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晋商在江南是依靠周梦臣的影响力打入的,那么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即便周梦臣不在江南了,晋商也是要听从周梦臣的指挥棒的。而其他商人可就未必了。
只是周梦臣也是要考虑影响的。既然江南排外,这种明显引外人入江南,分江南人的蛋糕的做法,就未必让江南士绅心服了。
当然了,周梦臣也不在乎什么心服不信服的。不过,周梦臣要权衡利弊。
周梦臣思忖了片刻,说道:“此事,你去找陆先生便是了。”
周梦臣最后决定,这一件事情,周梦臣给晋商一个机会,也仅仅是一个机会,如果他能说服陆揖,那什么都好说,如果不能,那就算了。
不要看陆揖病恹恹的,但是效率是非常快的。
似乎陆揖每一天都在爆发出自己仅存的生命力。不过十几时间,银行的资金章程人员都搭建好了。
当陆揖带着这些东西来到周梦臣面前的时候,周梦臣还有一些不相信。
周梦臣细细看了这些东西,这个银行总计股本一千五百万里两,其中官本二百万两。周梦臣挤出力二十万两加进去,凑了一个整数。徽商七百万两。程家三百万两,汪家三百万两,王天俊联合其他徽商占据了一百万两。
其中程家与汪家,其实并不是一个家族,很多姓汪得姓程的,都不知道出了多少服了,但是都徽州人,往上数五百年,真有可能是一家,好歹比别人亲近一些,所以他们就各自联宗,以家族的名义投入,妄图侵占更多的话语权。
叶家二百万两,施家二百万两,晋商二百万两。
周梦臣对叶家的态度在哪里摆着。所以陆揖自然要对叶家进行限制,毕竟江南不是西北,江南有得是钱,如果不是陆揖不想规模太大,估计再来一千万两,未必不可能。
叶家这边不行了,施家就沾了大光。可以说周梦臣无意的一个举动,硬生生将洞庭帮给拆分出两个。一个是叶家为首,一个是以施家为首。
至于晋商这边,出的不仅仅是二百万两,还是一个合作协议,那就是与新成立的银行,与黄河银行之间的异地存取协议。
这也算是合则两利的事情,毕竟晋商的触角能到江南,已经到了尽头了,再往南就不行了。而徽商洞庭帮这些人,广州乃至于海外,都是可以触及到的。唯有双方联合,才能真正建立起,一张覆盖全国,上到漠北,下到南洋的金融网络。
第六十章 江南银行
当然了,这仅仅是后话。
但是这个前景实在是太诱人了。
所以陆揖让步了,不过他要求同样的待遇,那就是还没有定名的银行,也要在黄河银行之中占上一股。
周梦臣看完之后,似乎看见未来一个金融联合体的出现。不过,他随即忽略了,倒不是他不知道其中危害。这个金融圈,掌握着天量的财富,将来很有可能危及大明存亡。
不过,周梦臣早已想清楚了。
首先,要先看见这其中的好处,如果真有一个覆盖全国的金融网络,那对做工商业发展都是一等一的利好。其次,大明王朝又不是没有反制的措施。只要加强管理,不至于到那一步。最最重要的原因是,之前这个权力,大明朝廷都没有掌握在手中。而今这一切,不过是金融权力基于银行的扩张。是一种必然。
本来没有东西,就不可能抓在手。
当然了,周梦臣设想最坏的打算,无非是这个金融圈真颠覆了大明江山,在历史书上不应该写资产阶级革命?
不过,周梦臣本能的觉得,这些人没有这个本事。
周梦臣说道:“这一件事情交给陆先生,总是让我放心。”
“大人,这银行还没有一个名字?”陆揖说道。
周梦臣说道:“那就叫江南银行吧。”周梦臣随即正色说道:“名字是小事,江南银行,陆先生准备如何经营?”
陆揖说道:“首先,给织户农户贷款,倭乱以来损失最大的就是这些人。而这些人承受风险的能力也是最低的。这些不起眼的织户与农户,却是江南繁华的根源,所以只要安稳住他们,才能安稳住江南。”
“其次,就是一些大织户。他们 能养很多人,此刻是不能倒的。”
“再然后就屯一批货物,我相信大人一定能开海成功,到时候这些货物行销海外,商路打通,江南的危机就自然解除了。”
周梦臣会意,陆揖的办法其实就是恢复生产,拖延时间。先让苏州纺织这一条生产链条恢复过来。只要海贸恢复,江南的商品有了出路,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当然了,周梦臣也知道,陆揖等待的也不全是,海贸消化这些产品,而是开海成功,那就证明倭寇成为过去式了。到时候,天下太平,各地世家大族,也都会恢复正常的。
到时候江南的商品根本不缺市场。江南的萧条也就会成为过去式了。
周梦臣点点头说道:“不错,不过要抽出一部分钱来,我有用。”
陆揖说道:“大人是要做军费吗?”
周梦臣说道:“是也不是,一部分是要做军费的。另外一部分却也是投资一些产业。”
打仗一定是要用钱的,没有钱就不要想打仗这个事情。其实而今周梦臣在江南也有好几个月了,江南的军力并没有显著的增长,除却周梦臣带来的三千骑兵之外,其他军队也只有俞大猷一部得到了扩充,而戚继光想要组建一支能战的军队,也是需要时间的。
为什么这么慢?不就是没有钱吗?
不过,周梦臣也没有想过将钱全部砸在军费上。
陆揖说道:“不知道大人准备了做什么?”
周梦臣说道:“造船,建立一座船厂,就叫江南造船厂。”
周梦臣之前对沙船的考察,让周梦臣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水师,或者说海军,不仅仅是人的问题,也是船的问题,如果想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水师,没有几座像样的造船厂是万万不行的。
而指望龙江造船厂,周梦臣总觉得不合用。
因为龙江造船厂是南京工部下属。这个隶属是不会变得。周梦臣毕竟不是正管,如果督促下,插个队,加个塞,那自然是没有问题的。毕竟龙江造船厂,不即便是龙江造船厂上司的上司的,南京工部尚书,也不能忽略周梦臣不是。
但是,如果周梦臣对龙江造船厂进行大刀阔斧改革,有些事情就不大好办了。
所以,另起炉灶新建船厂也就很有必要了。
这个船厂寄托了周梦臣很多想法。所以周梦臣尤其慎重,于是对陆揖说道:“先生乃是上海人?”
陆揖微微一愣,说道:“大人还知区区小县?”
周梦臣摇摇头说道:“上海可不是区区小县。”
陆揖微笑说道:“谢大人夸奖。”
在陆揖心中,上海就是区区小县,不过周梦臣这样说,他作为上海人总不能反驳吧。毕竟,上海虽然繁华,但是与苏州一比,就相形见绌。甚至不比苏州,江南有很多地方都比上海繁华,这是不争的事实的。
周梦臣说道:“我欲望上海一游,陆先生可愿意为我引路?”
陆揖一愣,说道:“大人有命,学生岂敢不从?大人去上海想做什么?”
周梦臣说道:“郑和下西洋,是从刘家港出发的。但是我问过苏州父老,刘家港年久失修,已经行不得大船了。开海之后,必须另寻一出港口。”
陆揖听了,心中一动,立即说道:“学生代上海百姓多谢大人。”
或许别的人不知道,这对上海代表着什么。但是陆揖不一样,他很容易理解一件事情,那就是如果真选定了上海,上海就等于抱上了金饭碗。今后繁华超过苏州,也不是不可能的。
至于上海能不能入选。陆揖已经下定决心了,一定要入选,即便没有合适的港口,他发动陆家与顾家的影响力,就是硬挖,也要挖出来一个好港口。
周梦臣说道:“事不宜迟,先生准备一下,过两日就跟我走一趟上海吧。”
周梦臣说走就走,在简单的整理一下政务,留徐渭在苏州主持总督府正常运作之后,周梦臣就乘船下上海。
只是出苏州一出来,周梦臣就面对一个大难题,那就是吴淞江。
从苏州到上海走水路自然是要走吴淞江,但是周梦臣一路上就看了出来,这吴淞江的河道年久失修,很多地方淤积严重了,航运都有所不便,这让周梦臣看得直皱眉。
原因无他,大明最繁华的城市就是苏州,苏州也是大明手工业最发达的城市。可以说,将来开海之后,行销海外最多的商品,大半会来自苏州。周梦臣圈定上海作为港口,固然是他来自后世的印象,但也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从苏州顺流而下,就是上海,水道连接,货运便利之极。
而今看来,却不是这个样子。
陆揖看出了周梦臣心中的忧色,说道;“大人,其实吴淞江航运尚且能用,真正问题是水患?”
周梦臣说道;“水患?”
周梦臣来江南的时候,是秋季。而今是冬季,可以说现在是江南的水位都是比较低的。周梦臣看着江南,几乎家家户户门前有一条河,水网密布。能到每一家门口。这样便利的水利,还有水患。
陆揖说道:“大人,吴淞江乃是太湖下游,泄太湖之水,而吴淞江淤积之后,太湖之水不得宣泄。以至于吴淞江水患频发,十年水涝。以至于上海几乎年年水患。百姓不堪重负。如果让学生来选,宁可不在上海开港,如果能够根治此河,也是一件天大的功德。”
上海开港,乃是上海未来的利好。但是吴淞江水患,乃是上海百姓现在的威胁。孰轻孰重,陆揖自然分得清楚,所以他宁可用这种自暴其短的办法,来引起周梦臣的注意。好让周梦臣在吴淞江上下功夫。
第六十一章 上海现状
吴淞江之事,给周梦臣上海之行蒙上一层阴影。
来到上海之后,周梦臣首先看见的是满目疮痍的民生。
陆家作为上海望族,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上海县城的城墙陆家都出力不少。可以说陆家就是上海民生的代表了,结果倭寇事起,逼得陆家家主拖得病身残躯,捍卫陆家原本的士林地位。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上海民生已经到了何等程度了。
陆家作为上海豪门,尚且如此。上海其他百姓该怎么活啊?
这一切的一切都呈现在周梦臣面前。
此刻的上海还是一个县级单位,所管理的地方,也是很小的。后世的上海在这个时代来看,应该是松江府,甚至单单松江府也未必能覆盖后世上海的范围。
单单查过往的战例,倭寇多次从宝山所突入上海城下,上海作为战场,甚至有几次围城。周围民生能好过才怪。
而且朝廷的赋税一点也没有减免。松江一府承担的赋税。要比其他一省还多,而上海一县要承担的赋税,要比其他一府还多。
民生的恢复也可谓艰难。
这一切,周梦臣都记在心中。只是这些都是次要的。他首先要看得,就是港口的问题。
只是他首先面对一个问题,最适合作为港口的,也就是吴淞江了。原因很简单,吴淞江是长江最后的支流。而长江口附近,有大量泥沙淤泥,毕竟整个上海,以及崇明的很多地方,在汉唐的时候,都还泡在海里的。别的不说,郑和下西洋时候用的刘家港。而今也不用了。原因也是因为这个。
所以吴淞江是周梦臣最好地选择了。这同样也是历史地选择。
而吴淞江出海口,居然不在上海境内,这让周梦臣有一些错愕。不错,在明代吴淞江出海口,是在苏州管辖之下,在吴淞江口有两个卫所,一是吴淞江所,一个是宝山所。真正的吴淞江口,应该在卫所下面。
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周梦臣有权限,将这两个卫所的土地划给上海就行了。毕竟吴淞江在上海境内转了一个圈,从吴淞江逆流而上,第一个县城是上海。
第二个问题,就非常棘手了。
那就是吴淞江淤塞严重。在出海口这一片也是一样的,而且在明初户部尚书夏元吉就曾经修缮过这里的河道,让黄浦江夺吴淞江出海。
但是时代久远,河道都有拥塞。周梦臣简单测量了一下吃水深度,就知道,这里做港口的话,会很麻烦的。甚至吃水比较深的船只,都不能直接靠岸。
这让周梦臣皱眉不已。
不过,他思来想去,如果想在长江出海口附近选择一座港口的话,那么吴淞江从上海以下到长江这一段距离的河道两岸,是最最合适的了。
毕竟吴淞江虽然是长江最后一条支流,但是这个时候的长江,已经非常宽阔了,几乎与大海没有什么两样了。
作为港口,首先要做得是有防护性,也就是能抵御大风大浪。所以要么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