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奋斗在大明-第3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梦臣说道:“没有多少用玻璃代替窗纸吗?”
    冯保说道:“有,但是不多。主要是太贵了。”
    周梦臣点点头,说道:“你有没有想过,在外面建立一个玻璃作坊。”
    冯保说道:“老师,这一件事情我做不了主。”
    周梦臣说道:“无事,等一会儿,跟你一起回去,给黄大伴打个招呼。”
    在此之前,冯保的玻璃作坊,已经通过皇店销售出不少玻璃,但是这些玻璃主要在奢侈品的行列。而不是民用消耗品。一方面是玻璃刚刚出来,物以稀为贵。另外一方面就是冯保的作坊,就在皇城之中,产量相当有限。
    而冯保的精力主要在更好的光学仪器,比如千里镜,显微镜等等。
    甚至可以说,冯保生产的玻璃都是顺带的。产出千里镜,与显微镜才是冯保玻璃作坊的主要责任。特别是千里镜这种军国重器,这才是嘉靖一直让冯保的作坊在皇城之内,而不迁出来的原因。
    而今,周梦臣需要的引领建筑风尚。他思来想去,发现水泥虽然有很大的用处。但是他革命性更多是在施工之中。但是这个时代的大明可不是一直在建房子。必须要让水泥有更广泛的用途。
    周梦臣就将水泥引到了装修行列之中。
    不过,周梦臣忽然发觉。在这个行列之中,玻璃是比水泥更不可替代的。
    因为在没有水泥的时代,华夏先民们,也不是没有想过用各种各样的材料来装饰房子。总结起来,就是九浆十八灰,有各种配比,加入糯米汁的仅仅是一种而已,其余的又加入桐油的,加入白矾的。甚至有加入血的。
    如是等等。
    在装修行列,各种各样的灰,有自己一定之规。甚至在某些细节的表现能力,要比水泥还好。所以,并不是没有水泥的年代,所有的房子都是一抓一大土的土坯墙面。
    当然了。老百姓们与这些东西都无缘的。
    毕竟,成本在哪里放着。
    但是水泥将来会降价,但是而今这价格却不会。而今水泥与这些各种灰来说,成本优势并不是太强大的。倒是有一些方便。
    所以,周梦臣想到了玻璃。
    嘉靖住的房子已经都用了玻璃窗户。以水泥加玻璃,可以号称宫廷风了。如此一来,之前水泥的流行,是被动形成风尚,而今周梦臣主动营造流行趋势的。不要以为只有现代,才有流行趋势。
    其实,在古代早就有了。
    只是明前期,还是京样与苏样平分天下。所谓的京样就是宫廷风格。只是越到了后来,北京的经济越不发动,而江南越发富裕。特别是苏州,简直是天下第一大都市,明代之魔都。
    苏州的流行风尚,一统天下。甚至传到了宫中,宫中嫔妃,都以身穿苏样为荣。
    不过,京样作为一个流行趋势不在了。但是楚王好细腰,宫中多恶死这样的情况,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周梦臣这个计划,就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玻璃的供应量。唯有将玻璃定成日常用品,价格决计不能高了。最少不能是奢侈品的价格。周梦臣的策略才能达成。
    不过,周梦臣并不觉得黄锦会拒绝这一点。
    北京城下一战,宫中出了不少内库银,宫中虽然不能说是空空如也,但也留下了好大亏空。平日亏空,嘉靖都会想办法,将户部的银子挪到宫中来,只是如今户部尚书的头发都快掉光了,正在全国范围之内,大规模将各省的结余,调入京师来。
    大明的财政结构很奇葩,正要说起来,大明一年的财政收入,在一两千万两上下,虽然北京太仓结余很少,但并不是大明没有钱,而且大明的赋税分配,都是层层截留。到了北京这里的,只是各省上缴的数目,其余的钱都在省,府,县,都分配过了。
    这个时候,朝廷从下面抽钱,其实是很不符合财政原则的。不过,地面上大体上还是有些钱财的。毕竟大明底子还厚,只是到了明末,这种非制度的从下面抽血的行为,造成了全国任何一个官府,都没有一笔多余的钱。甚至某一个府县几千两的杂项,都要上解京师。
    那时候血已经抽干了。不死何待。
    而今却不是这个样子。
    而今的财政危机虽然困难,但是还是能熬过去的。
    只是嘉靖未必肯熬过去。或者嘉靖或许想让别人熬。而不是他自己。
    如果这个时候,能给嘉靖添一笔钱,不管是刷嘉靖的好感度,还是减轻朝廷的负担都是有好处的。
    周梦臣吩咐过冯保,转过头来,将手中的图纸递给了徐杲,说道:“这里有一个大概的样子,你能不能做出来?”
    徐杲拿过来一看,却是一副建筑图纸。周梦臣画的很是写意。但是毕竟画图的根底还是有的。所以徐杲也是能看的明白,他细细琢磨一番,却是发现,周梦臣的新设计,其实并没有什么质的变化,无非是大开窗。多用水泥。将很多可以用木料,或者其他材料的地方,用上了水泥。
    这种东西,放在现代。就是被无人吐槽的不能仿古如古的仿古建筑。但是在这个时代,却给徐杲带来很大的启发。心中暗道:“原来可以这样?”
    很多东西,就好像是一张窗户纸一般。
    比如很多院子柱子。如果用木头的话,要辽东或者其他地方的大木。但是用水泥柱子的话,只要外面刷好漆,是看不出来的。很多地方都是这样的。从外表看来,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内里都变成的水泥与竹筋结构。
    对,是竹筋。因为钢铁太贵了。
    而且大明这个时代的,也不会有太高层的建筑。即便上都一层两层,三层都是相当少的。这足够用了。
    至于周梦臣没有在设计风格上大做更改。原因也是很简单。周梦臣只是想推销水泥。而不是改风易俗。真要说起来,后世那种偏西方的建筑风格,未必能入了这个时代明人的眼。
    徐杲说道:“没有问题。”
    周梦臣说道:“那就好。准备一下跟我进宫。”
    随即周梦臣到了宫中,与黄锦一说,黄锦自然没有不答应的。随即让徐杲带人接管对宫中的修缮。毕竟宫中采购了这么多水泥总是要用的。而徐杲在这上面是最拿手不过了。
    几日之后,宫中焕然一新。
    特别是水泥代替砖石,铺设小道,深入花园之中,比寻常的砖石路要好的多。
    嘉靖自然是大为高兴,赏赐了徐杲一个工部主事的官职。
    当然了,这个官职更多是一种荣誉头衔,仅仅领俸禄而已。毕竟,中旨封官,就是所谓的斜封官,根本不被朝廷上下认可,如果周梦臣不是在科举之中证明了自己,也是徐杲的待遇。
    周梦臣也在闹事之中选了几件房屋,按照宫中的方式修缮,多用水泥与玻璃。一时间本来吹起来的风潮,被越吹越高,似乎要吹到天上去了。
    只是周梦臣的困境还是没有怎么解决。


第一百四十三章 瓶颈
    北京城南,天坛与先农坛更南一点,也就是后世永定门附近。周梦臣看着雷大匠主持第一次地基浇灌。
    与后世水泥浇灌,更方面机械化一气呵成相比。这里的事情都用人力。已经夯好的地面平滑的好像是石头一样。并且打好了方格。一组人负责一个方格,随着一声令下,一车车搅拌好的泥浆推了进去。倒进相应的位置上。
    无数人拿着长长的木棍,在里面搅拌。
    雷大匠,毕竟是大匠。而今现实出来自己的本事,与自己的弟子一起,将万余人的现场指挥的井井有条。虽然有一些小乱子,比如推车撞在一起,人掉进水泥之中。但是并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
    周梦臣看到了这里,也就不怎么看了。
    毕竟这要做很长时间的。如果完不成工程量。甚至要连夜开工。
    周梦臣也不能陪着,只要正常的施工秩序,并且能按计划完成。周梦臣就没有多少心思放在工地上。
    毕竟大部分工地即便的问题,都在工地之外的。真正在工地上出了不可挽回的大问题,才有几个。而全国那么多烂尾楼难倒都是施工出了问题?
    周梦臣更看重周围的反应。
    周梦臣之所以先从城南开工,也不是没有原因的。无他,城南人多。
    南城门才算是北京的正门。而且很多人都从南方来京师,都是从城南入城的。而且城南本来就有很多建筑物,甚至有些居民区,都是从元代留下来的。这里人本来就多。
    这也是为什么,在历史上虽然没有钱,也要将城南这一片修建成外城,就是因为这本来就是繁华的街巷。不像其他几个方面,虽然也有一些建筑,但是远远比不上城南这边。
    周梦臣这边施工,更是在主干道一侧。让无数人看在眼里。虽然外面有人拦截。但是能拦住人,却拦不住人的目光。
    今天水泥浇灌地基,将会是整个北京城的新闻。
    周梦臣看着热火朝天的工地,内心之中却在回想水泥库存量。
    他知道,如果水泥生产量不增加的话,这样热火朝天的工程,很快就要结束了。
    原因很简单,已经提前库存了半个月的水泥,很快就会用完。
    而周梦臣已经用尽各种办法,增加水泥生产量。水泥生产量受制于蒸汽机的生产量。而军器监而今已经停了所有其他订单。一心一意生产蒸汽机。但是即便如此,速度也是相当慢的。
    甚至周梦臣觉得,大明朝廷内部之中,挖掘生产力。已经到了瓶颈了。
    因为蒸汽机需要很多高技术的工匠。这而大明的墙角已经被挖得差不多了。就好像周梦臣在工部的时候,额定八千人的工匠,剩下三千不到,其中固然有相当一部分工匠是自发的逃走了。
    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工匠,都是被挖墙脚的。
    那么问题来了,  谁挖朝廷的墙角最厉害?
    自然是有权有势的人。毕竟没有权势的人,怎么能挖朝廷的墙角。而北京城内,谁最有权有势?当时是皇帝,除却皇帝之外。就是这一帮勋贵了,周梦臣都不相信,这些挖墙脚的人中没有这些勋贵。
    正当勋贵的这些产业到底是靠谁撑起来。
    只是,周梦臣仅仅与丰城侯关系好。而不是整个勋贵集团关系好。所以他在等一个契机。等一个让勋贵们坐不住的契机。
    只是等他快坐不住了。
    周梦臣还没有从城南工地离开,就遇见丰城侯世子,周梦臣心中一动,莫非机会来了。周梦臣连忙上前说道:“李兄,你怎么来了?没有在神机营吗?”
    李子文而今是神机营参将。主管整个神机营的训练。戚继光就是他的属下。
    有些人一出生就有金钥匙。比如李子文。
    他只要想参军。一入军中,就是一个显赫的位置。只有立下一些功劳,等他上了年纪之后,如丰城侯一般主持京营也不是不可能。而且丰城侯这个任命很明显是让李子文跟着戚继光学习。
    李子文有一点书呆子气。但是为人还是不错的。在军中一心练习发炮之术,他的数学底子好,而今已经有了很大长进。不过正因为如此,李子文一般在军中。
    李子文说道:“周兄,如此神技,我怎么能不来看看。另外家父托我传给一句话。东宁伯很快回来找你了,你不要客气。”
    周梦臣心中一愣,说道:“叔父的意思是……………”
    李子文说道:“周兄真是点金能手,这水泥作坊实在太要命了。我的那些叔叔伯伯都坐不住了。”
    周梦臣笑道:“这水泥的价格一定会降低的,到时候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利润了。”
    李子文说道:“北京修了,边墙难道不修吗?边墙修了,道路难道不修吗?等这都修完,即便今后每年有几万两,细水长流也是不错的。周兄也不要觉得我家富豪,其实我家的产业虽然很多,但是每年固定能有数千两出息的产业,也就那三五个,其他的都不怎么赚钱。”
    这其实也是封建时代的特征。
    钱没有去的地方。很多地主老财,都将数以千计的银子融成银球,埋在家里。号称没奈何。以现在金融观念来看,是相当愚蠢的。但是实际上,却是特殊环境造就的,没有适合投资的产业,不要说,山西地主老财,就是勋贵家里,也是如此。
    宁肯将银子压箱底,也不轻易花出去。
    且不说,李子文之前说的那些工程。本来这都是要修的。即便不要修,也不要小看了勋贵们集体力量。这股力量即便是嘉靖也要挠头。不能怠慢。而且这些工程距离北京都不算太远,都在北京的辐射范围之内。
    官商结合发财。
    周梦臣忽然发现自己好像放开什么猛兽一般。
    果然,一旦金钱叮当作响,很多人都变得聪明起来。
    李子文压低声音说道:“还听说宫里有动静,有人想将这个水泥作坊挂到宫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