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梦臣忍不住想,是不是戚继光耍了滑头。故意藏拙。这也很符合戚继光的性子。也符合戚继光的自我定位。
第二十章 闽西粤东战事
徐渭说道:“还没有消息。估计需要等一等。”
周梦臣沉默一会儿,说道:“那就不等他了,立即统计各部所在地,尽可能从浙江,南直隶抽出一支军队来。另外也好调查水师各部的实力如何,毕竟这一战的主力也是水师。”
周梦臣一声令下,说得很容易。但是办起来却很忙,毕竟这年头,文件传播都很难,想要核实各地驻军的实力,最好的办法是去看一遍。
周梦臣自己不会自己去看,倒不是他不想。是他不可能忙得过来,于是,周梦臣身边的所有幕僚都开始忙碌了,除此之外,周梦臣还清点物资,预定作战方案。
虽然而今主要将领没有到,也就是俞大猷。周梦臣只能以能拦截住,拦截不住。拦截住能全歼,与不能全歼。等等吗,不同的情况设定一个最简单战略方案。一二三四甚至十几个简单的计划,有待前线将领回来填补。
周梦臣喝了一口浓茶。揉了揉自己的眉心。别人都说,周梦臣从军以来,战无不胜,算无遗策。但是实际上,哪里有什么战无不胜,算无遗策。不过是无数种可能性的准备,与战场上压上性命的勇气而已。
天快亮的时候,周梦臣才堪堪忙完。但其实还有很多事情都没有做,但是任何已经分解下去了。周梦臣要等下面的反馈才能作决定。而且周梦臣也不可能一直熬夜。所以他准备睡觉了。忽然又想起一件事情,说道:“对了,给汪宗元打个招呼,杨博的时候,抓紧办,甚至先动用粮仓,之后补上也行,最短的时间之内,将杨博松回辽东。”
立即有人答应下来,就去办事了。
周梦臣之所以如此,固然有杨博所言,辽东局面紧张,太慢了,很有可能有饿死人地风险。其次,也是因为倭寇的原因,如果太慢的话,错过季风,非但他们难受,也有可能撞上倭寇,还不如早早走。
这一件事情交代下来。
周梦臣才躺在床上,想要睡去。
在高强度脑力劳动之后,人是很难入睡的。
无数思绪充满了周梦臣大脑,一时间他胡思乱想起来。什么,其实而今开港不大合适,因为南下风向不顺,随即他又想到,无所谓,中国船能用八面之风。如今是夏季多有台风,船只不会入深海,只要沿着海岸南下,如此一来,虽然慢一点但也很安全,有台风也能回避。毕竟,年年可能有台风的日子不少,近乎一半。总不能大家只能没有台风的日子里出海吧,那就太没有效率。
“等等。”周梦臣忽然想起,暗道:“对,虽然而今是逆风,但是日本船只未必不能用侧帆南下,不过时间长一点,虽然这种可能性不大。但也不能排除可能。”
周梦臣立即起身,将他这个想法,用铅笔斜斜写在一张纸上,然后才回到床上。
随即又想到:“不知道戚继光哪里什么时候才能有捷报。如果征日的话,南边部队撤不下来,我手中能调用多少兵力,够不够用……………”
总之每天的问题都是想不完的。
周梦臣刚刚开始还能完整的思考问题,但是渐渐地大脑的思路开始调频,从一个问题跳到另外一个问题,从一个答案,跳到另外一个答案,渐渐地这些问题与答案的逻辑线崩掉了。周梦臣也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
再然后,周梦臣就睡着了。
似乎算是心想事成。等周梦臣再醒过来的时候,就是下午时分了,徐渭立即将一封文书交给了周梦臣,说道:“已经来一个多时辰了,看大人睡得正香,不忍叫醒。”
周梦臣打开一看,顿时说道:“好。这一下子就不用担心兵力问题了。立即传令戚继光所部分批调回浙江。”
闽西战事经过一年多的战斗,终于以飞龙皇帝张琏人头落地画上一个句号。
具体战况是,张琏在与戚继光的纠缠之下,非但没有得到发展,反而越发削弱。他知道局面再这样下去,是万万不能的,于是进行了一次豪赌,舍弃附从,带着本部精锐,大概有两三万人,虚晃一枪,转头南下,进入广东,直扑潮州。准备在潮州乘船出海,离开大明。
戚继光刚刚开始也被晃到了,但是知道张琏行踪之后,也舍弃大军,带着他训练时间最长的浙军。浙军在戚继光手中一年多了,这一年之中,训练也多,战事也不少,虽然而今还有几分青涩,但已经能称得上军中精锐了。
于是戚继光带着这两万士卒急行。
后发先至,比张琏先到达了潮州。
要知道戚继光行军的路线,要比张琏多出一百多里,虽然张琏南下的时候也遇见 广东方面的抵抗,但是他毕竟人地两熟。几乎是以秋风扫落叶一般,狂飙突进。但是在行军这上面,他还是比不上浙军。
特别是浙军多火器,虽然疲惫不堪,但是依然出战,在火炮火铳之声中,硬生生地将张琏所部给打残了。随即就是追击。
张琏受首之后,大部分溃散,有余部重返山林。要继续清缴,还有一部一两千人夺船入海,而今也不知去处了。
总之,围剿张琏的战役已经结束了,但是扫尾还是需要一些时间的。
兵力可以撤出了,这一战的结束,不仅仅让周梦臣有机动兵力,同样让周梦臣承受的财政负担,大大减轻。毕竟支撑十几万大军,钻山沟,是可以说是日费千金。
虽然朝廷也考虑到周梦臣这里的困难,特别下令,此战经费,要江西,广东,湖广,福建,负担。周梦臣这边承担的并不多。但是实际上,其他几个省给钱都是磨磨蹭蹭的。
周梦臣也理解,这年头方钝就好像周扒皮一般,两个眼珠子看着大明上上下下所有有钱的地方,但凡地方上有结余,户部比如要征发。
各地说没有钱,也是没有钱,说有钱,男人还有私房钱,各级政府岂能没有小金库?但是让他们痛快地给出来,却是很难的,很多人觉得如果给痛快,岂不是让户部觉得我有钱?这是万万不行的。
但是打起仗来,军情如火,很多时候是拖不得的。
周梦臣只能从太阳这里临时拆借。虽然周梦臣也觉得,这几个省欠总督府的钱,是不可能还的。但是为了战事能够进行下去,周梦臣也只能咬牙撑着。
好在终于到头了。
周梦臣并不知道是,历史上张琏闹得声势是非常大的。连续围剿了数年,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广东方面为接受经费派狼兵进剿。而狼兵的军纪是什么样的,就不用说了。
一进山,他还没有抓住张琏的尾巴,就抢到山民身上,几乎无恶不作。大败而归,而因为狼兵的残暴,山民纷纷依附于张琏,张琏声势大震。
一度有两三十万众,成为三省交接处山民的领袖。
如此一来,围剿张琏,就不仅仅是围剿张琏,而是清缴这一代不在朝廷控制之中的山寨,以广东为主的军队,一度用了烧山的手段,可以说是残酷之极。
最后还是俞大猷统兵。看出关节所在,进山与山民解仇,并约法三章。从此瓦解了一部分山民与张琏的联合。然后猛攻张琏,张琏连战连败,最后的败军也是借道出海,最后不知所终。
有人说张琏在旧港成为大舶主,不是国王,胜是国王,梁启超的文章之中都提过他。但是史料纷杂,不敢肯定。不过,这个时代,有大量的福建人,广东人,因为各种原因,亡命海上,最后在东南亚落脚,却是事实。
第二十一章 俞大猷到
如果说,戚继光这边战事结束。为周梦臣腾出很多人力物力之外。那么俞大猷的到来,就等于给了周梦臣一个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
毕竟,如果战事在陆地上,周梦臣自己都能搞定,而在海上,周梦臣固然做了很多的研究,依然不自信能够指挥一场海战。
因为海战的不确定因素比陆地上多太多了。周梦臣对自己还是没有信心,其实他对战事本来就不是多擅长,在大同是赶鸭子上架,而今有选择,何必自己上。自己又未必能做好。还是交给对此有经验的人比较好。
这个人自然是俞大猷。
俞大猷接到军令之后,立即从台湾赶过来。
周梦臣见了俞大猷,并没有直接说倭寇的事情,而是说起东海水师的事情。毕竟这一年之中,周梦臣对东海水师投入,几乎是不不遗余力地。
俞大猷说道:“而今东海水师有一号福船四十艘,二号福船六十艘,三号福船一百艘,另外有其余各式船只七十八艘,至于小船不在其列。总计二百七十八艘,作战人员总共有三万五千人。除此之外,还有东海五卫,澎湖港,舟山卫,等十处卫所,总计兵力五万之众,下辖老弱妇孺,有三十余万。”
周梦臣听了, 说道:“好。”
这一句好,是真心的。
在他来江南之前,大明的船只分散在各个卫所之中,总体上都比倭寇差很多。而今东海水师虽然整体数量上,好像没有增多。但是实际上战斗力飙升。单单一号福船四十艘,就有两千多门火炮。再加上其他船只的火炮,还有岸防火炮。周梦臣自信,这一支舰队,即便放在西方,与西班牙人的无敌舰队,也未必不能碰一碰。
这支船队,就是周梦臣的安全感。
周梦臣问道:“东海五卫的情况怎么样?”
俞大猷说道:“东海五卫。而今已经有了产出,主要是木材,樟脑,还有一些粮食,可以供应军中。”随即俞大猷给周梦臣讲解了东海,也就是台湾的现状。
去年,周梦臣从福建回苏州,而俞大猷就直接进攻魍港。林凤见大势已去。就立即投降了。
随即俞大猷就改魍港为望港,因为从这里向西,就是福建,也是大多少人的家乡。在望港分配下三卫,分别为东海中卫,东海左卫,与东海右卫。安置了十万百姓,并选出一万五千青壮,作为士卒。俞大猷本来想在望港驻扎舰队,但是发现望港耕种条件不错,但是作为港口条件就不大好了,河流淤泥太厉害了。毕竟到后世才几百年,魍港遗址只能去完全不靠海的地方挖土了。
随即俞大猷又在台北,台南两地建立了,东海前卫与东海后卫。这两地未必与后世的台北台南完全融合。毕竟俞大猷要的仅仅是港口。不过,两地天然良港,本来就不多。未必不是对应的地方。
在此之后,俞大猷就坐镇望港,亲自指挥军队开垦荒地,在原本魍港土地的基础上,又开垦十几万亩土地,并且为了这些土地,与大肚王国,狠狠打了一仗,结果自然不用说。
甚至俞大猷都没有上报。就好像一场狩猎一般。有什么好意思说。
从此俘获不少土人。俞大猷将这些土人组织起来,开始修建城池与水利工程。
以至于俞大猷长期坐镇望港,而望港也成了东海水师后勤基地,与行政中心。
而今周梦臣召俞大猷过来,俞大猷就是从望港过来的。
周梦臣听了俞大猷报喜,问道:“仅仅凭借此事,将来俞总兵功业,未必在开漳圣王之下。”
俞大猷听了,红光满面,说道:“还是大人指点,否则我也会起畏难之心。如此大事就做不成了。”俞大猷并没有告诉周梦臣,整整一年,死在台湾的人,不分老弱青壮,已经有万人之多了。更不要说不道多少土人在艰苦的基础建设之中丢掉了性命。
如果真正算人命的话,周梦臣的移民计划,已经死了三四万人了。
只汉人占的比例不多。
他也没有告诉周梦臣,其中有几次下面的人哗变,甚至俞大猷亲自出手平定下来的。这种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辛苦,本就是应该的,没有必要向上面说。
总体上,周梦臣的心,其实比古代人心软。原因也很简单,后世的孩子亲眼见过死亡得太少了。即便出席丧礼,也没有亲眼看到一个人死。
而在明代看见死亡的几率太高,家中兄弟多,但是有很多都是立不住的。也就是小时候与你一起长大的伙伴,在你成年之前,会死上好几个。甚至更多。
见管这种情况,对死亡的承受能力,也就强大许多,现代见到一个人死,立即就能同理,如果这个人因为自己而死,甚至能内疚到自杀。但是对古人来说,这太过矫情了。
因为这样的事情常有发生。
邓城与俞大猷是生死好友,邓城死后,俞大猷固然伤心,却一点也不妨碍他做正事,因为他自己伤心也没有什么用,他能做到,也就是将邓城的两个儿子,当成亲生儿子一样。培养出来,让他们光宗耀祖,也算是报与邓城生死之交了。
生死之交尚且如此,对于这些海盗出身的俘虏,俞大猷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