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的工程,根本不是佃户们协作就能做成的。
而地主也没有这个动力做这一件事情,因为很少有地主能有数千亩,上万亩土地。所谓千年田,八百主。虽然每家每户都不愿意卖出土地,但是以长尺度的时间观察,土地变动还是很频繁的。有诸子分家,将一块完整的土地分成很多小块的,也有家中有人中举人,扩张土地,等家中没有人能继承科举上的成就,这些土地也就丢给别人了。
就好像周家一场大病,就不得不将土地给卖掉。
再有就是土地之中复杂关系,比如田骨田皮也就是使用权与所有权。等等这些复杂的关系,都阻碍了兴建水利的行为。
这就是为什么一定要土改的原因,如果不进行土改,将这些数百年来陈陈相因的土地关系一笔勾销,在农村做什么事情都是事倍功十分之一都未必有。旗帜鲜明的证明了,什么叫做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周梦臣将他在周家村一些经历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还有这些感叹。
当然了,周梦臣也不是傻子,自然不会交浅言深,什么生产关系生产力云云,都是周梦臣内心之中腹诽,并没有宣之于口。
刘老尚书听了,对周梦臣又多欣赏了几分,不过,他也调整话题农村的具体情况上谈了,而是详细说起周梦臣在水利上几个新鲜的发明,说道:“说说你改进打井机?”
第四十八章 水集
周梦臣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是设计一种可以方便打井的机器。
让打井比较方便。
只是周梦臣思来想去,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毕竟周梦臣能用的,只是人力而已,最多是有一些畜力。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足够的动力,周梦臣即便是有再多的办法,也是无用之功。
既然动力不足,那就想办减少做工。
首先,周梦臣想的很清楚,在江汉平原之上,地下水并不是太深的,最多五六米。即便在干旱的情况之下,也仅仅十米上下。
既然动力不足,就想办法减少工程量。怎么减少?就将井口缩小便是了。
于是周梦臣回忆起他小时候见过的一种井,就是有一个压杆,在用之前,浇上水,然后用力压上几下,就能出水的井,农村运用是非常普遍的。而且打井时候也不需要直接挖开了,周梦臣将他之前的打井机改进了一下。
只要固定好角度,只需一天的功夫,就能将铁棍砸出一个五米深,直径一两寸的小洞。然后将一根竹竿打通里面的关节直接埋进去。然再上面按照一个与农村一般的压水装置就行了。
当然周梦臣遇见了问题。
主要是密封问题。
这种压水井是利用空气压力,将下面的水压上来,最关键的部件就是里面的那个阀门。
这个一般都是用橡胶做的。
而这个时代大明是没有橡胶的。
周梦臣找了不少备用品,比如鱼胶,杜仲胶,还有别的什么轿,与丝绸或者其他布料混合在一起。
只是在气密性上与橡胶相差不小,也容易损毁。
只是勉强能用而已。
在周梦臣看来,他对此并不是太满意的。因为各种情况的勉强,要想将水压上来,就要费好大的力气,需要有将压杆压得飞快,这才能将水给压上来,需要掌握一定的节奏与技巧的。
不过周梦臣的标准,显然与这个时代很多人的标准不一样。
“咳咳。”刘老尚书猛地咳嗽了两声,说道:“好。你有这种天分,屈居于武昌一阴阳官,却是屈才了。”
周梦臣说道:“老先生缪赞了。”
刘老尚书说道:“我一辈子也算是纵横天下,上报家国,下安百姓,临老之余,未尝有恨。但唯独有两件事情有遗恨,我虽然读书进取,位列朝廷,但是心中并不以仕官为傲,反而有两件事情,是我生平最大骄傲。”
“一是医术之精。”
“我刘某人如果不是花费太多精力在做官之上,我敢夸口,当今之事,我的医术当为第一。”
“二是治水之能。”
“我曾总督河运,岂能不知道,国家如人,河运之患,乃是国家肺腑之疾,多少年来思量如何医治?不敢说,药到病除,但也是有些心得。”
“而今老病且死,死不足惜,惜哉两术不得传。”
刘老尚书身边的少年听了,双眼发红,说道:“孙儿没用。”
刘老尚书说道:“哭什么,你们都是好孩子。只是有些事情不能勉强的。”
这其实也是刘老尚书的遗憾。
虽然刘老尚书不敢说在同辈之中,他都是第一流的人物,毕竟他的同辈都是谁?
杨慎,王阳明,夏言,等一大票青史留名的人物,但自觉不落人后。但是好像麻城刘家的祖荫英气都被他一个人吸纳了,他的儿孙之中,少有英才,甚至比不上同郡的耿家,黄家等家族。
这让他很失望。
但是失望又如何?
聪明是我儿,愚钝难道不是我儿了?
只是刘老尚书一辈子的学问,他的儿孙却是继承不了了。
刘老尚书其实早就想回家了,无他,他的病,即便是李闻言也束手无策。毕竟刘老尚书说自己如果不做官,医术当是天下第一,或许有些夸张。但是刘老尚书对自己的身体到了什么程度却是非常明白的。
不过是儿孙们希望省城之中名医能有办法而已。
既然李闻言以及其他省城的郎中都没有办法,也只能维持而已。刘老尚书在省城待着还有什么意思?还花钱。
要知道刘老尚书两袖清风,家里虽然有些产业,但也不多。或许他还没有现在的周梦臣有钱。多在武昌呆一日,都是要花钱的。
而刘老尚书就是在等周梦臣。
刘老尚书已经将自己的医术传出去了。不是别人,正是李云珍的二哥。将自己的《保寿堂经验方》,《伤寒六书》,《幼科类萃》等著作都传给了李家二郎,他看得出来,李家二郎在医术上的天分远超自己。
只是如此一来,却让李言闻大大不满意。
他本来想让刘老尚书在科举上指点李家二郎一二,好让他能考中举人,光耀门楣。至于李家二郎学医天分高这一点,李言闻能不知道吗?但是李家二郎读书天分也不错啊。否则怎么能小小年纪就中了秀才。
只是李言闻之前也没有接触过刘老尚书,他哪里知道,对于刘老尚书来说,科举是敲门砖,做官是生活方式,医术才是真爱。
所以,在李家二郎在刘老尚书身边的时候,刘老尚书可没有少指点李家二郎,不过指点的都是医术而已。
后来李言闻知道之后,就不许李家二郎再过来了。这才有了李云珍软磨硬泡才有机会来见刘老尚书。
而且刘老尚书对这个女娃很是喜欢,无他,就是因为这个女娃也是对医术有一种痴迷之感。
刘老尚书为人豁达,对男女之分看得很淡。对李云珍也不吝指教,犹如师徒一般。
而李云珍在家的时候,李言闻也没有这样指点过李云珍。原因很简单,李言闻不希望李云珍真正当药婆,这不是一个好差事。但李家也得罪不起刘尚书,做父亲的也是无可奈何。
刘老尚书也是与李云珍商谈之中,感叹他一身治水的本事,无人能够继承。这才有了李云珍带着刘老尚书去见周梦臣的事情。
所以,李云珍说,今日之事对周梦臣很重要。
只要刘老尚书点头了,周梦臣也算是他的弟子了。虽然刘老尚书在官场之上,已经人走茶凉了,没有什么实权了,但是在士林之中,在湖广本地,还是有极大的影响力的。有了这个身份,对周梦臣大有好处。
更不要说了。刘老尚书是有真本事的人。不是那种滥竽充数的人。或者徒有气节的人。
很长一段时间,刘老尚书都是朝廷的救火队,哪里有事情,就让刘老尚书去,无不迎刃而解。在李云珍看来,即便没有刘老尚书弟子的身份,单单是刘老尚书的本事,周梦臣能够继承一二,那就能受益无穷了。
刘老尚书对周梦臣说道:“你有心于水利之道,不知道愿不愿意接我老头子的衣钵?”
周梦臣听了大吃一惊,他根本不知道对方是谁,虽然从字里行间听出来,对方曾经是一个高官,但是拜师是一件大事,师徒关系要维持一辈子的,彼此受到很多牵连,别的不说。如果这个高官在官场之上有一些仇家。打击周梦臣这个弟子,根本就在情理之中。
李云珍连连为周梦臣使眼色。
周梦臣却不为所动。
他知道李云珍是为他好的。不会害他。
但是他对李云珍的判断能力,表现怀疑。毕竟李云珍上一次就做过一次好心办坏事的事情。
这样的大事上面,周梦臣岂能不问清楚?
周梦臣毕恭毕敬的问道:“晚辈失礼,还没有请教先生名讳?”
刘老尚书听了哑然道:“怎么李家丫头没有告诉你?”
李云珍嘀咕道:“是刘爷爷你不让说的。”
刘老尚书听了,细细思索片刻,似乎他对李云珍说过这一句话,只是人老健忘,都给忘记了,说道:“老夫麻城刘天和。曾任兵部尚书,怎么不辱没于你吧?”
周梦臣听了,心中一动,说道:“可是黑水大捷刘督师?”
周梦臣虽然不大关心时事,但是黑水大捷,阵斩济农,也不过数年之前的事情。也是朝廷对蒙古一大胜仗,早已传遍天下了,周梦臣想不知道都不大可能。
刘天和有几分苦笑说道:“虚名而已。”似乎提起这个黑水大捷,刘天和有些不大高兴。他转换话题说道:“怎么你愿意拜我为师吗?”
周梦臣立即行礼说道:“弟子拜见老师。”
刘天和说道:“好。我这里有《问水集》三编,都是我治水之心得。都是我毕生之心血,除却医术之外,都在这里了,我也而今精力不济,也没有什么好教你了,不过这几日我还在武昌城内,你有什么疑问,可以来问我的。”
随即刘天和让身边的孙子,去取过来一个厚厚的匣子递给了周梦臣。
周梦臣双手接过,打开一看,是整整一匣子书,全部都是手写的。钉了三大叠。周梦臣说道:“请师傅放心,弟子一定虔心研究,不负老师的期望。”
刘天和捻须微笑,暗道:“我而今就是去见阎王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第四十九章 出师
虽然刘天和觉得自己的身子骨已经不大行,承受不住太繁重的教学。但是刘天和依旧每天叫周梦臣来他这里一次,询问周梦臣在读书之中有什么问题,好做讲解。
周梦臣拿到的《问水集》三编,大体有十几卷,分门别类的写出了关于黄河中下游水利的所有问题。
周梦臣通读之下,只觉得大有收益。
特别是一些详细的工程方法上,更是补足了周梦臣的短板。
说实话,在技术上周梦臣并没有什么不理解的。毕竟他也是经过高等教育的人,十几年的寒窗苦读,现代化教育的成品,在各方面有这扎实的基础。即便他前世并没有专门学习过水利方面的东西,但是而今现学,也是学得飞快。
很多理论的原理都是夹杂在十几年的教育之中,而今看着些文字,大有触通旁类之感。一通百通。
但是具体组织施工上面,还有在材料之上,周梦臣也是有很多短板的。
要知道这个时代施工方式,更多是让百姓服徭役,如此一来。管理这些非专业的百姓,让他们听命施工,并且能准确的完成自己的任务。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不能太松,太松了老百姓们是不会听话的。
真正在基层办事的人都知道,老百姓是大大的狡猾,一个不小就被钻了空子。
也不能太严,且不说真逼死人了,自己良心上能不能过得去,单单是弄到这个地步了,施工还能不能按时按工完成,都是一个疑问了。
这其中,却是大有名堂。
其中轻重拿捏,并不比带兵打仗容易多少。虽然也有形成文字的规章制度,但是却有很多不能形成文字的东西,非言传身教不可。
周梦臣似乎回到了当初在导师的身边,每日读文献,有了时间导师也指点一两句而已。
这种熟悉感觉,让周梦臣很容易进入自己的节奏。
但是刘天和却不一样。刘天和本来觉得周梦臣这个人不错,在数学上,在机械上。都有根底,不用他多教了,毕竟河工很多地方都涉及到了大量的运算,还有大量机械,周梦臣有这个底子,也省了他好多事情。
不要觉得这些东西简单。如果真简单的话,刘天和也不会对他的儿孙失望了。
只是周梦臣学习的速度太快了。
毕竟,比起后世知识更新迭代速度之快,让任何一个人都要学会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这就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