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奋斗在大明-第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些小木人都删除了。
    这个水钟还有按照时间转动天球,而转动的天球就是假天仪的一部分,也就是假天仪突出的圆形顶部,他们是可以活动的。
    但是这就要思考另外一个问题了。
    那就是精度的问题。苏颂的可以做到一天误差在几秒上下,周梦臣觉得自己的也必须做到的,不过,这误差,就不是一日能够看出来的,就要持续不断的观察了。
    周梦臣说道:“大家都辛苦了两个月,最近几天都回家休息一二,不过留四个人。分成四班,日夜不停的观察记录,看看他的误差到底有多少?”
    周梦臣说的时候,大家自然是答应下来。但是实际上,谁也没有走。
    毕竟眼前这东西,是谁也没有见过的稀罕玩意,也是他们这么多天工作的成果,都保有浓烈的好奇心,上到三位大匠,下到一个记名弟子,几乎不管有事没事,每天都会来这里看上几眼。连给小样加水的机会,每一个人都是抢着干的。
    这让周梦臣无奈摇摇头,忽然想起当初他跟着导师做出第一个实验成果的时候,也是这样。


第四十五章 选址开工
    当小样成功运行了三天,并没有一点误差之后,周梦臣就不在关注了。
    这个效果就足够了。
    周梦臣不去追求什么极限的准确性,难不成而今能造出一个原子钟不成?
    而且周梦臣知道,这小样毕竟是小样,当这个小样的尺寸放大十几倍的时候,误差也会放大,而今的精准度并不能说明一切。
    所以周梦臣宽容的很,能与苏颂不相上下就行了。周梦臣并没有想在这上面与古人一争短长,很没有必要,也没有成就感。
    他将更多精力放到了选址上面。
    皇帝要将地址选在宫城之中,准确的来说,就是西苑。也就是皇帝而今住处附近。
    其实考虑到用水,周梦臣可选的地方,本来就不多了,无非是靠着北海,中海与中南海两岸的土地。
    大明西苑之前,是很慌乱的,一度是可以皇帝骑马放箭的地方。而大规模修建宫殿就是嘉靖年间的事情,甚至可以说西苑的格局就在嘉靖年间形成的,之后就没有大变。
    还好,周梦臣来的是嘉靖中期。如果是嘉靖后期,想找一块方便用水,又不大偏僻,风景又好的空地,恐怕不大好找。即便是现在也不是太好找的。
    周梦臣只能在靠近平台的地方,选了一块土地。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首先要靠近万寿宫,方便嘉靖皇帝过来,而嘉靖皇帝是有明的宅男。太远了,嘉靖皇帝估计不高兴了。
    其次就要考虑视线问题。
    天文台最高建立在空旷的地方,最好要在附近的最高峰,而紫禁城的制高点,就是万岁山,也就是景山,也就是崇祯皇帝上吊的煤山。周梦臣倒是想建在万岁山上,但是想想还是放弃了。
    毕竟,万岁山上施工很困难的。而且想要用水,也很不方便。
    所以周梦臣看似选择很多,其实并不是太多。
    就在平台东边临近中海的地方,选定了方位。
    只是周梦臣并不知道,这一片土地在后世有一个名字,叫做中南海,而平台在清代建立一座建筑,叫做紫光阁。他又没有进过中南海,自然不知道自己选得是什么地方了。
    即便如此,周梦臣还更改了方案,多建三层高台,为得就是抬高建筑高度。不为别的,最少要超过紫禁城的其他建筑物,比如说太和殿,太和殿有三十多米,万岁山四十多米。
    虽然周梦臣选址有意避开了这地方,努力与他们拉开空间。但是周梦臣也不能让天体运行仪太低了。
    周梦臣回去之后,重新的修订了图纸,将两层改成了三层。
    第一层就是机械层,容纳大量木制机械的运作,并留出维修的通道。硬生生加了一层房间,或许可以作为工作人员休息空间,当然了也为了支撑起高度。到了第三层,也就是假天仪的空间的时候,相对高度已经到了二十米上下。
    在这个高度上,又与紫禁城,万岁山有一定的距离,基本上不会影响观星了。
    不过,三个大匠已经很了解周梦臣的思路了,所以这种程度的修改,仅仅一上午就搞定了。
    这才正式宣布,可以开工了。
    藤祥一听这个消息,二话不说,就让几个小太监抬起小样。说道:“周大人,跟我进宫吧。”
    周梦臣说道:“我们不是刚刚从宫中出来吗?”
    藤祥说道:“哎呀,我的周大人,陛下已经等了两个月,你开工之前,不先呈样,让陛下先看看?”
    周梦臣说道:“陛下没有说啊?”
    藤祥说道:“你还等陛下说啊?”
    周梦臣一瞬间也觉得自己傻了。其实他很享受专心研究一项事情的时间,甚至有一种让他忘记人间,忘记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毕竟不管是在古代现代,数学是一样的。科学也是一样的。无非是项目不大一样而已。
    一时间没有脱离研究这种纯粹的态度。而今才反应过来。人世间乱七八糟的事情,还真不能不理会。
    万象宫之中。
    嘉靖皇帝低着头,目光落在小样上面,轻轻的踱步,饶有兴趣的绕了一圈。听着里面“哒哒”的声音,随即起身对周梦臣说道:“你确定,这东西可以运转一日,分毫不差吗?”
    周梦臣留了余地,说道:“臣不敢说分毫不差,但是用以对时,却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毕竟单单对于生活来说,这样的时间精度是绝对足够的。
    嘉靖皇帝说道:“你在武昌城中,所造的水钟就是这样吗?”
    周梦臣说道:“臣惭愧,臣造的水钟不可是一个刻漏而已,远远不能比苏魏公。”
    苏颂被追赠魏国公。
    嘉靖皇帝说道:“比起宫中的刻漏如何?”
    周梦臣说道:“臣没有见过宫中的刻漏,但是想来不过是莲花漏的变种,远远比不上苏魏公的杰作。”
    周梦臣对此是非常有发言权的,虽然这些计时原理归根结底,都是按照水流匀速流动而计时的,但是苏颂的处理方式更加高明一些。
    嘉靖说道:“这个小样,就留在这里吧。朕看着舒服。”
    皇帝都这样说了,周梦臣还能说什么的?反正这小样不过是一个衍生品而已,原本就不重要。周梦臣说道:“陛下,这个小样有一处问题,就是水量太少,一天要加水数次。”
    黄锦说道:“你再造一个便是了,何须多言?”
    周梦臣听了之后,看了嘉靖一眼,见嘉靖默认,立即说道:“臣明白。”
    黄锦见嘉靖还是饶有兴趣的看着小样,说道:“你下忙吧。”
    周梦臣说道:“是。”随即缓缓的退了出去。
    出宫之后,他想起黄锦刚刚交代的事情。心中暗道:“皇帝要的小样之中的计时装置,回去之后,让他们单独打造一个就行了。”周梦臣并不担心,反正原理吃透了,再造什么都没有问题。
    只是想起计时装置,让周梦臣忍不住想起钟表。
    他心中暗道:“单摆原理加擒纵器,与摆钟之间,似乎差了一张窗户纸,但是这个窗户纸该怎么捅破啊?哎,导师说的没错,我的确不太适合搞科研。”
    这是他最大的金手指,他知道一样东西能够做成,然后再去反推原本的设计,或者说就是中国科技人员的传统技艺,逆向工程。只是周梦臣还没有学会看一眼就怀孕的神通。
    而且他生活的时代,摆钟已经只有博物馆才能看到了。他也没有亲手拆解过。搞清楚原理了,对很多技术细节,还是云里雾里。
    当然了,他有不信心研究明白。但是这需要时间。
    而今周梦臣将这个事情先放一放,先忙于施工。
    在周梦臣走后,嘉靖忽然对黄锦说道:“搭把手。”随即君臣一起动手,将小样外面挡板拆开了好几块,能看见里面的复杂的结构,只看得嘉靖有些头晕,里面复杂的齿轮结构,还有传动杆等等。对于不理解的人来说,甚至是神奇之极。
    嘉靖说道:“黄大伴,你觉得,这东西如何?”
    黄锦说道:“神机莫测,实在是神机莫测。”
    嘉靖说道:“的确是神机莫测。”
    一时间嘉靖皇帝对周梦臣所造的东西,更有兴趣。而且对周梦臣这个人也更感兴趣了。嘉靖暗道:“物是神机莫测,人有当是如何?莫非他真能解天道而应人道,助我长生之路吗?”
    如果之前,嘉靖皇帝对周梦臣所言的东西,并不觉得有多可信,此刻却有一点点相信了。


第四十六章 施工
    其实,到了这个地步。周梦臣的工作就已经很少了。
    毕竟,真正木制建筑的施工,周梦臣是七窍通了六窍,一窍不通。剩下的就有雷大匠他们来完成吧。只是周梦臣作为总负责人,也不能不在现场。原因无他。就是工匠们地位太低了。
    而施工的地方又不是别的地方,是皇宫大内之中。
    随便一个小太监都敢指使工匠。没有一个背景的镇场子,很多事情都做不下去的。
    不知不觉之间,周梦臣自己都不大明白的情况下,他就已经完成了“陛下眼中的红人”的成就。寻常太监不敢得罪他。他俨然成为那个有背景,能镇场子的人。
    另外,周梦臣也对这个时代的施工,很感兴趣。
    而且参与进去一些施工设施的改进之中,也让施工进度加快一点。
    就整个施工来说,分为三部分。
    一部分是地基与高台。
    这个没有什么可说的,夯土建筑,用得就是笨功夫,藤祥直接从京营拉来几个哨的人马。却见这些大明精锐京营,所谓的野战部队,一个个熟练的开始夯土,就是一个树墩上面系着三根绳子,一人拿着一根绳子,用力砸在地面之上,然后夯平,然一层砂石,一层黄土,再加上三合土等,一层层的将地面垫高,然后在最上面铺上青石板便是了。
    这个工作是最好时间的。却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可说的。
    只是让周梦臣感兴趣的却是这些京营兵,细细问问才知道了。
    京营士卒参与大工建设,是从成祖年间都留下的传统,但是在明前期,这种建设营造,更多是在于军事设施,城池,营地,屯田等等。当然了还有北京城的营造。之后国家的大工程少了,但是私人役使京营士卒的就越发多了。
    特别是弘治年间,役使京营到达了一个高峰,什么修建寺院,修建府邸,等等,一律役使京营。
    以至于正德上台之后,不等除孝,就立即发布禁止役使京营将士的命令。
    而到了嘉靖年间,又放宽了许多。不过私人役使京营将士的少。但是国家役使的多了。
    前文说过,嘉靖年间就是北京的一个建设期,嘉靖更改礼法,很多建筑都要改,比如之前的日月坛,天地坛,就要分城,日坛,月坛,天坛,地坛。这都是不小的工程。
    至于宫中的工程就更多了。
    别的不说,就说嘉靖皇帝而今住的万寿宫,就是新建的。
    周梦臣心中一阵激愤,忽然想起为什么刘天和会在整顿京营任上告老了。这样的军队能打仗吗?那么这样的军队能整顿?皇帝本身就没有将京营当军队,一定要当建筑队,那有什么好说的?
    不过,周梦臣内心之中虽然激愤,但是不得不承认。
    这些京营士卒都是营造的老手,打仗能力如何,周梦臣不知道,但是当建筑小工的能力却是一等一的。
    这种能力在高台修建好之后,就完全的展示出来的。
    建造高台,这个苦功夫,笨功夫,显示不出技术含量来。
    但是在高台建造好之后,就要修建主体建筑了。这一下子就显示出能耐了。
    在修建高台的这一段时间之内,几位大匠也没有闲着,早已按照图纸在外面打造各种零件了,等高台一造好,立即派人将大大小小的零件一个个抬了进来。然后的工作,在周梦臣看来就好像杂技。
    三天。
    仅仅是三天的功夫,一个跟打造好的木头,就一块与一块的拼接到一起了。随即一座十几米高的建筑,一点点的完成了。
    在周梦臣看来,就好像是一出交响乐一般。
    雷大匠等三人,就是指挥,而这些京营将士就好像是一个个乐手。
    他们想见底层的机械结构搭建的七七八八的,然在外围竖起大木,作为柱子。几根柱子立起来之后,随即有上了梁,第一层就建来了,如此类推,第二层第三层,全部搭建好了。
    因为空间有限,这个时候不可能与夯土的时候一样,用人上。反而限制了人手,只能有百余人而已。但是这百余人在各种滑轮的帮助之下,真是轻轻松松的将整个主题结构给搞定了。
    几乎是转眼之间,中海之侧,就新耸立了天体运行仪。
    不过,事情到了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