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加上海瑞,宁屈大户,勿屈小民的原则。海宁县境内的大户一下子倒了霉了。
海瑞才不管,你是不是有一个指挥同知的爹,还是有一个工部主事的叔叔,乃至于与宫中有关系,凡是犯事的,一律按大明律来判。
这些大户们自然将海瑞怀恨在心。在他们的组织之下,几十个秀才闯进县衙,要找海瑞一个说法,说海瑞有辱斯文,将朱秀才下狱。海瑞又岂是一个低头的人。于是这几十个秀才,一并拿下,随即奏请浙江学政,将这几十名秀才一并革除秀才功名。
如此一来,这事情才一下子闹大了。
或者说,在很多人推波助澜之下,才一下子变大了。
整个江南士林都议论纷纷,海瑞被推到风口浪尖。大多少读书人都是兔死狐悲,觉得海瑞太过分,甚至有人通过各种各样的关系,想要让浙江学政驳回海瑞的奏请。
而浙江学政很巧的卧病在床。
毕竟这个浙江学政也看不清楚风向。
一面是江南士林。一面是新来的过江猛龙,看上去都很厉害,一个也惹不起。自然是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于是,浙江学政躲开了。
刚刚到任的唐时英,接到这个事情。一时间也不知道该如何判决。于是写信给周梦臣请示。
周梦臣捏着这一封书信,几十个秀才重要吗?不重要,诚然江南一代秀才非常难考,只要考中秀才,在别的省份就能考中举人。
但是那又如何?
在周梦臣这个层次上,这总就是小事。
不过,准不准。却是要让周梦臣思考一下。
毕竟,周梦臣而今也有一些吃不消了,本来就百赵文华折腾的一分钱都没有的烂摊子。而今又要办这么多事情,各方的摊子,周梦臣几乎都撑不住了。没有钱什么也办不了。
甚至周梦臣都在想是不是要引晋商入江南了。但是想了想,还是算了。因为周梦臣不可能将江南士绅得罪到底,引晋商入江南,加入了江南商人传统的圈子之中,对晋商来说定然是重大利好。但是对江南这边的人来说,与周梦臣的梁子就越结越深,甚至难以化解了。
这不是周梦臣想要的解决。
所以,周梦臣捏着这封书信在等,等对面是不是先服软。不然的话,周梦臣只会批下去,将几十个秀才的功名一扫而空,鼓励海瑞继续做事。
海宁一县事小,如果这样下去,谁也不知道周梦臣在江南准备做什么,。复制海宁县的政策。
如果江南士绅是一个集体,自然能撑下去,撑到周梦臣撑不下去。可惜他们不是。
于是周梦臣就得到了一封请帖。正是嘉兴项家家主项元汴,想要延请周梦臣,地点就苏州。
徐渭笑道:“大人,项家已经服软了,如此一来下面的事情就好办了。”
“如此说来。”周梦臣说道:“这一顿酒,我是要好好的吃了。”
第四十一章 得月楼
夜风拂柳,红色的灯笼晃动。一道长堤深入水中,两侧温柔的湖水轻拍着两岸青石。
周梦臣浑然不知,这一条曲折的堤坝,有什么用处。似乎,仅仅是为了将湖水分开,给人一种,虽然在岸上,亦在游湖。不知道是人在水中,而是水上岸里。
这样的造景,对周梦臣来说,并不稀罕。毕竟后世生产力远远超过这个时代。一些市政公园都要胜过这里。但是,时代毕竟不一样。周梦臣初步做了一个测算。这一条,深入湖心的堤坝,大概有七百多步,也就是两里左右。但是也这个时代的生产力,这个成本换算成铁路,即便不能修二里,也能修一里。
更不要说,每个柳树上面都挂着红灯笼。远远看去。在夜色之中,只有晕晕开的红色,与水中的倒影,相映成趣。
一道长堤,两侧垂柳,两侧湖水,树上红灯。似乎,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都是一副画卷。
只是周梦臣眼中,只有民脂民膏。
周梦臣倒不是不欣赏美,或者要扫人兴致。只是,他见过这个世界太多的现实了,即便是苏州城中,就有因为倭寇而一无所有的百姓,困顿城中,不得不卖身为奴。
而也在苏州城中,却有这样一片天地,俨然是两个世界。
在这个人,如何能体会到而今大明朝廷的种种困境,刚刚过去大地震,去年塞外的战事,刚刚距离这里几百里之内,就有一场数万人大战。从倭寇巢穴之中解救出大量妇女,在事后都自杀了。
很多惨状,周梦臣并没有亲眼看见,但仅仅是纸上看见,就足以让人触目惊心了。
而与眼前一切相比,让周梦臣有着强烈的割裂感。
“周大人,远道而来,项某人有失远迎,罪过罪过。”项元汴含笑而来。
周梦臣也只能将自己内心之中的情绪按下去,说道:“岂敢,此事风光乃是一绝。正好饱我眼福。”
项元汴在前面引路说道:“请。”
周梦臣微微点头,两人一群妙龄少女提着灯笼簇拥之下,缓步向远处一座三层高楼走过去了,一路上水汽渺渺香气氤氲。项元汴虽然是来投诚的,但是骨子里的世家公子习气没有去。
即便今个是为低头,但依然不肯贸贸然开口。
反而将话题引导学术上,就气学之事,与周梦臣谈论一番。
周梦臣刚刚开始还有性质讲一些,很快就明白了。项元汴是在投其所好。
说项元汴不懂吧,那不对,因为项元汴这个文化人,是货真价实的。不是后世被包装出来的。后世很多文化大家的学识,不过是这个时代文人常识。而项元汴对心学,气学,理学,乃至于当代各名家的学说,都是有了解的。但也仅仅在于了解而已。因为他心思不在这些经术上,而在与书画等方面,如果说书画与收藏,项元汴可以连续讲上十天师十夜,不带重样的。
而今,项元汴不过是在奉承周梦臣而已。只是项元汴的学识修养,一开始没有让周梦臣看出来。但是时间一长,周梦臣还是看出来。毕竟周梦臣为了将科学理念包装成为儒学概念,这十几年来一直在这方面下功夫,任何一人能做到,十几年如一日专研一件事情,那这个人必然成为专家。周梦臣就是这样的。
不是说项元汴学问不如周梦臣。而是各有所长。
看出来这一点,周梦臣依然与项元汴讨论学术,但是也没有那么认真了。
好在水中长梯算是走到了尽头了。项元汴也意思到这一点了。他话题一转,说道:“大人,这就是得月楼了。”
周梦臣看着三层高楼,八面开窗,飞檐挂角。各色绸缎微弱。灯光通透,不知道燃了多少根蜡烛,整个三层楼都好像一个大灯笼,再散发出团团的光芒。四周湖水合抱,四面围来,水声粼粼,波涛徐徐。在加上头上明月高悬,遮掩群星,似乎得天下第一之璀璨。
周梦臣不由感叹道:“好一个近水楼台先得月。”
项元汴赞道:“天下风流在江南,江南风流在此楼,大人一眼看破玄机,这天下风流大人得其味也。”
周梦臣心中暗道:“文化人拍马屁,固然一套一套的。”此楼之布置,还有得月楼的名字,联想到近水楼台先得月,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毕竟这一句,也算是名篇,几乎天下所有读书人都知道。至于一句话,就近得天下风流。这天下风流也就太好得了吧。
不过,抬手不打笑脸人。项元汴天下名士的名声,可不是一个封的,是项元汴在江南经营,在他自己在艺术上的造诣,以及项家的家底与他的收藏结合在一起,才能有的。
即便周梦臣位极人臣,当了大学士,对这样大名士,也不好太过分。今日也是如此。
周梦臣不可能与江南势家真正杀得头破血流。那么江南的乱局,就更加难以收拾了。
不过,周梦臣也很清楚一件事情,今日是项元汴来请自己,主动权已经在自己手中了。所以周梦臣就很放开怀抱,享受今日的盛宴。
果然是盛宴。
一入得月楼之中,就见彩带飘飘,无数女子身披绫罗绸缎,看上去好像大家闺秀一般,却不说是伺候的人侍女而已。几面屏风遮掩了楼中几个角落,却听见丝竹之声,绵绵而来,不急不徐,更填上几分氛围。
古代没有留声的手段,后世非常简单的听音乐的享受,就要养一支乐队,再加上乐器等等,都是一笔大开支,周梦臣自己家之中都没有养,反而是周梦臣自己学上一两件简单的乐器,毕竟周梦臣从小听音乐长大的。有时候,也有这样的需求的,最便宜的方式,居然是后世最昂贵的方式。自己去练习。
只是而今听,不过是一个古曲。一些在后世周梦臣也听过。比如翁樵问答,鱼歌唱晚之类。也有一些不同,似乎是在后世的流传之中,出现一些问题。
但是总体上来说,给周梦臣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似乎后世人弹奏,或多或少都太尊重一些,似乎将这些曲目想得太经典了一些。而眼前这些人弹奏,技艺虽然不是最好,但有一种活泼泼的感觉。是一种生活的,生动的感觉,就好像后世一些流行歌曲一般。
在这些伴奏之中,两侧有舞女偏偏起舞。在摇曳的灯光之中,轻缕薄纱之下,更展现出女子妖娆的身姿。颇有何似在人间的感觉。
而筵席更是丰盛。
在两人入席之前,就琳琅满目摆满了一大桌子。十分漂亮。无数食材摆出无数图案,很多盘子里的菜,都是精致的让人不忍下筷,根本就是艺术品。
当然了,这也不是让人吃的。
这是看盘。
等两人坐定之后,立即有侍女将这些盘子都撤下来,随即又有流水一般的将佳肴送上来,每一道菜都精致非常。周梦臣动筷的时候,才发现,所有盘子都是玉盘,所有筷子都是银筷,甚至餐具都是金银镶嵌的,一个个都好像是艺术品。
周梦臣淡淡估算这一桌子的餐具,没有几十两黄金白银都打造出不来的。而黄金比白银在价值上是一比十,也就是单单餐具。就要几百两银子,这还没有算玉盘。
毕竟周梦臣对玉不大了解,而这些玉盘干净明亮,似乎与瓷器没有什么两样。不知道是工匠的技艺精湛,还是材质好。总之,周梦臣不能判断价值。
第四十二章 宴后真言
周梦臣好歹是参加过宫廷大宴的,在宴会礼仪上,还是了解的。所以整体上来不至于失礼。每一盘子菜,周梦臣只夹一筷子。周梦臣不能估计有多少道菜,但是知道,多到一盘菜夹一筷子,就能吃饱,如果不留着肚子,到了最后,还有菜上来,周梦臣已经吃饱了,不能下筷,才显得尴尬。
即便如此,周梦臣也觉得,这一顿,是他在大明吃得最好的一次。
周梦臣虽然吃过宫廷大宴,但是奈何,在冬天室外吃饭,光禄寺距离宫中还有一段距离,等菜上来,几乎都已经冰凉无比了。
即便再厉害的厨子做出来的菜,这个时候,又怎么能谈什么好吃?
甚至光禄寺也学乖了,在元旦宴这些场合,送上来的就是凉菜。似乎是破罐子破摔了。
这也造成了,大部分赴宴的大臣,都先吃饱了。在宴会上,仅仅是走一个形式而已。
在北京的时候,周梦臣也见识过勋贵家的宴会,也吃过皇帝的私人延请,但是不得不承认,比起享受与底蕴,北京远远比不上江南。
北京的勋贵们看似有底蕴,但是他们大部分都是靖难之后才起家的,即便有些底蕴也是在军中。而今江南这些家族就不一样了。项家家谱上写的始祖,就要追溯到了靖难之际,项家始祖以大理寺评事的官职,追随宋高宗南渡,然后在嘉兴落脚。
而江南势家大体上都是这个年代南迁的,而在南迁之前,他们也是中原望族,更不要说江南本来就有大家族,比如顾家与陆家。
随便扒拉几个家族过千年,也是很正常的。
项家是因为成化年间项忠崛起的,但并不代表,项家在项忠之前,就是种地的。
什么叫做世代簪缨之家。江南大部分家族都是。
从宋代到明代。其他地方动则打成一片白地,但是江南这里受到的兵灾最少,这些家族得到了最大的保留。当然了,这些家族之间,也有此起彼伏,就好像明代项家是嘉兴第一,但是到了清代,项家没有了。明清之际嘉兴遭遇了什么,这里就不做交代了,但项家拼死保护的珍品,一个个都被清廷大内珍藏。特别是《女史箴图》后来又被英法联军抢走了。项家最后,也就不必多说了。之后兴起的就是网传乾隆本家的陈家了。但是他们依然是一个圈子里的。
即便到了现代,如果有兴趣的以金庸老爷子为切入口,去看看金庸老爷子亲缘关系网。
那还是这些东南势家被时代瓦解差不多的时候了。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