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奋斗在大明-第4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明的问题从来是自己的问题。只要扫一扫家底,压都压死蒙古人了。
    虽然,如此一来,大同的粮食估计又有一些紧张了,又会出现新的问题。倒是兵来将挡就是了。而且在周梦臣看来,大同粮食生产未必没有更大的潜力空间。
    周梦臣说道:“周将军,刘将军。”
    周益昌与刘浃都站了出来,行礼说道:“见过大人。”
    周梦臣再说扩军的事情时候,这两位将领坐在一边,并没有参与的意思,毕竟他们不是大同镇的人。这些事情与他们无关。
    周梦臣说道:“我已经行文兵部了,大同百废待兴。正是缺将领的时候,请兵部将两位调到大同来任职。兵部已经回文了,两位升为参将。而今给两位两个选择,一个是,作为马芳的副手,与马芳一并筹建骑兵扩编的时候,而担任一路参将,并兼某一指挥使,统一指挥两到三个卫所,独当一面。两位怎么看?”
    周梦臣也是没有办法。
    大扩军队周梦臣来说,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征兵的问题,也不是钱粮的问题,问是军官的问题。周梦臣而今军官来源有三个部分,一部分是周梦臣提拔的将领,也就是在白登之役表现良好的士卒与军官,大同原本遗留下来的军官,也就是以麻禄为首的军官,还有一批就是京营军官,李儒,曹世忠为首的勋贵子弟。
    这才堪堪搭出一个架子。
    要说这些军官有多合用,周梦臣自己都不相信。将来还需要一次又一次的通过战争的筛选。至于高级将领就更缺了。
    毕竟低级军官要求还低一点,但是高级军官却不能低了,一将无能累死三军。于是周梦臣就看中了两位。周益昌与刘浃,最少服从命令,对敌坚决,在战阵上也有一点的造诣。
    这样的将领正是周梦臣所需要的。
    周益昌与刘浃听了,心中一震,对视一眼,说道:“多谢大人提携,我等愿意听大人调遣。”
    周梦臣听了微微一笑,这刚刚过来,就知道迎奉上司了。
    周梦臣说道:“周将军担任东路参将吧,而刘将军去骑兵中,为马将军的副手吧。”
    在周梦臣看来,周益昌比刘浃的能力稍稍强一点。于是做出了这个决定。
    随即又与下面人商议了一些大练兵的细节问题,这样说吧,当初周梦臣到了大同之后。收拢了三万正兵,除却马芳部,除却京营李儒部之外,其余的军队几乎全部解散了,分布在十三座军营之中。
    还好兵源早就确定了,就是之前收拢的难民。
    可以说已经先期训练过了,而且大同百姓本身的素质,这种训练更多是大军的军阵演练,与士卒之间的配合,个人能力根本不需要怎么演练。
    周梦臣随即又问殷正茂说道:“武器准备得怎么样了?”
    殷正茂叫苦不迭,说道:“大人,您这可不行,你催武器,就好像催命一般,朔州监刚刚建成,工匠都还没有找齐,你又是要农具,要兵器,要火铳,要火炮,而今又有一个新任务,要手雷。你一个个任务加上来,朔州监根本无从适从,十几万人的武器,哪里是一两月能打造出来的。想要火铳什么的,想都不想,倒是刀枪剑盾盔甲这样的兵器,在明年年初,能准备停当。在此中间,任何新增的任务都无法完成。这不是我推卸,大人总要让我们有一个喘口气,多增加一台高炉的时间吧?”
    周梦臣听了,也有一些不好意思。
    殷正茂是他的嫡系部下,能做到绝对不知道推辞。定然是他压的担子太重了。


第七十五章 先斩后奏
    想想也是,大同百废待兴。需要的铁器不知道有多少,周梦臣将需求一股脑都塞给朔州监,毕竟朔州监成本低,几乎只要出一个铁矿石的价钱,与人工费用,比北方的铁器价格,压低了一倍不至。
    没有办法,周梦臣就贪这个便宜。不要看周梦臣一下子有了粮食,但是支撑这么大一摊子,用钱地方也多,也没有多宽裕,不过是堪堪支起架子而已,自然是能省就省了。
    如果给朔州监一年,哪怕是半年的营造时间,而今情况或许会好一点,但是在朔州监开始冒烟开始,各种任务都不断,层层叠叠的,殷正茂眼圈都黑了。
    周梦臣笑道:“好吧,就先打造这些。不过你要在明年春耕之前,加急打造一批农具,明年开垦的田亩会更多的。”
    殷正茂咬咬牙说道:“下面明白。”
    不明白又怎么样啊?殷正茂与周梦臣之间的关系非同寻常。这个时候,殷正茂不支持周梦臣谁支持,他只能回去之后,想办法提高产能了。
    周梦臣扫过众人说道:“既然如此,都下去准备的。具体做什么又不明白的,向徐先生询问。”周梦臣微微一顿,说道:“杨大人留一下。”
    随即其他人鱼贯而出。
    只剩下周梦臣与杨继盛,徐渭三个人了。
    周梦臣说道:“杨兄,今日之事最劳烦的人就是你了。”
    杨继盛说道:“你知道就好。”
    是的,名义上是扩军,其实将卫所吞并了。将原本是军队的土地管理权,划到大同府治下。这里面不知道有多少庶务要忙活。再有给士卒分田。还有登记造册。这个册就是将来大同府的战争潜力。
    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这事情,周梦臣一说不过是上嘴皮碰一下下嘴皮,但是对杨继盛来说,却是不知道多少个日日夜夜的不眠不休啊。
    周梦臣说道:“我当然知道了,没有杨兄帮我,我也不敢如此大刀阔斧。”
    杨继盛说道:“周兄,我有一句话想对你说,大同民力已经到了极限,养这么多军队,几乎到了男战女耕,老弱扶犁的地步了。”杨继盛说者眼都有些微微湿润,说道:“我知道,这个时候说这种丧气话,有些不对,我也知道,不打鞑子,大同一日不得太平。但是大同方遭大难,折了不知道多少人丁。一时间哪里能恢复元气啊。而今已经是大同的极限了,如果可以,能不能缓缓。你的步子有些大。”
    周梦臣听了,也微微一叹,说道:“勾践报吴,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方能如愿。二十年那是一代人的时间,这才能恢复元气。大同也是如此。只有一代人的时间,才能让大同恢复当初的情况。只是,二十年,我能等。辛爱能等?一直被动等待,局面只会越来越差。”
    “而且大同只是江山一隅,对抗鞑子,又岂能仅仅用大同百姓之力?你放心,我会量力而行的。绝对不会轻掷民力。”
    杨继盛叹息一声,说道:“希望如此吧。”他随即说道:“还有一件事情,你今日做得太过了,不知道破除了多少条祖制,在朝廷上不知道会闹出什么样的事端。我不是劝你,先禀报陛下再做论处?”
    周梦臣说道:“我有便宜行事之权。”
    杨继盛说道:“便宜行事。便宜行事,你已经便宜行事了一次,便宜行事之权,可不是这样用的。”
    周梦臣杀了四十多位卫所军官,差点被拉下马。杨继盛对周梦臣居然不吸取教训,有些烦躁。
    徐渭说道:“杨大人你误会了。其实,这一件事情,是我建议大人这么做的?”
    杨继盛看着徐渭说道:“你是什么意思?”
    徐渭说道:“杨大人觉得,这一件事情捅到朝堂之上,朝廷会同意吗?”
    杨继盛说道:“不可能,吵上十几年都不可能达成一致的。”
    杨继盛太了解朝廷上的人是什么样子的,特别是这一件是掺和进徐阶与严嵩之间的争斗,周梦臣作为徐阶的人,严嵩能让周梦臣过关才算怪。而且这一件事情的确是有多犯忌讳之处。
    徐渭说道:“正因为如此,大人才先斩后奏。其实也算不上先斩后奏。虽然没有禀报朝廷,却禀报了陛下。”
    杨继盛心中一凛,说道:“密揭奏事?”
    周梦臣说道:“正是。”
    杨继盛说道:“陛下是怎么说的?”
    周梦臣说道:“陛下说他知道了。”
    在这里周梦臣,稍稍做了艺术加工。嘉靖原文是:“知道了。”但是周梦臣在这里加了一个他,在杨继盛理解之中,要么写的是:“朕知道了。”或者是默许的态度。
    不要小看着一个字,表达的情况截然不同。
    “知道了。”是中立甚至敷衍的态度。在很多毫无意义奏疏上,比如请安了,问安了这样的奏疏。嘉靖就这样批。但是“朕知道了。”就是很明显的默许的态度,虽然没有说让你放手去干,言下之意,你可以试试。
    而且周梦臣在上奏给嘉靖的时候,也是用了春秋笔法。
    让嘉靖对事态范围与情况又一点点误判,而偏偏如果知道这一件事情之后,事后去对照着看周梦臣奏疏,却也挑不出周梦臣有隐瞒,或者敷衍的地方。这就是徐渭一手漂亮文章。已经到了化境。
    至于而今做这一件事情,有周梦臣的坚持。周梦臣等不及了。他在大同大开杀机,别利刃以对盘根错节的时候,就知道。他在大同的行事风格只能有一个,就是强势的推动下去。一来,大同的问题之多,容不得和风细雨。二来,大同作为边镇,对于文官们旁敲侧击,各种暗手不大熟悉,也不明白。他们只能认同这种强势的,类似于军中的行事办法。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周梦臣只能入乡随俗。
    不过,这时机却是徐渭给周梦臣挑选的。无他,就是利于刚刚有的战功。一场嘉靖以来第一战功。朝廷总不能周梦臣的功劳还没有焐热,下面就拿他下狱吧。所以这个时候,周梦臣先斩后奏,受到打压是最低的。
    甚至如果他在北京活动好一点,是可以在嘉靖面前过关的。
    只要能在嘉靖面前过关,下面的情况就好办多了。
    杨继盛说道:“不过,即便如此。我劝你还是要回京一趟,在陛下面前好好的解释一番。”
    周梦臣说道:“我正有此意,不过一时间走不开。而今还没有结霜,鞑子或许还有能南下,我如果走了,大同这里怎么办?我决定在十月之后,乘着冬天回京一趟,今日留下你,就是和你通个气,让你知道前后原委,等我走了,你要暂代我的职权。”
    杨继盛说道:“这没有问题。只是你什么时候回来?”
    杨继盛对这一件事情毫不在意,反正他暂代周梦臣职权,不是一次两次了。也算是轻车熟路了。
    “只是你准备去多久?什么时候回来啊?”杨继盛微微一问说道。他再轻车熟路也不是大同巡抚,而且周梦臣在大同的威望也不是一般大同巡抚可比的。很多事情他是代替不了杨继盛。
    周梦臣微微摇头,说道:“不知道,这一去有很多事情要办。我只能说最迟最迟在正旦之后,一定会回来,元宵之前,一定会在大同。如果事情顺利的话,或许我会早点回来。只是这情况,谁能说啊?”
    周梦臣此次入京,要做的事情很多。谁知道顺利不顺利。


第七十六章 雪中阅兵
    嘉靖三十年的第一场雪来得比较早。还不到十月中旬。就开始天寒地冻,连续冷了数日后,就在今日,小米一般的雪花,从天上细细的撒了下来,就好像是盐一般落地即融。
    这也让周梦臣放松了一点。
    虽然雪还没有下大,或许也不会下大。但是这一场雪后,就算提前进入冬天了,鞑子南下的可能性,无限期的接近于零。他也好安心去北京。
    不过,再次之前,周梦臣要先看看练兵效果。
    时间是之前早已确定的。即便是下雪之后。周梦臣并没有要取消的意思。
    于是,在风雪之中,周梦臣站上了点将台,却见校场之上,无数将士站在雪中,鸦雀无声。即便有密集的雪花落在身上,已经有薄薄一层雪花。虽然很多人都已经穿了棉衣,但是面对这陡然的降温,还是有些打哆嗦。不过,在周梦臣的目光之下,他们还是坚持队形。所有队形就好像是刀切斧凿一般。
    周梦臣站定说道:“开始吧。”
    随即身边的传令兵一挥令旗,各部开始演练。因为他们都没有装备火器,都是演练传统的冷兵器军阵,长枪与刀盾手配合,各种阵势的阵型转换,进攻与撤退阵势的演变。
    其实大明军队虽然没有一整套军事理论的书籍,但并不是说大明将士是不带脑子打仗,其实从大明开国以来,就有一定之规。只是这一定之规更多是各级勋贵的开家本事,也没有著书立传什么的。
    就好像努尔哈赤,张献忠,李自成这些人,看他们的用兵之道,其实与大明官军的战法,是有很明显的承袭关系。
    周梦臣而今看见到就是原汁原味的明军军阵。毕竟也就是边镇这样的地方,年年打仗,这种关于军事的知识才有完整的传承。至于腹里的卫所早就不行了,比如江南一代的卫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