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小阁老-第9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九卿一位不少,上一次这么齐全,还是徐阁老在灵济宫讲学的时候。

    真是让人不得不感叹,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啊。

    十天的论坛,都由赵昊亲自主持。依旧是每天给出一个议题,并请嘉宾就此畅所欲言,他来掌控研讨的方向,以免偏题。

    待下午嘉宾离开后,他再做总结,告诉弟子们谁是在狗放屁,谁是在放狗屁当然,是站在他岳父的立场上。

    然后晚上弟子们就此写出策论,由担任过殿试阅卷官的赵锦、万士和等几位老前辈批阅。

    万士和接班陆树声担任了礼部尚书,他是宜兴人,江南帮如今的三大佬之一,有义务也很喜欢指点后辈。

    另外两位一个是吏部尚书张瀚,一个南京户部尚书殷正茂。不过老殷官声不好,所以一般都不提他,而以赵锦代之。

    但其实殷正茂是张相公麾下头号爱将,赵锦还真比不了。

    自然,赵昊又将万历二年的殿试策论题目,揉进了这十个议题中。

    因为策试是以皇帝的口吻,向中式举子们垂询治国之策,所以今年的殿试题并不难猜。

    之前京里各种会上,前辈大佬们都猜测说,要符合皇帝十二岁的年龄,策论的问题自然不能太过高深,也不会太具体,难免流于泛泛而谈。

    所以策论时把调门拔高,朝着敬天法祖、勤政爱民、选贤用能的方向写就没错的

    至于最后的名次,就看谁的字写得好,章做得顺眼了。

    大预言术告诉赵昊,他们只猜对了开头,后面却大错特错了。

    出题的可是他的偶像岳父,怎么可能走寻常路呢?

    张相公这样高格调的男子,追求的一定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玩死你还得让你心服口服。

    要是赵昊没有大预言术,一定也会猜错的

    今年的殿试题,主旨的确是典学勤政四个字。

    典学者,皇子或帝王致力于学也。勤政就不用说了。

    看似没脱离大家的预测范畴,但一审题,绝对一脑门子汗

    通俗来说,今年的策论就是皇帝问贡士们,我接班以来,一天都没中断读书,学习不可谓不认真。但为什么天下反而都是在马上打下的,却没有靠读诗书缔造帝王之业的?

    而且我现在也天天旰食宵衣,勤于理政。但为什么像汉帝那样无为而治,也能缔造治世呢?

    我还小,有些道理还没搞懂,大事小情只能依靠我敬爱的张师傅来拿主意。但我也得好好学习,争取早日亲政。但听说帝王之学,跟平民之学不同,不在章诗词中。要是不学这些,我又该学什么?

    又有人说,当政者只要抓好纲要,则所有的事情都会处置的十分妥当。所谓纲要者,真的存在吗?

    听说研究过去臣子为君王的谋划,对现在也有好处。比如董仲舒的贤良三策,汉宣帝时的变俗之说,汉元帝时的审尚之说,以及治性六戒、劝学四仪,还有初元节俭、建初荡涤烦苛、元祐十事、治平三劄、熙宁稽古正学。

    能不能挨个讲讲,这些都是怎么回事儿?其中有没有现在还能用的?

    你们都是学先圣之术,明当世之务的专业人士,能不能替我综合一下这些策论,找出它们的中心思想?说一说典学应该以哪个为要?立政又当以哪个为要?

    当然也有人说,现在和前代不一样了,创业和守业也不是一码事儿。你们都可以畅所欲言,以符合我慎始笃初之意

    以上就是赵公子靠大预言术回忆明实录,想起的万历二年殿试题。

    通观全题一共十问,前四个问题个个刁钻深刻,处处挑战圣贤之言,一个答不好就翻车。

    这可是政治性极强的殿试啊,考生要是没有心理准备,吓都吓尿了。

    倘若没有接受专门指导,他们都不敢回答这些埋雷的问题。

    要是前四个问题没尿,接下来还是会尿的。该死的出题人,居然让考生将题干中提到的,十个古代有名的策论,一一介绍一遍!而且还得深入分析,言之有物!

    这简直是坑爹啊!

    为了通过乡试和会试,大明的读书人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四书五经上,谁会在策论上下苦功夫?

    恐怕连知道永光、初元其实是一个皇帝的两个年号的贡士,都不会有太多!更别说这些策论都是什么跟什么了

    张相公懒得看他们不着边际的夸夸其谈,就考他们基础知识。把策论这种主观题,愣是给搞成客观题。

    这样到时候排名倒简单了,谁知识点掌握的多,谁阅读理解做得好,谁就排名靠前!

    你还别不服,难道来参加策试,不应该把前代有名的策论都研究一遍吗?

    什么,没研究?那对不起,同进士伺候

    对客观题来说,有没有准备到知识点,成绩天差地别!

    赵公子当然不会直接给弟子划考点,但他已经将这些知识点,不着痕迹的糅杂在了十天的讲座,和每日的课后练习中。

    因为本届论坛就是围绕着治国之策展开的。读书人最喜欢的又是引经据典,所以带出这十个典故一点都突兀。至于那四个刁钻的问题,也在向诸位大佬请教时,很自然的带了出来

    总之,只要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及时针对没听懂的查漏补缺,进了考场就一定不会抓瞎。

    至于能抓个什么回来,就全靠个人造化了。赵老师也只能帮忙帮到这里了。

    十天的论坛很快结束,弟子们又上了名为如何写出状元卷专题课程。

    课程分上中下三讲,由申时行、范应期和于慎思主讲。

    申时行是嘉靖四十一年的状元;范应期是四十四年的状元;于慎思是隆庆五年的状元。

    三位状元现身说法,教你如何成为状元,就问你好不好好听吧!

    其实本来范应期的位置应该是赵二爷的,但是赵二爷自己怂了。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状元是捡来的,不愿意误人子弟。

    他能跟这群学霸讲什么呢?讲咱考状元全靠儿子谋划,祖宗显灵,相好的在上头是劲儿?

    那不丢死人了?所以还是把这露脸的机会,让给真状元吧。

    好在赵公子手里状元多,也不差他一个。

    于是赵二爷那几天忽然偶感风寒,只好请了范状元救场。

    范应期是湖州府乌程县人,潘季驯的同乡老弟,两家还是姻亲。所以跟申时行一样,都是最可靠的自己人!

    因为十四日要到礼部报名,并听取殿试相关须知。所以三月十三日,九十八名应试弟子拜别了师父和诸位老师、师兄,信心满满的下山应考去了。

    十五日当天,万历新朝的第一次殿试,在皇极殿前隆重举行,满朝重臣悉数出席。

    待群臣和贡士们拜过金台帷幄上的小皇帝后,殿试便开始了。

    当科学门的弟子们看到那道策论题后,都不由涌起一股安心的感觉。

    虽然这题目是他们从未猜想过的,但上头的问题他们却一点不陌生,甚至感觉很亲切。

    还有什么好说的,撸起袖子干就完了!

    对于知识点掌握到位的考生,这种题答起来实在太简单了。要不是师兄们嘱咐,最好不要提前交卷,他们上午就能交上卷子,中午便可以去八大胡同放松了

    呃,不对!八大胡同已经被查封了,听说还是太后的懿旨,所以怕是休想再开了。

    日!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ps太晚了,下一章明天补。

 第十八章 球赛

    三月十七日,在春光灿烂的瓮山泊畔七里庄,举行了第三届‘江南烟草杯’春季捶丸邀请赛。

    顾名思义,此项赛事已经举办三年了。

    第一届比赛是在隆庆六年春,由前户部侍郎赵立本发起的,因为赛事组织规范,服务周到,还有丰厚的奖金,故而一经推出,便受到热烈欢迎。并在众参赛人员的一致请求下,将此项赛事延续了下来。

    后来比赛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京中的王公大臣皆趋之若鹜,赵立本便又组建了京师步击球协会,并被推举为首任会长。

    老爷子开得了海天盛筵,自然也能当得了高尔夫球会长。对了,他还是扬州赛马会会长,金陵麻将协会理事长……所以那些秦淮名妓都得靠边站,大明第一交际花非七十三岁高龄的赵立本莫属!

    想像赵老爷子这样身兼数职,还样样都干得精彩,地位、特长、爱好、精力和金钱,是一样不能少的。

    而赵立本恰好一样不缺,所以他天生就是干这个的料。在组建京师步击球协会后,赵立本优化了捶丸比赛的比赛方式,还结合几十年的经验,制定了详细的规则。从成绩计算到球杆编号、着装要求等等,全都有了明确的要求。登时就将这项运动的逼格拔高了一大截。

    如今‘京步协’已经发展出春季邀请赛,春季锦标赛,秋季邀请赛和秋季锦标赛四项赛事。

    春季邀请赛作为全年的开场赛,主要作用是检验停用一冬之后的赛场状况,为随后到来的锦标赛暖场,所以赛事规模较小,只邀请部分会员参加。

    今日是花甲组的比赛,更是只有十几名会员参赛。再加上各自的伴当、球童,绿草如茵的赛场上,也不过散落着百十人而已。

    但参赛者却个个分量十足。赵立本之外,还有吏部尚书张瀚,吏部左侍郎赵锦,礼部尚书万士和,户部左侍郎郭朝宾等等……全都是在职或者致仕的部堂大员。

    而且他们还有个共同点,都是南直和浙江籍人士。所谓的江南帮,就是这些大佬在支撑着。

    大佬们都上了年纪,受不了海天盛筵的刺激,而捶丸的活动量不是很大,又能‘收其放心,养其血脉,怡怿乎精神’,所以他们都很喜欢,而且技术也不错。

    不过大佬们聚在一起,打球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互通有无,协调步调。因为聊的话题比较敏感,便让自家子弟作伴当,不让下面的人靠近。

    就连江南帮的真正核心赵公子,也给爷爷背着球杆囊,跟在一帮老头子后面,欣赏他们‘卧棒斜插花,背身倒卷帘’潇洒挥杆的英姿,听他们随意的聊着天。

    “听说大司空要去了?”郭朝宾挥杆击球,问一旁的天官张瀚道。

    “嗯,上月林景旸弹劾朱部堂刚愎,这已经是今年来第二次有人弹劾他了。朱部堂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自己不讨那位喜了。”张瀚知无不言道。

    “老朱这一走,能跟那位抗一抗的老臣,就只剩一个葛老了。”万士和无奈叹息道:“我看对我们不是好事。”

    说着他对整理球杆的赵昊道:“公子,你当劝劝你那岳父,朝堂这么大,不能搞一家独大啊。”

    “其实家岳对朱部堂这种能吏,并无多大恶感的。”赵昊只好苦笑道:“主要是朱部堂几次三番得罪了武清伯……”

    “原来如此。”众人恍然。

    武清伯李伟是皇帝的外公,出了名的贪婪愚蠢。他是泥瓦匠出身,如今闺女贵为太后了,便觉得朝廷所有的工程都得给他承包才行。

    加上李贵妃也向着娘家人,确实好些工程都落在了李伟父子头上。甚至连给太上皇修的寿宫也交给武清伯负责。

    可那父子只管捞钱,哪会修什么皇陵?施工还是得工部来。本来预算就很紧张,再让他们贪掉一大块,就直接不够了。朱衡据理力争,甚至闹到了朝会上,逼着张相公没法和稀泥,只好又给了李家父子另外一个肥差——去给兵部生产军装,把他们和朱衡分开,才算平息此事。

    但武清伯依然觉得丢了面子,便在家装病不出,让伯爵夫人进宫跟闺女说,自己要被朱衡气死了。李太后如今也膨胀的不轻,告诉张相公,人家不想再看到姓朱的啦。

    张居正其实也巴不得这种臭石头越少越好,便让曾省吾安排人弹劾了朱衡。

    弄清楚来龙去脉,众位部堂不禁唏嘘。如今‘首辅—太后—冯保’铁三角掌控一切。廷推形同虚设,廷议直接不再召开,只剩下无关紧要的廷鞫。大臣们的权力地位一落千丈,真不如当初高拱在时。

    “哎,诸位偏颇了。张相公好歹视咱们江南帮为盟友。”赵立本适时开口道:“你们要是都觉得没法过,那别人还怎么活?”

    “呵呵,那倒是……”张瀚和万士和不禁点头,他俩能当上吏部、礼部尚书,也要幸亏赵公子和张相公的翁婿关系。

    “而且朱士南走后,张相公有意尚甫来接任大司空,这样六部尚书就有其三了,要知足啊。”赵立本一边走向角球,一边淡淡说道。

    尚甫是户部左侍郎郭朝宾的字,他之所以起这个话头,就是想打听打听有没有内幕,闻言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