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十五章 新方法,旧方法
这种资历一旦遇见不战火,遇见改朝换代,一般火烧去了,也很正常。
其次,就是即便朝廷这里有一些资料,但是这些资料,就是周梦臣想要的吗吧?不是,大明很多资历,其实就好像这前说的,一斗水六升沙。这种说法。
对不对?大概是对的。准确不准确,自然是不准确的。
周梦臣自然想尽各种办法去多搞定历史数据。考古学,地质学方法,也就拿了出来。
周梦臣在这上面知晓的手段,并不是太多。但是最基本的框架还是知道一些的。而今拿出来,加上周梦臣自己的一些思考。也就交给学生了。
其实刘修水测绘水平不错,他测绘各地都有海拔。只是这些数据,依然远远不够的。
周梦臣教授学生的时候。王世贞也在一边旁听。
他听得很是入神。
他来到徐州,本意是帮助周梦臣的。但是而今看来,他在周梦臣这里得到本来许多许多。有了很多新的想法,他下意思与自己所擅长的金石之学…联系在一起。
金石之学,有一部分就是研究古董的。但是重点在分辨真伪这上面。而考古学却不一样。让王世贞感觉,别开一方天地。
周梦臣讲完课之后,才发现王世贞到了。立即迎了上来。说道:“王兄,你可算来了。”
王世贞说道:“周大人恕罪恕罪。”
周梦臣也听出来王世贞近乎说笑,他也不在乎。就请王世贞在一边的凉亭之中落座,自然有人送过来几碗茶水,周梦臣与王世贞相对而坐。
王世贞首先问周梦臣关乎程大位做到事情,与周梦臣而今做的事情。
周梦臣自然没有向王世贞隐瞒的意思,一五一十的解释了。
王世贞沉默了一会儿,说道:“周兄,你一定会成为一代学宗的。”
周梦臣只当是客气,说道:“谢你吉言了。”
其实王世贞所言一点不虚。
王世贞是什么样的人,是一个非常非常骄傲的人。他虽然因为报仇之恩,原因为周梦臣做事。但是,他却不会因为夸奖周梦臣的。
这不是王世贞的风格。
而今他说这样的话,就是看出来,周梦臣学术之中携带的无穷之潜力,与解决方法地可能。
周梦臣继续说道:“王兄,黄河志的事情,就拜托你了。”
王世贞说道:“事情虽然有些麻烦,但是总就是能办成的。只是需要时间,你也知道治史,没有几年时间是出不来的。”
周梦臣叹息一声,说道:“我知道。”
王世贞说道:“不过,你编纂黄河志的想法,不就是想借鉴古人治水之策。这些事情可以来找我啊?”
周梦臣说道:“找你?”
王世贞说道:“怎么你觉得我不行吗?治水我的确不行。但是史书上上的东西,我还是有一点点把握的。”
周梦臣说道:“正好,我有一处不解,汉朝王景治河,令大河一定千年,少有水患,倒是是为什么?”
这的确是周梦臣一直以来的疑惑。
王景治河黄河上一大功臣,是完全不能忽略的功臣。王景治理黄河之后,从东汉到五代,黄河河道相对稳定,黄河虽然有些问题,但问题总体上不大。比起宋元明清时期的问题,根本不值一提。
既然要学习古代治河长策。周梦臣又怎么能不去关注王景到底用了什么办法。
只是,不知道是时代久远,还是别的原因。王景治水到底高度评价了。但是具体王景做了什么,反而云里雾里了。
王世贞来之前,已经做过功课了。毕竟周梦臣想要治水之心,根本没有一丝丝的隐瞒。王世贞自然提前做好功课。
王世贞说道:“王景治河有成,也是天时地利。黄河水患是近世越发强烈的。在汉唐时期,并不强烈。水中含沙量也较而今少。而当时黄河中下游人口密度,也要少很多。治河之臣,选择的空间比较大。比之而今要容易治理多了。”
周梦臣点点头,觉得王世贞所言极是。
别的不说,单单说西北的气候变化。就可以说明一切,在秦汉之际,陕西还是天府之国。形胜之地,几乎是得关中则得天下。但是而今,陕西是什么样子的?
当年水草丰盛的地方,在宋夏百年战争之后,几乎所有树木都砍掉了。泥沙俱下。这种情况下,黄河水的含沙量不多才怪。
而黄河也就是在宋代水患严重,两者之间,有没有联系?
虽然周梦臣没有证据,但是不妨碍他猜想。
王世贞见状,继续说道:“不过,在治理黄河上,王景也是有独到之处的。”随即说了王景在很多方面的创见,建设遥堤,建立水门,等等。
不过,周梦臣也仅仅是听听而已。因为这些技术上的问题,周梦臣有些知道,有些不知道。但是他知道,大明河堤计算发展与治水技术的水平是随着时代进步而进步,王景当初的手段,当时是很高明的。但是而今却不见得高明了。
王世贞也知道周梦臣到底想听什么。于是,他忽然说道:“ 不过,在我看来,王景最高明的地方,还是他的分水之策。”
周梦臣立即来了精神,说道:“愿闻其详。”
王世贞说道:“大人可知道汴河?”
周梦臣说道:“自然知道,汴河不是开封附近一条直通东南的运河,前宋之际,东南财赋都是通过汴河运来的。”
王世贞说道:“不错,但是汴河到底是什么样的河流,是谁修建的?”
“是王景修建的?”周梦臣闻到。
王世贞说道:“正是。王景在黄河上开了水门,引黄河水入汴。这个水门叫做汴口,分黄河之水。”
周梦臣有些迟疑,说道:“这是黄河不决堤的的原因?怎么可能,黄河水含沙量这么高,即便是汉唐之际,含沙量也不会低的,水分则滞,水滞则沉。岂不堵塞河道。”
王世贞说道:“大人说的是正理,但是您忽略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汴河与黄河是不一样的。从黄河之中清沙,太难了。即便宋人发明了不少工具,依然不大好办。但是汴河就不一样了。”
“汴河在宋代成为运河,宋人长期让汴河保持在六尺水深。以便漕运。所以汴河清沙是很简单的事情,大不了上封汴口,令百姓下河挑泥。这些河泥,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大好的肥料,百姓也是乐意的。”
“而今王景不仅仅分出一条汴河。王景的策略就是分水杀洪,分流承沙。如此设计,才让黄河千年不动。”
“这………………”周梦臣听得皱眉。
虽然这一套理论完全出乎周梦臣的预料之外,但是细细想来,不是没有道理的。只是,与潘季驯主张的束水攻沙的方案,是截然相反。
甚至水火不同炉。
那么到底谁是对的,谁又是错的?或者说,谁的方案可取的多一点,谁的方案可取的地方少一些?
周梦臣一时间也没有答案。
一会儿,他觉得潘季驯的束水攻沙之策,更为方便。但是他随即一想,又觉得泄洪也是自然之理。而潘季驯的计划之中,似乎让黄河直流入海?其中没有分洪,泄洪的地方,风险有一些大。另外一方面,又觉得纯以人力挑沙,效率实在是太慢了。
而潘季驯用水力冲沙,似乎更见高明一些。
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很多事情,当要解决的问题堆在眼前的时候,周梦臣才感觉自己的学识还是低啊?
第四十六章 治河方略
周梦臣迟疑了一会儿,问王世贞说道:“王兄,你觉得王景治河之策,能大行于今日吗?”
王世贞说道:“王景的治河手段,是非常高明的。但是未必能大行于今日了。”
“愿闻其详。”周梦臣问道。
王世贞说道:“时过境迁。当时王景想修多少支河都不是没有问题的。而王景更是因旧河而修之。大多都不是挖掘出来的。但是而今大人能看到这样的自然河流吗?大多已经被黄河所夺。此其一也。”
“在两汉之际,河虽有决,但不为悬河。所以河水分出。仅仅是洪水来的时候。而今却不想,河底高于两岸,一旦有水门,恐怕水势滔天,说不定,大河直接迁徙,根本控制不了水量。此其二也。”
“汉唐之季,东南地洼,多有湖泽。而今大多都不在了,黄河两岸也是如此,赵齐之间所谓河间地,正是大河分股南下,夹在中间的。大河所过之处,湖泊河道相连。支水分沙,这沙是有地方可去的。而今,即便有支渠分沙,分出来的沙又要去什么地方?如果堆积在两岸,大雨一冲,又冲进河里,岂不是在做无用之功。此其三也。”
“有此三者,王景遗意可以参考,但是王景之策,大多已经不堪用了。”
周梦臣听了,沉默了一会儿,说道:“如果我愿意新修一道河道,作为缓急泄洪之用。王兄觉得如何?”
周梦臣看重了王景方略之中分洪的功能。而潘季驯的方案之中,根本舍弃了这一部分的功能,黄河遥堤之间,什么宽阔,有数里之宽,有滞洪的可能。但决计泄洪的办法。
王世贞说道:“周兄。量力而为。这个方案不是不行,最大的问题不是方案可行不可行,而是钱的问题。朝廷想要的从来是用最少的钱维持河道不恶化。你这样大兴土木,朝廷会同意吗?”
周梦臣沉吟片刻,忽然发现,束水攻沙之法,或许并不是最好的水利方案,但是是最符合朝廷心思解决方案了。不需要开新河,仅仅需要整治旧河。不需要另开支渠,仅仅维护河道而已。
清代以潘季驯的治河之策作为根本大计,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周梦臣深吸一口气,他只是不甘心而已。
他倒不是一定与潘季驯一较长短,一定要提出一个能胜过潘季驯的方案。而是他觉得,治水方案关系到太多的东西,能够尽善尽美,就一定要尽善尽美。周梦臣心中暗道:“就要等结果了。只有程大位的那边的结果出来。我才能判断,束水攻沙之策,到底是行与不行?”
程大位并没有让周梦臣久等。在嘉靖三十九年画上句号的时候。初步估算的结果,已经出来了。
程大位拿着单子说道:“老师,一些东西还在计算之中,而今也仅仅是估算。首先,按照束水攻沙之法,黄河每年都会向大海延伸一里。而且这还是理想情况下的。如果,我说如果,海底有什么问题的话,要么这些泥沙全部填海,这是最好的。如果海底过于平坦,就会出现另外一个问题。”
“那就是黄河水冲击之力,越来越不足,受到大海潮汐的影响。出海口淤积。河水出海不畅,发生倒灌。”
周梦臣说道:“这需要多长时间才会发生?”
程大位说道:“这不好说,海底的情况实在摸不清。但是我敢肯定,即便没有束水攻沙,这种情况,也在进行之中。哪怕明年因为黄河出海口堵塞,水为之不流,反冲两岸的,消息传来,我一点也不意外?”
周梦臣一愣,出海口的问题在周梦臣记了一笔,说道:“沉降怎么说?”
程大位说道:“这个不好说,数字跨度太大了,我进行过一次修订了,但是依然在一尺到三尺之间,具有还需要再次验算。不过,大概也就在二尺三尺之间。”
周梦臣心中暗道:“二尺三尺之间。也就是六十里面到一米。”周梦臣心中暗暗摇头。
这这个数字太高了。
无他,整个黄淮海平原的海拔并不高,也就一两百米而已,甚至最低的几十米也是很正常的。假设,大明重新修建一道河道,能让黄河自然流淌。以每年一米的速度,只需一两百年,这一条河也就成为了地上悬河了。
即便是增加了束水攻沙的手段,也是一样的。
前文就已经说了,束水攻沙即便再束水,也不可能一点泥沙都不沉淀。不过都是沉淀在下游而已。毕竟出荥阳之后,河道渐渐平缓。水的下切之力,也会渐渐的乏力,更不要说在出海口,很有可能遇见抬高的河床。大量沉淀,也就是出海口往上几百里之内。
如此一来,即便人再怎么压迫河流。时间一到,黄河也必然决堤。甚至压制的越猛烈。决堤之后的破坏力也就越强大。
单单这两个数据,都让很多人陷入沉思了。
这个时候,忽然有一个人叹息一声,说到:“如果能人为的揭河底就好了。”
周梦臣定睛一看,却是刘修水。周梦臣说道:“揭河底,什么是揭河底?”
刘修水说道:“大人,那是禹门口见到的奇景。”刘修水陷入沉思之中,随即缓缓道来。
“那一年我到山西两岸测绘,遭遇大水,水来的非常湍急,我记得非常清楚,河水冲到了龙王庙之中,水迹就在龙王像口中。当地百姓说,这是龙王河水。是龙王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