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通史-第11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宪。”29月19日袁世凯的亲信梁士诒、朱启钤、周自齐、张镇芳等人又组织“全国请愿联合会”向参政院请愿要求召开国民会议讨论变更国体问题。9月2o日参政院将83件“公民请愿书”送交袁世凯请求在年内召开国民会议讨论团体问题。25日袁世凯答复同11914年5月4日《申报》。

    1马士·亨利:《远东国际关系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351页。2《筹安会与各省相关各团体往复函电》《君宪问题文电汇编》第1册。意在11月2o日召开国民会议。

    与此同时北洋军阀集团干将段祺瑞、段芝贵、倪嗣冲等人联合19省将军、都统、护军使共同上书袁世凯请其正大位。并威吓说:谁敢反对就要“先起问其罪担当诛锄以去异己”1。袁世凯俨然有筹安会的动请愿联合的“民意”北洋军人的支持帝国主义的撑腰。1o月6日御用的参政院通过举行国民大会的建议和梁士诒拟订的《国民大会组织法》。8日袁世凯公布该组织法。1o月25日起开始在全国各地选举“国民代表”和进行团体投票到11月2o日各省全部完成12月11日参政院开会汇集全国“国民代表”1993人的投票全部赞成君主立宪。于是参政院以总代表名义上书“劝进”。袁世凯假惺惺退回劝进书。11日晚参政院又再次上劝进书。12日袁世凯表示接受说:“国民责备愈严期望愈切竟使予无以自解并无可诿避”2装出一副迫不得已当皇帝的姿态。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正式承认帝制。13日接受文武百官朝拜大封功臣下令禁止反对派活动。19日成立大典筹备处。31日下令改年号为“洪宪”准备于1916年1月1日正式登基。

    然而经过辛亥革命锻炼的中国人民已经深刻认识到封建君主统治的罪恶决不容许君主制度再现于中国全国掀起反对帝制复辟的怒潮。12月25日云南先宣布独立。继云南独立后各省纷纷宣布脱离袁世凯而独立。北洋军阀集团看到情况不妙由冯国璋起联合五省都督表通电要求袁世凯取消帝制。帝国主义也不断警告袁要延缓变更国体。在内外交困下袁世凯先是推迟登基最后于1916年3月22日被迫宣布取消帝制。做了83天皇帝梦的袁世凯1916年6月6日在全国一片讨袁声中一命呜呼。1全国请愿联合会编:《君宪纪实》第1册“函电”第34页。

    2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近代稗海》(三)第2o4页。

    第四节皖系军阀时期的宪政新旧约法之争1916年6月7日黎元洪继任总统。但对黎元洪的继任在法理依据上南北双方生分歧。讨袁的南方军务院提出黎元洪的继任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的《总统选举法》应是“继任”。北方以皖系段祺瑞为的北洋政府提出以《中华民国约法》制定的《总统选举法》应是“代理”。南北双方围绕总统是“继任”还是“代理”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斗争的实质是恢复旧约法还是承认新约法。6月1o日南方军务院以抚军长唐继尧名义通电北京政府提出如下主张:(1)恢复民国元年之旧约法。(2)召集民国二年解散之国会。(3)惩办帝制祸。(4)召集军事会议筹商善后事宜1。同时表示由国会组织的国务院成立后军务院即撤销。22日段祺瑞表通电予以拒绝。对此孙中山屡次致电段、黎促成迅恢复旧约法尊重旧国会。在上海集会的国会议员2oo多人也联名通电宣布不承认袁氏新约法提出恢复旧约法召集旧国会依法补选大总统组成正式国务院。正当南北双方争执不下之时25日驻沪海军总司令李鼎新、第一舰队司令林葆怿及练习舰司令曾兆麟联合表宣言声明:“参加护非俟恢复元年约法国会开会正式内阁成立后北京海军部之命令断不承受。”1至此段祺瑞感到事态严重不得不接受南方的主张。29日以大总统名义布命令表明“宪法未定以前仍遵行中华民国元年三月十一日公布之《临时约法》至宪法成立为止。其二年十月五日宣布之大总统选举法系宪法之一部应仍有效”2。同时命令撤销参政院恢复旧国会。7月14日南方军务院宣布撤销西南各省也纷纷取消独立。新旧约法的争论以南方的胜利而结束。

    国会的恢复与《天坛宪法草案》的修订在取得恢复旧国会胜利后聚集在上海被解散和停止职务的前议员纷纷来京再加上在京部分议员于8月1日重新召开国会两院到会议员为519人。这是国会第一次恢复后第二次常会。会议选举汤化龙、陈国祥为众议院正副议长王家襄、王正廷为参议院正副议长。黎元洪在会上补行总统宣誓仪式追认段祺瑞为国务总理通过各部总长任命名单。1o月3o日补选冯国璋为副总统。

    9月5日国会议决组织宪法会议继续进行制宪并以1913年宪法起草委员会拟定的《天坛宪法草案》为讨论基础。按照国会决议宪法会议由两院议员组成。依据《宪法会议规则》规定对宪草审议采取三读程序。9月22日开始审议先由宪法起草委员会说明草案的主旨然后对草案内容及临时增加条文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审议。到1917年1月1o日共开了241岑学昌:《梁燕生先生年谱》上册第346页。

    1《梁燕生先生年谱》上册第348页。

    2《黎元洪恢复约法召集国会令》(1916年6月29日)李希泌等编:《护国运动资料选编》(下)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89页。

    次审议会完成初读。在初读中大部分问题有了结果部分问题未获通过。从1月2o日起开始进行草案逐条审议二读程序直至6月国会第二次被解散还未完成。在二读中经过激烈的争论议决和删除的条文主要有:(1)关于孔教问题。《草案》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1袁世凯帝制失败后尊孔之声随之沉寂但在会议中仍然引起激烈的争论反对者主张取消拥护者认为孔教“为天经地义万不可灭”应予保留。争论双方最后达成妥协改为“中华民国人民有尊重孔子及信仰宗教之自由非依法律不受限制”2。(2)关于国会委员会问题。《草案》51—54条指明设立国会委员会的目的在于国会闭会期间留一监督政府机关。在审议时多数认为除智利外法、美先进诸国家均无此规定中国没有必要设立决议将其删去。(3)关于紧急教令权问题。《草案》65条规定:“大总统为维持公安或防御灾患时机紧急不能召集国会经国会委员会之议决得以国务员连带责任布与法律有同等效力之教令。”3审议时议员们极力反对认为紧急教令权既然与法律有同等效力那么一切法律均可以此种教令停止或变更从而形成行政侵犯立法权何况国会委员会已经删去没有规定的必要。终以出席议员四分之三票的赞同而废除。(4)关于议员兼国务员问题。《草案》26条规定:“两院议员不得兼任文武官吏但国务员不在此限。”审议中一些议员认为议员兼任国务员违背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政府便可借以左右议院使众议院行使弹劾权及不信任议决权生种种障碍主张删去该条。另一些议员认为草案所采非绝对三权分立制度议员兼国务员可以消除行政与立法之间隔膜英、法等国实行已久并非创造主张维持原案。双方经过激烈辩论以出席6o6人中51o人议决而删去该条。(5)关于国会召集问题。《草案》31条规定:“国会自行集会、开会、闭会但临时由大总统牒集之”1。审议中对此条争论激烈议决结果改为:依总统的牒集或两院议员各三分之一联名通告国会临时会才能召开2。(6)审议议决通过删去原《草案》72、96条关于总统颁予荣典和现得租税未经法律变更仍旧征收的规定。

    除此以外争论最为激烈的是解散国会和地方制度两大问题。关于解散国会的规定在审议时有的主张总统解散众议院无需经参议院同意;有的主张删去《草案》75条“大总统经参议院列席议员2/3以上之同意得解散众议院但同一会期不得为第二次之解散”的规定;有的主张总统解散国会权应限于国会否决预算时或通过不信任议决时等等。各种主张互不相让均未能得到四分之三的赞成而获通过。关于地方制度问题在草案中未能列入国会恢复后宪法会议一读时国民党议员吕复、焦易堂提出增加省制一章遭到旧进步党议员汤化龙、梁启等的反对。双方各持己见争执不下甚至生“轰动一时之大斗殴案双方通电全国双方提出惩戒双方向法庭提起诉讼扰攘一月之久”1。到了二读时各党经过反复较量1阮湘编:《中国年鉴》第1回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第63页。

    2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正中书局1948年版第139页。

    3董寐编著:《中国政府》世界书局1941年版第164页。

    1董寐编著:《中国政府》第161页。

    2王世杰等著:《比较宪法》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573页。

    1吴宗慈:《中华民国宪法史》前编第213页。

    合并提出省制16条其主要内容大致规定省议会权限、省长任命、省参事会组织大纲等。但在审议时双方又生分歧时值生督军团干涉宪政反对派议员纷纷提出辞职致使审议会不足法定人数无法讨论未及通过。6月12日国会再度被解散。

    从国会再解散到临时参议院的成立正当国会进行制宪时反段祺瑞与拥段祺瑞势力为了争夺统治权展开了激烈斗争。先是在制宪问题上围绕中央集权还是地方分权展开斗争的。这一斗争在国会的党派中反映出来。这时国会中最大的国民党已分化成许多小党派组织呈现涣散状态以“政治商榷会”为名进行活动从总体说属于反对派。而仅次于国民党的进步党却已废党立派以“宪政研究会”名义进行活动基本上属于拥段派并与黎元洪、冯国璋及西南军阀有一定联系。这两大派中拥段派的研究系主张采用一院制实行中央集权省长任命反对省制入宪和省长民选。反段派的商榷会则坚持《草案》中规定的两院制主张实行地方自治和省长民选。9月18日宪法会议对省制问题进行审议时两派生激烈的争吵以至相互辱骂、斗殴。事后研究系议员通过各省督军对商榷会议员大加指责。1917年1月1日江苏督军冯国璋联合22省军政长官通电北京政府要求总统信任总理总理秉持大政同时警告国会力持大体早定宪法不要干涉行政。从而开创了督军团威吓总统和国会的先声。其次在参战问题上围绕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生“府院之争”。以总统黎元洪为的集团反对参战。以国务总理段祺瑞为的集团主张参战。国会站在黎元洪一边。段祺瑞为了达到目的通过督军团以武力加以威胁先后逼黎签对德绝交令和国务院通过的参战案。但是黎元洪以督军团干政和参战案未经国会同意拒绝签署。段祺瑞在无可奈何情况下于5月7日将对德参战案提交国会。1o日国会开始讨论时段祺瑞采取伪造民意的办法用金钱收买北京城内军人、警察、乞丐、杠夫和无业游民组织所谓的“6海军人请愿团”、“五族共和团”、“政商学请愿团”、“北京市民请愿团”等名目繁多的请愿团3ooo多人在6军部人员指挥下手执方旗散传单包围国会声言必须当天通过对德宣战案并冲击会场打伤议员2o多人。1国会被迫宣布停会。接着内阁成员相继提出辞职内阁总理段祺瑞成为孤家寡人。19日国会再次开会决定参战案待内阁改组后再议。于是段祺瑞恼羞成怒利用督军团名义借口宪法草案中关于不信任权及解散权须经参议院同意等条文不适合国情呈请总统解散国会改制宪法。国会针锋相对呈请总统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黎元洪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总统无权解散国会提出解决时局办法是总理辞职。5月23日他在英、美支持下利用人民反段情绪免去段的总理职务以伍廷芳代理。至此黎段之间的矛盾达到白热化。

    段祺瑞被免职后避居天津表通电声称:“查共和各国责任内阁制非总理副署不能生命令效力以上各件(指任免令)未经祺瑞副署将来地方因此生何等影响祺瑞一概不能负责。”他公开号召各省军阀脱离中央并在天津设立“独立各省总参谋处”武力倒黎声言:“出1邹鲁编:《中国国民党史稿》第4册商务印书馆1944年增订渝版第1o7o页。师各省意在巩固共和国体另定根本设立临时政府、临时议会。”15月29日皖系与奉系督军纷纷通电独立。

    在此情况下黎元洪内外交困一筹莫展只得求救于驻在徐州的张勋。6月1日黎下令调张入京调解。张勋本是一个梦想恢复清帝的复辟狂得到命令后并取得段祺瑞“解散国会推倒总统后复辟一事自可商量”2的默许。6月7日张勋以“调停”的名义率领5ooo多名辫子军从徐州北上。8日到达天津表通电向黎元洪提出“调停”条件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