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去看胡椒老等人那幸灾乐祸的表情,他重重一磕烟袋锅,恨声下令道:
“明日举大军从四面攻城!老子的人从东面,你们也各选一面进攻吧!”
胡椒老等人都没出言反对,他们毕竟不是来看热闹的。除了摇旗呐喊,还得下场牵制官军的兵力。
这帮大海主各个精明透顶,知道什么时候该划水什么时候该拼命。在用计无果之后,‘四面开花’是最有效的一种攻城方式了。
因为潮州是个周长超过十里的大城,而且三面环水。海寇们人多势众,可以充分发挥兵力优势,多点开花,摊薄本就薄弱的防守兵力。他们还能依托舰队快速机动,让守城一方左支右绌、顾此失彼。一旦打开一个缺口,就能很快集中兵力,杀进城去了。
事已至此,他们也不能一点血都不出,于是各自选了个方向,便回自己的船上与手下商量起明日该如何攻城来了。
~~
第二天的战局,果然不一样了。
战斗还是率先在广济门打响,曾一本有恃无恐,命令他的战船冒着搁浅的危险抵近江岸,用船上的火炮集中轰击城头。
他手下海寇大炮的本事明显强于城头的官军,在这么近的距离,哪怕是在漂浮不定的船上,依然能保持很高的命中率。
轰鸣的大炮声中,炮弹呼啸砸在潮州城的城墙上。得亏大明的城墙厚实,要是日本那种豆腐渣工程,这一排炮下来,就非得被砸垮了不成。
饶是如此,守城的官民还是被压制在箭垛后抬不起头来。他们架在城头的那些火炮,被射术精湛的海寇炮手重点关照,摧毁了不少。
其实不摧毁也没什么用,打炮是一门含金量很高的技术,根本不是短时间内能速成的。在赵昊的海警部队中,除了天赋异禀的褚六响,大部分炮手都要经过长时间学习理论,反复训练,才能将命中率提上来。
虽然狗大户们家里都藏有大炮,但公然练习打炮终究不便,一来没场地,二来也太扎眼。所以他们的火炮主要用途还是辟邪镇宅,真指着这玩意儿杀敌?纯属想瞎了心。
那厢间,用炮火压制住城头的守军,曾一本的主力开始大规模上岸。一卸下准备好的云梯等简易的攻城器械,海贼们便嗷嗷叫着朝城头冲去。
而此时船上的火炮居然丝毫没有停下的意思,虽然说实心炮弹对人员杀伤有限,但海贼们冒着被误伤的危险,也要一口气拿下城头的气势,还是着实惊人的。
“今天的压力很大啊……”城门楼上,透过望孔看着潮水般扑来的海贼,吴承恩一阵阵头皮发麻。他抗倭多年,光守城就守了几十次,还没见过这么大阵仗呢。
再看看被炮火压制在垛墙后不敢抬头的守城军民,他不禁愈加忧虑道:“这些人比普通百姓强点儿有限,要是在气势上被压倒了,就真成一群乌合之众了!”
赵守正穿着一身不知从哪搞来的帅气山文甲,闻言扶了扶被震歪的虎头兜鍪,便大步走向门口。
“老爷危险啊!”护卫们赶紧冲上去,要把赵守正拉回来。
“不要碰我。”却听赵二爷沉声道:“这是属于赵大器的时刻!”
“这……”护卫们闻命动作一滞,竟眼睁睁看着他推门走了出去。
“他去干啥?”吴承恩呆呆看着忽然中邪般的冲出去的赵二爷。
‘赵大器是谁?’护卫们却满心都是问号。
众人只见赵守正冒着纷飞的炮弹稳步走下了城门楼。
然后他抽出腰间宝剑,对趴在箭垛下的官兵和民壮高声道:
“都勇敢点儿!起来迎敌,无非一死,城破却是全家皆死。孰轻孰重,谁都清楚!所以唯有同我一途,与敌死战,保卫我们的家园!”
为他担任翻译的一名潮州府的举子,高声将赵二爷铿锵有力的动员用潮州话喊出来,虽然语调听起来蛮搞笑,但效果还是不错的。
很快有那容易上头的年轻人站了起来,然后越来越多的人也跟着站起来,准备迎敌。
赵二爷又趁热打铁,喊出了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此战退敌之后,所有参战者赏银百两,战死抚恤千两,伤残者养老送终!”
城上军民登时就加满了霸服,民壮们嗷嗷叫着搬起石头檑木,朝城下准备架起云梯的海贼砸去。
官军和各家的枪手弓手,也纷纷架起火枪、张弓搭箭,朝着城下射去。
拜层出不穷的大规模宗族械斗所赐,潮州民壮开枪射箭的本事,可比打炮的功夫强多了。加之城下的海贼密密匝匝,不用怎么瞄准就能例无虚发!
海贼们终于出现了大量的伤亡,但富裕的潮州城就在眼前,他们怎么能轻易放弃?便在头目的指挥下,举起盾牌、扶住云梯,也嗷嗷叫着开始蚁附城墙。
迎接他们的却是一勺勺烧滚的菜油,云梯上的海贼被烫的满头大包,惨叫着跌落城下。
这时,城上又都丢下了加大号的霹雳火球。那水桶大小的火药桶,在人群头顶炸响,数不清的铁片和碎瓷片飞溅,丈许范围内的海贼都被炸成了血人。
一枚接一枚的霹雳火球,不要钱似的扔下来,彻底把贼兵炸的魂飞胆破,丢下数百具尸体再度撤退了……
~~
见总算打退了东城墙的攻势,赵二爷还没松口气,传令兵便疾奔而来,禀报另外三面城墙也遭到了贼军的攻击。
而且西面城墙的攻势尤为猛烈,似乎那才是贼兵真正的主攻方向。
“什么?”赵二爷没想到这边居然是佯攻,急的他就要带人过去支援。
“东翁稍安勿躁。”吴承恩忙劝住他道:“敌人声东击西,难保不是调动我们的疲兵之计。要是咱们把人调过去,他们再重新狂攻这边怎么办?再狂奔回来吗?人累都要累瘫了。”
“那要是西城墙失守怎么办?”赵守正急的屁股冒烟道。
“那边有潘部堂呢。”吴承恩却淡淡道:“他向我们求援了吗?”
“那倒没有。”赵守正一愣。
“相信一位部堂的判断吧,等他求援再说不迟。”吴承恩给他吃一颗定心丸。
其实真实的情况是,城中连官兵带民壮不过一万人,要分守四面长长的城墙,兵力实在捉襟见肘。在勉强完成布防后,吴承恩的手里就只剩一千预备队了。这一千人是在最紧急的时候救急用的,怎么能一开战就把这唯一的底牌打出去?
所以他根本没有余力支援另外三面城墙,只能祈求潘季驯和负责守卫南城墙的潘仲骖,守卫北城墙的刘子兴三位老大人老当益壮,老将出马一个顶俩了。
好在三位经验丰富、威望过人的老大人也没有让人失望,他们运用手中不多的兵力,顽强抵抗住了敌军的进攻。
尤其是潘季驯那一边,他负责守卫的西城墙长度不亚于东面,承受的进攻甚至强于后者。但他却发挥出主持大型河工的过人能力,将仅有东面一半的兵力精打细算投入到每一寸城墙上,根据敌人进攻的烈度从容调配兵力,甚至可以通过轮换来保持城墙上守军的战斗力。始终保持一种张弛有度的状态,让城外进攻的大海主诸良宝和胡椒老,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却始终无法攻上城头。
双方鏖战到黄昏十分,曾一本终于鸣金收兵。
各路头领到他的船上一碰头,发现都损失了好几百人。
惨重的损失却没有让他们心生退意,反而激起了这帮亡命徒的赌性,满脑子就剩一个念头——攻下潮州城,洗劫一空,把损失连本带利都捞回来!
城墙上,赵守正倒是很高兴,觉得打了个大胜仗,下令杀猪宰羊,犒赏将士。
吴承恩却没赵二爷这么乐观,海寇的顽强凶残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怪不得闽粤两省大军联手进剿,却依然让他们愈发猖獗呢。
接下来的进攻只怕会更加凶猛……
现在就看老伴儿能不能说动那林道乾了。
能,曾一本很快就会清醒过来,乖乖退兵的。
不能,那只能继续恶战连场了,就真应了那句闽南话‘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了。
唉,吉凶难卜啊……
第五十四章 林道乾
就在赵守正与曾一本接战的同时,徐渭终于通过澎湖方面与林道乾接上头,在唐保禄的陪伴下,乘坐插着林字大旗的红头船,来到了潮阳县的下尾城。
看着那座营垒森严、壕堑俱全的下尾城,唐保禄不禁感慨万分道:“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只是个小村庄,转眼就成了比县城还大还繁华的所在。”
他这话不是虚言,只见一趟趟车队在进出城门,数不清的船只停泊在城外的码头上,海湾中还有帆帆点点、星罗棋布,看上去真比潮阳县城热闹不少。
“早知这里还可以随意进出,咱们何苦绕这个圈子呢,直接上门多省事儿?”他心焦潮州的情形,对徐渭按部就班的做事节奏,难免有些看法。
“呵呵,小子,你是在教老夫做事吗?”徐渭戴着蛤蟆墨镜,享受的抽着水烟,有些含混的说道。
“那可万万不敢。老先生别生气,晚辈一时心急,口不择言了。”唐保禄忙解释道。
“无所谓,没点儿脾气叫年轻人吗?”徐渭宽厚的一笑。
“还是您老理解我们年轻人……”唐保禄道谢不迭,却听徐文长话锋一转道:
“只要别把脾气发到老夫身上就成,不然我打断你的三条腿。”
“呃……”唐保禄登时语塞,这怪老头是真难琢磨啊。
“要是换成传奇,在这段情节中,徐文长当只身入林营,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得那林道乾纳头便拜,从此对朝廷忠心不二……”便听徐渭淡淡道:
“可惜在现实中,他要是真那么做,恐怕见不着林道乾就会死于非命。”
“是……”唐保禄擦擦汗,不敢再多说。
“小子,看在你爹的份上,老夫提点几句,你可记住了。”徐文长咕噜咕噜抽两口,吐出一串烟圈道。
“晚辈感激不尽,洗耳恭听。”唐保禄忙俯首帖耳。
“做事情最要紧的是谋定后动,越是紧急的事情就越得冷静。你时时刻刻要想的是,如何做成这件事,而不是只想着赶紧去做。”徐渭瞥他一眼道:“而且你人在海外,以身犯险就更要不得了。要‘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不想你爹白发人送黑发人,就记住我送你的这八个字。”
“知其不可为而不为?”唐保禄有些不以为然,心说那不就是当缩头乌龟吗?不过表面上还是乖巧的应下了。
徐渭知道他没听进去,但人各有命,说多了也无益。便不再理他,一面抽烟一面把思绪转到了那下尾城主林道乾身上。
~~
说起这林道乾,昔日那可是与曾一本齐名的大海主。在大明两京十三省的知名度,绝对比赵昊大多了。名字在朝廷的公文中出现的次数,也绝对是排前几位的。
此人发迹的经过,与那《水浒中》的及时雨宋江,颇有几分相像。林道乾原本是潮州府澄海县的一名书吏,是有正式编制的地方公务员。
之前就说过,书吏听起来不咋地,但其实相当于后世县里要害部门的实权处长科长。在县里捞钱方便,人脉广阔,过得其实很滋润。
林道乾也像宋公明那样,还很爱交朋友,三教九流都有结交。
澄海县又临海,百姓下海讨生活者如过江之鲫,县里大户几乎是半公开的大搞走私。林道乾便自然而然结交了大票道上的朋友,为他们通风报信,躲避官府的打击。
一边当着朝廷的差,一边利用手中权力,参与到全民走私中谋利,这其实是闽粤一带沿海官吏们的惯例了。
但有道是夜路走多了终究遇上鬼。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何况林道乾还是在海边走,裤子都得打湿。
嘉靖四十一年,朝廷抗倭的重点转到了闽粤沿海,谭纶、戚继光、俞大猷、张元勋等抗倭名将纷纷南下,官府也重新厉行海禁,打击走私。
林道乾年轻不知深浅,依然顶风作案,替大海主吴平通风报信,结果被人告发,省里直接下文捉拿。他仓皇逃往海上,投奔了吴平的队伍,从此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海盗生涯。
他先跟着吴平干了几年,混出了不小的名声。后来吴平本着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原则,让他出去开分基地。
林道乾先在老家澄海县南湾聚众,刚开张时不过几十个人、十几条枪。但他凭着为人义气、聪明果决、出手狠辣,加之官军全力对付吴平等大海主,无暇顾及他这种小角色的机会,很快便发展壮大起来。
不过他真正扬名立万,是在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