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振南明-第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拼死殿后做出的努力全然白费,真是叫人不知该说些什么。

    李国英有些不甘心,他们怎么就稀里糊涂的败了呢

    一番“游街”之后,李国英等人被押往刑部大牢。

    在经过一番简单的处理后他们才会被再次押出,到紫禁城外举行献俘仪式。

    至于黄德功、马进忠、金声桓等将则破例被当今天子召入宫中陛见。

    陛见持续了整整一个时辰,据说天子还赐宴,留三人在宫中用膳。

    这自然让南京城内一众武将艳羡不已。武将能够得到如此待遇,真的是皇恩浩荡了。

    天子除了召见黄德功、马进忠、金声桓外还召见了堵胤锡、袁继咸。

    此二人虽然在平叛过程中没有率部冲杀在最前,但起到的作用一点不比黄、马、金三将小。

    若是没有堵胤锡,金声桓、马进忠就不会被策反,从而突然发难斩去左良玉的“双臂”,逼得他仓皇之下沿江溃逃。

    若是没有袁继咸的水师牵制,左良玉便有机会逃走,黄德功的围追堵截很可能就会无功而返。

    也许外人不知道,但朱慈烺十分清楚二人的重要作用,因为从一开始他在布局时,堵胤锡和袁继咸就是最重要的两个棋子。

    袁、堵二人都是绝对忠于明室的能臣,又是文官,有些不能对金、马、黄说的话朱慈烺完全可以对他二人说。

    在平叛了左良玉叛乱,收编了大量左军士兵的情况下,如何处理这些军队便是朱慈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这些军队有十几万人,要是依然保留原编制,每年对朝廷都是一个极大的负担。

    但如果全部遣散,朱慈烺又担心会引发动乱。

    最好的办法是把原有左军编制打散,重新整编成营。

    当然,左军之中藏污纳垢,有很多兵痞的存在。

    这些人朱慈烺是绝对不允许留下的。

    虽说对左军的筛选不可能达到神策军挑选兵员时那么严苛的程度,但也绝不能糊弄一番。

    朱慈烺的底线就是不能留有兵痞。

    十几万人的规模太大了,朱慈烺的目标是给左军瘦身,兵员定额减到八万人左右。

    如此一来,按照神策军的编制就是四十个营,分为步兵、骑兵、炮兵以及水师营。

    朱慈烺计划将水师营的数量往上提,至少要有十个水师营,两万人左右。

    至于骑兵营的数量可以相对减少,因为湖广水网密布,骑兵多了也发挥不出作用。

    至于步兵营、炮兵营还是应该适当增加的。

    因为满清已经南下,李自成败走九宫山。

    谁知道李自成会不会像原本那样死在九宫山。若真是这样,那顺军就会一举溃散。满清八旗就会立刻调转过来攻打湖广。

    原本历史中因为左良玉顺江东下“清君侧”,整个湖广拱手让给满清。可在这个时空,朱慈烺自然不能任由满清夺取湖广。

    好在此时满清的注意力还被李自成吸引,朱慈烺要做的就是立刻稳住湖广的局势,至少要守住武昌。

    仅仅靠原先的左军当然不行,朱慈烺准备调黄德功入湖广,与金、马二人共御强敌。

    

第一百九十六章 献俘阕下(第一更,求订阅,求月票!)

    至于堵胤锡和袁继咸怎么安排,朱慈烺颇是费了一番心思。

    堵胤锡善于处理内政,袁继咸善于练兵,尤其是水师。

    朱慈烺要做的就是根据他们的特点因才施用。

    何腾蛟、左良玉伏诛后湖广缺少一个主事的人。

    黄德功、金声桓、马进忠都是武将,显然不能承担这个角色。加之三人谁都不服谁,朱慈烺要是任命其中一人统领其余两人,非得炸开锅。

    是以朱慈烺决定任命堵胤锡为湖广巡抚,等于是让他接替了何腾蛟的位置。

    而袁继咸除了继续担任“四省总督”外,还兼任了提督操江一职,负责从荆州到长江口的全部江防事宜。

    这等于朱慈烺变相授予了袁继咸全面编练水师的权力。

    至于原先的提督操江侯恂则调回都察院听堪。

    对朱慈烺来说,眼下的形势已经十分危急。

    湖广和山东都必须守,只要一处没守住,都难免重蹈历史上南明的覆辙。

    当然,比原本历史好的地方是,他已经基本扫除了左良玉、刘良佐、刘泽清等势力,大明内部相对来说比较团结稳定。

    现在大明最需要的就是接连获得胜利,通过胜利给将士、百姓信心。

    唯有如此,才能在与满清的漫长对决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崇祯十七年十一月十日一早,南京紫禁城午门外举行了盛大的献俘仪式。

    朱慈烺身着大红色十二章衮服,乘舆一路从内宫来到午门。

    在内侍、大汉将军的簇拥下朱慈烺登上午门城楼,俯瞰着午门下的芸芸众生。

    文武百官分列两侧,如上朝一般庄肃。

    只是与以往不同,有数百名叛军俘虏被大汉将军押解到午门外跪倒。

    兵部尚书路振飞朗声道:“献俘”

    之后协律郎执麾引乐工就位,司乐跪请奏凯乐。协律郎举麾,鼓吹振作,编奏乐曲。

    一时金鼓齐鸣,乐声震天。

    乐止,兵部尚书路振飞接道:“奉旨平定何腾蛟、左良玉叛乱,所获俘囚,谨献阙下,合赴市曹行刑,请旨。”

    路振飞这句话说完,接下来就该朱慈烺发声了。

    他有两个选择,一是将战俘恩赦释放以彰显皇恩浩荡,二是下旨命把战俘拿去交由刑部依照律法处斩。

    朱慈烺知道这些俘虏都是左良玉军中的大将,有些颇有一些实力。但谋反就是谋反,叛乱就是叛乱,若是不对这些人明正典刑,那以后谁还会敬畏大明律法

    便是为了杀鸡儆猴,这些人也必须死。

    “拿去”

    朱慈烺一声令下,即宣判了数百名左军判将的下场。

    朱慈烺朗声之后,他身边的两名大汉将军便高喊:“拿去”

    再之后,二变为四,四变为八,八变十六,直至三百六十名大汉将军齐声高喊。

    有明一代锦衣卫除了充当特务外,最重要的一项职责就是作为皇帝的仪仗队。

    故而他们除了身材魁梧,声音也很洪亮,以备随时唱诵。

    三百六十人齐声喊道“拿去”,直是声如震雷。

    “臣遵旨”

    这时候该刑部尚书马士英站出来了。

    他领旨之后冲左右吩咐道:“全部押走,验明正身,赴市曹行刑”

    献俘阙下只是个仪式,真正处刑却不是在此。

    明代处决人犯是在西市,这些叛军将领都被天子钦判了斩立决,只待验明正身就会押赴刑场明正典刑。

    南京西市已经很久没有这么热闹过了。

    听说几百名叛军将领要被处斩,南京城中的百姓纷纷赶来看热闹,把西市挤了个水泄不通。

    由于要被处决的人犯人数太多,故而只能分批行刑。

    不过这让南京百姓们更为兴奋,这意味着他们可以看更长时间了。

    第一批人犯被押上法场,引至砧台前跪好。

    监斩官看了看天色,见时辰已到便将红色的签子掷了出去。

    刽子手纷纷拔掉人犯脖子后插着的木牌,挥刀斩下。

    二十颗人头纷纷滚落,无头尸体随之软倒在地。

    照理说处斩完一批人犯后刽子手都会在刑台上泼水清洗鲜血,可因为今天要处斩的人犯太多,就没有这个必要了。不然泼水清洗完后又得处斩一批,等于白费工夫。

    人头斩落时围观的百姓发出一声声惊呼,随之是一阵狂喜。

    “杀的好”

    “杀光这些叛将”

    “朝廷威武,圣上威武”

    杀戮带来的冲击让这些平头百姓们常年积压的情绪得到了释放,他们纷纷高举着拳头,十分兴奋。

    又一批叛将被带了上来,刽子手高效的收割着人命。

    百姓们兴奋的呐喊着,不知不觉间大多数人的嗓子已经喊哑了。

    李国英属于最后一批被处斩的叛将。

    当他被押上断头台时百姓们纷纷朝他丢掷烂菜叶。

    李国英被捆绑着双手无法去把菜叶拨掉,便索性闭上眼睛任由百姓朝他投掷。

    他在脑海中飞速回忆着自己这一生。

    从一个小兵做起,被左良玉看重,升为亲兵,之后一路立功成为左良玉的心腹大将。

    左良玉起兵清君侧时他毫不犹豫的响应支持。

    他当然明白所谓的清君侧不过就是一个幌子。左良玉起兵的那一刻就意味着造反了。

    但他还是会选择跟从左良玉造反。

    因为他的效忠对象只有左良玉,没有朝廷。

    他的荣华富贵都是左良玉给的,而不是朝廷,所以他和左良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别说左良玉要做的是清君侧,便是左良玉想要改朝换代自己做皇帝,李国英也不会有丝毫的犹豫,一定会第一时间劝进。

    可惜左良玉败了,所以他们这些支持左良玉的将领都该死。

    若是左良玉胜了,他们不就都是开国功臣了吗

    至于内乱可能让清军趁虚而入,在李国英看来根本就不算什么。

    真要是左良玉夺了江山,大不了割让几省之地给满清,弄一个划江而治。

    可惜现在一切都结束了。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败者没有资格活在这个世上。

    刀起人头落,李国英的生命终止在了崇祯十七年十一月十日。

    

第一百九十七章 这仗必须打(第二更,求订阅,求月票!)

    中军大帐中,高杰愁眉紧锁来回在帐中踱着步子。

    昨日斥候队带回一名鞑子哨骑,高杰费劲九牛二虎之力命人找来一个懂满语的商人,又对那鞑子严刑逼供,这才问出个究竟。

    原来这鞑子是一名满洲正黄旗的旗兵,奉命与同伴侦查顺德府一代的军情。据这鞑子说,多尔衮在得知明军杀入北直隶,连克大名府、广平府后大惊,决定派出留守京师的两黄旗精锐阻击明军。

    而统领正黄、镶黄旗的便是多罗贝勒勒克德浑。

    勒克德浑此次带来了一万多名两黄旗精锐,除此之外还有两万多绿营兵,人数虽然没有明军多,但战斗力十分强大。

    两黄旗是八旗中最精锐的存在,此番成建制的调出。足以见得多尔衮十分重视高杰。

    这对高杰来说可不算是个好消息。

    此番北伐他就是看准了八旗主力调去山陕的契机。想不到多尔衮竟然留了一手,把两黄旗的军队留了下来拱卫京畿。

    毫无疑问,这个勒克德浑就是冲着高杰来的。不然他也不会这么小心的专门派出斥候到顺德府的山区侦查。

    对高杰来说,情况有变。原本他想尽可能多的攻城略地,消耗满清在京畿的威信力。即便一时打不下来神京也是可以接受的。

    可现在鞑子主动来战,高杰自然不可能像原计划的那样在北直隶流动作战。

    要么撤回河南山东,要么打这一仗。

    他必须作出抉择。

    高杰明白这个决定很可能会影响大明对满清的整个作战计划,所以他慎之又慎,迟迟没有下定决心。

    这个时候李成栋再次发挥了关键作用。

    他建议高杰打这一仗。

    原因有三。

    其一,明军此时士气正盛,趁着这股劲头跟鞑子干一仗吃不了亏。

    其二,高杰急需要通过此战让麾下将士感受到真鞑的战斗力。毕竟此先战胜的绿营兵都是二鞑子。

    其三,高杰需要做给朝廷看。若是北伐中一遇到真鞑掉头就跑,朝廷那里恐怕交代不过去。

    李成栋将这三个理由一一向高杰讲清楚,高杰也觉得在理,便下定决心与勒克德浑一战。

    高杰很能打,也很敢打。

    但面对勒克德浑统率的两黄旗精锐,他十分小心,亲自召集麾下诸将商议策略。

    从清军的行进方向来看,他们应该是从冀州来的。

    要想进入广平府,清军走韩家寨沿着漳水一直前行的可能性极大。

    故而高杰决定在清军行进路线上设伏,打一场伏击战。

    漳水沿岸的河谷有许多低矮的密林,确是伏击的好地方。

    不过此处不易摆开阵型,真打起来明军的人数优势发挥不出来。

    思前想后高杰决定分兵,自己亲率三万人在河谷密林之中设伏。剩下的两万人由李成栋统领,绕道抄后路。

    等到清军沿着漳水进入河谷,李成栋便和高杰分别率部杀出,对清军形成合围之势。

    唯一的问题就是必须速战速决。若是拖到多铎统率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