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尤其是前去南京述职。那可是天子脚下,朝廷若是看郑芝龙不顺眼可以随便找个由头将其软禁,郑芝龙是一点反抗能力都没有的。
当然郑芝龙可以选择推脱。不过这毕竟是圣旨,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推脱也是会让朝廷让天子不满的。
不管郑芝龙怎么选择都会感到不开心。
而他这个传旨的钦使会不会成为发泄的对象
毕竟福建离南京太远了。在这里弄死一个人南京方面根本不会知道实情。
第三百二十四章 郑芝龙翻脸(第一更!)
好在郑芝龙最终并没有翻脸,而是让人把钦使带去休息。
那小太监本来以为自己此行是九死一生,已经做好了壮烈殉国的准备。谁曾想郑芝龙并没有杀他。
这就好,这就好啊
不过这小太监此时是一刻也不愿意在福建多待的。
只是碍于郑芝龙的面子只能勉强应下。
被带去休息的路上,小太监跟着郑府下人一路穿庭过院,只见亭台楼阁应有尽有,雕梁画栋令人咋舌。
这里便是比起宫中也不予多让啊。
除了没有在屋舍上雕画五爪龙,郑芝龙已经享受到了皇帝能够享受到的一切。
小太监越看越惊,索性垂下头去。
等到了地方他才抬起头,这是一间极为奢华的厢房,小太监小心翼翼的跨过门槛将门合上。
之后他放下包裹,走到床边一屁股坐了下来。
哎当初要是不抢着来传旨就好了。
本来他以为陛下是要奖赏加封郑芝龙一番这才抢着来,想着可以借着机会大赚一笔。
人逢喜事精神爽嘛,郑芝龙也不会吝啬一点银钱。
可谁曾想皇帝陛下竟然是要召郑芝龙入京述职
这不摆明了是不信任郑芝龙吗
那郑芝龙又不是傻子,如何会看不出来
罢了罢了,事已至此抱怨也没有用。
小太监也不求金银奉送了,只希望能够全身而退。
跑了这么些天他也有些乏了,索性躺倒在床睡了起来。
不管怎么说先补一觉才是要紧。
不知过了多久,迷迷糊糊间小太监觉得眼皮底下红彤彤的。
睁开眼睛一看他却是吓了一跳。
只见齐人高的火舌窜至木门,烧的木头劈啪作响。
“走水了”
小太监惊呼一声,本能的弹坐而起,踩着鞋子便朝木门跑去。
可等他跑到跟前想要推开木门时却发现门竟然被从外面锁死了
此刻小太监的心里是哇凉哇凉的。他明白了,这把火一定是郑芝龙叫人放的,目的就是烧死他
苍天啊,他这是造了什么孽啊
小太监真想痛哭一场,可求生的本能还是让他不断的尝试破门而出。
他用脚踢,用肩膀撞,使出了吃奶的劲可就是撞不开门。
很显然,这门不仅被锁上了,外面还堵着东西。
小太监耗尽了气力颓然的坐倒在地。
“郑芝龙,你不得好死你杀得了咱家,你却骗不过陛下陛下一定会将你擒拿绳之以法的”
他闭上了眼睛静静等着大火将他和这间屋子一起吞没。
“老爷,都按您的吩咐做了。”
管家来到郑芝龙的书房恭恭敬敬的禀奏道。
郑芝龙不紧不慢的呷了一口茶,淡淡道:“哦,那就好。准备笔墨,给朝廷写奏疏。”
“是。”
管家连忙应了一声,唤人取来笔墨,亲自为郑芝龙研磨。
奏疏是郑芝龙口述的,他豢养的清客捉刀代笔。
奏疏的中心意思是请罪,朝廷派出的钦使不幸在一场大火中丧生,郑芝龙也被烧伤,需要静养。短时间内郑芝龙不能进京述职,特向天子请罪。
奏疏写好之后清客拿给郑芝龙过目,郑芝龙看过一遍之后确认没有什么问题,便叫人将其封好火速送往南京。
郑芝龙十分清楚这封奏疏送到南京后会引起轩然大波。不过他不在乎。
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他就是要告诉小皇帝我郑芝龙不是任人拿捏的
你不是派钦使来宣旨吗好,我郑芝龙也领旨了。不过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场夺命的大火改变了一切。
这不能怪我郑芝龙了吧
皇帝又怎样,皇帝也得看他的脸色
郑芝龙根本不会理会那道圣旨。
入京述职笑话
残明小朝廷有什么资格叫他入京述职
他不扯旗造明廷的反就算够给面子的了。
此刻郑芝龙十分庆幸自己当初做出的和清廷合作的决定。
虽然他并没有彻底的倒向清廷,不过多少给自己留了一条退路。
如果将来清军真的能够顺利拿下湖广、山东兵临南京,郑芝龙不介意举旗响应。
忠孝仁义在郑芝龙眼中这就是个屁
他的眼中只有利益,谁能给他带来更大的利益,郑芝龙就会倒向谁。
明廷待他是不薄,授他福建总兵官,加封侯爵。
可清廷允诺给他的更胜一筹。
那可是王爵啊
郑芝龙知道明朝小皇帝是无论如何不会加封他为异姓王的。
因为此先并没有任何先例,小皇帝不可能为他破例。
而清廷方面就不一样了。
三顺王、平西王可都是实封的王爷,而且他们都是汉人。
有这样的先例在郑芝龙一点也不担心清廷方面会食言。
原本郑芝龙还有些犹豫到底要不要偏向清廷。
但经此一事后他却是下定了决心。
皇帝小儿你不仁就休怪老子我不义。
老子都是被你给逼得
当然郑芝龙现在还不会反。一是时机还不成熟,二是郑成功还在明廷手里。
对这个儿子郑芝龙还是很看中的,不到万不得已他不会轻易舍弃郑成功。
哎当时要是不把郑成功送到南京求学就好了。
可当时还是崇祯皇帝在位,谁也不会料到短短几个月后李自成就会攻破京师,紧接着八旗清军就会入关啊。
这一切发生的太快,根本不在郑芝龙的计划之内。
等到他反应过来,崇祯的太子已经在南京登基并把郑成功送到了什么皇明军校就读。
郑芝龙曾经写过几封信暗示儿子回福建。可郑成功就像吃了迷药一样说什么也不肯离开南京。
后来据说郑成功还北上山东抗击清军。
这真是叫郑芝龙气不打一处来。
这种时候坐山观虎斗就是了,强出什么风头
这倒好,老子在和清廷拼命的攀扯,儿子却在拆老子的台
希望将来清廷可以念着他的功劳宽恕儿子的罪过吧。
“另写一封信派人走海路送到天津,就说我同意运送造船工匠去天津”
思量再三后郑芝龙终于下定了决心。
如果说卖粮食给清廷只是初步合作的话,运送工匠到天津便是合作升级了。
第三百二十五章 增兵入滇(第二更!)
黔国公沐天波带着刚刚招募的军队和原驻军前去楚雄府与云南府的边境叫阵,如今楚雄城中的兵力十分空虚。
张定国率领大军突袭而至,城中守军甚至还来不及做出反应城池便已告破。
大西军进入城中后并没有烧杀劫掠,而是保持了相当的克制。
在这种情况下城中百姓倒是很配合。
在他们看来是明军控制还是大西军控制此地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一样的要纳粮,一样的要服徭役。
他们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便是了,别的事情不需要考虑太多。
张定国拿下楚雄后沐天波的处境极为尴尬。
他率军前去边境叫阵本就是为了给秦良玉拉扯空间,没有打算真打。
若是沙定洲的叛军前来追击他就会立刻率部逃回楚雄城中。
可现在楚雄被大西军攻克,他被断了退路,只能咬牙往滇北撤离。
那里毕竟还有一些支持他的土司,总比待在沙定洲的眼皮底下安全。
虽然沐天波很想配合秦良玉打一场漂亮的合围战,但考虑到实际情况还是作罢了。
除了兵备道杨畏知的一两千士兵,沐天波手头的基本都是刚刚招募的新兵。
想靠着这些新兵打胜仗无异于痴人说梦。
沐天波十分清楚这些士兵只要遭遇到一场失败就会瞬间崩溃,兵败如山倒。
沐天波可不打算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开玩笑,他虽然勇猛无比,但好汉架不住人多啊。
大丈夫能屈能伸,忍一时才是王道。
至于张定国在占据了楚雄府后并没有进一步的动作。
他知道明军和沙定洲之间必有一场大战,故而十分乐意坐山观虎斗。
当然他第一时间命人把夺取楚雄府的好消息送回了四川。
信使取道建昌随后来到成都,将捷报奏禀大西皇帝张献忠。
此时张献忠正在开怀畅饮,听到这个消息为之一愣。
随即他放声大笑道:“咱老子果然没有看错人。定国真是咱老子的韩信呐。”
四个义子中要说处理内政的能力肯定是张可望最强。但要说最能打的,那非张定国莫属。
张文秀能文能武,介于张定国和张可望之间。张能奇就要各方面都差一些了,不过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
张献忠能有今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这四个义子拼死效命。
张献忠起身在殿内踱了数步,挥手吩咐道:“把三个皇子都叫来,咱老子有话要讲。”
张献忠正在兴头上,又满满的灌下一杯酒,眼睛微微眯起仿佛看到了张定国打下昆明,将大西军的军旗插在了昆明城头的场景。
若是四川和云南连成一片,大西政权的战略纵深将大大增加。
不论是东虏南下还是明军西进,张献忠都不必害怕。
其实张献忠又何尝不想拿下云南呢只是他一直觉得没有机会罢了。
大西军虽然号称有几十万大军,但真正能打的战兵实际也只有十几万。这十几万人看着多,但要同时防备东虏和明军偷袭只是勉强够用。
若是拨出大队人马去攻打云南,四川则随时有可能陷落。
可是张定国只提出带领几千人突袭。
这个方案不会耗费太多大西军的兵力布置。张献忠最终同意了。
在张献忠看来张定国能打下一两个州县最好,即便打不下来也没啥。反正还能顺势稳固大西军在建昌的统治。
谁曾想张定国竟然一口气吃下了楚雄府,把沐天波这老儿赶去了滇北吃灰。
这真是爽煞人也,爽煞人也
便在这时内官奏报三位皇子到了,张献忠挥了挥手示意把几人带进殿来。
张可望、张文秀、张能奇依次进殿行礼,之后恭敬的束手而立。
虽然三人平日里威风八面,但在张献忠面前永远都是恭顺有加。
“哈哈,咱老子得到个好消息。你们猜怎么着,定国把楚雄府拿下了”
张献忠十分兴奋,咽了口吐沫继续道:“咱老子叫你们几个来是想商议一番接下来咱要怎么做”
张可望思忖了片刻拱手道:“恭喜父皇。儿臣以为当增派军队顺势拿下昆明。”
张献忠点了点头。
张可望的想法和他的正好相吻合。昆明对于云南的重要性相当于成都之于四川。
沙定洲为何能突然之间获得那么多土司的拥戴还不是因为他拿下了昆明,赶走了沐天波。
如果大西军能够拿下昆明,这些墙头草的土司肯定也会宣誓效忠。如此一来至少大西军在短时间内不用担心在云南统治的问题。
“文秀呢,你怎么看”
张献忠又将目光落在了张文秀身上。
张文秀不疾不徐的答道:“父皇,如今明军和沙定洲之间将不可避免的展开一场大战,儿臣觉得我们可以先按兵不动,等他们斗个两败俱伤再出来收拾残局。当然,先往云南派兵增援是可以的。”
这个思路倒是求稳。
“能奇呢你觉得咱老子该如何决断”
张能奇是张献忠四义子中存在感最低的。
原本他是不打算发声的,但张献忠既然点到了他的名字也只能硬着头皮说道:“两位兄长把儿臣要说的话都说完了。儿臣以为此事当父皇乾纲独断。”
张献忠琢磨了片刻道:“你们谁愿意领兵去云南”
三人心中同时一沉。
看的出来张献忠对于云南十分重视啊,竟然要派两名义子去云南争夺地盘。
张可望是不太想去的。
一来云南条件艰苦,远不如在成都待着。二来他也不善于领兵作战。到了云南,恐怕兵权也得被张定国兼并了去,什么功劳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