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各部多由次长代理。所以革命派掌握了政府的实权。在临时参议院中4o余位参议员中有同盟会员3o人立宪派不足1o人。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短短的3个月内颁布了许多有关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法令。根据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原则宣布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政治权利以及居住、信仰、集会、结社、出版、言论等自由;废除刑讯;保护华侨禁止贩卖华工;严禁买卖人口废除奴婢;禁止种植和吸食鸦片;奖励兴办工商业和华侨在国内投资等等。在文化教育方面提倡以“自由平等博爱为纲”的“公民道德”;否定忠君尊孔的封建教育废止中小学读经;禁用清廷学部颁行的各种教科书。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民主政治和展资本主义。但它没有触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无法解决人民切身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所以南京临时政府的群众基础是很薄弱的。
第三节袁世凯的窃权和辛亥革命的失败帝国主义势力对中国革命的迅猛展非常恐惧和仇视。武昌起义之后它们大力支持清廷破坏革命。在几天之内英、美、日、德、法等国的十几艘军舰聚集在武汉江面日夜升火待命随时准备进行武装干涉。由于形势展很快帝国主义者被迫伪装“中立”实际却暗中支持清廷。它们不仅继续把关税送到北京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还贷给清廷白银3oo多万两企图借此维持清廷的腐朽统治。俄国也竭力破坏中国革命妄图乘机分裂中国。它指使一小撮蒙古王公宣布外蒙“独立”并出兵强占黑龙江省呼伦道(今海拉尔)、满洲里等地。
但是由于革命风暴已席卷全国在这种情况下帝国主义对于直接出兵干涉的后果也是心存顾忌。于是列强转而催促清廷起用被罢黜的袁世凯希望他能够把革命镇压下去。
受形势所迫和帝国主义的压力宣统三年八月二十三日(1911年1o月14日)清廷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要他率领北洋军去镇压革命。野心勃勃的袁世凯对此并不满足他以“足疾未痊”为由拒不出山。九月初六日(1o月27日)清廷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节制湖北水6各军。九月十一日(11月1日)皇族内阁辞职清廷被迫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在掌握了清廷的军政大权之后袁世凯立即派兵攻打武汉革命军夺取了汉口。
帝国主义国家在扶植袁世凯的同时还对南方施加压力迫使革命党人与袁世凯停战议和。革命政权内部的立宪派、旧官僚和一部分革命党人也同意进行谈判并表示愿意拥护袁世凯。十一月南北双方开始和谈。和谈期间英、美、俄、日、法、德六国领事向南北双方的代表提出了照会要他们“尽成立和解”以迫使革命派交出政权。帝国主义还在政治上拒绝承认以孙中山为的革命政权并在经济上切断了南京临时政府的财源使之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
革命党人在内外反动力量的压迫下妥协了同意在清帝退位和袁世凯赞同共和的条件下把政权让给袁世凯。于是袁世凯转而向清廷施加压力由北洋将领通电逼清廷同意共和。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结束了统治中国2ooo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次日袁世凯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并由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为了能够对袁世凯有所约束以确保革命成果孙中山在辞职时提出了定都南京、新总统到南京就职和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项条件。孙中山还派蔡元培等为专使北上迎袁南下。袁世凯指使部下在北京动“兵变”以此为借口拒绝南下。列强也从各地调兵进京故意制造紧张局势。孙中山被迫让步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就职。3月1o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起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反动政权。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夺从此开始了北洋军阀对中国的统治。
在袁世凯就职的第二天孙中山在南京公布了临时参议院匆忙赶制出来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制度、政府组织机构和人民所应享有的各项民主权利。如“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一律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有请愿、选举和被选举等项权利。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带有革命性、民主性。但是在失去政权的情况下指望以一纸《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来约束袁世凯的野心只能是一种幻想。袁世凯一方面表示拥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另一方面又说以后要进行修改从而为其日后废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留下了伏笔。
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次日临时参议院决议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南京临时政府夭折。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就被中外反动势力所绞杀了。这次革命推翻了最后一个封建皇朝但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继续统治着中国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还远远没有完成。
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仍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它结束了延续了2ooo余年的君主建立了共和国。它使中国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一次大解放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正如林伯渠在1956年纪念孙中山诞辰9o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自辛亥革命以后“就是民主主义成了正统。过去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侵犯了就要杀头。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个神圣固然未必就要杀头但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1不仅如此辛亥革命还解放了清朝统治禁锢下的生产力为民国初年资本主义经济进入较大规模展的“黄金时代”开辟了道路。
1《人民日报》1956年11月12日。
第四节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思想文化辛亥革命时期的学术文化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潮为主要思潮。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努力向西方寻找救国的真理把卢梭的《民约论》当作福音把法国革命和美国独立视为楷模。他们广泛地介绍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治理论、历史、哲学等以此为武器批评封建主义和改良主义举起“民主共和”的旗帜走“流血革命”的道路。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学说成为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理论纲领。
在辛亥革命时期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得到广泛的流传。中日甲午战争以前国内翻译的西学书籍大多是自然科学方面的。维新运动期间对西方社会科学的译介虽有所增加但数量仍然有限。西方社会政治学说译介的大量增多是在辛亥革命时期。当时从事译书工作的既有革命党也有改良派和其他人士。欧美主要哲学流派和代表人物从古代到近代都被介绍到了中国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培根、斯宾诺莎、霍布斯、达尔文、卢梭、孟德斯鸠、边沁、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以及詹姆士的实验主义。政治思潮除民主主义外“五四”前后在各种思潮中曾占有优势的无政府主义思潮也是在此时被介绍到中国。对中国产生了伟大影响并成为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潮也是在此时就介绍进来。其中以《民报》的贡献为大朱执信的表现为突出。他在文章中肯定了社会主义社会是“最进步的社会”并介绍了马克思的《宣言》及阶级斗争学说。
这一时期对于外国历史有不少的翻译介绍主要是介绍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史美国、意大利、希腊等国的独立史以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梁启等人用进化论的观点对中国传统的史学思想和历史著作进行了批评指出他们不过是帝王将相传记的汇集不能说明社会进化的趋势和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他提出建立资产阶级“新史学”的主张要求历史学应该“叙述人群进化的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1。章太炎在同时期也提出了类似的见解。用这种观点来编写中国历史的第一部著作是光绪三十年(19o4)出版的夏曾佑的《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后改名为《中国古代史》。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教育也很重视。他们指出:“社会教育之不兴我祖国其将不国矣。”2基于这种认识他们大力提倡“兴学堂普及教育”并利用学校进行革命活动“以学堂为鼓吹之地”。当时全国很多学校都受到革命党人的影响有的就直接掌握在革命党人的手中。如蔡元培于光绪二十八年(19o2)在上海创设的爱国学社秋瑾主持的浙江绍兴大通学堂等。这些活动不仅培养了大批革命人才而且传播了科学文明冲击了守旧陋习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展。
以慈禧太后为的清廷为了统治需要在这时期将各省省城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地普遍设立中、小学堂。并任命了管学大臣主管京师大学堂和全国一切学堂事务。光绪三十一年(19o5)又成立了学部。但这只是形式上的改变在教育内容上还是以“修身读经为本”把诵习儒家经典和遵循封建道德摆在了位。次年清廷明令宣布以“忠君”、“尊孔”为教育宗旨1《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第3—4页。
2云窝:《教育通论》《江苏》第3期。
这就明显暴露了它兴办学校的目的。
为了侵略中国的需要西方的传教士在中国各地建立了教会并创办了大批学校。到戊戌变法失败时仅直隶、山东、山西、河南四省天主教会举办的中、初级学校已有5oo多所。光绪二十四年(1898)美国在中国的教会学校已达11oo多所。它们还在中国设立高等学校到辛亥革命时期已有北京汇文大学、武昌文华大学、济南齐鲁大学和上海圣约翰大学等。
在文学艺术方面人们翻译了大量的西方资产阶级的作品。光绪二十五年(1899)林纾译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在福州刊印。辛亥革命时期对外国的翻译有了很快的展。到宣统三年(1911)翻译出版的有几百种翻译的范围也日益扩大如莎士比亚、狄更斯、巴尔扎克、雨果、普希金、托尔斯泰等人的作品都被6续翻译出版。其中译书最多的是林纾。林纾字琴南福建闽县(今闽侯县)人。在光绪三十一年(19o5)反对美国虐待华工运动的中他译出了《黑奴吁天录》用美国虐待黑奴的故事激励人们的爱国思想。
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了改良的主张极力强调对改良政治社会的作用认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1。在的创作方面出现了一大批谴责现实黑暗的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刘鹗的《老残游记》等最为有名。这些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写成广泛运用讽刺和夸张的艺术手法对封建统治阶级和外国侵略者的罪恶活动作了不同程度的揭露。
革命知识分子还有意识地通过诗歌及其他通俗的文艺形式宣传革命思想。秋瑾不仅是一个女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个诗人。她写了大量诗歌表现了她坚决的革命意志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热忱。宣统元年(19o9)以同盟会会员为中心的“南社”成立了。这是一个革命的文学团体由柳亚子等编辑出版了《南社丛刻》用诗歌来鼓舞革命。
在戏剧方面从道光年间逐渐流行的京剧具有深厚的民间艺术基础集中了许多地方戏曲的优点在唱腔、表演、念白、武打等方面逐渐过了以往的各个剧种广泛地吸引了观众。咸丰以后三四十年京剧的剧目丰富题材广泛名演员大量涌现创造了许多生动优美的艺术形象成为在全国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种。在名演员中对京剧的形成和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有程长庚、谭鑫培等人。辛亥革命时期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展在京剧界也产生了影响。著名的演员汪笑侬(1858—1918)在八国联军入侵后编演了《哭祖庙》借三国末年蜀北地王刘谌反对投降、哭祭祖庙的历史故事宣传爱国思想抨击清廷的腐朽。有的演员还尝试排演时装戏直接讽刺时政。辛亥革命爆后上海的一些京剧演员参加了攻打江南制造总局的革命活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把戏剧作为宣传革命的武器。光绪三十年(19o4)陈佩忍、柳亚子在上海创办了第一份专业戏剧杂志《二十世纪大舞台》提倡戏剧改革。
话剧是在清末开始出现的。话剧一产生就和革命紧密结合在一起。光绪三十三年(19o7)一部分留日学生在东京组织“春柳社”把《黑奴吁天录》改编成五幕话剧公开演出配合了反对美国虐待华工的斗争。此后1《论与群治之关系》《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第6页。
上海又上演了《秋瑾》、《徐锡麟》等话剧。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