税的重要依据。里面记载十分详细,包括了各个地方的成年男丁数量,土地面积,地丁银,漕粮以及其他杂类税收数目等等。。。。。。
本来绵州府的百姓就少了许多了,要是这税收再一重的话只怕是还要少些人,到时候他这绵州府知府都要当个空壳了。
横竖都达不到及格线,那还不如少收些让百姓们喘口气。
想到此处,谢启咬了咬牙提笔将粮税的额度稍微降了那么一些。
皇帝都得了这么多好处了,今年绵州府的税收少一点他也不会介意吧。
他也看透了,皇帝虽然年纪不大,但已经是个老铁公鸡了。。。coM
到时候皇帝要是问罪的话,他哭穷反手问皇帝要钱修城门就是!反正绵州府穷也是事实!
想着想着,谢启逐渐理直气壮了起来。
提笔在纸上写下了税收的额度之后,谢启便起身来到了衙内的广场上。
此刻衙内的广场上已经站满了官员和衙役们。这些都是要被谢启派出去监督征收粮税的。
具体的征税办法虽然每个地方都不同,但基本上都差不多,都是派一名或者两名衙役包分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就是一里,一里就是110户人家。
看着广场下方的官员和衙役们,谢启轻咳一声之后便开始了他的训话。
当听到各自的征收份额时,衙役们都惊呆了,怎么比往年少了这么多?
尽管衙役们十分疑惑,谢启也没解释,要是传到皇帝的耳朵里就不好了,于是轻咳一声道:
“肃静!还不赶紧散了办差事!”
听着谢启的训斥声,衙役们这才回过神来,向谢启行礼告退过后便向着各自负责的村落赶去了。
虽然谢启安排好了衙役前往每个县衙去监督百姓纳税,但他还是有些好奇纳税是怎么个流程。
于是在办完了衙内的一些简单事务之后,便向着衙外走去。
横竖也没什么事,他便带了几名随从骑着马去各个县城里巡查一下收粮税的情况。
谢启第一站来到的是素有“绵州府粮袋子”之称的灵山县。
虽然灵山县也靠山,但它的耕种面积可比其他两个县大得多了。不仅如此,灵山县的土质也比周边县城的土质好上许多。
由山林开辟出来的田地每年也能收获不少的粮食。
今天是交粮税的日子,也是百姓们的大日子。灵山县可是格外的热闹。
等谢启一身便服带着随从来到灵山县的时候,街上早已人满为患了,他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盛况。
街上有挑着粮食准备缴纳粮税的百姓,也有不少百姓牵着自家孩子出来闲逛,更多的则是半大小子们在街上穿梭。
难得现在闲下来,而且今天是纳粮税的日子不用交入城费所以百姓们大多都拖家带口的来县城逛逛。
再加上今年少了这么多税,百姓们实在是太激动了。
见街上有些拥挤,谢启也没多作耽搁,直接前往收税的地方赶去。
大老远的,谢启就看见挑着担子排队等着交税的百姓了,而旁边还有不少百姓的家属站在官差们的不远处围观。
因着谢启穿的是便服,官差们忙着将粮食称重,也没注意到他,谢启也就隐在人群中看热闹。
大梁王朝的律法中,男子年满十八岁者才算成丁,而成丁则需要纳粮两石,娟两丈和绵二两。
由于绵州府的经济不是很景气,谢启也就做主免去了娟和绵只收粮税。
以往绵州府每逢交粮税都是用斗来量的,十斗为一石,一个成丁往往要量二十下才能完成交税。
又麻烦又黑心。
毕竟平的一斗和满得冒尖的一斗差距还是十分大的,二十斗下来收上来的粮食可远远超过了两石。
不少官府都是这样做的,交完了朝廷的税收之后,多余出来的粮食就进了自己的腰包了。
百姓们对于这些行为都是敢怒不敢言。
谢启知道这其中的关键之后,便让衙役们直接用石来量了,省了不少事。
确认了框里的粮食没有霉烂空壳等现象之后,衙役就会将纳税人的身份和户籍条子给高声唱出来。
而旁边的记录官则在对应的户籍文书上记下一笔,这样就代表着这家人的粮税正式纳完了。
第223章 研究花露水
不用斗慢慢量粮食之后,衙役们收税的效率大大提高了。
长长的队伍也而在以极快的速度前进着。
虽然队伍慢慢变短了,但周围围观的百姓们却是多了起来。
他们至今还不敢相信今年的税居然这么轻松,而且还不用石来量。甚至他们还能余下不少粮食回去。
要知道他们之所以多挑这么多粮食过来交粮税,就是为了避免衙役将斗给装得满满的。
要是粮食不够的话,衙役们可不会等你慢悠悠的回家挑来补,而是直接用铜钱补。
补差价的话可是亏大了,粮税的差价都是按照粮价的卖价来算的。
百姓们自己挑粮食去卖可卖不上这个价,甚至还会被压价。
这年头谁家的铜钱都来得不容易,自然是不舍得真金白银的送出去的。所以他们只好认命的多挑些粮食过来缴纳粮税。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绵州府才经历了战乱,今年的粮税竟然如此轻。
这事儿搁以前,村民们可是连想都不敢想的。
不少人暗自在心中嘀咕,官老爷们不是应该多捞点银子吗?怎么还会管他们老百姓的死活。
不知道谁的疑惑声大了些,被谢启派来协助收税的记录官给听到了。。。Com
他冷哼一声当即停下了手中的动作,环视四周的百姓们说道:
“哼!这都是我们谢知府体谅你们今年经历了战乱不容易才做主减免的!你们不感恩罢了,竟然还敢在私底下议论朝廷官员!议论朝廷官员可是大罪,你们有几个脑袋可以掉的?”
听着记录官的话,百姓们瞬间就明白了,原来是他们新上任的知府大人减免的。
之前去灵山县,谢启都是微服私访的,灵山县的百姓们也没见过谢启的样子。
只听说过谢启的一些传言,他们还有些不信有这么好的官还轮得到他们绵州府?莫不是做戏的吧!
直到听到记录官说的这一番话时,灵山县的百姓们这才相信了,原来他们的知府大人真是一个知道百姓疾苦的好官。
再听着记录官的后半句话时,刚刚议论过谢启的百姓们都羞愧的低下了头,随后对着记录官弯腰赔礼。
甚至为了不打扰衙役们的工作,百姓们自发的压低了闲聊的声音。
税收依然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看着秩序井然的税收现场,再加上有着衙役和县里的差役维持秩序,谢启也不担心出什么意外。
见没什么异常谢启就打算撤退了,去看看其他的税收现场。
他悄无声息的朝周围的几人点了点头之后,一行人不动声色的离开了人群。
离开了灵山县之后,谢启又前往了固阳县和定西县视察税收的状况。
绵州府已经经历了几轮的大清洗了,剩下的基本都是谢启和一些土生土长的百姓了,也就没有出现任何状况。
底下的县令也不敢起什么歪心思。
在他们之前的同僚定西县县令向杭死在菜市场的屠刀之下时,灵山县和固阳县的两个县令就收起了自己心中的小心思。
至于新上任的定西县县令蒋曲则更加不敢了。
他们更是督促自己的手下不准起什么歪心思,免得连累自己。
所以在经历了两天的忙碌之后,整个绵州府的粮税就彻底交完了,大批大批的粮食被差役和衙役们一同押往府衙。
将整个绵州府的财政情况和赋税情况整理了一份之后,谢启还单独向皇帝上了一份请罪外加哭穷的奏折。
虽然不知道皇帝看不看得到那份奏折,谢启索性也破罐子破摔了,不去想后果了,开始潜心研究起花露水来。
除了上衙和办案的时间,谢启所有的时间都贡献给了花露水。
不过他的设想很好,但真正行动起来还是有着莫大的困难的。因着驱蚊的药材都是有着刺激性的气味,他们将药材熬煮过后,药水里面的刺激性味道反而更加浓烈了。
虽然驱蚊的效果还是很好,但味道的刺激性还是很大,一点也不像前世闻到的花露水味道。
于是不满意的谢启依然对着药材的份量开始尝试了起来。
在改过十几个方子之后,谢启端起碗中那稍微有些黑的药水看了一眼,还没等他凑近鼻子就闻到了一股略有些刺激性的气味。
闻到这味道的第一时间,谢启的眉头就是一皱,叹气道:
“唉,又失败了!这问题到底出现在哪一步呢?”
申穆看着谢启还是不满意的表情,不由得的端起了那碗药水闻了闻道:
“大人,属下觉得这味道已经很淡了啊,比之前我们熬的那些好多了。要想这药水没有味道是根本不可能的吧!”
听着申穆的话,谢启有些颓废的摇了摇头道:
“你不明白的,你没有闻到过那种味道是不会理解的。”
说完这话谢启就开始沉思了起来,难道真的要提取酒精才行?可是提取酒精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现在条件不允许啊!
申穆脑海中思索着谢启的话,但思索半天也没有个结果,不由得有些疑惑的说道:
“大人,药材里能泡出花香还带有清凉的水吗?这不可能吧!”
听到申穆的这句话,谢启脑海中灵光一闪突然想到了一件事,忍不住站起身来自言自语道:
“对了,我怎么把这茬给忘了!”
说罢,没有理会申穆的目光,谢启径直打开了放置药材的柜子,在最上边的两个抽屉里分别取了一大把干的银丹草(薄荷),再加上一大把干菊花放置在另外一个闲置的锅中。
随后又抓了一小把驱蚊的药材丢进了锅中,最后再加上满满三大瓢水开始熬煮起来。
由于没有酒精,谢启一直忽略了在现代看到的那个方子。而是专注于改良外祖父这个方子。
申穆这一句无心的话,才让谢启想起了为什么两者不可以融合试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