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敢劝学者看经。只《语》、《孟》亦不敢便教他看且令看《大学》。伯恭动劝人看《左传》、迁《史》令子约诸人抬得司马迁不知大小恰比孔子相似!”2这里朱熹的意见显然十分偏颇既不劝学者读史也不劝学者看经甚至连《论语》、《孟子》“也不敢便叫他看”而只令“看《大学》”一种也不过是自己的一己之见并没有什么十足的道理可言。
吕祖谦既重视读史他劝人看《左传》、读《史记》便是理所当然的了。吕祖谦十分重视通史他留下的未竟史著《大事记》12卷(通释3卷解题12卷)就是一部本拟“起春秋后讫于五代”的编年体通史。3可惜天不假年他只写到汉武帝征和三年便去世了。不过从他留下的这部分书看这是一部严谨的史著连对吕祖谦教人读史颇有微词的朱熹也不得不承认“其书甚妙考订得子细”4。这部书每个事目都注明出典如周敬王四十一年(即鲁哀公十六年)“夏四月孔子卒”。便注明:“以鲁史、《左传》修。”每条都如此一丝不苟。本书另附通释3卷解题12卷。吕祖谦说:“《大事记》者列其事之目而已无所褒贬抑扬也。熟复乎通释之所载则其统纪可考矣。解题盖为始学者设所载皆职分之所当知非事杂博、求新奇出于人之所不知也凡所记大事无待笺注者更不解题。”1可见解题就是笺注读这一条应当掌握的知识。仍以上条“孔子卒”为例解题说:“鲁史、《左传》皆书己丑。杜预曰四月十八日乙丑无己丑;己丑五月十二日日月必有误。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至是年七十三。”这的确都是“职分之所当知”的事。而通释则正如陈振孙所说是“经典纲要孔孟格言以及历代名儒大议论”2。“学者考通释之纲玩解题之旨斯得先生次辑之意云”3。
吕祖谦于读史极下功夫有《十七史详节》273卷传世。诚如清代四库馆臣所说:其书“所录大抵随时节钞不必尽出精要”4。看来这是吕祖谦读史时随手抄出的具有选本性质故得流传。
另一较有影响的史著是《东莱博议》又称《左氏博议》虽是“为诸4《东莱太史别集》卷1o《尺牍四·与陈同甫》。
1《朱子语类》卷122《吕伯恭》。
2《朱子语类》卷122《吕伯恭》。
3引文见吕祖谦《大事记原序》。
4《朱子语类》卷122《吕伯恭》。
1《大事记解题》卷1《周敬王三十九年庚申》条。
2《直斋书录解题》卷4。
3李大存:《大事记后序》。
4《四库总目》卷65《史部·史钞类存目》生课试之作”5却多有吕祖谦的真知灼见。全书共4卷选《左传》文66篇分析透彻议论明达不少地方阐了他卓越的史学思想。如在《曹刿谏观社》一文吕祖谦便盛赞了史官的直笔。他说:“当是时人君之言动史官未有不书者。为君者视以为当然而不怒为史者视以为当然而不疑此三代之遗直也。其后管仲之戒齐桓也曰作而不记非盛德也。管仲之所言虽是而已开作而不记之端也。又其后周王之私犒晋使也曰非礼也勿籍。周王之所举已非而且显然戒史官以勿籍矣。然一时之史官世守其职公议虽废于上而犹明于下。以崔杼之弑齐君史官直书其恶杀三人而书者踵至。身可杀而笔不可夺鈇钺有敝笔锋益强。威加一国而莫能增损汗简之半辞终使君臣之分、天高地下再明于世是果谁之功哉!”又说:“使其阿谀畏怯君举不书简编失实无所考信则仲尼虽欲作《春秋》以示万世将何所据乎?无车则造父不能御无弓则后羿不能射无城则墨翟不能守。大矣哉史官之功也!”1这种对古代史官的高度评论在理学大盛的南宋可谓不同凡响反映了吕祖谦重视史学、重视文献有征的求实精神。
吕祖谦在任史官时曾参与编修《徽宗皇帝实录》2oo卷又曾奉旨校正《圣宋文海》这就是由他重新编选的《宋文鉴》。这部书共15o卷所涉诗文集8oo余家。其书“断自中兴以前”2保存了北宋大量的诗文。吕祖谦曾对他的侄子吕乔年说:“国初文人尚少故所取稍宽。仁庙以后文士辈出故所取稍严如欧阳公、司马公、苏内翰、黄门诸公之文俱自成一家以文传世今姑择其尤者以备篇帙。或其人有闻于时而其文不为后进所诵习如李公择、孙莘老、李泰伯之类亦搜求其文以存其姓氏使不湮没。或其尝仕于朝不为清议所予而其文自亦有可观如吕惠卿之类亦取其不悖于理者而不以人废言。”3都可见吕祖谦在选文时的良苦用心。此书初成朱熹并无赞辞但晚年经过仔细研读却说:“此书编次篇篇有意其所载奏议皆系一代政治之大节祖宗二百年规模与后来中变之意思尽在其间读者着眼便见。”1足见本书的编选是极有功力的。吕祖谦还有不少著述如《古周易》1卷、《书说》35卷、《吕氏家塾读诗记》32卷、《春秋左氏传说》2o卷、《春秋左氏续说》12卷、《东汉精华》14卷、《丽泽论说集录》1o卷、《历代制度详说》12卷、《古文关键》2卷等皆已收入《四库全书》另还有《东莱集》4o卷传世。
吕祖谦关心朝中大事极力主张抗金。他曾上书说:“恢复大事也规模当定方略当审臣愿精加考察使之确指经画之实孰先孰后使尝试侥幸之说不敢陈于前。”2他对南渡之后5o年“文治可观而武绩未振”的情况极为担忧3希望能从根本上予以改变其用意显然是十分深刻的。可惜吕祖谦在从政的18年间屡被他所说的“隐忧”所困未能充分挥他的5《东莱博议·自序》。
1《东莱博议》卷2。
2周必大:《皇朝文鉴序》。
3吕乔年:《太史成公编皇朝文鉴始末》见中华书局版《宋文鉴》附录一。1吕乔年:《太史成公编皇朝文鉴始末》见中华书局版《宋文鉴》附录一。2《宋史》卷434《吕祖谦传》。
3《宋史》卷434《吕祖谦传》。
才干实在令人叹惋。
第五十四章陈亮叶適第一节陈亮“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
陈亮(1143—1194)原名汝能后慕诸葛亮之为人故改名亮字同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祖父陈益少年以“志气自豪”从事科举不得意。晚年“自放于杯酒间酒酣歌呼遇客不问其谁氏必尽醉乃止。然其孝友慈爱明敏有胆决”1。父亲陈次尹默默无闻。教育陈亮的任务落在祖父母身上。祖父的学识与豪侠之风对陈亮产生了影响。
陈亮青少年时代就不同凡响“为人才气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2。十岁时面对南北对峙、山河破碎的现实读史书生出无限感触“余年十矣而胸中多事已如此宜其不平也”3。他写出了《酌古论》表达自己“经略四方之志”。绍兴末年集英殿修撰、敷文阁待制、婺州知州周葵得到陈亮的史论文字颇为赞赏就同他讨论、商榷。陈亮直抒胸臆阐自己对历史、对时局的见解。周葵称道陈亮必为“他日之国士”待为坐上宾1。
宋孝宗即位周葵为兵部侍郎兼侍讲改同知贡举兼户部侍郎。隆兴元年(1163)六月自兵部侍郎兼侍讲迁左中大夫除参知政事;次年十一月罢参政2。时陈亮在临安周葵极为器重。陈亮因为有周葵这一层关系得以与一时名流俊彦结交畅述自己的见解。周葵又亲为陈亮讲授《大学》、《中庸》并说“读此可精性命之说。”《宋史·陈亮传》称陈亮“遂受而尽心焉。”这不完全是事实。因为周葵在政治上“晚虽不附秦桧而与龚茂良皆主和议”。就这点说陈亮与他相左“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陈)亮持不可”。就学术倾向上说周葵“平生学问不泥传注”这与陈亮又有近似的地方。
周葵的参知政事被罢以后陈亮也回乡里。不久母亲去世。在服母丧期间父亲因家僮杀人被捕入狱。接着是祖父母相继辞世。父亲在丞相叶衡等人的帮助下得以出狱。
乾道四年(1168)陈亮参加婺州的乡试列榜入太学。次年参加礼部试未中。退而上《中兴五论》书入不报。于是退而修学于家“穷天地造化之初考古今沿革之变以推极皇帝王伯之道而得汉魏晋唐长短之由。天人之际昭昭然可察而知也”3。陈亮在乡里力学著书近十年。淳熙五年(1178)陈亮至临安复诣阙上书极论时事。又过了十年即淳熙十五年(1188)陈亮在考察京口、建业以后又至临安第三次上书这就是《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
1《陈亮集(增订本)》(邓广铭点校)卷35《先祖府君墓志铭》。
2《宋史》卷436《陈亮传》。
3《陈亮集》卷5《酌古论序桑维翰》。
1参《宋史》卷385《周葵传》。
2参《宋史》卷385《周葵传》及卷213《宰辅表四》。
3《陈亮集》卷1《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从作《酌古论》、作《中兴五论》到多次上孝宗皇帝书以及其间在淳熙十一年(1184)至十三年(1186)与朱熹往复辨“皇帝王霸”这些标志陈亮的政治思想与学术思想走向成熟。
陈亮作《酌古论》所论历史人物有:汉光武帝、曹操、孙权、刘备以及诸葛亮、吕蒙、邓艾、羊祜、苻坚、韩信、薛公等。他的史论以史为鉴寄寓自己的兴邦之志:“吾鄙人也剑楯之事非其所习;铅椠之业又非所长独好伯王大略兵机利害颇若有自得于心者。故能于前史间窃窥英雄之所未及与夫既已及之而前未能别白者乃从而论著之使得失较然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大则兴王小则临敌皆可以酌乎此也。”1《中兴五论》包括《中兴论》、《论开诚之道》、《论执要之道》、《论励臣之道》与《论正体之道》。这五论言中兴事之大端明经略四方之志。如果说《酌古论》重在论史、论古;那么《中兴五论》则是重在言今由史而求中兴之道。
淳熙五年上孝宗皇帝三书与淳熙十五年的《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主要是论说南宋的中兴与金的衰变是必然;论说不可长久偏安也是必然;论恢复大计与京口、金陵形胜险要批评朝政指斥君王之苟且说:“始悟今世之儒士自以为得正心诚意之学者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也”(《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他这样分析:“陛下励志复仇有大功于社稷笃意恤民有大德于天下。而卒不免笼络小儒驱委庸人以迁延大有为之岁月。此臣之所以不胜忠愤而斋沐裁书”(《第二书》)。说太祖、太宗开创的宋朝“立百五、六十年太平之基至于今日而不思所以变通之道则维持之具穷矣”(《第三书》)。又说朝廷在用人方面是“朝得一士而暮以当路不便而逐;心知为庸人而外以人言不至而留。泯其喜怒哀乐杂其是非好恶而有依违以为仁戒喻以为义牢笼以为礼关防以为智。陛下聪明自天英武盖世而何事出此哉”(《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
陈亮上书孝宗皇帝用他自己的话说为的是复开数百年太平之基。据史载第一次上书后孝宗要授以官职陈亮笑着说:“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1“皇帝王霸”之辨陈亮一生遭遇坎坷。自幼家境窘困二十多岁时祖父母、母亲相继离世父亲又遭不白之冤。乾道九年(1173)父亲也辞世陈亮靠举贷才把父亲安葬。
陈亮从上《中兴五论》、上孝宗一、二、三《书》及《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是五次上书震动朝廷。在因循苟且的政坛上一个不合时趋而锋芒毕露的年轻人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一展平生之志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两次参加礼部试后一次是在绍熙四年(1193)中了状元时已51岁。他没有来得及在政治舞台上挥作用次年便病卒。
在个人经历上陈亮没有什么显赫的仕宦履历但他一生却三度入狱(关于陈亮一生入狱事记载相当混乱综合各种材料应当有三次)。第一次1《陈亮集》卷5《酌古论序》。
1参《宋史》本传及《上孝宗皇帝第二书》。
入狱当在淳熙五年(1178)他在近2o天时间内连上孝宗皇帝三书后回归故里的途中酒后放言言语中有犯上言词为席间之人告。刑部尚书何澹曾是礼部试的考试官有意压陈亮。陈亮对他言词不恭所以何澹利用这件事诬告陈亮图谋不轨事下大理被拷打得体无完肤。孝宗知道这事为他开解说“秀才醉后妄言何罪之有?”陈亮得免一死(《宋史》本传将陈亮父入狱事系于陈亮第一次入狱后误。陈亮父于乾道四年已出狱)。第二次是在淳熙十一年(1184)时陈亮已42岁。在一次乡里间礼仪的宴会上“末胡椒特置同甫羹胾中盖村俚敬待异礼也。同坐者归而暴死”。于是怀疑食物异味是有毒陈亮被捕入大理后得友人辛弃疾等的援助五月才得以出狱。
第三次在绍熙元年(119o)。家僮吕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