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小阁老-第4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太祖皇帝毕竟功盖千秋、万民膺服是太祖皇帝,他说大明宝钞是钱,那全国百姓就当它是钱。

    当然,主要是没人敢不当钱……

    于是整个洪武年间,宝钞的价值时贬时升,但总体还是值钱的。

    但经过靖难之役对国家的严重损害,加上朱棣好大喜功堪比杨广,财政枯竭的大明终于开启了无限发钞模式。

    于是飞流直下三千尺。

    宝钞从洪武末年,一贯纸钞能换铜钱五百文,贬值到了永乐二年,一贯纸钞只能换一百文。

    永乐五年,一贯钞换六十文钱。

    永乐末年,一贯钞换十文钱。

    宣德七年,一贯钞只值铜钱五文了。

    正统七年,一贯钞一文钱。

    土木堡之变后,宝钞更是到了百贯不值一文的绝境,所谓‘积之市肆,过者不顾’。

    到了正德年间,宝钞实际已经废止。

    此后,大明不再发行纸币,亦无法像清末那样向民间借贷。

    事实上,大明隆万之后在海外贸易中疯狂敛财,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白银流入中国,民间的有钱人不要太多。

    可谁也不会把钱借给朝廷。

    无它,因为国家信用彻底破产。再不会有人上当了。

    ~~

    甚至可以说,大明朝廷之后的百般困顿,都是源于这种饮鸩止渴的恶性透支。

    在这样一个信用破产、穷的叮当乱响的朝廷中当官,哪怕是应天巡抚呢,也依然什么都做不了。

    所以林润想听听,赵昊有没有什么高明的见解,可以启发自己改善困窘的局面。

    “由于银票铺户恪守信用,随到随取,所印‘银票’图案讲究,隐作记号,黑红间错,亲笔押字,他人难以伪造。所以银票赢得了很高的信誉。”

    可惜赵公子的讲解别有用心,目的就是把他带沟里去。

    “于是商人们在进行大额交易时,便不再使用沉重的铸币和现银,而是换成了银票。这大大促进了宋朝经济繁荣。宋之所以在人口国土只有我朝一半的情况下,却远比大明富裕,这小小的银票居功甚伟。”

    “是么……”林润不由怦然心动,似乎看到了一点曙光呢。

    “但并非所有的银票铺户都是守法经营,恪守信用的。有一些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铺户恶意欺诈,在滥发银票之后携款潜逃;或者挪用存款,经营它项买卖失败而破产,使所发银票无法兑现。”

    “这样,当存款者取钱而不能时,便往往激起事端,引发诉讼。于是,宋景德年间,益州知州张泳对银票铺户进行整顿,剔除不法之徒,专由十六户富商经营。至此‘银票’的发行始取得官府的认可。”

    说完,赵昊对若有所思的巡抚大人道:

    “我大明的钱庄,汲取了宋朝的教训,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为了防止仿冒、滥发、挪用,改用记名会票,每一笔交易都必须到钱庄柜台才能办理交割。这极大的阻碍了大明工商业的发展,成为我们经济的桎梏,也让朝廷税源枯竭。”

    “所以我们希望重新推出不记名的银票,但同样要汲取宋朝的经验教训。因此我们认为,银票的发行必须做到三点,方能利国利民,有益无害!”

    然后他竖起三根手指,沉声道:

    “一,方便自由的流通兑换。二,完善的防伪。三,以严格的监管杜绝滥发!”

    ps第四更,求月票!

 第二百六十五章 越线

    林巡抚思维敏捷,看问题素来一针见血。

    但听完赵昊的长篇大论,他这回却有些看不透了。

    总感觉这孩子说的都对,描绘的前景十分美好,而且难能可贵的是,他为可能出现的弊端,提前打好了补丁。

    这份强烈的责任心,在商人群体中是很罕见的。

    可直觉却告诉林润,在这无懈可击的安排背后,似乎还隐藏着更深的图谋。

    但知识层面的局限性只能让他看到,江南公司想要借机掌控苏州钱庄生意这一条。

    林润可以想见,只要自己点下头,日后苏州府官民商户的银钱往来,怕是都绕不开那即将成立的江南银行了。

    虽然‘万源号’、‘亨通记’、‘鑫隆’等全国性的大钱庄,实力远胜‘伍记’。但有了苏州府支持的银票,至少在苏州,伍记肯定能打败他们。

    但问题是,以林润对江南公司的了解,总感觉他们的图谋绝不止于此。

    正思索间,苏州城已经近在眼前了。

    前日赵公子来时,所见城外街市虽皆关门闭户,却大都安然无恙。

    然而短短两天过去,局面却在迅速的恶化,远远就看见护城河畔的街道上燃起了大火。

    隐隐詈骂哭叫声顺风传来,那是有地痞恶棍趁机纵火打劫。

    林润亲眼看见,几个暴徒砸开一家南货店的铺板。

    上了年纪的店老板,和几个伙计挥舞着铁棍想要阻拦。

    然而破碎的店门招来了数目更多的暴徒,店里人终究寡不敌众被打倒在地。

    暴徒蜂拥而入,旋即抱着一摞摞各种装潢精美的包装盒冲出了店铺。

    店老板心疼的抱住一个暴徒的腿,却再度惨遭殴打……

    这样的暴行,竟然就发生在堂堂应天巡抚的眼皮子底下!

    林润霍然起身,断喝一声道:“冯千户!”

    “在!”一名身材魁梧的军官,当即沉声应道。

    “立刻带兵下船,肃清此处歹徒!”林润厉声下令。

    “遵命!”冯千户立马领命而去,号令那些搭在他部下的沙船靠岸,然后下达了肃清命令。

    不待放下船板,兵士们便纷纷跳下船,来不及整队,直扑正在纵火抢劫的暴徒。

    看到忽然出现大队的官兵,暴徒赶紧抱着战利品鸟兽四散。

    当然也有那不长眼的、腿脚慢的,被冲上来的兵士按在地上就是一阵胖揍。

    三四里的长街上,到处都是互相追逐的官兵与暴徒,喝骂声、惨叫声响成一锅粥,场面愈加混乱。

    店铺老板和伙计们却不敢冲出来报仇,而是赶紧想办法把店门重新堵上。

    在老百姓眼里,官兵跟暴徒一样可怕,甚至犹有过之……

    直到蔡知府和张德夫下了船,对市民们大声宣讲巡抚大人前来平乱,官军保境安民,秋毫无犯后,紧张的气氛才稍稍松缓下来。

    看着士兵将抓获的暴徒反绑起来,串成一串,走过狼藉的街面,林润紧绷的面庞终于松弛了一些。

    他回头瞧一眼赵昊,沉声道:“本院同意苏州府和江南公司的协议了,尽快立约执行吧。”

    平乱刻不容缓,林润别无选择。

    “中丞放心,江南公司第一笔定金,今晚就会到位。”赵公子轻声保证道。

    “嗯,本院去处置骚乱了,你们小孩子家家,就不要下船了。”林润点点头,深深看一眼赵昊道:“此间事了,我们再好好聊聊。”

    “好,我也有样礼物要送给中丞。”赵昊躬身送林润下船。

    待到林中丞上了岸,赵昊站直了身子,看着乱糟糟的街面出神。

    江雪迎俏立在赵昊身边,轻声道:“兄长心里不好受?”

    “目睹这种骚乱,总归是不好受的。”赵昊涩声道。

    “其实苏州每几年总会来这么一次。”江雪迎却很看得开道:“只是今年的规模空前,趁乱闹事的人也多。”

    “往年没这么多趁火打劫的吗?”赵昊皱眉问道。

    “自是难免,但光天化日之下,很少做这种勾当。”江雪迎面现一丝愤怒道:

    “其实苏州人闹事是有分寸的,没人打算造反,日子还要再过的。所以都是发泄怒火为主,这样公然打砸抢,难道就不怕事后吃不了兜着走?”

    说着,她瞥一眼正在慰问受灾百姓的一众官员,压低声音道:“别看官府现在好说话,待到事态平息,定要秋后算账的。”

    “你的意思是这场民变,有人加了料?”赵昊神情一动。

    “正要禀报兄长,方才苏州伍记送来了此次民变的报告。”江雪迎将一个折页递给了赵昊。

    伍记的前身是伪装成车马行的情报机构,汪直去世后,才在赵立本的帮助下,转型为以钱庄物流为主的商行,但老本行一直没丢过。

    赵昊打开折页,一边浏览,一边听江雪迎道:

    “起先只是织户织工们针对织造局的小骚乱,要不是因为织造太监向蔡知府求援,苏州府甚至不会出面。但也只是抓了几个为首的织户,根本没有乱抓人。”

    “嗯。”赵昊点点头,蔡知府是理学名臣,极度爱惜羽毛。听刘正齐说,正准备在东山白马寺,给他筹建生祠呢。

    这种时候,他肯定不愿担上助纣为虐、荼毒百姓的恶名。

    而且蔡国熙的能力并不差,主政一方的经验也很丰富,自然知道该如何平息事态。

    赵昊问过蔡知府,他原本打算把那些织户关一晚上,权作警告就放人的。

    可谁知当晚,居然有人悍然攻破知府衙门,非但打开了牢房,放走所有囚犯,还一把火把府衙给烧了。

    “报告上说,当晚到处有人煽动织工攻击府衙,还有两百蒙面歹徒带头。”江雪迎沉声道:“虽然还没查清幕后主使,但已经可以肯定,这次民变是有预谋、有组织的了。”

    “八成是徐家了。”赵昊轻叹一声道:“事发前,中丞正在松江清丈田亩。”

    “小妹也是这样看。”江雪迎点点头,认同道:“江南十府之地,如今只剩松江依然没有清丈亩,徐家之嚣张可见一斑,怎么会轻易向林中丞低头?”

    赵昊重重一掌击在栏杆上,板着脸道:“徐家越线了!”

    赵公子平生最恨官绅为一己私利,不顾百姓死活。

    更别说利用百姓,达到不可告人的目地了。

    ps抱歉诸君,周末又有琐事缠身,今天只能两更了。第三更明早补上。

 第二百六十六章 最佳拍档

    科学号上。

    “兄长息怒。”江雪迎忙柔声安慰道:

    “徐家也只敢在背后捣鬼,林中丞这一回来,他们肯定会缩头的。”

    顿一顿,她又夸赞赵昊道:“何况兄长仗义出手、一锤定音,这场乱子很快会消停下来的。”

    “抱歉妹子。”赵昊闻言,歉意对江雪迎道:“也没提前跟你通气,就做了这么多决定。”

    “没关系的,反正兄长做什么,小妹都是支持的。”江雪迎如水莲花般温柔的笑笑道:“先说再做,先做再说都没区别的。”

    说着,她又正色道:“而且小妹算了一下,其实实际花费比大家想象的都少。”

    “哦,怎么讲?”赵公子是打的一年三到四百万两的谱,虽然债券不愁没人买,可光付利息就能心疼死他。

    听说能少借一点,他自然来了兴致。

    “兄长考校小妹了。”江雪迎羞羞一笑,便脆生生为他报账道:

    “苏州生产的绸缎有十几种,价格差异很大。平均下来一匹绸大概是二两银左右,但那是正常年景。”

    “不错,今年应该便宜不少。”赵公子点点头:“听说生丝价格还不到去年一半。”

    “不只是生丝,其它物料和人工都有所下降。目前,一匹丝绸的发货价大概是一两四钱。其中生丝成本七钱,其它物料和税一钱五,人工一钱五分,还有分摊的织造局常例,大概也是一钱。”

    “这样还余下三钱,便是织户和洞庭商会的利润了。”只听江雪迎鞭辟入里的分析道:“洞庭商会产前产后两头吃,利润势必远大于织户。我们姑且算他每匹绸得两钱利吧,估计只多不少。”

    “那可真不少。”赵昊轻轻吹下口哨道:“算两百万匹丝绸的话,他们也能从咱们这里赚走四十万两了。”

    “净赚四十万两已经够便宜他们,不能再得寸进尺了。所以织造局的常例砍掉之后,保护价也应该降一钱。”江雪迎淡淡道:“因此是一两三,而不是一两四,这样只需要两百六十万两就够了。”

    “且至少要分三批结款,这样我们只需要九十万两就能应付一个月。”谈起生意经,江妹妹整个人都在发光。

    “除了第一笔要现付之外,其余两笔都可以放到年前结就成。而且新年前,家家户户都会做新衣,届时绸布的价格定然反弹,我们想想办法低价走量,出一半货应该不成问题。”

    “这样至少能回笼一半的资金。所以拢共只需发一百三十万两的可转债就够了。”江雪迎邀功似的笑成了小猫道:“一下子减去了一半多,小妹是不是很能干?”

    “能干能干,太能干了!”三百万两一下子减掉一半多,赵昊开心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