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振南明-第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让他上阵杀敌他都不会皱一下眉头,偏偏处理这种问题叫人十分为难。

    好在这时候传来消息,马进忠、金声桓已经率部朝九江赶来。

    有了这些人马,朝廷军队相较于投降的叛军就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即便把他们看押起来也不会出乱子。

    黄得功遂下令把所有投降的叛军捆绑起来,先就地看押,等到金、马二人到了再做决议。

    袁继咸在九江城头目睹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

    黄得功几乎算到了所有的可能性,让左军一步步走进陷阱却不自知。

    稍稍让袁继咸感到遗憾的是,黄得功没有生擒左良玉父子。

    若是能生擒二贼献俘阙下,圣上必定龙颜大悦。

    不过在阵中将二人斩杀也是了不得的功劳了。

    袁继咸第一时间命人把左良玉、左梦庚父子的首级用石灰腌好,专程送去南京。

    至于这个捷报怎么写袁继咸却是得好好思量一番。

    照理说,黄得功斩杀左良玉功劳最大。但左良玉之所以被驱赶到九江也是因为马进忠、金声桓二将在堵胤锡的率领下突然发难杀得左良玉阵脚大乱。

    当然洞庭湖水师总兵韩兆安的作用也很重要。

    要不是他拼尽全力与左军水师对决,为黄得功在上游布置拦江铁锁赢得时间,很难最终逼左良玉登岸。

    洞庭湖水师此战中全军覆没,这让袁继咸十分心痛。他已经决定要在捷报中为这些阵亡的将士请功,让这些大明好儿郎不至于担心身后事。

    当然这件事情也给袁继咸提了个醒,想要组建一只犀利的水师仅仅靠堆数量是行不通的。

    即便将士们训练再刻苦,战斗再奋勇,如果战船本身太弱一样无济于事。

    船坚炮利才是水师强大的基础,而要做到这点就需要花大量的银子。

    袁继咸虽然挂着一个总督四省军务的名头,但实际上能够实际控制的也就是江西。

    按照大明朝的规矩,地方征收的税银大部分是要直缴朝廷的,地方只能留下一小部分用作日常开支。

    袁继咸并不贪墨,故而除了这一小部分税银再无旁的进项。

    想要靠这点税银养一只堪比左军水师的强大船队,难啊

    袁继咸决定在捷报中提那么一句,试探一下朝廷的态度。若是朝廷愿意拨银子让他建水师,那自然是最好不过的了。

    至于俘虏袁继咸准备全部押往京师。他没有嗜杀的习惯,虽然这些人都是罪大恶极的叛军,但既然已经投降便应该押去南京,听候朝廷发落。

    即便要杀也应该用国法杀,明正典刑以警世人。

    至于这个突然暴起杀掉左梦庚的徐勇,袁继咸准备将其一并送往南京,只不过路上可以不用捆绑手脚,只严密监视即可。

    此人是左良玉麾下大将,从左良玉发动叛乱起就一直跟在身边。

    若是左良玉不被射死,徐勇是肯定不会杀掉左梦庚投降的。

    所以他的投降只是不得已为之,单纯是为了自保。

    如何处置此人,还是交给陛下定夺吧。

    

第一百九十二章 前有卢建斗,后有高英吾(第二更,求订阅,求月票!)

    拿下广平府后高杰并没有多做停留,而是继续北进。

    广平府的北面是顺德府,下领九县,距离京师一千里。

    弘治年间全府在编民户有两万一千六百一十四,口一十八万一千八百二十五。万历六年时在编民户有两万七千六百三十三,口二十八万一千九百五十七。

    可到了崇祯十七年,顺德府全府在编民户只剩下了一万出头,口九万余人。

    连年旱灾蝗灾当然是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兵乱人祸。

    崇祯年间东虏多次犯边破口,劫掠畿辅。属于北直隶下辖的顺德府也难幸免。

    在崇祯十一年,这里曾经爆发了一场震惊朝野的大战,交战双方便是满洲八旗与卢象升统领的明军。

    崇祯十一年八月二十三,皇太极命睿亲王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统领左翼军,封贝勒岳托为扬武大将军率右翼军,并贝勒杜度等大举征明。

    九月二十二,岳托从密云墙子岭破口入寇,杀明蓟辽总督吴阿衡。随后不久,多尔衮率领左翼军于九月二十八从青山关破墙而入。

    两路大军最终在通州会师,直逼北京。

    崇祯帝大为震惊,下令京师戒严。同时崇祯帝赐予时任宣大总督的卢象升尚方宝剑,统领天下勤王兵马。

    不过说是统领天下兵马,但卢象升真正能够统率的只有他从宣大带来的两万多兵马以及监军太监高起潜统率的数万关宁军。

    明军兵马相较于多尔衮、岳托统领的八旗军并没有数量优势,但若是上下一心,在卢象升的带领下并非没有一战之力。

    可问题是这时的崇祯帝已经有了议和的心思,派兵部尚书陈新甲和清军私下接触,商量议和的细节。

    东阁大学士杨嗣昌与监军太监高起潜忖度上意,知道崇祯帝想要议和,便对主战派的卢象升一再打压。要粮草不给粮草,要甲胄不给甲胄。

    高起潜还以替大明保存家底的理由向卢象升提出分兵的要求。

    卢象升在一再力争无果后无奈之下只得答应高起潜,由高起潜统领关宁军,卢象升统领宣大军。

    明军就此分兵。

    这次分兵后卢象升手中的兵力大减,不过还是主动出击,出京师,过涿州,抵保定,最终在庆都和清军展开了一场遭遇战。

    这一仗卢象升胜了,而且胜得十分漂亮。

    偏偏当时的杨嗣昌和卢象升有私人恩怨,不想眼睁睁看着卢象升立功,便向崇祯帝请求将卢象升手下兵马的一部分交给陈新甲统领以达到制衡的目的。

    崇祯帝同意了。

    结果陈新甲从卢象升手中夺走了两万宣大精锐,只给这位宣大总督留下了不到五千人的老弱残兵。

    这是第二次分兵,此次分兵后卢象升便再不具备和清军一战的实力。如果强行出战,肯定难逃兵败身死。

    但他深知以崇祯帝的性格,若是他不主动应战,肯定会被皇帝以消极怠战的罪名抓捕押回京师,很可能还要受那断头一刀。

    这是卢象升绝不能接受的。是以他还是决定主动寻求与清军对决。

    这一点很像当年北伐前上奏出师表的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为无愧于天地,无愧于本心。

    在行军路上,卢象升遇到了自发从大名府赶来的百姓。他们见到卢象升后都劝其移师大名府休整一番再做计较。

    但卢象升拒绝了。

    他自知此战必败,不想再把兵祸引至大名府,使得大名府百姓白白牺牲。

    一军孤胆向巨鹿

    崇祯十一年十二月,卢象升领兵抵达巨鹿贾庄。

    在距离贾庄不远的蒿水桥卢象升遭遇了清军主力。他曾派人突围向高起潜求援,而此时领着数万关宁铁骑的高起潜就驻扎在距离贾庄不到五十里的鸡泽。

    结果高起潜完全无视卢象升的求援,任凭清军把卢象升合围,一步步蚕食。

    卢象升大喊杀虏报国,率领五千儿郎奋力拼杀,直到弹尽矢绝,全军覆没。

    高杰率军抵达巨鹿贾庄时特地命军队驻扎,他只身匹马亲自前去蒿水桥旁凭吊。

    六年过去了,如今的蒿水桥旁早已没了当年大战的痕迹,只剩下一个个小土丘以及一簇簇杂草,十分的荒凉。

    高杰翻身下马,拿出牛皮酒囊将酒水一撒而尽道:“卢督师,奸臣误国害死了你,高某知道你死不瞑目,你是想亲眼看到剿灭虏寇大明中兴的那一天。如今东虏入关连克京畿、河南、山西、陕西,天下危在旦夕。高某奉陛下之命率军北伐,誓要把大明失去的土地重新夺回来。还望卢督师保佑高某此次北伐大获全场”

    照理说高杰和卢象升的出身完全不同。

    高杰是流寇出身,而卢象升是宣大总督是督抚大臣。

    即便是高杰降明之后也只是做到了总兵。

    一个文臣,一个武将二人没有太多的交集。

    可高杰就是打心眼里钦佩卢象升,钦佩这种忠直之臣。

    崇祯朝的督抚无数,但真正能让高杰钦佩的只有卢象升、孙传庭二人。

    二人都以身殉国,以至于李自成兵临京师时崇祯帝无人可用,这是何等的讽刺。

    崇祯帝自缢的消息传来后,高杰甚至一度以为大明近三百年国祚就要毁于一旦。

    所幸崇祯帝的嫡长子,东宫太子朱慈烺登基后的一系列举动让高杰重新看到了希望。

    亲贤臣,远小人,整吏治,肃朝纲。

    这绝对是英明圣君,中兴之主啊

    最让高杰感到欣慰的是,当今天子是积极的主战派。

    即便是先帝崇祯,也曾经动过和东虏议和的念头。

    而今上早在践祚之初就曾对六部九卿说过,敢言与东虏议款者死。

    这是最直接的表态,有了天子的表态,高杰这些武将也敢甩开膀子和清军干到底。

    高杰没有读过什么书,不懂太多的大道理。但他知道这天下是汉人的天下,不是东虏的天下。

    要是让东虏取了江山,那神州大地的百姓便不是亡国而是亡天下了。

    家国天下危亡之时总得有人站出来。前有卢象升、孙传庭,现在轮到他高杰了

    

第一百九十三章 狭路相逢(第一更,新的一月,求保底月票!)

    十一月的天气真他娘的冷。

    尤其是在北方,一入夜朔风吹在脸上,就跟刀子划过一般,剌剌的疼。

    方小春搓了搓手掌,一边哈了口热气取暖一边抱怨道:“我说吴大哥,你这火生了半天了怎么还没弄好这是要冷死我们吗”

    正在生火的吴樊扭过头笑骂道:“怎么,你小子是皮痒了吗,要不要我给你松一松”

    坐在二人中间的赵元连忙道:“你们两个都少说两句,忘了咱斥候的规矩了吗,切莫要惹事生非坏了大事。”

    方小春撇了撇嘴,十分不服的说道:“赵大哥你也太小心了吧,这荒郊野岭的还能蹦跶出来活人不成”

    吴樊也嘿嘿一笑道:“小春子这话倒是在理。”

    见二人都这么说,赵元也不多说什么,拔出牛皮囊上的塞子灌了口水。

    “得嘞,成了”

    在吴樊的卖力捣鼓下,枯树枝终于被引燃,燃起熊熊篝火来。

    方小春见状立马往这边凑,吴樊见他这副死皮赖脸的样子,没好气的翻了记白眼道:“咋的,这会念起老子的好了”

    方小春搓了搓手掌嘿嘿笑道:“我方才不是和吴大哥你开玩笑呢吗我的性子你还不知道”

    吴樊呸的一声啐出一口浓痰来,佯怒道:“少跟老子装什么糊涂,你小子撅起腚来要拉什么屎老子都一清二楚。”

    方小春尴尬的扯了扯嘴角,冲赵元使了个眼色。

    赵元无奈只得清了清嗓子替二人打圆场。

    “行了,老吴,小春就是嘴巴臭,你跟他计较什么。”

    “哼,看在老赵的份上,老子就不跟你计较了。”

    吴樊本来就没真的记恨方小春,这下更是就坡下驴,把屁股往外挪了一挪。

    “嘿嘿,还是吴大哥对我好。”

    方小春没羞没臊的坐在了吴樊旁边,把双手贴到火焰上方烤起手来。

    他们三人都是高杰所部明军斥候营中的哨兵,一起执行任务很多次了,彼此之间十分熟悉,故而有一搭没一搭的开开玩笑,彼此也不会放在心上。

    尤其是赵元和吴樊,二人都是陕西米脂人,认识有十几年了。

    方小春是后来才加入的,但与赵、吴二人也有整整七年的交情。

    三人用一个马勺搅过饭吃,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

    作为侦骑最重要的就是信任袍泽。因为往往出来侦查敌情会遇到很多凶险,单枪匹马很可能遇到险情,但若是有袍泽相救往往就能够化险为夷。

    赵元和方小春就曾经遇到过险情,最终都是靠着吴樊把他们从鬼门关里拉了回来。

    三人一边烤火,一边闲聊,气氛十分融洽。

    突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三人几乎同时听到。

    吴樊一咬牙直接扑灭了刚刚生起不久的火堆,蹭的一声拔刀出鞘。

    “你们两个激灵一点,一会看咱老子的眼色行事。”

    既然远处有动静,那篝火必定是要第一时间扑灭的。

    不然来人看到火光就会心生警惕,早作准备。

    赵元和方小春皆是点了点头。

    他们三人多年配合外出侦查军情,早已十分默契,一个眼神便明白对方想要做什么。

    三人匍匐在地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