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嘉靖是刻薄的性子。
谁的功劳也不能吃一辈子。
周梦臣也不能。
最近周梦臣似乎没有将心思放长生之道上,反而搞什么军械生产。自然要敲打敲打。当然了,也有对周梦臣的理论不信任。
不过,周梦臣今日算是给嘉靖吃了一颗定心丸,嘉靖说道:“你既然有此心,朕就不说什么了?记得你说的话。”
周梦臣说道:“臣万死不敢忘。”
周梦臣心中长出一口气,暗道:“这一关算是过了。果然是伴君如伴虎。这老虎一个不开心,可是要吃人的。”
至于,周梦臣说的殉葬一说,自然是真的。也是假的。
周梦臣估计历史上的嘉靖还能活二十多岁,而今嘉靖再活三十年也未必不能。
三十年的时间,什么事情都可以发生。
三十年后,就是周梦臣这几科进士挑大梁的时候了。倒是周梦臣即便是熬资历也是一个朝廷重臣,不是想杀就能杀的。倒是周梦臣非常有自信,自己不凭借皇帝,也是朝中的大佬。
嘉靖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倒是他就要权衡利弊的。
当然了,嘉靖也偏执。他一心要将周梦臣给杀,谁也拦不住。
但是死亡从来是不可预见的,或者以嘉靖的性格,是绝对不想承认自己要死的。
等身体实在支撑不住的时候,那个时候就不是嘉靖说了算的。
嘉靖此刻身体健康,根本没有想过武宗皇帝临终的事情有多憋屈。甚至有传闻武宗皇帝私养别人家的孩子想立为太子。那个孩子真是别人家的?有时候真说不清楚。
即便是嘉靖临死的时候也是一样。
嘉靖一辈子都不想回紫禁城。他宁可在西苑咽气。但是大臣与隆庆真如他的意思吗?
没有,他还是在有一口气的时候抬进了紫禁城。在紫禁城发丧。
人啊。
从来不会想到,在死亡之前,不管是帝王还是大将,其实都是由不得自己的。
嘉靖那个时候,想杀周梦臣,真能杀了吗?
即便是退一万步说。
嘉靖在清醒的时候,就做了决定。但是对周梦臣来说,也够了。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以年龄来衡量的。嘉靖再活三十年,周梦臣也已经五十多岁了,五十多岁死,也不算是夭折了。
用晚年的生命了,来换而今三十年圣宠,这个交易很难说吃亏与赚钱。
如果周梦臣能借助嘉靖,在这三十年间,将科学推广开来,自然是死而无憾。更何况人生有那么多意外,特别是在古代,甚至周梦臣能不能活到五十岁还是两可之间的。
嘉靖聪明且自负,从来想过周梦臣还有这样的想法,见周梦臣都做了这样的表态,内心的天平又转向了周梦臣说道:“周先生言重了,你我都是道友。都要做长生中人。自然不会有这一天到来。”
周梦臣说道:“臣也希望能与陛下做长长久久的君臣。”
嘉靖笑道:“那么接下来的事情,你自己去做。朕就不遥制了。有什么进展派身边的人,来告诉朕便是了。朕会让黄大伴派一个得力的人手在周先生身边打下手的。”
周梦臣心中暗道:“这不就是监军吗?”
周梦臣说道:“请陛下放心,臣即便不是为了陛下,为了我自己也要尽心竭力的。只是臣在炼铁上不大精通?”
嘉靖说道:“黄大伴。这一件事情交给你。将全天下最好的铁匠都召集到京师来,交给周先生。”
黄锦立即说道:“奴婢明白。”
随即又说了几句话,嘉靖就打发周梦臣回去了。
周梦臣出玉熙宫,只觉得中海的风一吹,浑身发冷。不知道是不是周梦臣的错觉,这明明在夏天,此刻周梦臣却觉得在冬天。整个人都好像被冻僵了。晒了一会太阳,才觉得身体又热看来起来。僵直的好像路都不会走的腿,才能活动,这才缓缓的出了宫。
宫中自然有眼线,将情况报给嘉靖知道。
嘉靖轻轻一笑,也不知道刚刚嘉靖是真的作色,还是假的生气,说道:“不吓他一吓,估计不会老老实实为朕做事。”
黄锦连忙赔笑,说道:“陛下圣明。”
嘉靖看着这个水壶,忽然说道:“造这玩意要什么精铁。黄大伴,让冯保做个实验,就是弄一个密封的大桶,立即装水,放在火上烤,看看有什么事情发生?”
此刻的嘉靖皇帝对周梦臣的一些话,其实还是不相信的。
黄锦立即说道:“奴婢明白。奴婢这就去办。”
第六十一章 铁炉
“轰”的一声,皇宫之中一声巨响,震动四方。
连在军器局的周梦臣都听见了,真是惊天动地。
周梦臣也忍不住让孟冲找自己的人脉去问问。
孟冲就是而今主管兵仗局的太监。
孟冲与藤祥都是黄锦一脉的人。他对周梦臣自然是毕恭毕敬。不敢有二话。立即派人去打听了。很快就有了消息,听说就在西苑西南角,而炸死了几个人。但是具体情况,皇帝已经下了封口令了。
不许外传,不许打探。
周梦臣说道:“不许打听就不打听了,我这里的事情还忙不完。各地来的工匠都到齐了吗?”
其实周梦臣隐隐约约有说猜测。只是不敢肯定而已。
孟冲说道:“都到齐了。”
周梦臣说道:“那就开始吧。”
不得不说,有皇帝的命令,哪怕仅仅是中旨,就帮了周梦臣很大的忙。
周梦臣作为工部主事,写书信让地方官员帮忙找几个工匠,是可以的。但是要满天下搜罗工匠,并让地方官员送到京师,却是难了。毕竟这年头出行可不如后世那么便利。其中不知道有多少麻烦事情。
地方官员可不乐意做
周梦臣毕竟不是工部尚书,在北京的都知道周梦臣是天子近臣,但是在地面上的官员却未必知道。即便知道了,也未必不敢搪塞,什么叫天高皇帝远,皇帝的命令还未必不敢搪塞的,不要区区一个天子近臣。
但是皇帝命令就不一样了,即便不尽心尽力,也要做一个样子了。
这几日,九边的军匠,遵化的民匠,山西,河南,山东,等地炼铁的佼佼者,甚至还有几个南直隶的铁匠。大多都是北方省份的。不过有一个广东佛山的铁匠。是因为他正好在北方,就被收刮过来了。
周梦臣忽然发现,他其实并不许做什么改进。只需做一个技术整合者就行了。
这些铁匠能被送过来,证明就是当地的佼佼者。各有几分绝活。毕竟从九边送来的军匠。他的特长就是造火炮,可以不炸膛。当然了,是有秘诀的。至于这秘诀,他们本来不敢说。
周梦臣花了大价钱,一个给了一个九品官,并脱离匠籍。并只要证明有用,每一条秘诀一百银子。
瞬间,这些铁匠都答应下来。
于是,周梦臣一个个记录下来这些工匠的秘诀。
佛山铁匠的秘诀,就是造铁炉的秘法。他造的铁炉特别大,一次能产很多铁。甚至他们还发现,铁炉越大,铁的品相也就越好,特别是最中间的铁水,能造出最好的钢。
至于九边铁匠,就是往铁水里面加其他配料。
反正他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是加这些配料,即便是在铁炉火力不足的时候,也可造出很好的铁水。
当然了也有没有的。
比如有的铁匠的秘诀是对怎么打铁,可以打出非常锋利的宝剑。
但是被周梦臣内心之中立即否决了。
周梦臣要的是大规模的钢铁,而不是用锤子敲出来一两根铁条。
于是,周梦臣主持会议。将这些人的各种意见都综合起来。
当然了,各种技术细节,也需要取舍的。比如佛山铁匠就认为,用煤是不行的。必须用木材,甚至还指定烧什么木材,才最好。
但是周梦臣对这种经营自然要否定的。北京可没有那么多木材。
就这样综合所有人意见,并结合周梦臣的科学素养,来判断对与不对。比如某个铁匠神秘兮兮的说,要造出好炉,就要在烧第一炉的时候,将一对童男童女塞进去,这样炉子就有炉神了。会非常好用的。
周梦臣差一点想将这个铁匠给杀了。
只是,他调查了一下。发现工匠之中,这种迷信的想法还不在少数。
这让他很无奈,但是不能真杀人吧。于是他想了想,就派人孙玄清来这里做了一个法事,并在铁炉附近盖了一个小庙,供奉欧冶子。
有的铁匠表示,不应该供奉欧冶子。
各地铁匠都有不同的祖师爷。甚至为了这个还想打一架。
但是周梦臣可不惯着他们。他决定供奉欧冶子。
这些工匠才想起来,这位与他们很好说话的官人,是朝廷命官。一个个都不敢说话了。
就这样磕磕绊绊的。
第一台炼铁炉造了出来。
整个铁炉高一丈五,下面悬空。用来排渣。全部用耐火砖盖出来的。至于耐火砖什么的,也不用费心,大明有那么多铁炉,之前用什么而今就用什么。
至于上料口在上面。不管是焦炭,还铁料,还有石灰石等添加剂。都是用滑轮吊上去。
周梦臣也想过用传送带,但是试了试,还是滑轮比较好操作。因为周梦臣已经在盔甲厂大规模应用。大大小小出了好多事情。现在已经算是成熟技术了。周梦臣而今赶时间,几乎都有一个原则。
尽量不用新技术,完成对之前老技术的整合就行了。
炼焦的时候,自然不能在城内,而是派人在城外找了一个地方,洗煤炼焦都弄好了,才送进城的。
风箱是周梦臣重新设计的。当然了,他也不敢肯定自己的设计的风向,在空气力学上是最优的,毕竟周梦臣很多公式都将忘记了。当年也没有专门学过。无非是这大号鼓风机,用人在外面有脚蹬。
鼓风机的风道进行预加热之后,送进铁炉之中。
对了。
还有一点没有说,那就是一时半会儿,周梦臣也没有地方找铁矿石。就将仓库之中火炮当铁料送了进去。
反正在周梦臣看来,这些火炮也只能当废铁来用。
高炉点火之后,不过一会功夫,就热浪滚滚了。
本来就是夏天,已经很热了。在火炉旁边,更热了。
周梦臣只能让一直送绿豆汤来,一桶桶绿豆汤片刻都被喝完了。
周梦臣只觉得身上衣服都没有干过,手中的笔记本也不能写字了。因为浑身一直出汗,直接将本给打湿了。他索性,将浑身衣服都脱了也不讲什么体面了。只穿了一个短裤。光着膀子在这里看着。
周梦臣在京城的弟子都在,包括刚刚到京师的殷正茂的大儿子。殷宗伊。周梦臣的六弟子。当然了冯保并没有在这里。
一来冯保在宫中有差事。二来冯保绝对不会在这个场合出现的。无他,他是太监。
下面总是如女人一般塞一些东西,防止突然间的尴尬。寻常穿衣的时候,自然看不出来。但是如这样脱得只剩下短裤,可就有难看。
其他几个弟子都跟着周梦臣干了一个多月了。整个军器局的改革,固然是周梦臣一把抓,但是他几个弟子,也同样是周梦臣得力助手,特别是程大位,他独特的数学天赋,在工程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殷宗伊有些不习惯,问道:“师傅,我们去等结果就行了。何不在这里受这个罪。”
虽然殷家并不富裕,但是殷宗伊出生的时候,殷正茂已经是秀才,自然体会不到殷正茂小时候的能中困窘,而今空气绝对在四十度以上,酷热之极,嘴皮早就裂开了。殷宗伊还真没有吃过这个苦。
周梦臣看了自己几个弟子,说道:“你们记得,本门的学问从来都是从实际出发,最忌闭门造车,所以什么东西都要亲眼看看,倒不是说底下人会骗你,而是有些东西,他们都说不出来。不明白。只要亲眼看看,你才知道是什么情况,才有的放矢的改进。”
众弟子称是。
第六十二章 炉火纯青
周梦臣这边正说的话,忽然有人说道:“青了。”
很多铁匠都纷纷上前去看。好像激动非常。
周梦臣也上去看了,不明白这些这些铁匠为什么这样激动。问了才知道。
有一个成语,叫做炉火纯青。代表技艺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但是炉火纯青这一句话的原意其实是对火焰颜色的描写了。
火焰在不同温度下,会呈现不同的颜色。红色橙色3000度,黄色白色4000度,青色蓝色5000到6000度,紫色7000度以上。
而古人能达到的最高温度,就是青色。才有炉火纯青这个词汇。
而这个时候,周梦臣也没有什么温度计。水银温度计都没有,更不要说测量炉温的温度计,也只能用最古老的办法,也就是让这些有经验的工匠,通过预留的观察口看里面火焰颜色来判断炉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