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奋斗在大明-第3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怎么能满意。
    于是,苏祐上奏朝廷。弹劾仇鸾殆误战局,以至于宣大战局完全崩坏。
    随着苏祐上奏,各级官蜂拥而至,弹劾仇鸾的奏疏,几乎能将仇鸾给淹了。
    这个局面,周梦臣觉得有几分快意之余,内心之中却怅然若失。
    宣大局面在一点点崩坏,这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的东西,但问题是,随着宣大战局的转化,大明朝廷非但没有团结起来,反而日益分裂了。斗争频率增加。可谓争奇斗艳。一点也不逊色于前线的战局。
    这样下去。恐怕有不忍之事。
    周梦臣想到这里,心中暗道:“好歹,我做了准备。只是我希望我的准备,最好不要在今年派上用场。”
    因为周梦臣的准备,更多急就章。各种方面都不大成熟。真的到了战场之上,未必能够百分百的发挥了。
    如果在战场之上出了问题,    那才是最大问题。而且这种手段,充其量也算是一个战术上的手段,上升不了战略层次。战术的胜利,很难掩盖战略上的失利。
    只是周梦臣对朝廷党争加剧,更多是失望。但是对仇鸾上奏的解释,却是万全不能接受了。
    虽然他仇鸾左一个捷报,右一个捷报。但是并不能掩盖一件事情,那就是俺答肆虐的地方越来越多。大同这边,仇鸾可以一手遮天。但是宣府这里,苏祐可不给仇鸾面子。
    而仇鸾接到了朝廷申斥的时候,已经是在居庸关外了。并立即给朝廷的答复。
    他是一推六二五。
    将这一件事情,全部推到了上任,也就是周尚文的身上。
    仇鸾细细论述,在周尚文在的时候,纵容走私。以至于鞑子与大明边军来往密切之极。所获亿万之数。也致使我过之虚实皆为鞑子所知,故而这一次鞑子才能势如破竹。他在后面追赶都来不及。
    总之,似乎而今宣大的局面。全部是周尚文留下的后遗症。全都是周尚文的错误。没有一点是仇鸾的错误。
    要知道周尚文本来就与严嵩父子之间关系不大好,当初周尚文在有些事情上大大削了严阁老的面子。故而周尚文的身后名,被压制了。闹到最后周尚文的谥号,一直难产中。
    甚至大有拖着拖着都没影的感觉。
    周梦臣大为恼怒。觉得这根本就是乱搞。
    周梦臣之所以不在谥号上为周尚文争取。到底是这一件事情干系不大,等将来严嵩倒台之后,再换一个好谥号便是了。
    只是而今这已经不仅仅是周尚文的问题了。
    严嵩采纳了仇鸾的说法,推行两个决策,追查周尚文的问题,另外一个就是苏祐诬告反坐。
    而张治与徐阶自然不肯。双方僵持不下。
    嘉靖在养病之中,倒不是说一点事情都不管。只是嘉靖对严嵩与严嵩反对者之间的冲突,有意慢处理一点。无他,就好像夏与严嵩在朝的时候,嘉靖对严嵩有所偏袒一样。
    此刻,嘉靖对张治,徐阶也是有所偏袒的。
    这不是嘉靖对严嵩有什么讨厌的地方,而是制衡而已。
    嘉靖作为永恒的权力生物。他关注的永远是制衡,而不是与某个人的感情如何。
    只是,嘉靖此刻毕竟在病中。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反应难免慢上一点。而且嘉靖的心思也没有在朝廷之上。这一段时间,是嘉靖思想最重要的转变期,不管是历史上,还是现在。
    在历史的嘉靖在前期还没有那么变态。但是太子死后,一两年之间,儿子女儿妻子凋零不在少说,更让嘉靖将思慕长生之道,深深的植入内心之中。甚至到了病态的地步。
    而这一个时代,嘉靖却因为金丹之道的原因,对天师教大为排斥,甚至寻了一个由头将张天师的天师帽子给摘了下来。好好敲打了一番张家。
    这仅仅是表象。
    此刻的嘉靖内心之中,正在进行深深的思考。
    这种思考在无声无息之中进行。嘉靖的内心之中有了极大的变化。当然了,这种思想蜕变,是非常痛苦,且需要时间。这一段时间,嘉靖更多是为自己内心寻一条出路。
    对朝廷上的事情,也就松懈了。
    其实松懈的不仅仅是宣大战事,还有嘉靖二十九年科举等等。
    嘉靖总是让朝廷的事情,先好好争论一番,然后评点谁对谁错。这样嘉靖也不会让自己处于很尴尬地位上。最少不会搞错。
    在嘉靖默许甚至鼓励之下,内阁之中的厮杀,也已经到了白热化了。
    而就在这个时候,周梦臣接到了马芳的消息。也就是说,俺答的主力去向不明。
    周梦臣听了,微微一愣,他很快就确定了俺答在那一片区域,自然是蓟州镇。为什么是蓟州镇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蓟州镇实力够弱,容易被俺答抓住空子。


第七十六章 黄榆沟
    周梦臣判断很对,几乎是刚刚收到马芳的消息,很快就传来消息。鞑子在古北口外出没。
    周梦臣立即看了古北口的情况。
    这才大大出了一口气。
    诚然,蓟州镇是九边之中比较弱一镇。但是并不意外着蓟州都是鱼腩。在即个重要关卡上,还是布置重兵的,比如古北口。
    如果鞑子死磕古北口。那么俺答未必能够战而胜之。
    古北口虽然不是天下雄关,但也是蓟州镇重点的防护。不是随便就能打下来的。
    而此刻,俺答也知道这个道理。
    此刻的俺答正在古北口外,看着依靠山势而建立的几个城堡。一番试探性进攻,死伤千余,还没有撼动明军方向。这也是在俺答预料之中,他是身边的人说道:“萧卿,而今已经在古北口外了。那个地方,你可以说了吧。”
    萧教主轻轻一叹,似乎在感叹他去年一年的辛苦,说道:“大汗请跟我来了。”
    一边说,一边打马而去。
    立即古北口没有多远的距离,萧教主,用马鞭一挥说道:“大汗,可以穿越燕山的路线就在这里了。”
    俺答看了,眉头微微一皱,说道:“这分明是一条干河床?”
    “不。”萧教主说道:“这是可以翻阅燕山山脉的捷径。”他微微一顿,说道:“不得不说明人修的边墙,还算不错。但是有两个致命的缺点,第一个,就是有边墙而没有戍守的士卒。第二,就是河流走势了。”
    俺答对第一点很是明白。
    俺答与大明边镇打了不知道多少交道了。对大明的一些情况,还是很了解的。很多边墙,一般到了秋冬之季,才派人去戍守,其余的时间,都不派人戍守。这就是所谓的摆边是也。
    所以很多是边墙的防护作用其实不大。
    俺答说道:“前者,孤倒是明白。但是这河流走向又是如何?”
    萧教主说道:“大汗有不知,这蓟州镇的边墙虽然是依燕山而建,但是却偏南了一点,边墙并没有在分水岭上,燕山的分水岭,在北边一点的。而北方的河流大多是季节性河流。”
    “很多是冬春干涸,夏秋涨水。”
    俺答听了,心中好像抓住了什么一样,看着眼前这一道干河床,说道:“你的意思是?”
    萧教主说道:“对,我已经探查明白,这黄榆沟干涸的时间多,有水的时间少。但是在当初修建边墙的事情,却不是这样的。当时黄榆沟水量很大,而黄榆沟流入潮白河,于是在修建边墙的时候,特别要留出空间来。让河流通过。”
    “而今的河流已经变成干河床了。但是当初留下的缺口,这么多年都是修修补补而已,根本不结实。”
    燕山山脉是东西走向,燕山山脉之中的河流自然是从中间的分水岭向南北两方向流。
    俺答听了,也就说道:“我只需沿着黄榆沟,就可以绕过明军的防线了。”
    萧教主说道:“自然不是。明军在黄榆沟出深山的地方,也布置了防御力量。只是这人马太少了,也非常简陋,就好像是一层窗户纸一般,一捅就破。”
    俺答忽然心学来潮问道:“如果今年黄榆沟如果涨了水?你准备怎么办?”
    萧教主说道:“请陛下放心。如果黄榆沟不通,我还有其他备选答案。只是麻烦了一些,比如在前面就可以将黄榆沟的水引出来。到时候即便河道里还有些泥泞。但也足够行军了。”
    俺答哈哈一笑,说道:“孤有先生,如虎添翼,先生是这一战,最大的功臣。”
    萧教主轻轻一笑说道;“臣不敢当。臣以为这一战最大的功臣,乃是仇鸾。”
    “对。”俺答说道:“我也万万没有想到,仇鸾做出这样的事情出来。没有仇鸾,我们恐怕要迟几日才能到这里,到时候一个不对,就误了大事。我其实也很奇怪,他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
    闲少叙。
    俺答按照萧教主的指引,亲自挑选三千将士,为大军之先,沿着黄榆沟急速南下。
    几十年的路,又是山路。行军整整用了一天多的时间。等第二天,就在黄榆沟在燕山南麓冒出头来。而明军的防备也如萧教主说的一样,有是真的有,简陋也真是简陋。
    就一道木制栅栏,将河道给封死了。只可惜这一点点的场面。遇见鞑子精骑,结果已经注定了。
    交战不足一个时辰,鞑子折损不及百人。就打开了通路。
    不过,黄榆沟并不是真正的路,在山脉之中蜿蜒曲折。大队人马行军,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了。
    俺答更是欢喜之极。
    他此刻真正站在通往北京的道路之上。
    此刻大队人马虽然还没有到。俺答已经在气势汹汹的划定这一次的进攻目标了。他说道:“下一步行止,诸位可有想法?”
    萧教主说道:“而今已经到了北京城下,正当一鼓作气,扑到北京城下。而今北京城的城防年久失修。此刻猛攻北京,很有可能能一举夺下来。这里毕竟是大明的天下,我们在这里集结,恐怕此刻已经被传到了北京上面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有防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不行。”一个老将说道:“大汗,凡是有轻重缓急。”
    “这一次南下,无非是抢粮食,抢物资。至于什么夺北京城什么的。也就是想想吧。”
    “臣听说,通州仓乃是大明最重要的粮仓,储存着从南边运过来的粮食,有几百万石之多。我们能将这么多粮食给拿下,今后两年草原上的日子就宽松许多了。”
    两人争论不休。
    俺答陷入沉思之中。
    这其实就是对明政策的不同。
    是秉承一举灭明的政策,二话不说,不计伤亡。猛攻北京城。还是如之前一样,大大从关内捞一笔,然后带回丰州滩,夯实基础之后?
    前者目光远大,后者可以说是鼠目寸光了。
    只是俺答最后还是选择了后者。
    在俺答的内心之中,他总是觉得大明是坚不可摧的存在。不觉得他能灭明。这个感觉,说是自知之明也好。说他不思进取也罢,反正在攻克北京城还是直下通州这个选择之上,俺答选择了通州。
    俺答说道:“不用说,先放出探马去,在防御三十里之内给我洒开。另外挑选精骑。直扑通州。我要通州仓的粮食。”
    “明白吗?”
    俺答厉声说道。
    下面的将领齐声应答说道:“明白。”
    随即在俺答的指挥之下,后续大队人马。一队接着一队,到来之后,直接参与进战事之中。
    顿时让鞑子吃到了甜头。
    不得不说,比起北京附近的百姓财产情况。宣大的百姓都是穷鬼,他们随便抢一下,就会大赚一笔,而且比起宣大百姓,几乎一是是生生世世的,与鞑子打仗,非常硬气。所以一个不好,就将这一条性命交给对放了。
    而北京城附近的百姓,却没有这种气质,更多了几分小市民的气息。对鞑子的抵抗,是远远比不上宣大百姓的。对鞑子来说,这也算是一件好事。毕竟抢劫也是需要成本的。
    不过,正如萧教主所,主力已经到了这里。明军不可能不知道。
    几乎在俺答大破守军之后。就有消息向北京传。而在鞑子整顿人马的时候,不仅仅是北京人知道了,整个北方人都知道了。爆破性的消息,自然带来爆炸性的效果。
    一时间北京城门都无数人潮给堵上了,北京城外十里八乡的百姓都准备先进城居住两日,等情况稳定了。再做计较不迟。
    这个时候才发现北京太小了一点。


第七十七章 烽火照北京
    惊破霓裳羽衣舞,也可能是俺答的长驱直入。
    北京中一时间人满为患。什么轿子都不能住了。
    周梦臣走在大街上,看着这兵荒马乱的情形,叹息一声,也问周大壮说道;“家里的事情都处理好了吗?”
    周大壮说道:“夫人已经在办了。不是今天就是明天。就能办好。”
    周梦臣叹息一声,说道;“这就好。”
    俺答入寇,是对所有北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