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奋斗在大明-第5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其争一个虚名,不如争一个实惠。”
    周梦臣叹息一声,知道徐渭说的是大实话。
    如果想要完成周梦臣心目之中的以工代赈,别的不说,先来两三万现代公务员。否则就指望各县那些胥吏官员,一层层工程款,能用在工地上的到底有多少,真有天知道了。
    不管用什么办法,周梦臣都避免不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下面很多人对赈灾款占用,或者说分一杯羹。
    反而干脆这样做,让士绅自救。一切都摆在明面上,朝廷的负担反而轻了许多。虽然估计也有很多副作用。
    周梦臣说道:“我就是从此让步了。又能赚到什么实惠?”
    徐渭说道:“大人一直不是在担心河朔省,汉人人丁不足,难以长治久安,这不,人就送上门来了。”
    周梦臣一愣,说道:“愿闻其详?”


第三十八章 移关中填河套
    徐渭说道:“现在估计,这一场天灾,死伤三十余万,受灾人员在三百万之上,几乎是一省之数了,最多的受灾人员还是陕西,最严重的受灾人员,还是在关中。在下调查过,估计整个关中,产生或者将要产生二三十万流民,甚至更多。这是必然的。”
    “而今大人赈灾手段,还算得力。这事情还能压下去,但是继续下去,大人能压制到几时?”
    “关中地力已尽。不如移关中百姓镇河套之地,如此得失两便。虽然说这话,有些不好听,但是不到山穷水尽的时候,百姓何曾想过迁居?”
    周梦臣说道:“那就让我们将他们逼到山穷水尽?”
    徐渭说道:“这怎么能是我们逼得,这是这一场大灾逼得。大人,小仁是大仁之贼。在赈灾这一件事情上,永远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用多少力气,做多大的事情,大人应该考虑的是,怎么将手中的资源最大化的利用,而不是在这里做妇人之仁。”
    周梦臣脸色顿时变了。
    徐渭却很淡然。
    两人一时间没有说话。
    好一阵子,周梦臣才叹息一声,说道:“徐兄,你说话能不能注意一点。真不好听。”
    徐渭说道:“大人,需要的是实话,而不是马屁。我徐某人也不是靠这个吃饭的。”
    周梦臣心中很难受,但也不得不承认徐渭的说的太真实的,真实的让周梦臣不忍去想。不管是怎么样的赈灾。都有大量的百姓去死。在明代死亡,冻饿而死,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正常到都能归纳到正常死亡的范畴之中了。
    而移民这一件事情,对百姓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不逼一逼,谁还迁离几辈子生活的地方,来到一个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地方,重新开始?
    周梦臣在大同的时候,迁徙的百姓大多都是流民。灾民。
    而今周梦臣估计,也只有流民与灾民的移民成本最低。
    徐渭说得话,虽然难听一点,但是却是最合适的方案。
    在周梦臣这个位置上,不管做什么选择,都有可以能有人因此丧命。纠结于一两条性命,反而是对其他人的不负责者。
    周梦臣想了想,说道:“移民河套,的确是一个机会。但是这一件事情,不是我一个人能做到的。”
    “所以说,而今是一个机会。”徐渭说道:“杨尚书在河朔的时间不会太长了,他离开河朔之后,杨大人很可能继任,但也很可能出意外。还是不要夜长梦多的好。”
    周梦臣说道:“即便杨尚书在河套,这事情也需要好好的筹备一下。”
    徐渭说道:“在下自然知道,而且在下觉得,最后拖延一两个月做这一件事情才最好不过。到时候关中士绅该做的都做了,然后朝廷再来做好人就行了。”
    周梦臣一愣,忽然明白。的确在灾年有了钱之后,关中士绅们要做的事情,也就可想而知了,兼并土地,大量失地百姓沦为佃户。到时候周梦臣再来一次大移民。估计大部分关中士绅就要面对佃户价格忽然升高的窘迫。虽然不知道让他们还不上贷款破产,但却也能狠狠出一口血。
    在徐渭的计划之中,周梦臣的名声反而不会受损,甚至还能更好。
    周梦臣说道:“好了,这一件事情我先想想。贷款给士绅这一件事情。我原则上不干涉黄河银行的正常经营。”他沉吟了片刻,说道:“这样吧,我请韩师叔与张家兄弟碰一个面吧。让他们自己聊聊。”他又微微一顿,说道:“算了,还是请韩师叔来这里,我亲自与他说吧。”
    周梦臣知道韩邦奇作为陕西士大夫的领袖,情况与杨博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双方走的路线就不一样,杨博走得是官场路线,在官场之上做得也都是实事。比如抵抗土蛮。总体上来说,做实事的人都比较实际,所以杨博成为晋商的总后台,他并不排斥商业。
    但是韩邦奇就不一来了。
    首先是陕西与山西的不同,陕西气氛比山西更保守,更不要说蒲州距离盐池不远,本来就是商业氛围。
    其次,就是韩邦奇走得路线与杨博截然不同,从韩邦奇的家产就知道,韩家绝对没有怎么参与商业行为,韩邦奇与他已经去世的弟弟,都是大学问家,也就证明了,韩家走的路子,是耕读传家。最注重学问。
    一般这样的人都是有洁癖的。看不起商人。他不亲自说,他担心张家兄弟,在韩邦奇面前都开不了口,除非张四维从北京回来,才有在韩邦奇面前开口的资格。
    徐渭说道:“我明白。”
    韩邦奇很快就来了。
    周梦臣在陕西做事,很多事情都要与韩邦奇商议。只要能挣得韩邦奇的同意,下面的事情就容易办了。如果不能挣得韩邦奇的同意,事情就不好办了。
    周梦臣见了韩邦奇委婉的将黄河银行前因后果,与张家兄弟方案。说给韩邦奇听。
    谁知道,韩邦奇根本没有对后者多问,而是对前者反复询问。让周梦臣不得不不厌口舌的解释。
    最后,韩邦奇说道:“真是奇思妙想。有此银行,将来关中赋税如果能够折银,通过银行运输到京师,不知道省了多少费用,关中父老都是松一口气了。”
    大明赋税很多时候运费是要比正赋还高。
    将赋税运送到朝廷指定的地点,成为了大明百姓一大难题,甚至有不少百姓一场押运赋税,就是倾家荡产之路。这已经是百姓沉重负担。
    如果能将赋税也如异地存取银子一样方便。百姓负担就会大大减轻。
    周梦臣听了,也佩服韩邦奇的敏锐,他说道:“其实,晚辈也有这个想法。不过,事情要一步步来,有些事情急不得。”
    周梦臣自然是想过这些。
    他不仅仅想过这些,还想过很多东西,比如个人单独账户。比如军饷通过银行发放等等。但都只是想想而已。
    因为周梦臣很明白,而今的银行其实是服务于大商贾,大地主。总之就是有钱人的。寻常百姓根本不大可能登门。也不可能在银行之中,有什么业务。
    银行本身就是周梦臣对大明财政体系改革的一个开始。
    将来这些都会一点一点的落实了。
    韩邦奇说道:“只是我唯一担心的是,这银行如此重要的部门,怎么能交托给商人,应该由户部直辖才对。”
    周梦臣只能解释道:“朝廷一分钱也没有,而今只能借重晋商了,而且朝廷太大,也不是任何事情都要朝廷来办的。”
    韩邦奇叹息一声,他估计仅仅接受了朝廷没有钱这一条。
    周梦臣也不纠结于这里了,问道:“对于让士绅从银行借钱这一件事情,韩师叔怎么看?”
    韩邦奇的反应大出周梦臣预料之外,韩邦奇说道:“这是一件好事,我韩家庄就有几十个人去了,很多人都只剩下孤儿寡母了,日子都过不下去了。”
    “有这一笔钱在,我也能接济一下家里人。利息也不高,只有一两个丰年就能还上了。”
    周梦臣没有想到,韩邦奇似乎不如周梦臣所想那样,有了钱就会兼并土地。不过,周梦臣也试探了一下,周梦臣说道:“韩师叔,其实有一件事情我一直在担心,而今如果士绅有了钱,会兼并土地。将自耕农赶尽杀绝,如此一来,国家损失最大,却不知道师叔怎么看?”


第三十九章 乡约
    韩邦奇沉默了一会儿,说道:“士大夫家族固然有一二不肖之徒,但是大体都是秉承仁爱之心,做不出此等事来。不过,以防万一,我以为最好不要以家族的名义借钱,而是以乡社为单位。”
    周梦臣说道:“乡社?”
    他对这个词汇,有些熟悉,又有不熟悉。
    韩邦奇说道:“你可知道蓝田乡约?”
    周梦臣听到了蓝田乡约,才是明白怎么回事了?
    乡约是宋儒提倡的,大明太祖皇帝竭力推行的。王阳明重新提倡的。用现代的话来说,是一种基层自治的机构。就是在一个村庄之中,或者几个村庄之中,几个头面人物,毕竟家族的家主等,在一起协商之中,定下规章。并承接朝廷一些任务等等。
    一般来说,朝廷并不干涉乡约下面的事情。县官有什么事情就是与乡约的长老们对接。、
    只是,周梦臣自己了解,其实所谓的乡约,并没有起到什么教化百姓,友邻互助,生产合作等作用。想想就知道,这乡约都是地方家族势力,退下来的官宦,还有有功名的人一切定下来的。这里面那里有普通百姓,还有一些家族单薄的人说话的份。
    在农村,为什么要生男孩,就是因为家族人丁单薄,就会受欺负,而在古代这情况只会更严重。乡约套了一层皮之后,其实并不能改变这一切。
    不过,周梦臣也明白。每一个大儒都有一点自己的想法。最少在明代的大儒们,很多人都充分参与社会实践,以自己的想法来改造社会。
    比如明初推行过一段时间的乡约,但是后来就慢慢荒废了,而今乡约从新成为大儒关注的对象,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王阳明。
    王阳明平定赣南匪患之后,设立《南赣乡约》。其中蕴含一些保甲的思想,从此南赣这个土匪盘踞的地方,少了土匪,甚至王阳明后来平定宁王之乱的时候,所带的人马,都是他剿匪的人马。
    至于乡约到底在其中起没有起作用,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不过,很多官员回家之后,都愿意推行乡约,发挥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为家乡做好事。
    而今看来,韩邦奇也是有这个意愿的。
    周梦臣也不得不深入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乡约之平台,有没有利用的价值。能不能通过乡约这一层建立起乡级政府,从来让大明朝廷的触角进一步深入。
    当然了,周梦臣也知道,官府没有那么多官员,但是每一个乡派一个去作为监督的人员,大抵还是有的。
    周梦臣并不觉得,将借贷的主体,从某家族变成了某乡约,会有什么变化。但是他还是乐意看看韩邦奇推行乡约有什么作用,也让周梦臣研究一下这个新课题。
    周梦臣说道:“好,那就按师叔的意思来办,师叔说起来,我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这一件事情是不是也能这样做?”
    韩邦奇说道:“说来听听。”
    周梦臣说道:“我一直有以工代赈的想法,本来想派人征召民夫组织修缮,但是这都需要大量的人手,一个不好,钱财被人贪污了,反而坏了我的名声,我意是不是可以将县下面的小工程,直接折算给各乡约。让他们自己去做,我只是派人做监工。想来想乡里乡亲的,不至于真让人谁生生饿死吧。”
    周梦臣之所以想这样做,是有两个原因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手头人手不足,也不相信县里的吏员们。很多修缮的工程,都是县里报上来,拨款让县里执行,周梦臣怎么都不放心,他也不大好监督。如此一来,乡里干活,县里监督,钱绕过县一级别直接到乡里,也算是一种相互制衡的手段。
    第二个原因,他就是想看看乡约能不能成为一个最基层的行政单位存在,效果好不好。
    而今的乡约还是非强制性的,大的小的都有,小的不过一个村落,大得却有十几个村落的联合。有几分后世乡一级别行政区的感觉。但是真正有可能成为一个行政框架的,却需要更多的补充。周梦臣希望通过具体做事,看发现问题,看看有没有改进的必要。
    毕竟大明之前的乡下的里甲制度,都已经名存实亡了。
    至于有人想在其中中饱私囊。周梦臣杀胥吏,与杀这些地方士绅,也是一样快的。
    韩邦奇说道:“好,这个办法好。”韩邦奇猛地起身。来回踱步,说道:“这样吧,我这就给你跑一趟,就这一件事情给落实了,请你放心,绝对不会出问题的。”
    韩邦奇兴致高昂,似乎将这一件事情当成了验证自己内心之中治国之道的一种方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