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轻易建言会不会惹来灾祸?
“言者无罪,但讲无妨。”朱慈烺诚诚地望着李纪泽。
太子诚挚的目光给了李纪泽莫大的鼓舞,他一咬牙:“那臣就直言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只所以无法再施行,一个是因为无粮,另一个是因为无兵,但这两项并非不可解决。”
“哦?”朱慈烺惊奇了。
有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办法吗?
李纪泽道:“东汉末年,黄巾起事,其时汉廷无兵无粮,但各地豪强地主手中却有大量的钱粮,于是汉廷下令,准他们练兵抗贼,不但承认他们为官军,册封官职,还给予一定的粮饷补助,各地豪绅纷纷响应,很快就剿灭了黄巾军……”
听到此,朱慈烺明白了。
地主团练!
历史上明朝和清朝后期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明朝末年有李自成、张献忠,清朝后期有川楚白莲教和太平天国。两朝的农民战争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样是吏治腐败、民不聊生,同样是官军严重腐化,疲于奔命,无法剿灭流贼,大半个中国都陷入烽火,但清廷最后却挺过来了,原因就是因为出现了大量地主团练武装,他们抵挡、并且屡次击破太平军,为清廷续了命。
而这些地方团练的首领,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每个人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若无太平军起事,又有谁会知道他们是谁?
在剿灭太平军的过程中,完全就是他们挑大梁,清廷的正规军,八旗和绿营兵,只是辅助作用。
为什么清廷有地主武装为其续命,而明朝末年却没有地主或地方官僚组织大规模武装力量讨伐流贼,维护明朝呢?不论合法性还是正义性,明朝远胜清廷,士大夫依然是忠于明朝的,为什么在明末的流贼战争中,乃至于接下来的建虏入关的过程中,明朝的地主武装都没有出现呢?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明朝的体制。
大明从立国开始,就在预防唐末的藩镇之乱,认为放开地方武装的招募,就是养虎为患,最终形成的只能是军阀,然后武人作乱,国将不国。大明朝以文制武,连朝廷正式的将官都提防着,何况是地主的私人武装?
不说皇帝,文官们第一个就不同意。
因此,即使是到了崇祯十七年的风雨飘扬,京师无兵可守之时,崇祯帝也只是号召各地官军勤王,却根本没有想到相仿东汉,令豪绅地主组织团练,保卫大明的天下。
从这一点上来说,大明朝实在是太固执了,一点都不知道变通。若是准许地主团练,说不定也能冒出一两个曾国藩和李鸿章呢,大明的天下说不定就保住了。至于后面的军阀自重,藩镇割据,未必就没有解决的办法,清廷就做的很好,不论湘军还是淮军,虽然前身是地主武装,但接受朝廷改编,最后都变成了朝廷正式的军队。
朱慈烺眼睛微微一亮,随即又黯然了。
因为他知道这是绝不可能推动的。
废辽饷,开厘金,革盐政,追逮赋,看起来惊天动地,但其实都是在大明体制范围内的改革,不触及大明的根本,但准许豪绅地主开办团练,那可是触犯了大明以文制武的祖制。现在是崇祯十五年,开封之战还未爆发,大明在中原犹有十几万大军,国事远未到油尽灯枯、大厦将倾的危险时刻,所以这种提议绝不可能被朝臣、被崇祯帝所接受。
其实并非没有人尝试。
甘肃巡抚梅之焕,在被朝廷停职等候调查时,在家乡湖广麻城组建了一支地主武装力量“沈庄军”,打击周边地区的盗匪,维护地方治安稳定,有一次还震慑数万强盗不战而退。但朝廷始终没有给予这支地主武装好脸色,不给名义,不支持粮饷,沈庄军只所以能支撑,全靠梅之焕的名声,等到梅之焕病死,号称上万人、颇有战斗力的“沈庄军”立刻就烟消云散了。
“殿下,如果朝廷能准许豪绅地主开设团练,不需要给钱粮,只要给名义,河南山西陕西乃至湖广等地的豪绅一定会响应,团练武装不但可以收集流民,将那些可能的流贼,变成抵御流贼的乡勇,间接的减少了流贼的兵员,而且遇上小股的流贼,地方县城自己就可以应付,不必等官军的救援。官军只用对付大股流贼就可以。如此一来,大大减轻了官军的压力,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粮饷困局,就迎刃而解!”
第四百零九章 两大公案
“至于朝廷担忧的拥兵自重,武人干政,臣以为只要严加防范,只许他们固守本地,不许向外地出击,东汉曹操袁绍的事情就不会出现,况且朝廷犹有十几万的大军,纵使有一两个不法,也会被朝廷剿灭。”
李纪泽刚开始还能平静,到后来就忍不住激动起来。
显然,这个政策在他心中想很久了。
朱慈烺却很冷静,轻轻叹口气:“你的意思本宫明白,但时机不成熟,此策还不到推动的时候。”
李纪泽不再说,他是一个专业幕僚,向长官献言献策是他的本职工作,但长官听不听,不是他能决定的,更何况他清楚知道推动“地主团练”的难度。虽然太子曾经舌战群臣,推出废辽饷开厘金的大策,又漕米改海,一些前人无法推动的政策,都在太子手中缓慢向前了,但允许豪绅地主组建“团练”,和上面几个政策的性质完全不同,有可能会动摇到大明的国体,太子谨慎应对是很正常的。
“你在杨嗣昌账下多年,对流贼的作战方式想必很是熟悉,给本宫说说他们行军作战的特点吧。”朱慈烺换一个话题。
“是。”
李纪泽将自己经历的和知道的都讲给太子听。
李自成作战,向来是三重战阵,第一阵是充当炮灰的饥民,第二阵是新兵,第三阵才是他麾下的主力,而他主力的布阵方式也和官军不同,官军一般是步军在中路,两侧骑兵掩护,这也是华夏王朝传统的布阵行军方式。
李自成却相反,他的精锐骑兵布置在中路,两翼才是步兵阵线与轻骑兵进行掩护,和官军交战之时,李自成经常利用饥民炮灰和弱兵去吸引官军主力攻击,并消耗官军的实力,最后再从两翼与侧后完成包抄和致命一击。
朱慈烺静静听,感觉受益颇多,然后令田守信取过河南地图,在桌上铺开:“李赞画,如果流贼再攻开封,你以为官军该如何应对?”
问的是官军而不是朝廷,也就是只问军略,不问朝政。
“朱仙镇!”
李纪泽想都没有想,食指就指向了朱仙镇。
“朱仙镇地理重要,必须首先抢占朱仙镇!”
“如果朱仙镇已经被闯贼占据了呢?”朱慈烺问。
李纪泽愣了一下,回道:“如果闯贼占据朱仙镇,那就意味着他要和官军决战了,闯贼狡诈多变,应该不会这么做。”
“如果他做了呢?”
李纪泽皱起眉头:“那就要慎重对待了。”
和京营中的那些将官不同,在分析了敌我势态之后,李纪泽第一个提到的就是军粮补给,还有十万大军的饮用水,所以朱仙镇和集水镇之间的那条河流,就成了他关注的焦点——这就是上过战场和没上过战场的区别。
朱慈烺点头,不需要再多问,只凭这一点,李纪泽就是一个合格的幕僚。
一连谈了一个多时辰,朱慈烺意犹未尽,不过却不得不结束,因为还多事情等着他去做呢。
李纪泽起身退下,走到帐门口时,忽然停下了,转身回到朱慈烺面前,深深一鞠:“臣还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朱慈烺微笑颌首:“在我面前不必拘谨,但讲无妨。”
李纪泽肃然道:“那臣就直言了。殿下,臣听闻刘宗周前些日子在朝堂上谏言,要追戳杨阁部?”
朱慈烺不动声色:“没有的事,陛下已经驳斥了。”
李纪泽忽然一撩袍角,猛然跪下:“殿下,臣久为杨阁部的幕僚,对杨阁部和宣大总督卢象升当年的那段公案,最是清楚,有些话不得不说。有人说,卢总督是被杨阁部害死的,臣以为,这是对杨阁部最大的侮辱!当年,杨阁部是兵部尚书,卢象升是统军督抚,卢象升败了对杨阁部有何好处?这是在畿内作战,一不小心建虏就能再次进攻京师。己巳之变时,本兵王洽可是和袁崇焕同罪啊,杨阁部再不济,也不会这么糊涂吧……”
“再者,当日巨鹿之战,在前线督军是首辅刘宇亮,而非杨阁部啊,杨阁部根本无权调动卢总督麾下人马,卢总督身为宣大总督,其麾下宣、大、山西三镇的兵马,皆是由他调遣,但关宁军不愿听从卢总督的调遣,陛下无奈,不得不派首辅刘宇亮亲自督师,以为两边调停。从始至终,杨阁部都没有插手调兵之事!杨阁部无权调动关宁军,更无法指挥高起潜高公公!”
“建虏入塞,卢总督‘命诸将分道出击’主动迎敌,这意味着同建虏野战,我军不善野战,更何况兵力上又不占优势。卢总督的打法有悖兵法,关宁军不愿意配合,大同总兵王朴胆怯,‘以云晋警’为借口早早离开,而后在贾庄激战中,山西总兵虎大威和宣府总兵杨国柱溃围而出,卢总督没有杀出重围,以至于身陷阵中。是虎大威和杨国柱胆怯吗?臣以为不是。同样的宣府总兵杨国柱,在松锦之战中陷入建虏包围后,面对建虏以高官厚禄劝降,死战不降,壮烈殉国,一人何以有两种表现,乃是因为这是一场必败之仗啊。”
“在这之前,因为政见不同,卢总督对杨阁部的议和之策大加嘲讽,甚至当面羞辱杨阁部‘将忠孝两失,有何颜面立于人世?’,更用袁崇焕的下场威胁杨阁部‘城下之盟,春秋耻之’。长安口舌如风,戽若唯唯从事,袁崇焕之祸立见,公何以处我?”
“杨阁部何等清高?受此侮辱,几乎是须发奋张,然杨阁部相忍为国,不但支持用与自己不和的首辅刘宇亮来督军节制高起潜和卢总督,让卢象升能不受辖制的自由发挥,更诚恳告诫卢象升不可轻率出兵,不要打无胜算之战。出征之前,杨阁部亲自送行,屏退左右,再一次告诫卢总督不可浪战。但卢总督就是不听,以至于造成贾庄之败。”
“杨阁部之待卢总督可谓是仁至义尽!”
李纪泽越说越激动,到最后拜伏在地上,微微哭泣。
第四百一十章 三大参谋
朱慈烺久久不说话,只是叹息。
明末两大公案,袁崇焕和毛文龙,杨嗣昌和卢象升。四人都是一时之人杰,但却因为政见不同,治军理念不同,彼此敌对,以至于陷入相爱相杀的境地,如果四人当初能摒除私人恩怨,相忍为国,一致对外,大明的国事兵事必然不会颓败到如今的局面。
不要说四百年后,就是现在,很多人证物证都在的情况下,朱慈烺都无法判断曲直?何况四百年后的那些键盘侠?
李纪泽是杨嗣昌的幕僚,自然要为杨嗣昌辩解,但卢象升当日的决定也是迫不得己,建虏掳掠我大明百姓,难道我大明官军只能龟缩在城墙里,眼睁睁看着百姓受难,却不能有所作为吗?
卢象升有血气,但缺少一点智谋。
主不可因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战争,除了绝对的实力,更要讲究智谋,如此方能以弱胜强。靠卢象升的硬碰硬,大明不可能遏制兵锋正盛的建虏。
李纪泽退下后,朱慈烺坐在桌后想了很多。
就在同一天,就像是约好了一样,原五省督抚陈奇瑜账下幕僚江启臣,洪承畴账下幕僚、因病没有随洪承畴前往松锦前线的刘子政也都进京了,朱慈烺安排时间召见他们二人,就军事政事一一询问他们的意见。
其实还有袁崇焕账下的两个幕僚,邝露、梁非馨,朱慈烺原本已经派人去召了,但顾忌到崇祯帝的态度,所以没有令他二人进京,改以请他们二人用书面阐述应对建虏之策。
邝露、梁非馨长期奔波,想要为袁崇焕平反(龙精千尺雪,持照昔人恩),得了太子的钧令,原本都已经准备启程进京了,不想太子第二道钧令发来,只让他们书面陈述,却不召他们进京了,两人虽然分处异地,但同样都是失望,更同样的是,两人都决定,不管太子召不召,他们都要进京——从太子的态度中,他们好像看到了某种希望。
有了杨嗣昌、陈奇瑜、洪承畴账下的三大幕僚,京营的参谋司算是组建起来了,而经过长谈之后,朱慈烺也确定了参谋司照磨的人选,那就是李纪泽。李纪泽虽然没有功名,只是一个秀才,但长期跟随杨嗣昌,对李自成张献忠的流贼方式和思想非常熟悉,脑子又清楚,有大局观,做参谋司照磨正是合适。
照磨虽然只是八品,但朱慈烺给李纪泽的待遇却是五品以上,不但俸禄比照五品知府,配有书童和护卫,而且还为他在京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