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奋斗在大明-第6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众所周知的事情,中军护卫一般不上战场的。
    三千骑的数量说不上少,但也实在说不上多,如果周梦臣带来万骑,想不被发现,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区区三千骑,分散安置,想办法隐藏一段时间,还是可以的。
    陈东越想,心中的疑心就越大,他终于决定试一试了,他叫来一个人,说道:“你去一趟西庄,去给徐统领说,今日得了一美,请徐统领过来一并欣赏。”
    因为徐海的驻地在陈东西北数里,所以称之为西庄。
    而陈东在东边的,他的驻地就叫做东庄。
    很快,禀报的人就回来了,说道:“徐统领接见了我,说最近王夫人怀孕了,不敢轻易走动,将军的美意,他只能却之不恭。不过等过了这一段时间,再把酒言欢不迟。”
    陈东听了,脸色顿变,说道:“好,好,好。我的好兄弟啊。”此刻他心中已经确定无疑了,徐海已经不是他在日本的生死兄弟了。


第十三章 大同精骑
    三日时间,一瞬间就过去了。
    周梦臣之所以留下这三日时间,出于两个考虑。第一个考虑,其实就是给这三千甲骑休息的时间。从河朔一路到江南,可谓旅途劳累。或许有人要说,大部分是坐船。有什么劳累的。
    但是这个时代的船只,与后世的船只并不一样,都不说船舱狭小,还要与战马在一起,能不能休息好。单单说,即便人不需要休息,战马也需要休息的。常年在北方的战马,能不能适应江南的气候,也是很不好说的。
    甚至周梦臣有些庆幸,而今已经是秋冬之交了。
    而不是盛夏。
    如果是盛夏的话,估计将士们更不适应南方的天气。
    好在,周梦臣从河朔抽调的是精锐之中的精锐,这种精锐不仅仅体现在战术与经验上,还体现在身体上,虽然长途跋涉,但是只有少数一部分,有一些头疼脑热,拉稀串肚,并不影响整体战斗力。
    另外一个考虑,那就是想打草惊蛇看看。
    不仅仅是看看麾下江南官军各方的反应。去揣测每一个人的心思。比如卢镗能拉过来,俞大猷公心重,只要对大明好,很多事情他是不大计较的。比如,戚继光夺了俞大猷的总兵官。俞大猷的生气也只是生气一会儿。更多的心思放在此战成败上了。对于那些中立,不做声的,到底是何等心思,周梦臣要细细琢磨。
    另外周梦臣也想看看倭寇那边有什么反应,也想看看,两军对峙之下,又有多少暗流。毕竟,倭寇在江南来去自由,周梦臣不相信,倭寇在江南没有情报网。
    不过,这几日,周梦臣发现倭寇那边居然一点也没有动。似乎什么也不知道。这让周梦臣有些失算。他没有想到,虽然他放弃了胡宗宪的离间之计,奈何人与人的信任,从来是破坏容易,重建比较难的。
    一点点怀疑,就足以让徐海与陈东之间,十几年的交情付之东流了。
    而今陈东与徐海双方,一边忌惮官军的进攻,一边又彼此忌惮。看似两方对峙,其实已经暗地里不知道是几方了。
    周梦臣在中军聚集众将,终于将三千甲骑拉出来亮相了。但分散隐藏的骑兵,忽然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支三千人的精锐骑兵的时候,俞大猷都惊呆了。以至于周梦臣在上面到底说了什么,他都没有在意了。
    俞大猷自然看得出来,这些骑兵都是精锐,一个个都是战场上的老手,比起他麾下一千多人的步卒强弱如何,也只有打了才知道,毕竟俞大猷也是练兵大家。对自己麾下的将士,从来是下足了功夫,很多低级军官,都是俞大猷一手交道出来的。与其说是下属,不如说是弟子。
    这也是为什么俞大猷只有一千多人,却就名列总兵官,成为江南明军的重将之一。
    从数字上来看,每一次明军都是聚集了优势兵力攻打倭寇,但是实际上与事实相反,因为优势兵力大多是纸面上的,实际上根本没有那么多人。俞大猷等几位将军,更多的时候,都是在以少敌多,以弱胜强。
    俞大猷对自己麾下是有十足的信心。只是让他最无奈的,不是这些士卒的精气神。而是这些人的装备。
    一匹高头大马,在塞上也要十几两。而在江南更是五六十两,甚至五六十两也是有价无市,如果不是因为河朔省的建立,大明拥有了牧马地,从而让整个大明的马匹价格都在下降趋势,放在几年之前,一百两都拿不下来。
    不过,这些战马都是军中配发的。是从蒙古人哪里抢来的,并没有算过钱。
    然后再加上盔甲。
    这些盔甲,都是朔州军器监出品的,以皮革与甲片镶嵌在一起。比起一些扎甲,防御力要弱一点,比后世胸甲骑兵要好上一点。但是整体上来,却也是不错的,毕竟这些甲片都是用蒸汽锤砸出来的,质量还是能够保证的。
    在加上长刀,手铳。已经其他大大小小零件。有些是朝廷配的,但是大部分都是这些士卒自己装备的。
    毕竟,这些大同老卒,有三年从军经历,不敢说,一场不拉的打了所有对土默特的战役,但是最多缺席一两场而已,要知道,白登之战,玉林之战,朔州之战,青城之战,这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战事,周梦臣发下去的赏银,少说也有一百多万两银子,再加上分田等等。
    只要从一系列战役活下来了,不敢说多富裕,最少攒了几十两银子的家私,家中也有百余亩的土地。在他们看来,打仗就是他们的营生。再加上大同书院与朔州监的联合之下,搞出一些大大小小的火器。
    这些老卒们,从不吝啬在女人与武器上面花钱。
    再加上,很多武器在原产地是一个价格,以朔州监与大同军方的关系,士卒卖武器,自然是走内部价,但是这个价格要在江南卖到的话,非翻上几翻不可。
    于是,俞大猷判断,这每一个人身上武器马匹加起来,二百两下不来。
    如何,不让俞大猷内心之中酸溜溜的。
    一人二百两,三千骑就是六十万两。给俞大猷六十万两,他能练出十万大军。什么倭寇何足挂齿。
    其实任何时候都钱的问题,战争也是一样。倭寇的武士刀虽然厉害,但是最容易对付的办法,不是鸳鸯阵,也不是让创什么武技破倭刀,而是给士卒一人配一身甲胄,任他什么武士刀,都无济于事。
    但是为什么没有用?
    甚至大多数江南明军甲胄数量都是不多,否则也不会有倭刀凶残的名声,甚至瓦氏夫人的狼兵,名声在江南很坏,就是赵文华他们昧了狼兵的赏钱,狼兵千里迢迢来江南,说是为了朝廷效力,但其实也就是为了赚赏钱。甚至狼兵的雇佣兵性质,不是国家经制之兵,连抚恤都不多。甚至于没有,军饷也没有,只有赏钱,一个倭寇人头多少钱,结果这还打折扣。狼兵岂能不乱。既然上面不给,他们自己去江南百姓哪里抢了。
    以至于,百姓畏惧狼兵,甚于倭寇。
    俞大猷其实一开始也看见护卫周梦臣的骑兵。但是并没有太在意,毕竟太精贵了,俞大猷只觉得周梦臣这样的大官,有一两百这样的护卫,也是应当的。当俞大猷发现,这样的骑兵有三千人之后。
    俞大猷忽然对胜利有了信心。
    不为别的,就因为砸钱。可以说,眼前所有的江南明军,一年的花销也未必有六十万两银子。砸钱就是战斗力,再加上这些骑兵,看上去血气未消。一看就是打过仗,见过血的。
    不至于发挥不出身上武器的威力。
    而倭寇那边也是这样,虽然上面的大佬们也是很有钱的,比如汪直,汪直垄断海上贸易,身家有个上千万,也不出奇,但是海盗就是海盗,他们决计不舍得给下面人装备如此精良。否则,他们为什么要招募日本浪人。不就是日本浪人,拿来就能用,战斗力还不错,而且便宜,真要将自己人训练成为精锐的士卒,这个花费决计不少。
    所以,大部分海盗其实也就是一身单衣,甲胄什么的也没有。有个竹甲。也就是好像竹子做得凉席一样的甲胄,已经不错了。而且在船上行动,也不能穿重甲。
    单单从花钱这一项上,彼此之间胜负之数,已经非常显明了。


第十四章 开战
    “大人,还是留下一部护卫中军吧。”一个声音有些高昂。让俞大猷从自己的沉思之中清醒过来,发现却是戚继光说道。
    周梦臣下得的军令非常简单,就是戚继光带领三千骑兵,以黑虎掏心之势,只扑东庄陈东部。而江南各部明军全线压上,贴近敌军。吸引敌军注意力。
    从而达到里应外合的目的。
    当然了。周梦臣其实并不指望外围的明军,能做出什么大事来,这三日,周梦臣也对江南明军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摸底。发现如他想得一样,。除却少数军队,准确的来说,也就是一万多军队,有战斗力。至于战斗力如何,也是很难说的,有时候也是看不出来的。
    以俞大猷部为最。其他的军队等而下之。除却之一万多人之外。其他各部,与其说是军队,不如说是青壮,甚至有一些所谓的卫所军,连青壮都算不上。
    但是虽然戚继光带领这三千甲骑,是周梦臣的嫡系,但是做领导,也不好太偏向自己人。这是有伤人心的。所以下达这个命令,机会是给了他们,如果他们做到好,也是在这一战之中分一杯羹的。如果不能,也怨不得别人。
    至于戚继光之所以反对,就是因为周梦臣在很边一名甲骑都不留,原因很简单。虽然周梦臣对这一战有十足的把握,但是有一个事实,周梦臣也是要注意的。那就在数量上,倭寇依旧是占据绝对优势的。不管如果轻蔑的分析倭寇内里的混乱,但是数量依旧是作战时候,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之一。、
    这个时候,周梦臣再留一下甲骑在身边做什么。一定要尽快能加强戚继光部。如果江南明军有成建制的骑兵部队,周梦臣也一定会让他们从属于戚继光参与这一次行动。
    奈何,没有啊。
    但是戚继光有些担心。
    因为戚继光作为周梦臣的弟子,也算是周梦臣的心腹。他很清楚这一件事情,那就是这一战绝对不是简单的军事问题,还有隐藏战事之下的暗潮汹涌。
    永远不要高估某些人的下限,周梦臣将身边的护卫力量全部派出去了,这个时候,如果明军之中某些人的余党有什么动作?这该怎么办?
    在戚继光看来,少一两百骑,未必影响战斗结果,但是一旦周梦臣有一个闪失,那就是打多少次胜仗,也无法挽回的。
    周梦臣说道:“无妨,我在军中,何须别人保护。这样吧,俞老将军本部,就暂时充为中军。俞老将军觉得如何?”
    周梦臣之所以选俞大猷,原因很简单。在历史上俞大猷成就似乎弱于戚继光,但是真要看的分析的话,俞大猷的历史地位弱于戚继光,并不是因为,俞大猷能力欠缺戚继光太多,乃是俞大猷看不管官场纷争,在历史上,很明确戚继光乃是张居正的人。但是俞大猷,却从来没有与一个文官大佬太过亲近。
    虽然说,大明党争已经很普遍了,特别是嘉靖登基之后,嘉靖对内阁的权衡,甚至加剧了党争的出现,以至于很多人,不结党就不可能做事。但是大明仍然有一些人,做官仅仅是凭借对朝廷的忠诚,而不是忠诚于某一个人。海瑞如是,俞大猷也是如此。
    周梦臣也知道,俞大猷对自己未必有好看,毕竟周梦臣一到,就令自己弟子抢了他的总兵官。
    但是不喜欢归不喜欢,甚至讨厌归讨厌,周梦臣作为他的上官,俞大猷只要不搞什么倒行逆施的事情,他就会服从与拥护。
    让俞大猷护卫中军,只要俞大猷自己没有死。周梦臣安全就没有问题。
    当然了,周梦臣也不觉得,赵文华的人格魅力,或者严党上下真敢丧心病狂到在军中谋杀主帅,即便严世蕃有这个想法,也没有人敢这么做。
    俞大猷立即来接令,说道:“末将领命。”
    随即周梦臣说道:“事不宜迟,立即行动。”
    “是。”众将领命。
    戚继光带着三千甲骑随即出发,不过,他们没有直接进攻东庄,虽然戚将军觉得倭寇留出的空档,足够出击,但是戚继光详细分析了情况,还是准备绕一个的圈,从几十里外直查海边,然后沿着海边从东边进攻东庄。
    这样一来能打倭寇一个措手不及。
    而为了掩护这一次行动,首先进攻的江南明军各部。
    周梦臣在俞大猷的护卫之下,临敌观阵。
    只觉得眼前的一切让他有些辣眼睛,他似乎习惯了带来精锐打仗,已经看不得如此烂仗了,别的不说,如果辛爱复生于地下,看见明军如此鱼腩,不知道该如何悔恨。
    虽然辛爱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