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这时,自己的幕友提醒说,事情可能没他想的那么简单,此去京城很可能是入龙潭虎穴。
刘台吃惊问这是为何。幕友告诉他,就在不久前,因为河南道御史傅应桢上疏攻击一条鞭法,并以王安石影射张相公,惹恼了张居正。张相公上奏小皇帝,把傅应桢革职查办,并试图通过他,将朝中反对改革的小团体揪出来。
刘台恰好跟傅应桢是多年好友,两人还都曾是守旧派头领葛守礼的部下。这让刘台顿时惊出一身冷汗,觉得张相公这次小题大做,是因为他把自己定为傅应桢的同党,决定要对自己下狠手了。
在极度的恐慌下,他被那位幕友一番煽动便昏了头,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先下手为强的!
就连那份刀刀见血的弹章,都是那位幕友捉刀的……
“你那个幕友现在何处?”张居正恨不得抽死这蠢货,人家让你去死你也去啊?
“锦衣卫上门之前,他就不告而别了……”刘台哭道。
“他家在哪里?可有亲人在京城?”张居正追问道。
“他是傅应桢推荐给我的,因为是辽东人氏,我没多想就用了……锦衣卫寻他老家铁岭,却发现查无此人。”刘台脸色蜡黄道。
张居正反复盘问,发现这二百五确实只是被人利用,只能让冯保将审讯重点转回傅应桢身上,然而傅应桢居然死在了牢里。他那帮同年为此还大闹一场,控诉东厂酷刑害死官员,让继续顺着傅应桢追查变得十分困难。事情最后也只能不了了之了。
但这件事给张相公敲响了警钟。尤其是在处置刘台和傅应桢的过程中,很多与他们不相干的官员,纷纷上书营救,甚至喊出了‘全辅臣不如全谏臣’、‘护国体重于护国老’的口号。
这让张居正如芒在背、夜不能寐。他宁肯傅应桢、刘台这些人背后,是有觊觎自己位置的大佬在指使。张相公历经三朝云诡波谲、你死我活的朝争,见多了这样的权力斗争,也不认为谁能赢得了自己。
他怕的是背后没人指使,大家不约而同的觉得,事情就该这么办。那样麻烦才大条了!
因为那意味着,他跟大明最强大的一股力量,站在了对立面上。
不是葛守礼、不是高拱,也不知比什么山西帮、江南帮强大多少——它是文官集团的群体意志!
这股力量深藏不露,甚至无影无形,却又深刻的影响着大明的走向,所有与它相悖的行为,都会遭到强力的纠正;所有胆敢挑战他的人,都会被无情抹杀。就连皇帝也不例外……
虽然谁也没有证据,但当你站在权力巅峰,以为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去改变这个国家时,就会清晰的感受到它的存在。
当年的正德皇帝、嘉靖皇帝全都感受过它的厉害,前者丢了命,后者险些丢了命。到了隆庆皇帝就直接躺平,以求安全过关了……
如今万历皇帝尚未亲政,自己这个权力比皇帝还大的摄政,感受到这股力量的敌意,也是理所当然。
文官集团为什么对他有敌意,他们的意志又导向什么方向,张居正一清二楚。因为他曾经也是这个集团中的一份子,而且是那种影响力极大的因子,他太清楚这些满嘴仁义道德、忠君爱国,心底却自私自利、只考虑自家得失的家伙,想要的是什么了。
他们就希望他放弃改革,结束考成法,打消全国清丈田亩,推行一条鞭法的念头。因为那些都损害到他们的利益,让他们很不舒服。
可他给不了,因为过去二百年,他们是越来越舒服了,可这个大明朝和亿万百姓却越来越不舒服了!要想让这个国不亡,想让百姓的日子过得下去,也只能让他们不舒服了!
为此,就是跟全体文官都站在对立面,他也在所不惜!
但张居正也是人,他纵使不乏‘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可心理压力也就可想而知。
这时候,一只通体白褐色的神龟现世,对他鼓舞可谓巨大的。也一定能堵住悠悠众口,让那些反对他的人都闭嘴!
因为他本名叫张白圭啊……
。
第一百零五章 赵二爷阅卷——高深莫测
二月十一日,第一场考完,疲累欲死的举子们出了贡院。
贡院大门一锁,今科担任正副知贡举的礼部尚书马自强,及礼部左侍郎余有丁,便率外帘官们开始按部就班的糊名、誊录、校对,然后贴上封条,由马、余二位亲自押送到飞虹桥上,交与内帘官们进行阅卷。
这时已是十五日辰时了。
虹桥北侧,今科的正副主考申时行和赵守正,早已率领内收掌所官员等候多时了。
今年的主考官在官位上有些弱,是多年来头一次没有大学士担纲,甚至连尚书都不是。
好在双状元的组合也能说得过去。批卷子嘛,看的学问高低,又不是官大官小,对吧?
两位主考率领十八房考官,自初八进场到现在已经七天了,整日无所事事,便举办各种花样的宴会公款吃喝,日子十分逍遥。
不过赵侍郎好像很累,刚进贡院时一副精力透支衰样儿,基本上就是吃了睡睡了吃,猪一样的一连过了七天,到了今日才重新容光焕发。
“老兄歇过来了?”申时行关切问道。
别看申状元比赵状元早两科,年纪却比赵守正小四岁。
没办法,谁让咱赵二爷大器晚成,人家申时行二十七岁就中状元呢。
不过官场上通常先中进士者为前辈,申时行称赵二爷为兄,是看在赵公子的面子上。身为一名苏州籍官员,他不由自主就跟江南集团勾连在了一起。
“好了,耽误不了正事儿。”赵二爷讪讪一笑。
“老兄年纪大了,可不操劳过度啊。”申时行一语双关道。
“唉,身不由己啊。”赵守正叹了口气。
好在,那边送卷箱的到了,可以结束这个让赵侍郎尴尬的话题了。
四位大佬同时上桥,完成了交接手续,九口大箱便移交给了内收掌所。
申时行和赵守正再度向两位上司拱手后,便带着试卷下桥,进去内帘阅卷了。
马自强和余有丁立在桥上,看着内帘的大门缓缓关上,眼里都有些羡慕。
哎,他们还没干过主考呢,连副主考也没干过。真是想想就难过啊。
余有丁还好说,还人情嘛,让赵守正插了队,早晚还会补回来的。
马部堂就惨了,其实论资排辈,轮也该轮到人家了。
可没办法,首先他是关中人,大明开国二百年,关中连个大学士都没出过,可想而知陕西帮有多弱势。
加上陕西大汉又耿直,经常得罪权贵,马自强就得罪了冯保。
龙虎山正一真人,隆庆时降为提点,夺印敕。到了万历朝,张国祥求复故号,马自强不准。张国祥便重金贿赂冯保,冯公公便替他求情,然而马自强却力持不可。
虽然后来冯公公,还是以中旨许之,却感觉好没面子,于是从中作梗,让皇帝否了他本科的主考,这才便宜了申时行和赵守正。
~~
不提望而兴叹的两位大人,单说二位主考带着九口卷箱,返回了‘鉴衡堂’。
申时行按照规制,率领考官们拜了圣旨,发了毒誓后,便让人拿来签筒,让十八位同考官抽签决定批阅哪束考卷。
“公明兄,该你了。”申时行见赵守正坐在那儿纹丝不动,只好小声提醒:“撕封条。”
“哦哦好。”赵二爷赶紧上前,又停手小声问:“撕一箱还是全撕了?”
“全撕。”申时行轻声道。
赵二爷连同考官都没当过,前几天又一直在睡觉,自然啥都不懂。
幸好赵二爷平时为人厚道,‘及时雨’的大名更是响彻京城官场。京官清苦,开销又大,谁还没个手头吃紧的时候?自从赵二爷回京当官后,大家的日子就都好过了。
谁手头紧了,去他府上坐坐,也不用硬着头皮开口借钱,大家随便聊聊天,走的时候管家自会奉上一份馈赠。也从没有打借条一说,有就还,没有就算,让人十分舒服。
同考官们以年轻的翰林官为主,更是几乎人人都吃过他的,拿过他的。吃人嘴短,拿人手短,有吃有喝自然短上加短。
所以他连睡七天,大家都没有笑话他的,反而还想办法替他圆场,都说他这是在避嫌。
赵侍郎不是有很多徒孙应试吗?他又没法用这个理由要求回避,只能用装睡的方式不和大家接触,以免有人说他通关节。
大家越想越觉得是这么回事儿,毕竟赵二爷可是出了名的‘难得糊涂’!
你看他整天迷迷糊糊,但那只是看似糊涂,实则心里都清楚。一个糊涂官在地方上怎么能年年全国第一,无论昆山还是潮州,他待过的地方,都天翻地覆了呢?
进了京,干詹翰,混礼部,没有需要较真的事情了。人家就糊涂一些,万事不计较,有容乃大,与人为善!这是仕宦子弟的高级官场智慧,从小看他爹做官才能在这个年纪就成了精。
于是现在看他一脸懵逼的样子,大家便暗笑,又开始装了……
~~
待赵守正依言撕掉封条后,申时行打开锁头,亮出九箱试卷。十八房考官便捧起抽到的试卷,坐回自己的桌前。撕掉束封,将厚厚一摞朱卷在面前摆好。
“咱们先回去坐着。这几日看着就行,没个十天八天,他们批不完的。”申时行引导着赵二爷回到堂上坐定,一边看着十八张桌后的同考官于堂下阅卷,一边轻声讲解接下来的流程。
坐在对面监视阅卷的内监临是英国公张溶,点赞狂魔成国公去后,这些露脸的活儿就轮到他了。张溶自然对两位主考的窃窃私语视而不见,更不会写进报告里。
申时行告诉赵守正,每位同考官分到手的是两三百份考卷。为了公平起见,每份试卷都要经过几位考官分别批阅。
因此每房考官仅第一场的卷子,就要批阅上千份之多。而且还得逐字逐句阅读考生的文章,将所有的错误都找出来,最后还要用青笔给出评语。最重要的是不能出错。因为放榜后,非但都察院会磨勘,举子们也
会查阅自己的卷子。
要是让他们挑出错来,一旦查实,考官轻则罚俸,重则丢官,后果十分严重。
赵守正听得暗暗咋舌,这活儿他可干不了。幸亏没从房考官干起,不然非得让举子骂死不可。
“别担心,咱们的工作没那么累。”申时行忙轻声安慰道:“房考官推荐上来卷子,取与不取我们商议决定。咱俩都认可该卷后,你便用墨笔写个‘取’字。我在旁边同样用墨笔写一个‘中’字,便正式取中此卷。”
“这样啊……”赵守正闻言长舒口气,轻声道:“当然都凭大主考做主了。”
“老兄千万别这么说,一起负责一起负责。”申时行却不领情,坚决不许他撂挑子。
开什么玩笑,当这一科主考超难的好吗?
这堆卷子里,非但有张相公两位公子的,还有次辅吕调阳的公子吕兴周的。
首辅次辅的三位公子同时应试,绝对是破天荒的头一遭。
那么问题就来了,是都取还是取一部分,取得话什么名次合适?这些都关系到领导们日后对自己的看法啊!
申时行这种尼姑生的心思又重,想的特别多。也不怪他多想,因为组织上决定他担任本科主考后,两位大学士都分别跟他谈过话。
张相公让他秉公判卷,不要给他俩儿子搞特殊,那样非但影响不好,也是对两个儿子十年寒窗的侮辱。
不谷就是这样自信,不自信怎么能如此飘柔?他就不信自己的儿子,考个进士还用得着走后门!
可申时行闹不清,他是真这么想,还是故作姿态。按照官场规矩,搞不清的一律按最有利于领导的路数办,所以他还是得想办法,确保两位公子取中,而且还得是个让领导满意的名次。
吕调阳说的要明白些,他告诉申时行,自己原本是想让儿子避嫌,等自己退了之后再出来考的。但这样不就成将张相公的军了吗?所以还是得让儿子考试,不过千万别照顾,考啥样是啥样,落第了也未尝不是好事儿。就当陪太子读书了。
申时行估计吕阁老说的是真心话,可他不敢确保,回头一放榜,看到儿子落榜,吕阁老会不会还这么想得开。
取中了,他肯定不会怪自己。取不中,有可能还是会怪自己,所以还是也取中了吧……
这就是这七天,申时行思考出的结论。可问题是,两位大学士都没跟他通关节,他也不知道三位公子的文章是什么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