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观点解释历史、政治、社会问题。此外,他还撰写过介绍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阐述唯物主义在现代史学和社会学上价值的文章。49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后,5月8日,蔡元培辞去北京大学校长职务,北大教职员发起挽留蔡校长运动,李大钊是被推举赴教育部交涉的8名代表之一。5月8日,李大钊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强盗世界与秘密外交》一文,指出当时的群众爱国运动“并不是本着狭隘的爱国心,乃是反抗侵略主义,反抗强盗世界的强盗行为”;号召人们“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他又发表《太上政府》、《新华门前的血泪》等短言,抨击干涉中国政治的外国领事馆,对罢课请愿的学生表示同情。月日,陈独秀在散发传单时被捕。李大钊因与陈关系密切,亦被京师警察厅秘密监视。
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引起了一场关于问题和主义的争论。此时正回家乡暂住的李大钊致信胡适,提出研究实际问题和宣传理想主义是“交相为用”、“并行不悖”的观点,明确表示自己喜欢谈布尔什维主义的态度,并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据,说明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情况下,对于社会问题实行“根本解决”的必要性。这场争论在北京、长沙、南昌等地许多进步学生社团中都产生过反响,成为新文化阵营在对待社会改造问题上革命与改良两种观点倾向发生分离的。
2《战后之妇人问题》,《李大钊文集》(上),第35、40页。
3《青年与农村》,《李大钊文集》(上),第48页。
4有材料说李大钊还曾于99年5月协助《晨报》开辟“马克思研究”专栏,见张静如等《李大钊生平史料编年》,第75页。
张静如等《李大钊生平史料编年》说李大钊参加了“五四运动游行以及救援被捕学生的请愿活动”。见该书第75页。韩一德、姚维斗《李大钊生平纪年》说,李大钊是五四运动的“组织领导者之一,他指导社团的骨干分子确定斗争目标和办法,他的办公室成为活动分子集会的中心”,又李大钊“为扩大五四学生爱国游行的影响”,在《每周评论》上写了报道、评论。见该书第70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987年版。又据高一涵回忆“99年月,我们散发《北京市民宣言》的传单守常(即李大钊)与陈独秀都去散发,当场陈独秀被捕”见《五四运动回忆录》(上),第3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79年3月版。此外李新的《李大钊》一文说陈独秀被捕后,李大钊“极力营救”,见《党史人物传》第2卷,第0页,陕西人民出版社98年版。
自920年初起,李大钊先后与苏俄鲍立维、荷荷诺夫金等人接触。同年4、5月间,李大钊在北京会见了受俄共(布)远东局符拉迪沃斯托克分局领导人派遣的俄国人维金斯基(bontn…hnn中文名字伍廷康)及其随员马马耶夫(mamaeb)、译员杨明斋。经李介绍,维金斯基赴上海与陈独秀会晤。陈遂于同年8月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组织,史称上海小组。0月,李大钊同张国焘、张申府等在北京成立了小组。不久,北京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李大钊亦为其中重要成员。同年李大钊还在北京大学参与发起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社会主义研究会。92年3月,李大钊在《曙光》杂志发表《团体的训练与革新的事业》,公开号召组织“平民的劳动家的政党”,与以第三国际为中心的“各国派(指派)的朋友相呼应”。在李大钊和北京小组的指导、影响下,王尽美、邓恩铭等在济南发起成立了小组,张太雷等在天津发起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小组。中国正式成立后,李大钊先后参加了第三、第四次党的代表大会,当选为第二、三、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二大和三大任命他为北京区委执行委员会委员长。四大任命他为北方区执行委员会书记。在李大钊的领导下,北京小组、北京区委、北方区委出版了通俗刊物《劳动音》,在长辛店铁路工人中举办了补习夜校、工人俱乐部,并陆续在天津、河北、吉林、山西、察哈尔、热河及绥远等地区建立起组织。到92年7月,上述各地区加上北京市的党员已经达到209人。从92年开始,北京(北方)党组织与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一起创建了京汉、京奉、正太、津浦、京绥铁路以及开滦五矿等处的工会组织,领导了大规模的罢工运动,并且对南方、上海等地的罢工给予了有力支援。
922年5月,直系军阀吴佩孚在北京附近打败奉军,控制了北京政府,提出“恢复法统”主张。由于吴曾表示拥护民主,“保护劳工”,共产国际远东局亦有联合吴佩孚的策略,李大钊遂通过其在吴军中任要职的同学好友白坚武做联络吴的工作。白坚武向吴推荐李大钊担任其顾问,“赞助进行统一问题”。李大钊先后两次与吴会面,并曾介绍俄国人霍德罗夫会见吴佩孚,又曾利用吴的关系介绍名员分别担任京汉、京奉、京绥、陇海、正太、津浦铁路纠察员,暗中从事工人运动。
有材料说,920年2月李大钊护送陈独秀离北京前往天津(陈从天津独自去上海)的路上,二人交换了建立中国的意见。李回京后便“积极创造条件准备建立的组织。他和邓中夏(仲澥)、高君宇(尚德)等经过多次酝酿,决定首先组织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团体,为建党做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920年3月,他们在北京大学秘密发起组织了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见李新、陈铁健主编《伟大的开端》,第3有材料说,“920年2月,李大钊在天津送走陈独秀后,与章志、黄凌霜等和鲍立维会见,商讨成立社会主义者同盟(即为后来的小组)”。(见《李大钊史事综录》,北京大学出版社989年版,第44罗章龙回忆,维金斯基在北京期间通过李大钊接触了张国焘、李梅羹、刘仁静、罗章龙等。在他离京前,召开了一次会议,“这个会可说是北京小组正式成立大会”,维金斯基“以第三国际代表身份”参加会议。“同意应邀参加座谈会的人是员,并表示要向共产国际汇报”。李大钊参加了会议,并讲了话。(见罗章龙《椿园载记》,三联书店984年版,第77页。)
李新《李大钊》一文说,李大钊曾担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主任。见《党史人物传》第2卷,第7页。
同一期间,胡适起草了《我们的政治主张》宣言,建议以“宪政的”、“公开的”,实行“有计划的政治”的“好政府”作为政治改革目标,并征求李大钊的意见。李同意胡的主张,同胡一起联络蔡元培等共人在该宣言上签名。由于“好政府”主张与其后不久发表的对时局的主张不相符合,李大钊又同少年中国学会北京分会部分会员联名向学会杭州大会提交题为“为革命的德谟克拉西”的提案,主张以“铲除国内的督军制和国外资本主义由中国人开发本国的实业”为“改良物质生活的唯一方法”;以“引导被压民众为有目的的政治斗争”为“唯一解除苦厄实行的方法”。
922年7月,二大通过了关于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决议。8月,李大钊赴上海、杭州参加了中央特别会议。会议接受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要党员加入国民党的建议。在此期间,李大钊曾会晤孙中山,与孙讨论了“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之问题”。不久,他和陈独秀等另外几位主要领导人,经孙中山主盟加入了国民党。923年月,三大正式提出与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的决议。0月,李大钊被孙中山委任为国民党改组成员和特派临时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924年月,李大钊作为北京国民党组织选定的代表赴广州参加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孙中山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大会宣言审查委员会委员、国民党章程草案审查委员会委员、出版及宣传审查委员会委员,并被大会选举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议期间有人提出在党章中加入“本党党员不得加入他党”条款。李大钊代表加入国民党的员发言,指出人加入国民党是“想为国民革命运动而有所贡献于本党的,不是为个人的私利与夫团体的取巧而有所攘窃于本党的”,是经孙中山允许的,是“光明正大的行为,不是阴谋鬼祟的举动”。大会最终否决了反对党员“跨党”的提案。在国民党一届一中全会上,李大钊受命组织国民党北京执行部,并兼任该部组织部长。在李大钊等人的领导下,国民党北京执行部于924年4月20日成立,到92年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之时,该部所辖北方0余省区的国民党员已达4万余人。92年月至月,李大钊作为代表团首席代表赴莫斯科参加了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期间,他在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地进行了参观访问,接受了《工人莫斯科日报》记者的采访,在莫斯科“不许干涉中国”协会组织的群众大会上讲了话,并为《红色工会国际》写了《中国内战和工人阶级》一文。924年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了直系军阀总统曹锟,电邀孙中山北上。月7日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提出召开国民会议的主张,并于年底抵达北京。国民党北京执行部组织了欢迎孙中山北上的活动和促成国民会议召开运动。李大钊多次参加国民会议促成会、后援会、招待会,发表演讲,并被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第三次大会聘为国民会议运动委员会委员长。925年月,孙中山病重入院,李大钊被孙指认为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3月2日,孙中山逝世。其后不久,在北京有反对人的国民党同志俱乐部成立,后又出现了分裂国民党的“西山会议派”。李大钊和国民党左派一起与右派进行了斗争。92年月日,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李大钊再次当选中央执行委员。
“北京政变”之后,段祺瑞和张作霖掌握了北京政府,冯玉祥因受排挤于92年月宣告下野,后到苏联考察。冯玉祥的国民军撤出北京,退往绥远一带。在此前后,李大钊曾参与了争取冯玉祥国民军与国民党合作的活动。92年7月,南方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之时,李大钊请国民党左派人物于右任赴苏联做冯玉祥的工作,并数次电报催促,终于促使冯玉祥于当年9月回国在绥远五原誓师参加北伐。92年3月发生了日本军舰炮击大沽口事件,日、英、美、法、意等8国公使向段祺瑞政府提出了干涉中国内政的“最后通牒”。3月8日,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等200余团体在北京召开一致反对八国通牒的国民大会,李大钊被推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并发表了演说。会后,群众到铁狮子胡同执政府和国务院请愿,遭到府院卫队的残酷镇压2。第二天,执政府下令缉捕李大钊等人。李大钊遂携妻子、儿女随同国共两党北方领导机关迁入东交民巷苏联大使馆旧兵营内居住。
927年4月日,奉系军阀张作霖派军警300多人包围了俄国使馆,将李大钊等0余人逮捕,随即进行了审问。李大钊在法庭上“态度甚从容,毫不惊慌”。4月28日,李大钊等20人被判绞刑。李大钊“首登刑台”,“神色未变,从容就死”。
李大钊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袖,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的创始人之一和初期党的重要领导者,也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国国民党的重要领导人。他同时也是知名报人、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他性格温和、道德高尚、“好施济众”,曾将自己收入的一部分捐给党组织作活动经费,多次将自己的图书捐赠给北京大学图书馆,又曾多次出资帮助同事、朋友和青年学生,而自己“身后异常萧条”。他被捕后,北京20多所大学联合发起过营救活动;逝世后,北京各报一致哀悼。933年北平各界为李大钊举行公葬,他的灵柩被安放在北京西山万安公墓。他在《狱中自述》中说“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厉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这几句平凡质朴的语言表述出一位伟人公忠坦荡的胸怀,令人敬佩。
李大钊一生写下文章、书信、诗词、通讯杂文等共500多篇,内容包括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史学和党的建设、革命战略与策略等多方面。他的《平民主义》、《史学要论》两篇长文分别于923年月和924年5月作为《百科小丛书》第5、5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平民主义”是五四时期的主要政治思潮。李大钊的《平民主义》继承了这个思潮,发展了这种思想。它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宝贵文献。李大钊自称“夙研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