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轰隆
高杰闻听此言,脑子直是一炸。
什么,这许定国真的想要投降鞑子
如果说方才越其杰等人判断许定国有意投清只是捕风捉影,那么魏得功的话便是毫不疑问的证据。
如果许定国没有投降鞑子的计划,为何会有十几骑鞑兵专门往睢州方向而去
“本帅再问你一遍,这些可是你亲眼所见”
“回禀大帅,标下所言句句属实,那些鞑子确实是往睢州方向去的。”
“会不会只是路过”
高杰对许定国还心存幻想,说出了一句叫人哭笑不得的话。
越其杰长叹一声道:“高总戎的心情,本抚是可以理解的。但事已至此,看来许定国早就意欲投虏,高总戎万万不可以身犯险。”
说完这番话,越其杰自己都觉得有些贱。
自土木堡之变后,文官势力便压过了武将。
到了万历、天启、崇祯三朝,文官的地位进一步升高,甚至连天子都不放在眼里。
这种情况下文官完全可以像呵斥家仆一样呵斥武将,稍有不如意便可叫左右亲侍把武官拿下打板子。
可自崇祯末年以来贼寇四起东虏犯边,天下大乱。
烈皇为了剿贼平虏不得不重用武官,这也导致了辽镇祖大寿、楚镇左良玉等人的相继出现。
在乱世手中有兵腰杆子才能挺直,文官与武将的地位瞬间翻转。
除了卢象升、洪承畴、孙传庭等几个少数的强硬督师,几乎没有文官能够指挥的动武将。
如今卢象升、孙传庭战死,洪承畴降清,武将更是个个跋扈。
像越其杰这样手中无兵无卒的光杆巡抚,要是不和高杰合作,是一件事都办不成的。
让越其杰感到稍稍欣慰的是,至少高杰还听朝廷的调令。
朝廷命其北伐,他毫不犹豫的就率部离开山东准备北上。
这种情况下,越其杰当然不希望高杰出现什么意外。毕竟高杰军中部将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李本深、李成栋、柏永馥三员虎将谁都不服谁。
若不是高杰强势,麾下三将随时可能起摩擦。
如今除了李本深坐镇徐州,李成栋、柏永馥都跟随高杰准备北伐。若是高杰出现什么闪失,这五万人的军队很可能瞬间就会土崩瓦解。
是以越其杰才会拼命劝说高杰不要只身前往睢州赴宴,这场宴很可能是个鸿门宴呐。
事实证明越其杰的担心是有道理的。
许定国这厮果然和满清眉来眼去,暗通款曲。
“高总戎还是小心为上,不妨率大军前往睢州,有大军压阵谅那许定国也不敢耍什么花招。”
陈潜夫朗声建议道。
在他看来,绝对实力面前任何阴谋诡计都不足为惧。
高杰麾下有五万兵马,且都是久经战阵的老兵精兵。
那许定国麾下满打满凑也不过一万人,其中还有不少老弱辅兵。
看到高杰率领大军陈兵城下,许定国说不定腿肚子都会发软。
陈潜夫认为对付许定国这种无耻小人,就应该直接大棒扫过,用实力逼服他。
等到高杰大军进驻睢州,控制了睢州城,便可以进一步收编许定国的军队。
到了那时许定国便是想要反抗也没了机会,只能乖乖的束手就擒,引颈就戮。
在陈潜夫看来,许定国这种意欲投虏叛国的无耻小人一刀砍了太过便宜,就应该解送南京于西市凌迟处死
第一百一十四章 天子视察龙江船厂(第三更,求订阅,求月票!)
八月十三,天子驾临龙江船厂。
虽然早已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但龙江船厂的大小官员还是紧张的手足无措。
毕竟对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可能一辈子都得不到一堵天颜的机会。
朱慈烺之所以选在这一天视察龙江船厂,当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因为由龙江船厂独立造制的第一艘福船在这一天会正式下水。
身为大明帝国的皇帝,朱慈烺当然要在这样重要的场合出席。
如今的龙江船厂虽然不比当年刚刚成立时豪气,但也已经恢复了七八分气蕴,朱慈烺一眼扫去还是基本满意的。
在朱慈烺身后跟着的是郑成功和宋应星。
朱慈烺带二人一同前往视察便是想让他们针对龙江船厂造出的第一艘福船给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毕竟两人一个是天工开物的作者,一个是福建沿海最大海商的儿子。
朱慈烺在一众锦衣卫大汉将军的簇拥下阔步走到造制福船后厂的船坞中,一众官员、工匠纷纷跪倒在地山呼万岁。
朱慈烺抬了抬手示意众人平身。
他今日穿了一件大红色衮龙袍常服,头戴黑色翼善冠,显得十分精神。
朱慈烺振了振袍服,上前一步朗声道:“朕知道龙江船厂已荒废多年,能够恢复至今天这个规模实属不易。这都是诸位用心的结果,朕心甚慰。朕时常在想,隆庆万历年间开海后为何龙江船厂反而荒废了,最后朕想明白了,那是因为朝廷把海运都交给了大小海商,自己做起了甩手掌柜做甩手掌柜当然不需要再自己造船,是以龙江船厂便废弃了。”
众人面面相觑,直是不知道皇帝陛下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他们一个个眼观鼻鼻观心,皆是默不作声。
郑成功却是尴尬极了。
要论起大明朝的海商,谁能比他父亲郑芝龙大
自打接受招安之后,郑氏家族亦官亦商亦寇,完全垄断了福建往日本、马尼拉方向的海运。
即便一些小海商想要走货,也得问过郑家的意思,并且需要交上一笔让郑家满意的银子。
至于那些路过福建海域的商船,别管是大明的,琉球的,南洋的亦或是荷兰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的,都必须给郑家交税。
正是靠着收取买路钱,郑家才得以年入数百万两白银,养了一只拥有上千艘战船的水师。
郑成功知道郑家在福建的种种行为难免引起了皇帝陛下的不快,却也一时没有想到好的解决办法。
毕竟郑芝龙是他的亲生父亲,他最多写信劝阻一番,也不可能做的太过。
皇帝陛下重新设立龙江船厂,并命船厂赶制福船,多少有些针对郑家的意思。这让郑成功有些尴尬。
一面是君,一面是父。一面是国,一面是家。
自古忠孝难以两全,他似乎必须作出一个选择。
方才皇帝陛下说的那番话,是说给他听得吧
陛下说朝廷是当惯了甩手掌柜,这才荒废了龙江船厂。那么朝廷如今重新设立恢复龙江船厂,就是说不想再做甩手掌柜了呀。
“朕曾经考虑过由朝廷出面负责海运一事,但仔细考虑后发现有很多难以处理的部分。是以朕才会决定成立皇明贸易商会,由朝廷和诸海商一起把海运事宜做好。”
朱慈烺稍顿了顿,继而说道:“既然是合作,自然不能把事情都推给诸海商。朝廷必须造船,必须大量造船。眼下皇明贸易商会中属于朝廷的海船或许还不算多,但朕相信半年之后,一年之后,属于朝廷的海船一定可以在其中占据大头这是朕的期望,也是对诸位的要求。”
听到这里,郑成功的心砰砰直跳。
皇帝陛下还是给郑家留了面子的。实际上皇明贸易商会就是朝廷和郑家合作办的。这件事别人不知道,他郑成功还不知道吗
郑成功几次写给父亲郑芝龙的信,都是按照皇帝陛下的意思修改一番遣词造句的。
看来陛下对郑家在皇明贸易商会中扮演的角色很不满意啊
郑成功是一个聪明人,聪明人都善于从旁人话中听取弦外之音。
毫无疑问,皇帝陛下在敲打郑家,其亲临龙江船厂观看这艘刚刚造制完毕的福船下水就是最好的明证。
万事开头难,有了第一艘福船造制成功的经验,接下来第二艘、第三艘都会简单许多。
郑成功相信,用不了多久,朝廷就会造制出成百上千艘海船。
毕竟朝廷掌握着天下财富,若是倾举国之力造制海船,想赶上甚至超过郑家根本不是问题。
到了那时郑家在皇明贸易商会中还能够拿到一半的贸易所得吗
或者说,到了那时郑家还敢拿一半的贸易所得吗
郑成功发现这是一个十分令人头疼的问题。或许现在看来还不那么棘手,但迟早都得去面对。
“朕有一个愿望,十年之后大明拥有天下最强大的水师。别管是佛郎机人、荷兰人还是英吉利人在海上都得向大明臣服。在大明水师的保护下,朕的臣民可以放心去到天下每一个角落。”
朱慈烺说的慷慨激昂,高高举起了拳头。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朕需要你们每一个人用心竭力去做。这不光是为了朕,也不光是为了朝廷,而是为了你们每一个人,为了你们的后代子孙可以昂起头挺起胸,自豪的喊出我是大明百姓”
说罢朱慈烺深吸了一口气,大手一挥道:“开闸”
圣天子一声令下,立刻有官员传令。
早已准备待命的官吏吩咐工匠将后厂船坞中的巨大石闸打开。
石闸一经开启,龙江的江水立刻灌入船坞。
过了不多久刚刚造制完毕的福船便浮了起来。
朱慈烺看到此情此景直是十分激动。
这是自他登基后朝廷造出的第一艘大型海船,希望是个好的开始吧。
过了良久船坞被江水灌满,福船彻底浮起。
朱慈烺长松了一口气。
“传朕旨意,浮船入江”
后厂有通往龙江的溪口,只需将福船引入溪口,便可顺势驶入龙江
第一百一十五章 兵临城下(第四更,求订阅,求月票!)
在众人的注视中,福船顺利由溪口驶入龙江。
朱慈烺满意的点了点头。
虽然这次龙江船厂造制的福船只是最小号的,但却是一个好的开始。
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再想造制更多更大的海船便会轻松不少。
有人说水师是最能反映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朱慈烺对此深表认同。
纵观大明历史,朝廷水师的兴衰仿佛就是大明王朝兴衰的缩影。
从郑和下西洋时的无敌舰队,到嘉靖时封关禁海,再到万历时期全面开海,天启年间建登莱水师
朱慈烺要做的不仅仅是打造一支强大的水师,更要通过此举增强百姓的自信心与对国家的认同感。
就像朱慈烺说的那样,终有一日,大明水师可以护卫百姓去到天下每一个角落。只要海船上打出皇明的旗帜,任何海盗、红夷都会瑟瑟发抖。
当然,现在朱慈烺首先要做的是把水师的架子搭起来。拥有一支强大的水师,不管是牵制东虏还是震慑郑芝龙,都大有用处。
福船顺利下水,天子龙心大悦,下旨按照规制奖赏龙江船厂的工匠。
圣旨一下,众工匠纷纷跪倒叩头谢恩。
圣天子赏罚分明,真是千古明君啊。如此圣明君主一定可以带领天下人完成中兴大业。
对这些匠人来说只要跟着朝廷干能吃得饱过的好,那么谁会愿意单干接私活
他们的手艺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只有相互合作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效果。而朝廷设立的龙江船厂正是给他们搭建了一个绝佳的平台。
回到寝宫朱慈烺并没有闲着,而是立刻开始翻阅内厂军情司呈递的密奏。
在朱慈烺的布局下,如今军情司的番子已经潜入了清占区、顺占区、西占区。
每日南京军情司都会把各地送来的情报汇总,按照轻重缓急排列呈递入宫天子御览。
朱慈烺眼下最关心的就是山西局势以及京畿、河南清军守军的动向。
至于四川局势、湖广局势虽然也很重要,但其情报在眼下却是得稍稍排在靠后的位置了。
朱慈烺翻开一本汇总山西情报的密奏,得知阿济格、吴三桂、尚可喜部已经离开大同,借道蒙古攻向陕北时心情十分沉重。
如今形势已经十分明朗,清军就是想要两翼合围,拿下陕西。
阿济格已经先行一步。接下来多铎部清军肯定会猛攻太原,不惜一切代价轰开太原的城墙。
由于有孔有德等部在,做到这点并不太难。
如果明军不能利用这个空隙做些什么的话,历史就会像原本那样发展。潼关一旦失守,李自成很可能放弃陕西。
不知道高杰部行军到哪里了。
北伐的计划是朱慈烺一手制定的,把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全部考虑了进去。
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具体的作战时机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