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小阁老-第1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甚至连皇帝太久没和皇后同房,都要拿出来堂而皇之的在奏疏中大谈特谈,让隆庆在天下人面前丢尽了脸。

    加上之前高拱就是言官群殴下台的,隆庆皇帝对这班口含天宪,却放着内忧外患不去关注,只盯着自己的一举一动说三道四的‘正义之士’,自然厌恶至极。

    而徐阶在皇帝与言官的斗争中,毫无疑问的站在后者一边。

    或者说,后者本就是他豢养的猎犬,主人当然要给予保护了。

    去岁七月,隆庆皇帝下旨内阁,拟对科道进行考察。徐阁老却为了保护言官,谏止了这次考察。

    可以说,刚刚登极一年多的隆庆皇帝,完全被以徐阁老为首的文官集团控制在手里,想做什么都做不成。

    所以皇帝才会在这次殿试上搞事情,要抬举那些愿意维护皇帝权威的举子上去,让那些高喊‘圣天子垂拱而治’的人统统排到后头?

    就算依然奈何不了言官,也能用这种方式,表明自己的立场,狠狠出一口气?

    ‘八成是这样了。’赵昊长舒一口气,感觉终于想通了。

    那具体该如何教徒弟们做文章,也就水到渠成了。

    ps第三更,求月票、推荐票啊~~

 第一百七十四章 小蜜蜂

    赵昊料想不到,就在他炉边苦思之时,隆庆皇帝和他的张偶像,也在乾清宫中进行着一番密谈。

    张居正是裕王潜邸的讲官,和隆庆皇帝的关系也很亲近。

    如果说隆庆将高拱当成父亲,那张居正在皇帝心里,便是兄长一般的存在。

    正是这两人在裕邸中,陪伴隆庆皇帝熬过了最艰难的那段岁月。

    如今高拱不在了,皇帝也就只能跟张居正说说心里话了。

    “张师傅你看。”隆庆脸上写满委屈,将一份奏章递给张居正道:“那帮言官越来越不像话了。”

    张居正腰背挺直的坐在锦墩上,闻言双手接过奏章,展开一看,是一个姓钟的南京御史上的奏本。

    因为通政司要将奏章先送到皇帝这里,然后再转给内阁票拟,所以这本被皇帝留中不发的奏章,张居正自然是头一次见。

    奏章上禀报的是,正月里发生在浙江湖州的一串奇事。

    先是,大年初一那天,平地突然刮起狂风。停泊在湖州新码头的官船不知何故起火。风助火力,火借风势,‘沿烧民居二千余家,官民船舫焚者三四百只’,遇难者竟多达四十余人。

    因为湖州有童谚云,‘正月朔起乱头风,大小女儿嫁老公’,此时居然被讹传为,皇帝要派太监来选秀女了。

    整个湖州登时就炸了锅,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郎争夺战’,只要家里有十二岁以上,未出嫁的女儿,这下全都沉不住气了。到处打听哪里有男人可嫁?皆‘以出门得偶,即为大幸’。

    一时间,无论城里还是乡下,所有未婚男子‘无问大小长幼美恶贫富’,统统都娶上了媳妇。条件稍好点的,甚至两个三个的娶进门……

    钟御史在奏疏上举例说明道,有一个富户,家里临时雇了个打造镴器的锡工。这天半夜,锡工在窝棚里睡的正香呢,忽然被主家叫起来,揉着眼进屋一看‘则堂前灯烛辉煌,主翁之女已艳妆待聘矣’!

    还有个磨豆腐的贫穷小哥,早起到一条巷子里卖豆腐,因为长得比较清秀,结果引起了主顾的争抢。最后没办法,只好和两家女儿一起拜堂,过起了没羞没臊的三人生活……

    而这场闹剧的高潮,是恰好又有个将官,抵达湖州北关上任时。

    北关放炮按规矩三声迎接,谁知满城闻声大哗,百姓惊叫说‘朝廷使太监至矣’,没嫁女儿的快跑啊,晚了就被抓进宫里去了!

    那些还没嫁女的人家,顿时惊慌四散奔逃。转眼间,城里竟少了三分之一的人口……

    湖州知府这才意识到不管不行了,于是在正月十三日发布通告,严禁传播谣言。

    但老百姓对官府的不信任,那是刻在骨子里的。结果越是辟谣,谣言就传的越邪乎,说这次隆庆皇帝不光要大闺女,‘并选寡妇伴送入京’。

    他连寡妇都要!

    这一下子,寡妇纷纷趁机再嫁,很多守节一二十年,都立了牌坊的也匆匆再婚了。

    等到月底谣言平息下来,湖州近万家庭已经永远回不到过去了,于是‘悔恨嗟叹之声盈于室家’,全都追悔莫及了……

    ~~

    如此荒诞的闹剧,就发生在大明最繁华、最有文化的江南地区,这对隆庆皇帝的声誉自然是极大的损害。

    张居正忙劝道:“陛下这是受到武宗皇帝的牵连了,他在位时几次在江南选美,还尤其喜欢……孀居之人,民间不堪其扰,心有余悸,才会让谣言有了传播的条件。”

    其实这事儿,隆庆他爹也干过,只是壬寅宫变后收心了而已。不过当着儿子不骂老子,张居正自然只拿没儿子的那个可怜人说事儿。

    谁知隆庆皇帝歪在榻上,郁郁道:“师傅,朕不是生这个气,你继续往下看。”

    “是。”张居正赶紧继续翻看那奏章,便见后头那御史话锋一转,居然把矛头扯到隆庆皇帝身上了。

    钟御史说,这件事固然是谣言,可‘空穴来风、事出有因’,都因为陛下整日流连花丛,成月成月的不上朝,所以民间才会有你好色的谣言,老百姓还给你起了个外号,叫‘小蜜蜂’,所以他们才会把谣言当真。要好好反省啊陛下,以后要做个禁欲系的帝王,按时上朝,再有谣言也会不攻自破的……”

    张居正缓缓举起奏疏,挡住自己的脸。

    虽然他特意训练过自己的表情,基本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但这也太好笑了吧?!

    上下两千年,‘小蜜蜂’这样可爱的外号还是还是头一回听到呢!

    小蜜蜂,嗡嗡嗡,飞到花丛去采蜜。

    这他娘的是谁起的绰号啊?太有才了吧?!

    张相公默默开启吐槽模式,用尽全身的力气忍住笑容。

    “想笑就笑吧。”隆庆皇帝自己先苦笑起来:“蜜蜂就蜜蜂吧,还加个‘小’,这也太欺负人了吧?”

    张居正终于忍不住,扑哧笑了一声。

    但他立马伸手摸一把脸,恢复了酷酷的神情道:

    “请陛下立即以污蔑君上的罪名,下旨惩治这个钟炅!”

    “算了吧,闹大了,这外号不传得尽人皆知?”

    隆庆却郁闷的摇摇头道:“但我觉得这外号,不是老百姓起的,而是那群不留口德的言官干的。”

    张居正默默点头,言官们整天靠嘴皮子干人,在给大人物起外号方面,自然是劣迹斑斑。

    好比先帝的内阁大学士,被统称为‘青词宰相’。

    其中,严嵩的专属外号是‘道童’,徐阶是‘甘草’……当然,这个头衔如今归李相公所有。

    至于另一位青词宰相袁玮,更被恶搞称为‘文恭公’,谐‘文公公’之音……

    一念至此,张居正不禁暗暗得意,至少那帮促狭鬼,还不敢给不谷乱起外号。

    ~~

    “可是朕又咽不下这口气。”隆庆饶过了钟御史,自己却又觉着委屈了。

    “朕都要让那帮言官欺负死了,他们不让朕出宫一步,现在连朕在宫里干什么都管。朕这个皇帝当得也忒没意思了。”

    “言官们确实过分了点。”张居正便淡淡道:“元辅有些纵容他们了。”

    隆庆登时两眼放光,紧紧盯着张居正道:“师傅此言当真?”

    一直以来,皇帝和他不如与高拱贴心,就是因为张居正乃徐阶的学生。

    隆庆皇帝没想到自己的几句抱怨,居然听到了对言官,乃至对徐阶的不满,一颗心登时砰砰直跳。

    便听张相公正色道:“臣能得以超擢,乃陛下潜邸旧人之故。”

    “啊,张师傅!”隆庆皇帝简直要欢喜晕了,一把抓住张居正的手,激动道:“原来你是这么想的吗?”

    ps第四更,9500票加更,小蜜蜂嗡嗡嗡、求月票、推荐票~~

 第一百七十五章 闭关结束

    赵府院中。

    六位中式举人先分头恶补了三天相关知识,然后被赵昊聚集在一起,让他们分享这三天,各自了解到的情报。

    重复的就不必再说了,也不必说自己的想法。

    这法子自然比一个人闷头找,效率要高很多。

    单单头一个问题‘强兵破虏’,他们便就鞑子如今分几部,都在哪里活动,各有多少男丁人口、牲畜马匹。各部强弱如何,关系怎样。以及是何生存状……还有如今朝廷对各部鞑子的态度和三边的防御策略;以及去岁廷议破虏之道,得出的种种方略,等等等等……提纲挈领写了整整三黑板。

    将板书抄录下来,所有人对鞑子的了解,便绝对超过其他中式举人了。

    另两个问题也是如法炮制。赵昊带着他们,用了一天半的时间,全面了解了三个问题的方方面面,

    又让他们分成两组讨论了三天。

    到第七天上,赵昊来到王武阳、金学曾和老爹所在的东屋,听了他们的见解。

    三人的发言十分精彩,显然这种目标明确的分组讨论,对开拓成员思路,提高他们的认知,有很大帮助。

    而且有老爹这位老前辈拉着缰绳,基本上也没有出格的东西……不然金学曾非要整出个远征草原的大战略不可。

    只是在关于理财的若干观点上,三人有些吃不准。

    “七师弟提的这条,‘全面放开海禁,课税以充朝廷银根’这一条,会不会惹来麻烦呢?”

    焦灼严肃的研讨气氛下,大师兄也顾不上谄媚了,不确定的巴望着师父。

    “不要紧,可以说。”赵昊既然已经判断出,不知什么原因,徐阶并未主导此次殿试阅卷。

    那全面开海禁这一条,就非但不会惹麻烦,反而会成为吸引两位阅卷大佬的亮点。

    那可是高拱心心念念的想法啊——当初高拱临下野前,就跟徐阶提了一个条件,全面放开海禁。

    至少广州、泉州、宁波三处港口,请务必放开,这样才能缓解朝廷的财政困局,并让东南永无倭寇之患。

    徐阁老当时答应的好好的,还当着皇帝的面交办下去。

    可谁知高拱一走,大明牛逼的文官体系,给他来了个层层缩水。

    等到正式诏书下来时,三处大港的原计划,变成了月港那么一根小小的独苗苗,而且还有苛刻的贸易限额……

    现在有人重提此事,只会让隆庆皇帝发出感叹,喔,这个人是高师傅的支持者呢。

    而高拱,据说日后就是张居正请回来的,所以他应该也不会反对这一条。

    再者,策论而已,连正式奏疏都算不上,有什么不敢说的?

    ~~

    鼓励完他们之后,赵昊便将自己那日的炉边分析讲给三人,让他们酌情添加进自己的文章里。

    只是有一条,‘维护皇帝权威、请陛下乾纲独断’,一定要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至少开篇前三句要见到。

    得让隆庆皇帝一打眼,就看到你那颗拳拳忠臣心才行啊!

    接着,赵昊又提点了一下他们,策论应有的艺术。

    诸如在文章开头要拍皇帝马屁,什么圣上天资聪颖、深谋远虑之类的套话;结尾也要有诸如‘臣才疏学浅’之类的套话呼应;提意见时要委婉有度,提建议时要进退灵活,不能把话说死……这些后人总结出来的状元策论方略。

    这些屁精的艺术,估计王世贞早就传授给王武阳了。

    赵昊是说给自己老爹和金学曾听的。

    然后,他便让三人趁热打铁,就三个话题各做一篇策论。

    ~~

    完事儿,赵昊又来到西屋,听取华叔阳、王鼎爵和于慎行三个的高论。

    当初赵昊分组时,就特意以稳健搭配跳脱,好让他们互相取长补短,观点适度。

    按说这边除了华叔阳一个坑货,王鼎爵和于慎行都很稳重,应该比东屋的发言还保守才是。

    谁知道一听,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这边的发言实在太刺激了……

    譬如在‘流民问题’上。三人指出,流民的根源在于朝廷税负制度不合理、豪强地主利用特权逃避税赋、藩王大量兼并土地这三大原因。

    结果朝廷的税赋全都压到了无地少地的贫民身上,老百姓根本负担不起,只能选择跑路……

    所以要解决流民问题,对症下药便可。

    三人开出的药方是——

    首先,将以丁口为标的徭役,和以田亩为标的田赋,全都摊入田亩计税。田多多交、田少少交,无田不交!

    然后,配合以全国范围清丈田亩,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