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崛起1639-第1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洪承畴道:“流贼踏冰渡河,未遇阻拦,足见山西空虚,流贼过河后,一路高歌,山西人心瓦解,所以臣估计三月中旬,贼可至北京。”
  多尔衮不放心的追问:“李自成到北京的人马到底会有多少?”
  洪承畴斩钉截铁道:“不会超过二十万,甚至十万左右亦有可能。”
  济尔哈朗从旁道:“南边的事你最清楚,要是你把流贼到北京的兵力估少了,我们会吃大亏!”
  “请容臣为郑亲王分析!”
  洪承畴向济尔哈朗拱手道:“假若流贼以三十万渡河入晋,实际可战之兵不会超过二十五万,入晋以后,重要城池如平阳为晋中重镇,绾毂南北,上党背靠太行,东连河内,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必须把守。
  太原则为三晋省会,又是晋王封地,乡宦大户,到处皆是,流贼攻占太原不难,难在治理,故亦必须留大将与重兵驻守。
  而太原至北京,通常应东出固关,沿真定大道北上入畿辅,全程一千二百里,他岂敢不留兵驻守?
  故臣以为,李贼到达北京城下的兵力,最多十来万,甚至不足十万,只是李贼的进兵路线尚难确定,唯有太原消息传来,方可再议。”
  济尔哈朗不解道:“从太原犯北京,出固关,破真定往北,路途最近也最顺,流贼不走此路,还能走别处?”
  洪承畴道:“明朝在大同、宁武、宣府等处有重兵把守,是为九边重镇,如放任不管,九边可趁虚直捣太原,断绝李贼回关中之路,故李贼未必会东出固关,进攻真定,而是有可能从太原北犯,破忻州,出雁门,攻占大同,再分一军从忻州趋宁武。
  大同宁武如被攻陷,太原与三晋再无后顾之忧,倘若李贼破太原后仍有二十万,他会自率十万东出固关,经真定进犯北京,倘若他亲率大军自太原北出忻州,攻占大同宁武,不敢自太原分兵,即证明他的人马不多。”


第二七九章 两封信函

  “好!”
  多尔衮叫了声好,问道:“李贼破了大同宁武,难道不能回师太原,出固关走真定北犯么?”
  洪承畴摇摇头道:“不会,既绕道,又费时日。”
  多尔衮又问道:“李贼从大同进犯北京,需绕出塞外,岂不是路程更远?”
  洪畴承沉吟道:“其实也远不了多少,自太原向北,走忻州、出雁门,到大同,大约七百里路,自大同走塞外入居庸关到北京,有九百里路,而从大同经宣府到居庸关,并无险阻,也无重兵阻拦,可以骑兵长驱而进。”
  济尔哈朗问道:“八达岭与居庸关号称天险,明军岂能由闯贼长趋直入?”
  洪承畴道:“此一时,彼一时也,明朝亡在旦夕,变局事出非常,人心已离散,有险而不能固守,依臣愚见,倘若逆贼走塞外东来,在此非常时期,明朝上下解体,士无斗志,居庸关或不战而降。”
  济尔哈朗赞道:“洪承畴,你说得好,不怪先皇帝对你看重,说你是我大清进入中原最好的带路人!”
  范文程也酸溜溜道:“不日我大清兵进中原,占领北京,扫除流贼,洪学士得展经略,建立大功,名垂青史,定不负先帝知遇之恩。”
  洪承畴突然想到了崇祯!
  自杨嗣昌沙市自尽之后,崇祯身边再无能臣,陈新甲尚算勤于治事,可惜被崇祯杀了,从此无人为崇祯卖命,勋臣皆纨袴之辈,大僚多昏庸之徒,纵有两三骨鲠老臣,也苦于门户纷争。
  主上多疑,眼见国势有累卵之急,却不能有所作为,想到这,洪承畴暗叹一声:呜呼苍天!奈何奈何!
  “洪学士?”
  范文程留意到洪承畴的异样,眼珠一转,就大概猜出了些缘由,于是轻唤一声。
  果然,多尔衮与济尔哈朗都看出端倪了,多尔衮没说什么,他打算罢黜范文程,重用洪承畴,济尔哈朗却是道:“洪学士,流贼将要攻破北京,你是怎样想法?”
  洪承畴迅速回答:“自古国家兴亡,既关人事,也在天数,臣松山被俘,来到盛京,幸蒙先皇帝待以殊恩,使罪臣顽石感化,投降圣朝,明清兴亡之理洞悉于胸,今见流贼倾巢东犯,北京必将陷落,虽有故国将亡之悲,也是人之常情。臣心里明白,流贼决不能夺取天下,不过是天使流贼为我大清平定中原扫除道路耳。”
  济尔哈朗含笑点头,语气温和道:“刚才你忽然抬起头来,本王见你面带愁容,还以为心念故君,所以才问你对流贼将要攻破北京有何想法,既然你明白我大清应运龙兴,南朝历数已尽,必将亡国,就不负先皇帝待你的厚恩了,我八旗兵不日南下,剿灭流贼,勘定中原,正是你建功立业的时候。”
  “臣定当鞠躬尽瘁,以效犬马之劳。”
  洪承畴郑重施礼。
  多尔衮补充道:“一俟流贼攻破北京,明朝灭亡,崇祯与皇后不能逃走,身殉社稷,你一时难免伤心,也可理解,只要你肯帮助大清平定中原,就是大清的功臣。”
  洪承畴毫不犹豫道:“目前流贼已经入晋,大约三月间到北京城下,破北京并不困难,李贼也并非表面上那般强大,老八队自居正统,颐指气使,一旦受挫,贼军必生内乱,故绝非我大清对手,但两位王爷不可高枕无忧,信贼行踪尚难以测度,此人练兵也颇有玄妙,能令士卒效死,还须小心为上。”
  在满洲人心目中,李信是生平最恨,恨不能寝其皮,食其肉,是李信打破了清军不败的神话,也因李信,满人与蒙古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明明额哲和几个土王投奔了李信,但清庭从满蒙一家的大局出发,并不敢对察哈尔诸部与外蒙有所动作,甚至还更加恩宠,从表面上看,满蒙关系更加的美满了,可暗地里呢?
  蒙古人好歹纵横过欧亚大陆,是见过世面的,哪怕衰落了,就真的甘心屈从于从山沟嘎拉里跑出来的女真人?好比地主家的公子,纵然沦落街头,也看不起扛着金扁担的泥腿子。
  至少我家祖上阔过。
  满洲人对此心知肚明,而且蒙古人的基数要比满洲人大,弓马骑射也要强于满洲人,所以在武力威慑的同时,处处强调满蒙一家,并且不遗余力的与蒙古联姻,就是为了把蒙古牢牢的控制在手。
  但是再怎么联姻,前提离不开一个武字,满洲控制蒙古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不败战绩,如今清军在李信手里吃了败仗,虽然对满洲来说,只损失了三十个牛录,不算太大,可是影响极其深远,因为不败金身被破。
  而蒙古人是因内部倾轧,力量消耗太大,才被满洲趁虚而入,并不是真的服了满洲,所以难保蒙古人不起别样心思。
  毕竟蒙古人臣服于大明的时候,更加自由一些,大明对蒙古只是名义上的羁縻,没有任何实际的约束力,蒙古遇了天灾嗷嗷叫,大明就会之与款议,奉上钱粮,很多蒙古人还念着大明的好。
  尤其是林丹汗的名头在察哈尔仍具备一定的号召力,林丹汗之子额哲却在李信手上,这让满洲贵族如梗在喉,深感不安。
  殿内有了刹那的沉默。
  不片刻,济尔哈朗轻笑一声:“听闻此人在南京留连于美人当中,并开始建造舰船,难道是无心北上,打算据江南重演南北朝之事?”
  洪承畴拱了拱手:“郑王爷别忘了,运河可直通北京,当初李信便是水陆并进,利用临清运河、黄河与马浃的三角地形,预先设伏,再以水师断归路,才使得图大人弹尽粮绝,全军覆没啊!”
  “这……”
  济尔哈朗现出了慎重之色,看向了多尔衮。
  范文程抢先道:“睿王爷,洪学士言之有理,一旦信贼北上,将与闯贼与我大清呈鼎足之势,局面难以恻度,文程以为,可坐山观虎斗,我大清坐收渔翁之利。”
  “哦?”
  多尔衮现出了意动之色,看过去。
  范文程道:“可写封书子给李自成,就是两国正常交往的国书,不必允诺什么,正常来往,麻痹其心,再给李信修书一封,稍后再发,表示愿弃前嫌,相约出兵共救明朝,想那李信并未僭号,或许对崇祯还是有些顾忌的。”
  洪承畴问道:“写信是可以,给李自成以谁的名义写?给李信又是谁的名义?就用两位辅政王爷的名义么?”
  济尔哈朗手指略一哆嗦,他害怕日后朝局有变,被追究伙同多尔衮与流贼暗通声气,不由暗赞一声:问得好,是要请示清楚!
  多尔衮不置可否,向范文程问道:“从前太宗爷主持朝政,有事就问范章京,听范章京一言而定,范学士,你说,我大清国应该由谁具名为妥?”
  范文程答说:“此事在我国并无先例,臣亦赞成洪学士之言,用两位辅政王爷的名义。”
  多尔衮又向济尔哈朗问道:“郑亲王,你的意思呢?”
  济尔哈朗道:“我朝已有定制,虽设两位辅政,但朝政以睿亲王为主,睿亲王无摄政之名,却有摄政之实,这两封给李自成和李信的书信十分重要,应该用睿亲王的名义发出。”
  ‘猾头!’
  多尔衮暗骂了句,便道:“李自成已经占有数省土地,在西安僭伪号,非一般土贼流寇可比,为使他重视,对前去下书的使者以礼相待,以便查看李自成的实际兵力,也弄清楚对我国有何看法,这封书信必须堂堂正正,用我国皇帝的名义致书于他,不可用辅政亲王的名义,是我大清国皇帝致书大顺国王!
  至于李信,尚未僭号,就由本王与郑亲王共同致书于他!”
  洪承畴点点头道:“睿王爷所言甚是妥当,但我大清还须及早准备,以免变故到来,错失良机。”
  多尔衮道:“本王已筹备多日,不久将发兵南下!”


第二八零章 收服二老

  三月上旬,不出洪承畴意料,居庸关开城出降,顺军不费一矢,顺利夺取关城,全军下下,洋溢着一派乐观的气氛,认为北京城指日可破,然后传檄江南,封李信为吴王,封孙传庭为越王,料此二人在滚滚大势前,当做出最优选择,千秋大业从此定矣。
  刘宗敏只留下两千人,驻守居庸关和八达岭,七万多大军继续前进,如潮水般向北京涌去,李自成与丞相府、军师府、六政府等中央各衙门没和大军一起赶路,于昌平休整,在此期间,讨论了入驻北京事宜,甚至李自成还问到了他应该在哪个宫殿住。
  礼政府尚书巩焴道:“陛下应运龙兴,吊民伐罪,天与人归,成此鸿业,德比尧舜,功迈汤武,攻克北京,诚如军师所料,只是指顾间事,臣以为,陛下进城之后,当入居乾清宫,名正言顺,不必更择别处。”
  顾君恩则道:“崇祯虽亡国之君,然与历代亡国之君不同,崇祯性情刚烈,人所尽知,城破之时,必不肯投降,也不愿被俘受辱,必自尽于乾清宫中,或自缢,或服毒,或自焚,甚至会将后妃都召到乾清宫,死于大火,轰轰烈烈殉国,所以臣请陛下考虑另一座宫殿为驻跸之处,方免临时忙乱。”
  宋献策表示,须由望气和卜卦决定,趋吉避凶。
  满朝文武,都在为李自成应居住哪个宫殿争执不停,而此时,李信已经在济南趵突泉了,由张鼐慧梅陪着,柳如是担当记录,接见李仙风与高名衡。
  这两人,果然是被陈永福从家里绑过来的。
  见着李信,均是冷哼一声,颇为不满。
  这是个礼闲下士的样子么?
  李信冷眼一扫,问道:“李闯破了居庸关,局势已万分紧急,午后我将率师北上,临行之前,我想听一听两位的心意。”
  “这……”
  李仙风与高名衡相视一眼,不知从何说起。
  李信又道:“把两位以如此方式请来,着实是不敬,但是大明将亡,我必须抢时间,若能早到北京,说不定还能救崇祯一命,两位到底愿不愿降我,给个准信!”
  李仙风道:“李公子既愿从闯贼手中救皇上性命,不知可愿保大明江山?”
  “不保!”
  李信直言。
  二人没想到李信如此直接,均是呆愣着。
  “哼!”
  慧梅哼了声:“李公子若是为大明江山,又何至于辛劳至此,再退一步说,就算把江山交还给崇祯,崇祯能容李公子活命么?李仙风,李公子救你两次,你却要害李公子性命,你的书都读哪儿去了?你居心何在?”
  李信丢了个赞许的眼神给慧梅,不愧是健妇营的两大首领之一,果然非同凡响啊!
  张鼐也一副与有荣焉的模样。
  陈永福跟着道:“两位大人,卑职是个武夫,讲道理,定然说不过两位,但有肺腑之言,不得不说,李抚台在陕西,励兵秣马,备战年余,依潼关坚城,却半日被破,这说明什么?
  大明朝已人心涣散,纵是太祖重生,亦回天无力啊,再看这天下,处处残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