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通过第一关考验的学子们交头接耳,在他们眼里,李恪光是举石这一项,就已经不可能完成了,更别说拉弓了。
此时,校场中央。
李恪没有向之前的学子哪有,双手抱住石盘两侧,而是。。。。。。。
直接伸出一只右手,手掌拖住石盘底部。
接着。
右手发力。
石盘就像是一张烙饼似的,轻松被李恪托起,然后,举过头顶。
静!
校场周围出奇的静。
针落可闻。
看到这一幕,所有人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
一个八岁的孩童,仅仅用一只手,就轻松举起一个几百斤的石盘。
第3章 八岁孩童震惊长安
众多武举学子还处在震惊当中的时候。
李恪从架子上取下一张大弓。
由于只有八岁,身材过于弱小,大弓在他面前,犹如庞然大物,就像一个成年人,手持四五米长的长矛一样。
而且,想要拉动弓,不仅需要强大的臂力和巧劲,更需要双臂足够伸展才能拉动硬弓。
“力气大又如何?那张弓那么大,我看他如何能拉动。”
“没错,在下和这位兄台的想法一样。”
“拉弓对体型要求也很重要,他一个小孩子,手臂那么短,拉动硬弓,简直痴人说梦。”
通过第一关的武将学子们注视着场上的李恪,所有人都断定,李恪完成不了拉硬弓的测试。
毕竟他只有八岁,身体都还没发育完全,怎么可能拉得动这么大一张硬弓呢?
就在众人笃定之际。
李恪右脚搭在弓柄上,双手抓住弓弦,左脚作为唯一的支撑点,手脚同时发力。
嗡——
弓柄渐渐弯曲,弓弦紧绷。
一张大弓被李恪利用手脚发力,轻松拉动开来。
这一举动,让全场武举学子惊掉了下巴。
就连考官也对李恪刮目相看。
一个八岁孩童,不仅力气惊人,就连智慧也远超常人。
这样的办法谁能想得到?
李恪的表现,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一百零八号学子通过测试。”
“晋级下一关。”
考官向全场大声宣布,同时,执笔在李恪的学号上画了一个圈,代表着通过。
第一天武举考试结束。
通过的武举学子可以在第二天进入朱雀门内继续考试。
而那些没通过第一关的。
运气好的,可以准备第二年参加。
运气不好的,一辈子也无法再参加武举考试。
。。。。。。。。。。
皇宫。
尚书房。
身着金色龙袍的李世民正低头批阅奏折。
这时,贴身太监王海走了进来,弯着腰说道:“陛下,卢国公,卫国公求见。”
李世民头也不抬道:“让他们进来吧。”
“是。”
王海恭恭敬敬的退了出去。
没一会儿。
两个身着官服的男子走了进来。
一个留着络腮胡,体型壮硕,好似屠夫,一个面相白净,高高瘦瘦,好似书生。
前者便是卢国公程咬金。
后者便是卫国公李靖。
二人皆是凌烟阁功臣,跟随李世民出生入死,在朝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末将程咬金,参见陛下。”
“末将李靖,参见陛下。”
程咬金和李靖朝着李世民拱手行礼。
“二位爱卿免礼。”
李世民缓缓抬起头来,问道:“今天的武举,考试结果如何了?”
“回禀陛下。”
“此次武举共一百八十六名学子参加。
“南方学子共五六十名,北方学子一百三十名。”
“通过第一关的南方学子有二十名,北方学子有七十二名,共计九十二名学子通过第一关。”
面对李世民的询问,程咬金如实告知。
作为此次武举的主考官之一。
他会在第三关,亲自到场,而第一关和第二关,则由下面的考官负责。
“第一关就刷掉了近一半人?”
李世民皱眉,历年来,科举和武举,都是朝廷十分重视的考试。
科举,主要选拔人才,为江山社稷,黎民百姓谋福祉。
武举,主要选拔武艺高强者,为国戍边,镇守一方,抵御外敌侵犯。
可以说,这两项考试,是为大唐储备人才。
只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涌入朝廷。
国家方能强大。
可是,刚才听程咬金汇报了第一关晋级人数。
李世民心里有了忧虑。
仅仅第一关。
就刷下去半数学子。
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兆头。
就在李世民忧心忡忡之际。
卫国公李靖站了出来,拱手说道:“陛下,这次考试,在众多学子里,出现了一个八岁孩童。”
“什么?八岁孩子参加武举?”
还在沉思的李世民猛然抬起头,瞪大了双眼,表情无比的惊愕。
八岁、
这般年纪。
都还没断奶呢。
参加武举,简直就是胡闹。
“谁让他参加的?”
李世民觉得过于荒唐,目光看着程咬金和李靖,质问道。
“禀陛下。”
“大唐律令中,并没有年龄规定,所以。。。。。。”
李靖一脸尴尬。
李世民沉着脸道:“所以这个八岁孩童参加了武举?是吗?”
程咬金和李靖相视一眼,最后点了点头。
“结果呢?”
李世民问道,他已经预感到,这个八岁孩童可能凶多吉少了。
“这个八岁孩童通过了第一关。”
听到这个消息,李世民惊的直接从龙椅上站了起来。
光是第一关。
就刷掉了一半武举学子。
而一个八岁孩童却从中晋级了。
这。。。。。。
李世民瞪大了双眼,无法消化这个事实。
过了好一会儿。
他才开口问道:“这个孩童姓氏名谁?”
面对李世民的追问,李靖提醒道:“陛下,难道您忘了,参加武举的学子,姓名都会封存,只留下学号,只有高中状元者,才会有姓名。”
经李靖这么一提醒。
李世民这才想起,自己为了杜绝有人在科举和武举里徇私舞弊。
特意颁布了许多政策。
其中,封存学子名字,只留学号,正是政策之一。
“那这个孩童的学号是多少?”
李世民问道。
李靖道:“一百零八号。”
一百零八号。
李世民暗暗记下了这个学号。
同一天。
八岁孩童通过武举第一关的消息。
瞬间传遍了整个长安城。
一时间。
全城热议。
下到街边小贩,酒肆中的评书人。
上到朝廷官员,富家子弟,见面无一不是在讨论着八岁孩童通过武举第一关的事情。
所有人对此事感到惊讶的同时。
也觉得不可思议。
八岁,一个在所有人眼中,只会哭闹,懵懂的年纪,居然参加武举,还通过了第一关。
放眼古今。
这也是头一遭。
第4章 暴打李祐
皇宫内廷。
兴庆宫。
后院。
一道瘦小的身影正在习练拳法。
他正是所有人议论的那名通过武举第一关考核的人——李恪!
“还有两关。”
李恪对于接下来两天的考核,充满期待。
“殿下。”
这时,一名宫女走进后院。
“讲。”
李恪停下动作,看向那名宫女。
眼前这名宫女。
是李恪的贴身宫女,名叫锦秀。
锦绣抬头看了一眼李恪,说道:“殿下,杨妃娘娘来了,正在客厅等您。”
杨妃,李恪的生母,前朝公主。
别看身份显赫,其实杨妃并不受宠。
一是忌惮杨妃前朝公主的身份。
二是后宫争斗,因为杨妃的身份,她几乎成了所有妃子的眼中钉。
自从诞下李恪后。
李世民也鲜少去看望她。
久而久之,杨妃间接性的被打入冷宫。
“你先下去吧,我这就去。”
李恪从旁边取来一条毛巾,擦了擦脸上的汗,然后动身朝着宫殿大厅走去。
大厅。
一位衣着华丽贵妇坐在椅子上。
贵妇眉宇之间,隐隐透着挥散不去的忧愁。
贵妇便是杨妃。
李恪生母。
“母后,您怎么来了。”
李恪走到杨妃跟前,向她行了嵇首之礼。
“这里没有外人,快快起来。”
杨妃从椅子上站起身来,将李恪扶起,捧着他俊朗还带着几分幼稚的面庞,说道:“母后想你了,所以特意过来看看你,恪儿,你瘦了。”
望着杨妃心疼的样子,李恪一时间也不知道说什么。
毕竟可怜天下父母心。
虽然他不是原来的正主。
但是,他也能感觉到杨妃浓浓的母爱。
李恪咧嘴一笑,安慰道:“我好着呢,母后不用担心。”
“真是苦了你了。”
杨妃长叹了一声,她的身份,注定这辈子都不会再得到李世民的宠爱。
同时还连累了李恪。
在诸多皇子里,李恪也是最不受李世民注意的那一个。
李恪能感觉到杨妃落寞的心情,笑着说道:“母后,儿臣一点都不苦。”
“好一出母子情深呐。”
这时,一道戏虐声从殿外响起。
下一刻。
一个与他年纪相仿的孩童带着两名太监走了进来。
孩童衣着光鲜,头戴金冠,脸上挂着讥讽的笑容。
孩童名叫李祐。
李世民的第五子,母亲是阴妃,祖上乃阴寿一脉,为隋之上国柱。
按照血脉算起来。
李祐不仅是他的弟弟,同时,对方还算的上是自己的娘家人。
“你来做什么!!”
李恪对李祐没有任何好感。
在原主人的记忆里,这位与他有着莫大渊源,算得上半个娘家人的李祐,平时没少刁难他。
所以,在看到李祐带着两个太监来到兴庆宫的时候。
李恪并没有给他好脸色。
“三哥,你干嘛绷着张脸呢?”
李祐戏虐道:“我只是恰好路过,看到三哥你与杨妃娘娘母子情深,一时大受感动,所以便走进来看看。”
面对李祐明赞实讽的话。
李恪没有回应。
生在帝王家,就是这么残酷。
普通百姓家,这个年龄段,都是兄弟和睦。
但帝王家不行。
从每个皇子记事起,就代表着抛弃童真。
毕竟,宫廷除了后宫争斗之外,皇子之间的争斗同样激烈。
过于天真,距离死亡也就越近。
“三哥,怎么不说话了呢?”
李祐脸上的笑容越发放肆,最后面色一沉,说道:“瞧瞧你那缩头乌龟的样子,也只能龟缩在这里,养个狗崽子一样,躲在母亲怀里!”
话音刚落。
李祐身边两个太监也大声笑了起来。
“限你三个呼吸,滚出这里。”
李恪表情冷漠,极力的克制自己暴怒的情绪,他不想在关键时刻生事。
“我就不滚,怎么了。”
李祐非但没有离去,反而变本加厉,嘲讽道:“看到杨妃在场,我叫你一声三哥,不然,你连屁都。。。。。。。”
话还没说完。
只见李恪一个箭步冲了过去。
一拳轰出。
砸在李祐的肚子上。
李祐整个人被李恪一拳轰飞出去,最后重重的砸在地上。
“殿下。”
两个随身太监见状,大惊失色,接着,连忙跑到李祐面前,将他扶了起来。
李祐捂着肚子,只觉得腹部火辣辣的疼,表情愤怒的看着李恪。
怒斥道:“李恪,你好大的胆子!!!”
李恪冷漠道:“我说了,三个呼吸的时间,滚出去,不然后果自负!”
他虽然在诸多皇子里不受李世民关注。
但也没有沦落到人人可欺的地步。
李祐看到李恪的表情,心中顿时一惊,这还是他以前欺负的那个李恪吗?
怎么今天变的如此凶狠?
而且,刚才那一拳的力道,丝毫不亚于成年人的一拳。
“你给我等着!”
李祐不是傻子,知道今天捞不到好处,带着两个太监灰溜溜的离开了。
杨妃见李祐带着两个太监愤然离去。
走到李恪身边,眼含泪花,道:“恪儿,都怪母后没用,害得你被人欺负都不敢站出来帮你。”
“母后,您别多想了。”
“你看我这不是好好的吗?”
“再说了,什么叫别人欺负我,明明是我欺负他好吗?”
李恪柔声安慰道。
其实也不怪杨妃软弱,毕竟她本身就被后宫妃嫔视为眼中钉。
而且,李世民又不宠她。
俗话说,没钱说话不硬气。
同样的,在后宫,被孤立,不受宠,就连太监看到,也会对你冷嘲热讽。
李恪明白这一层道理。
所以,在他心里,并没有怪母亲杨妃没有帮忙说话。
反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