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波玲不仅是朱和墭的女人,还是他反清复明事业的股东,而且还把自己和自己所持有的股份,全都送给了朱和墭。所以她是朱和墭后宫当中,唯一一个对国事政务有发言权的女人。不过她从来不会滥用自己的这项特权,所以只是眨眨眼睛,微笑道:“阿炮,国家大事姑姑不懂,但是只要用得着姑姑,你只管开口,姑姑什么都听你的。”
听着大波玲用柔柔的嗓音在向自己做保证,朱和墭欣慰地笑了,果然还是姑姑对自己最好啊!
其实他是故意把大波玲弄醒的。。。。。。他现在遇到一件稍微有点难办的事情,想了想去还是得让自己的好姑姑出面。
想到这里,他就先在大波玲的脸颊上亲了一口,然后道:“姑姑,你看我现在已经是金陵之主,还是监国圣人,又有了这偌大的紫禁城。。。。。。后宫之中的女子是不是少了一点?”
第434章 工业化就从后宫开始吧!
大波玲被朱和墭的话问的有些发愣,合着你大晚上不睡觉,居然在琢磨选秀纳妃的事儿!
不过大波玲就是大波玲,对朱和墭绝对有求必应!
她当下就点点头道:“阿炮,你后宫当中的女子的确是少了一些。。。。。。姑姑听说江南颇多佳丽,不如就让姑姑为你选上二三十个美女,以充实后宫吧!”
真是贴心啊!
虽然朱和墭不是这个意思,但是大波玲的话还是让他的心头暖暖的,能这样对自己的女人,大概也只有大波玲一人了吧?
他感慨了一会儿,又对大波玲道:“二三十个怎么够用?”
“那就。。。。。。。”大波玲愣了愣,马上就加码了,“那就选一百个!”
朱和墭还是摇摇头:“不够,不够。。。。。。”
这身子受得了吗?
大波玲都有点担心朱和墭了,不过她还是咬咬牙道:“二百。。。。。。”
她看了眼朱和墭,昏暗的烛光下,一张凶巴巴的面孔上,似乎布了一层阴云,真是让她难以拒绝啊,于是她又加了码,“那就三百个,不能再多了!”
“好吧!”朱和墭点点头,笑了起来,“姑姑,我听你的。。。。。。就先选三百人!姑姑,你来帮我选!”
“嗯。”大波玲点点头,“姑姑一定帮你好好选。”
朱和墭笑着道:“姑姑,那我就说一下条件吧!”
大波玲道:“好啊,说吧,我记着。”
朱和墭说:“第一,年龄不要太小,最好能有二十多岁,寡妇尤佳!”
“啊。。。。。。”大波玲有点哭笑不得啊,这条件怎么是照着自己来的?“胸怀”是不是要宽广一点?身子是不是要丰腴一些?是不是还要有点武功,能陪你练拳?这样的条件,要选三百人可有点难度啊!
朱和墭接着又说:“第二,这些女子至少要精通养蚕、缫丝、纺织、印染等技法中的一门!”
“什么?”大波玲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阿炮,你喜欢上织女了?姑姑可不大擅长这个。。。。。。”
大波玲会一些针线女工,但是养蚕、缫丝、纺织、印染。。。。。。这些个就太专业了,她还真不会,难不成还要从头开始学?
“喜欢?我怎么会喜欢她们?”朱和墭知道她误会了,于是搂了搂她,笑着道,“我最喜欢的还是姑姑你啊!”
朱和墭的真心话让大波玲很受用,嗯了一声,又问:“阿炮,那你选这些女子入宫做什么?难道要让她们充宫人,干一些杂七杂八的活儿吗?”
朱和墭笑道:“孤家的后宫不大,有名分的女人就是淑真、你、佳馨、玉冰四人,用不了太多的使唤人。。。。。。有几十个宫人就足用了,现在都有这个数目了,不需要再增加。”
朱和墭在这方面还是很省的。。。。。。他虽然精力旺盛,但因为他专宠大波玲,所以也不需要纳太多的妃子。既然妃子不多,宫廷的规模自然就能搞得小一点,不仅不需要许多的宫人,连太监都不需要了。
“那你要选三百个秀女做什么?”大波玲不解地问。
朱和墭道:“不瞒姑姑,我是为了钻研养蚕、缫丝、纺织、印染之术,才选她们入宫的。”
“阿炮,你这是为什么?”大波玲觉得不可思议。
朱和墭却道:“孤家日前曾翻看江宁织造的档案,还看了所收藏的库存。。。。。。觉得有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虽然孤家会让下面的丝商、机户去想办法,但是有些事情不能都假手他人,自己也得努力钻研,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大波玲哭笑不得:“可是你一个帝王,去钻研织布。传出去,是不是有点。。。。。。”
织布怎么了?
那可是工业化的入门技能啊!
英国的工业革命不就是从纺织业开始的?珍妮式纺纱机的出现被后世普遍视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之一。
现在江南的纺织业可比英国发达太多了,为什么不能发明一个“大波”式纺纱机呢?
虽然他不是学机械的,但是他的动手能力一向很强,所以觉得自己可以试试看。
另外,纺织产业链还是挺长的,不仅有纺机,还有印染这个大项目呢!
以朱和墭的化学知识,搞出硫化染料可没多困难。
有了硫化染料,大明纺织业就有望出口更多的绸缎和布匹——出口染色的绸缎和布匹比出口生丝能获得更长的产业链,也能获得更多的利润。
而更长的产业链和更多的利润,又能帮助大明的纺织业尽快跨入工业化的门槛!
不过帝王织布的确有点不务正业。
想到这个,朱和墭又瞅了眼怀里的大波玲,笑道:“姑姑,要不这事儿你就担待下来。”
大波玲当然马上点头:“好,姑姑听你的。”
朱和墭道:“过几日,等咨议会开始时,孤家就和各县团练说你酷爱纺织,想要在皇宫里面办一个织女宫。然后让他们帮着挑选善于养蚕、缫丝、纺织、印染之术的寡居女子三百人,都送入宫中。以后等孤家当了皇帝,就封你当织女宫大贵妃!”
大波玲笑吟吟道:“那奴家就谢皇上隆恩了!”
朱和墭哈哈大笑道:“谢恩靠说说可不行,得有行动。。。。。。”
。。。。。。
“老师,这是吴大总统写给您的亲笔信。。。。。。”
同一个夜晚,在乌衣巷内的太师府中,黄宗羲也没有入睡,他正在万斯大、黄百家的陪同下,会见刚刚从江陵城赶回来的弟子万斯同。
万斯同现在出仕了吴三桂,封了个礼部侍郎,他这次是以贺使的名义从江陵赶来南京的——朱和墭收复南京的消息传到了江陵,大总统吴三桂当然得有所表示了。
另外,现在到了吴三桂要担心朱和墭突袭武昌、汉阳的时候了。
所以他得派人来南京打听一下风声。
“吴大总统的信为师不能看。”黄宗羲并没有伸手去接,“虽然监国是仁义之主,不会派人监视你和为师,但是为师习儒半生,正心诚意的道理还是知道的。”
“老师,”万斯同笑道,“其实大总统的信没有说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他只是想请老师在即将开始的咨议会上向三太孙劝进。”
“劝进?”黄宗羲一愣,“不是说好了先入北京者王的吗?这是谁的计策?”
“是刘玄初的计策,”万斯同如实答道,“吴大总统的北伐大军已经在襄阳集结完毕,随时可以北进南阳。。。。。。之所以迟迟不动,是因为大总统担心朱三太孙偷袭江陵。因此刘军师才出此计策,如果江南、浙江的士大夫都拥护三太孙登基复明,那么三太孙多半就不会背盟西进了。”
黄宗羲哼了一声:“他们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三太孙是圣人君子,干不出那样的事情。”
万斯同笑道:“老师所言极是,不过学生以为,老师还是因为领衔一劝的。。。。。。这一来可以让三太孙安心,让他知道江南、浙江之人也如福建和广东之民一样拥护他。
二来也能让吴大总统放心。。。。。。吴大总统其实是不反对三太孙称帝的。”
“老师,季野说的不错。”万斯同的兄长万斯大说,“三太孙和吴大总统有约,咱们和吴大总统没有约。。。。。。三太孙不想违约,不等于咱们可以不表明立场。”
黄宗羲被他一说,也觉得有道理,于是就对儿子道:“百家,写一份劝进表吧。。。。。。回头让参加咨议会的人都附个名上去。”
第435章 政治还是要协调商议一下的
蓬蓬蓬的三声儿炮响,两个红衣红巾的“斩人儒”按着长剑,迈着大步在前头带路,将黄宗羲、黄百家、万斯大等一二百位早就换上了“孔子服”,等候在南京紫禁城午门外的咨议官们,领进了阔大而又破败的紫禁城。
这座始建于洪武年间的帝王居亭,在历经了长期的荒废空置和战火摧残后,现在已经破败的不成模样。入了午门之后,更是随处可见丛生的荒草和残破的宫阙,只有被弘光、康熙两帝曾经修缮和使用过的武英殿极其周围的建筑还堪使用。
朱和墭住进南京紫禁城后,又让人取了紫禁城中残破建筑的砖石,在武英殿周围修了一圈高墙,将武英殿和紫禁城的其它部分隔离起来,同时还圈进了一大块儿地皮。
在这被圈进来的地皮上,朱和墭又让人搞了个袖珍版的前殿后寝。
所谓的前殿,就是武英殿的大殿和大殿外面的院子,以及院子两侧新建的值房。
其中大殿是朱和墭日常上朝、开会、办公的地方。值房则是侍从处的地方,朱和墭的侍从和侍从大臣就在这里头办公。而大殿外的院子则是朱和墭召开大朝会的地方,所以今天的咨议会就在这里召开。
现在已经是大明定王监国三年的十一月了,已经入了冬。如今又是所谓的小冰期,饶是位于江南的南京,入冬之后也冷得要死。入了农历的十一月后,南京已经下过几场大雪了。
所以露天开大会的罪可不是一般大,搞不好冻坏几个,那可就不好了。
因此朱和墭在十月初的时候就命人在武英殿的大殿外面搭建了一个砖墙、茅顶外加纸糊窗子的“大暖棚”,还修了带烟囱的壁炉,点上火就能把整个“暖棚”烧得暖暖的。。。。。。舒服倒是舒服,就是少了一点皇家的气派。
暖棚入口处还挂着棉帘,帘子一掀开,就能感觉到里头的温暖舒适了。
黄宗羲走进去一瞧,发现里面的布置也很有意思。不是大朝会的模样,坐北朝南一个木台,台子上朝南摆了三排桌椅。其中一排居中,就是两套桌椅并列,两排分列左右,摆出一个八字型。
木台子下面则是一排排朝北坐的桌椅。
木台子下面每一排的桌椅顶头还有个木牌,牌子上写着“南直隶”、“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字样。
很显然,这咨议官是哪儿人,就往哪儿坐便是了。
其中广东、福建、江西三省的咨议官已经到了。。。。。。他们都是跟着朱天王和从广州迁来的大明朝廷一起来的。也是一县派一个咨议,这三个省大约有二百个县,一共推出了二百个咨议,已经占了大半个暖棚。
“黄太师、万藩台,您二位请上台,”领路的一个“斩人儒”非常客气地对黄宗羲说,“二位跟我来吧。”
还能坐在台上。。。。。。黄宗羲和万斯大互相看了一眼,就一块儿跟着那个“斩人儒”上了台。
木台子上已经坐了不少人了,有延平王郑经,丞相诸葛三和,浙江总督陈永华,海军南洋舰队提督邱荣,还有刚刚从广东赶来的于老爷子、顾炎武、朱舜水、屈大均、苏勇。。。。。。清一色的大学士!
而中间的那两套桌椅还空着,显然是为朱和墭、朱天王爷俩留着的。
这就是大学士台上坐,咨议官台下坐的格局。。。。。。看着挺新鲜。
黄宗羲和万斯大也找到了自己的座次,在那两排呈八字形排列的桌椅的右侧末尾,就是他俩的座位——上面放着折纸的铭牌呢!
两人落座之后,马上就有侍从官殷勤地上前给他们端茶倒水。用的是潮州产的骨瓷杯,又乳白颜色,又薄又润,还略有透光。还泡上了福建的北苑贡茶,芳香馥郁,闻着就提精神啊!
坐在他俩边上的是顾炎武,老相识了,见了面自然要寒暄上几句了。不过没等他们深谈,一个略带潮州口音的声音就嚷嚷了起来。
“定王殿下,监国世子殿下驾到!”
朱慈炯、朱和墭两父子来了。
大暖棚里面的大学士和咨议官们赶紧起立,看见崇祯皇帝这对“大只子孙”大摇大摆的从大暖棚另一头的大门口进来,从一起作揖行礼,山呼万岁。
“哈哈哈。。。。。。”
“平身,平身!”
父子二人今儿的心情似乎都不错,一个叫大家伙儿平身,一个干脆开怀大笑。
底下的人都站直了身子,还在偷眼儿打量朱慈炯、朱和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