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活埋大清朝-第2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实行呢?孤家曾在潮州民间游历(顺便抢点东西、绑个肉票)多年,知道民间百姓目不识丁的有许多,而能写会读的,十个人里面也不见得有一个。
    他们不识文字,难一点的算术也不会,也不知道朝廷的法度,国家的政令。受了乡绅小吏的欺负也不知道该去哪里申诉、告发,当然也不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道理,甚至不知道家国天下之间是如何依存的。
    他们更没有在学校之中接受过武艺和军学训练,从军之后更是连军官的口令都听不懂,调教起来特别的吃力。
    正因为天下间都是这样的百姓,蒙古鞑子和清妖才能灭亡咱们中华!”
    万斯同道:“可孔夫子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圣人说这话的时候纸还没有呢,”朱和墭道,“自然也没有印刷术,没有便宜的课本。所以‘知之’的成本极高,而且注定只能让少数人先知之了。
    既然如此,那民的知之,就只能让位于贵族士大夫的知之。。。。。。只能让一部分人先知之,大部分人后知之,所以当时的民就只能先使由之了。”
    还能这么解释?万斯同仔细想想,又觉得朱和墭的话也有道理。
    朱和墭又反问万斯同道:“石园先生可曾出仕?”
    万斯同摇摇头:“未曾出仕。”
    “石园先生以明之遗民自居,也不可能在旗。”朱和墭笑道,“未出仕且不在旗,先生这二十年来不都是一介草民吗?既然是草民,那先生知道那么多干什么?”
    万斯同愣了又愣——他一直以为自己是士大夫,没想到自己居然是个草民!
    朱和墭又道:“我家老祖草民一个,李自成亦是陕西草民,努尔哈赤虽然有个龙虎将军的官职,但他目不识丁,文盲一个!既然不读书的草民可以造反当皇上,目不识丁的鞑子也可以造反当皇上。。。。。。那么不可使知之又有何意义?”
    “说得有道理!”那个奉天玉和尚大笑起来,“你们这些读书人自己有了一点学问,就想做官贪钱,又怕别人有学问后揭发你们的恶行,或者和你们抢夺做官的机会,就说什么‘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孔夫子还说过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命。。。。。。为什么有那么多读书人要去给夷狄之暴君当官?”
    万斯同也不知道该说啥好了。
    而吴三桂开口替万斯同解围了,“三太孙,你说话容易,真要办事就难了。天下的民那么多,人人要读书的话,得花多少钱买课本、请先生呢?”
    “其实也花不了多少。”颜元这个时候插话道,“大总统,在下于保定乡间就办过私塾。知道这读书习字之事,富有富读,穷有苦读。。。。。。如果不以科举为目的,只是启蒙识字,学点算术,找些村秀才教三年就足够了,花不了几吊钱的。而且也不必男女老少都去读书,只要从娃娃开始抓,三四十年后,天下大部分人就都读过书了。”
    “易直说的对!”朱和墭道,“不过光有蒙学还不够,办学育人不仅是为了教人读书习字,还是为了选拔人才为家国天下所用。所以蒙学之上,还要设立小学,小学之上再设立中学,中学之上再开大学。。。。。。可以让百姓家的孩子考试升学,每一级淘汰三分之二。
    这样三分之一的人可以读到小学,九分之一的人可以读到中学,二十七分之一的人可以读到大学。这二十七人之一,多半就是可堪造就之才了。”
    “可是这小学、中学、大学一定会花不少钱吧?”吴三桂摇摇头,又道,“现在天下凋敝,百业不兴,哪里有那么多钱?”
    朱和墭笑道:“天下凋敝是不假,但是人口更少。。。。。。所以人均并不低。这样人少而百业不兴之世,才是我等为将来之治世立根基的时候。根基立好了,将来之天下才大有可为啊!普及教育,正式立华夏千年之根基的第一策!”


第358章 平均地权,建立帝国!
    英雄会开到这里,基本上已经变成了朱和墭的个人政见会了!
    这也是必然的。。。。。。朱和墭不仅学问大、能力强,而且还亲历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巨大变化,当然知道教育的重要性。
    也知道一个比较平均的起跑线,加上一个比较清晰的而且受到保护的产权体系,以及一定数量的官产,对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都是有极大促进作用的。
    当然了,一个殖民帝国,对于本土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也是非常重要的。毕竟全世界产业的顶端就是“零元购”产业啊!
    和朱和墭相比,这间大殿当中,包括顾炎武、王夫之、颜元、万斯同、万斯大这些大儒在内,所有的人只看到过“天倾”、“国崩”和大清朝的各种瞎折腾,并没有见过真正的建设和发展。
    而且他们也不知道这个时代的国际零元购产业发展的有多红火!
    朱和墭的目光在瑞庆殿中扫了一大圈,将一张张惊讶、疑惑、敬佩。。。。。。还有喜怒不形于色的脸面,全都收入了眼底,然后就开始继续自己的政见发表会。
    朱和墭道:“华夏千年之根基的第二策,则是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不就是均田吗?”吴应熊哼哼了一声,“我们早就在搞了。”
    “搞得很对!”朱和墭对吴三桂、吴应熊政权的正确路线还是给予了赞扬,“土地兼并向来都是历朝历代难以医治的顽疾,前明也是如此啊!不过难以医治,也不等于就躺平等死了。咱们这些开辟事业之人,还是得想办法治!
    而要医治土地兼并这个顽疾,最好就是在国家建立之初开始对症下药。通常情况下,国初人少地多,比较容易行均田之法。而且一朝初立的时候,往往是在连年大乱之后,天下的人口损失惨重,原先的豪门巨室更是十不存一。。。。。。所以天下大部分的土地,实际上都是‘无主’的。即便有人在种,有人在占有,这些人手里也没有地契。咱们均起田来,也理直气壮。”
    均田这个事儿,一定程度会打击财产私有制,这是和人性在斗争啊!
    “另外,国初的创业君臣们办事都比较利索,上命下行,也畅行无阻。因此可以实行均田、限田和均税赋之法。”
    朱和墭顿了顿,又道:“但是只有均田、限田,而不为国家留足地权之利,也是不利于长久发展的。所以孤家的平均地权不仅要均当今之田,更要将地权增益的最大一份,留给将来的朝廷。这样将来的朝廷,就不大会出现岁入不足的困境了。
    具体来说,就是均一部分,留一部分。。。。。均出去的土地,都是远离大邑名城,将来升值空间不大,而且也不在朝廷和官府眼皮底下,很难管控的土地。
    而留下的土地,都应该集中于大邑名城极其周边,将来可以用来扩建城市、发展工商的土地。这样未来的国家,就能获得土地增值的权益。也就有了足够的财力可以造福百姓了!”
    这招说穿了就是“土地财政”!
    乍一看似乎不是很“正确”,但实际上不仅后世的中国大发展靠这一手,就连美帝当年的大发展也离不开“土地魔法”——美国人当年修铁路、挖运河,甚至修建国家驿道,都用过“土地魔法”。在开发大西部的时候,也用过放地换移民的招。
    而为了修建铁路,美国的各级政府更是前前后后向铁路公司发放了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这样的大手笔。。。。。。只能说当年的天选之国,真的是家大业大啊!
    “而建立华夏千年之根基的第三策,则是建立天朝!”朱和墭紧接着又毫无保留地抛出了自己的第三策。
    “建立天朝?”
    “三太孙,大明本来就号称天朝啊!”
    马上就有人提出疑问了。
    朱和墭冷冷一笑,回答道:“孤家所说的天朝可不是之前那个松松垮垮的天朝,想朝贡就来一下,不想来就拉倒。。。。。。君不君,臣不臣的,简直礼崩乐坏!而且还有不少番邦属国把咱们当傻子糊弄,拿点不值钱的东西来骗回赐。这样的天朝徒有其名,而无其利无其实。宗不能约束藩,藩也不能屏护宗。宗藩之间,就是互相蒙骗的把戏,这是绝对不行的!
    而且如今大明的藩属,不是脱离不贡,就是被东侵的西夷所灭亡。。。。。。爪哇、马六甲、吕宋全都已经沦为西夷之殖民属地,朝鲜沦为清妖属地,琉球为日本国所据,这如何得了?
    这些藩属之邦,大多人少地阔,物产丰饶,又处于东西洋航线之上。这全都是上天为我中华之将来所留存之地,怎么可以尽为洋夷、东夷所有?”
    原来朱和墭要建立的根本不是什么天朝,而是一个披着天朝外衣的殖民帝国。
    当今世界,最赚钱的产业还是海外零元购啊!
    而且殖民地还能专治内卷,用好了可以延长王朝寿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周期律。
    。。。。。。
    “一个大办学堂,一个平均地权,一个建立天朝。。。。。。这是明君英主啊!应熊、应麒、国贵,有一天老夫要是不在了,你们能是他的对手吗?”
    钦天瑞庆宫中的一间偏殿内,刚刚用过晚饭,正和两个亲儿子和一个样子一会儿喝茶的吴三桂,忽然问出了一个挺难回答的问题。
    “爹,他现在说得一套套的,可只要咱们能抢在他之前拿下北京。。。。。。他现在说的那些路数,就是咱们以后的治国之策了!”
    建议吴三桂抢占北京的是他的干儿子吴国贵,吴三桂兴兵以来,吴国贵都是急先锋。这次他是奉命从襄阳府赶来九宫山的,因为他一直驻兵襄阳,所以对河南的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现在清军主力集中在安徽、江苏,河南的兵力不多,虽然有个岳乐,但是没有足够的兵力,他又能奈何?
    “不可!”吴应麒马上摇头道,“现在康熙集中大军在安徽、江苏,摆明了要和朱和墭决一死战。咱们应该坐观成败,等到他们两败俱伤的时候再出兵北伐!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轻取北京。如果咱们现在进兵河南,康熙很有可能撤兵北上和咱们打,到时候朱和墭可就捡着大便宜了。如果咱们拿不下河南,朱和墭又轻取江南,那我家的大势可就去了。”
    “爹,”吴应熊冷冷一笑,道,“您认为这江南之战,谁的赢面更大?”
    “那还用问?”吴三桂道,“自然是朱和墭了。。。。。他应该有七成胜算,康熙最多有三成胜算。”
    吴应熊咬着牙齿道:“那和咱家争天下的,可就只有朱和墭一人了!父帅。。。。。。这是天下啊!咱们万万输不得!”
    吴三桂看着儿子:“应熊,你的意思是在九宫山下手?”
    吴应熊被老头子的话吓一跳,忙摇摇头:“朱和墭必有防备。。。。。。儿子的建议是等朱和墭和康熙激战正酣的时候,发兵偷袭江西,打他一个腹背受敌。然后再乘其败亡,一举夺取南京,全有江南。江南在手,北伐中原,一统天下,还不是易如反掌?”
    吴三桂眉头紧锁,只是喃喃道:“容我再想想,一定要好好想想。。。。。。走错一步,我吴家就要万劫不覆啊!”


第359章 先入北京者君天下?
    同一个晚上,已经回到湖中岛上的朱和墭、朱天王、坤兴公主、杨起龙、陈永华等人,也凑在一起,商量如何调整在接下去的英雄会上需要采取的策略。
    “世子爷,今天您在英雄会上的确大放异彩,足以让天下间的英雄豪杰都视您为天下第一人了!您的‘圣人’之名,可以说是实至名归了。可是臣担心吴家父子也对咱们起了警惕之心,恐怕会。。。。。。”
    说话的是杨起龙,他大概可以算是吴三桂阵营中出来的人物了,虽然和吴三桂没见过几面,但还是很知道这帮没有节操的吴营中人的心思。
    “姓吴的现在当着天下英雄的面装好汉,回头他要是背信弃义了,就不怕天下人心背离吗?”
    朱天王还是有那么点江湖好汉的思想,多少有点老天真。
    “三弟,天下啊!”坤兴公主说到“天下”,几乎是咬牙切齿,如果吴三桂在她跟前,估计就要扑上去咬了。
    她一字一顿地对朱和墭道:“侄儿,权在则昌,权失则亡。。。。。。得失之间,那真是天堂地狱之别啊!我是生在天堂,又入了十八层地狱,现在又一次上了天堂的人,最知道其中甘苦滋味。你决不能相信吴三桂,为了天下大权,他什么事儿都干得出来!”
    陈永华也附和道:“公主所言极是,吴三桂都已经到了要称帝的时候了,已经没有退路了。而且他的所谓三分天下,其实是一片残山剩水,人口怕是连八百万都没有。而咱们囊括广东、福建、江西之后,人口已经过了千万,税收财入更是多他几倍!
    如果再能夺下安徽、江苏、浙江三省,咱们的人口就能突破两千五百万,能有天下之半了。所拥有的财税年入,怕是能有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