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借问吹箫-第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咳嗽?那还好问问题。徐茂公寻思:“冬天就作的咳嗽,是肺虚吧?”是支气管还是单纯的慢性咳嗽?

    孙思邈说道:“她是外邪袭肺,肺气不能宣所致。”

    徐茂公点点头,心里却觉得可惜,如果安允笙在就好了,这些纯中医理论,自己可是一知半解。

    “这就是孙真人为我老伴开的方子。”孙老汉献宝似的捧来药方给徐茂公看。

    徐茂公只好硬着头皮接过,看了几眼,总算松口气,方子里的东西他还好全认识,“蜂蜜润肺止咳,杏仁苦温宣肺平喘,核桃润肺兼补肾,师兄这方子不错。”还好自己对食疗还有点知识,不然今天可要露怯了。

    “百部也润肺止咳,白及敛肺生肌,病人她每逢寒冷季节病,夜间尤甚,用此方治疗两个月后,至今没有复。”孙思邈补充说道,他见徐茂公熟知医理,顿生知己之感,可没注意被徐茂公忽略的百部和白及才是正宗药材。

    “白及,百部都是寻常草药,杏树,核桃树村里就种着,蜂蜜,孙真人也过我们怎么从山里取野蜂蜜,所以这方子很便宜,村里人都吃得起,大伙儿知道我老伴病好了,都过来讨方子呢。”孙老汉笑容满面。

    孙思邈和徐茂公却同时一怔,

    “你把方子给村里人了?”孙思邈急问。

    “咳嗽也分不同种类,怎么能用同一个方子?”徐茂公说得更直接。

    “那怎么办?”孙老汉慌了,他不会闯祸了吧?

    “这样吧。”孙思邈寻思,“你把村里人找来,我给他们重新诊断。

    ”他看看徐茂公,征求他的意见。

    “我给师兄打下手。”徐茂公笑笑,看孙老汉犹自惶惶,出言安慰道,“别担心,这冬天咳嗽加重的,多半都是寒症,我师兄这方子又很温和,伤不了人的。”

    孙老汉这才释然。
………………………………

第一百一十三章 偏方换医术

    孙老汉出去找村里的人,他老伴在灶间忙活,孙思公道:“将军也精通医术?”原先在并州军营,他还以为是其手下将功劳都推给上司,现在想想,可能军营中治疗天花的举措真是徐茂公的功绩。

    “略知一二是真的,精确可谈不上。”徐茂公绝不是谦虚,术业有专攻,让他在药王面前卖弄医术,和鲁班门前弄大斧有什么区别?

    “可贫道看将军对天花的预防和刚才说咳嗽也有分别,这点就不是一般人能知道的。”孙思邈说道。

    能得到药王的亲口称赞,徐茂公很高兴,不过,“真人还是称在下允辰吧,这将军两字还是别提了,免得隔墙有耳。如果真人嫌在下年轻,做真人的师弟不太像,那么做真人的徒弟也行。”能拜药王为师,徐茂公可是心甘情愿的。

    经过这一路同行,看孙思邈对药理的精通,徐茂公确定这个孙思邈正是药王本人,所以现在徐茂公好奇的就是孙思邈的真实年龄了,历书中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孙思邈生于公元5411年,另一种说孙思邈生于公元5811年,到底是哪种呢?

    “那就恕贫道高攀了,安师弟。”虽说两人师兄弟相称,孙思邈还是头回正式喊他师弟。

    “孙师兄,高攀的应是小道。”徐茂公回礼。他个人还是认为孙思邈是公元5811生的,要说眼前这个看上去不到四十岁的人今年已经八十多岁了,他说什么也不信。

    道门有三不问,一不问寿,二不言俗事,三不拉家常籍贯。徐茂公好歹扮过几次道士,对这点还是清楚的,所以对孙思邈,他只能压下好奇心,请教医术。

    孙老汉已经把向他讨方子的人都叫来了,而闻知医术精湛地孙真人来了,有别的病症和看热闹地也来了不少,一时把孙家不大的屋内挤得水泄不通。

    徐茂公所谓的打下手不过是在一旁帮孙思邈研磨,后来看人实在太多,就由孙思邈口述,徐茂公代笔,来加快诊疗的速度。(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c 无弹窗广告)

    “这孩子只是急性咳嗽。不需要用原先那方子。”孙思邈对一个抱着个五。六岁大地男孩地妇人说道。这妇人因为儿子前几天咳嗽。正用孙老汉老伴地药方试试。

    “可是原来地好喝。我不吃苦药。”蜂蜜。核桃可都是好东西。小男孩也有自己地算盘。

    “这药也不苦。”孙思邈笑吟吟哄他。“梨子你喜不喜欢吃?”

    小男孩点点头。

    “桑白皮。川贝母。加些冰糖。与梨子同煎。食梨饮药汁。

    ”孙思邈开出方子。

    徐茂公用笔写下,交给那个妇女,不过,既然药方里有梨子,说明孩子是肺热咳嗽,那和孙老汉老伴的病症正好相反,幸亏她还没给孩子用太多次,但这大冬天,孩子怎么会肺热?

    “冬天天气好的时候,也要让孩子到外面活动活动,室内也要多通风。”孙思邈的话解开徐茂公地疑惑。

    “孙真人,我除了头疼,和孙家媳妇的症状都一样,怎么她吃这药管用,我吃就不行。”一个年纪和孙老汉的老伴相仿的老妇一坐下就诉求道。

    孙思邈先诊脉,再解释:“你这是风寒感冒引起的头痛和咳嗽,自然不一样。”然后他说出药方,“生姜,青皮大蒜,切片,加入红糖,放进小锅内,两碗水煎成一碗水,睡前一次服下,连服三至六次。”

    这个村子看起来并不富裕,徐茂公现孙思邈很能照顾病人的经济状况,开地普通好找的药材。

    病人陆陆续续,天色黑了下来,孙老汉向众人拱手说道:“天色不早了,大伙儿明日再来吧,孙真人和安真人都赶了一天地路,让他们早点歇息吧。”

    ……

    这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第二天凌晨,徐茂公是被外面呼啸的北风惊醒地,暴风雪提前来了。

    待早晨推开门,门外是白茫茫的一片,天上还继续飘落鹅毛大雪。

    “这雪什么时候才能停?”徐茂公心里着急。不过昨天幸亏听孙思邈地话,没有坚持赶路,不然他们现在就被困在山里了,这个天气,可是很危险的。

    “这里下这么大的雪是常事,什么时候停就不好说了。”孙老汉边生火边接口道。

    徐茂公和孙思邈互看一眼,都面有忧色。

    围炉赏雪,再顺便在炉子上搭块铁板烤花生吃,倒也是一件美事,可惜这不是在并州徐家,徐茂公现在哪有这份闲情逸致。

    “小心,花生要糊了。”看徐茂公心不在焉,孙思邈用筷子夹起烤好的花生,递给徐茂公,“上天降雪,自有他的用意,安师弟何不顺乎自然。”

    徐茂公笑笑,“我也相信上天有好生之德,不会不菅并

    。”不然他还能怎样?

    “是啊,上天有好生之德。”孙思邈也诚心祈求。

    “二位真人别客气,这是今年新产的花生,这家里还有很多,吃完了我再拿。”孙老汉过来添火,看二人都没动花生,开口劝道。

    当着孙老汉面前,二人自然不好再说并州的事,主人的心意更不好拒绝,孙思邈拨了一颗花生,说道:“这花生也是能滋身益寿的,所以也被叫作‘长生果’。”

    徐茂公点头,附和道:“我也曾听民谚说过:常吃花生能养生,吃了花生不想荤。”

    见客人满意,孙老汉又笑呵呵忙别的去了。

    徐茂公想起一事:“我看孙师兄的药方,多半是以食材当药材啊?”

    孙思邈说道:“不错,我看《素问五常政大论》主张:‘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受此启,现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所谓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才堪称良工。”

    徐茂公接口说道:“这就是所谓的药补不如食补,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诚为至稳善之方也。”

    孙思邈惊讶:“将军…安师弟对食补也有研究?”

    徐茂公微笑:“倒是知道一些。”在现代,食疗可是正流行。

    “比如呢?”孙思邈绝不是试探徐茂公,他只是收集药方成了习惯。

    “比如?就说花生吧,”徐茂公举例,“肾病引起的水肿,可用连衣花生米,红枣等分,煎汤代茶饮。”

    “你等下,我去拿笔记上。

    ”孙思邈找来纸笔,“继续,还有什么?”

    这人对医术还真认真。徐茂公笑笑:“还有昨天提到的核桃,肺肾两虚,久咳痰喘,可用核桃仁1至2枚,生姜1至2片,共细嚼慢咽,每早晚各服一次。”

    “还有呢?”孙思邈奋笔疾书,头也不抬的追问。

    “莲子粳米粥,可补中强志,聪明耳目,”徐茂公回忆他以前吃过的,“糯米小麦粥,可养心神,敛虚汗,厚肠胃,强气力。”他身体一向很好,饮食上也不讲究,要他一时说一大堆,还挺难为人的。

    这样孙思邈已是很重视了,“贫道还是头回遇见有人完全以食物治病。”就是自己,也是药物配合食物来,这方子才真像徐茂公说的,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

    “我也只是略知一二,其实不管是食疗,药疗,先还是得对症,可惜我对诊脉却是一窍不通,不能确诊,就算知道方子也不敢顺便给人用。”徐茂公实事求是说道。

    “那如果安师弟不嫌弃,贫道可以教你如何诊脉。”孙思邈灵机一动,说道。

    徐茂公喜出望外:“允辰可是求之不得。”

    “条件是安师弟知道的食疗方子。”孙思邈是不想白占人便宜。

    “成交。”几个食疗方子便换来药王的倾囊相授,以徐茂公的商人头脑来看,这交易怎么算怎么合算。

    ……

    下午雪稍微小了点,就有病人又上门求医了。

    “人体脉络,与节气有关。”孙思邈边给病人诊察,边指点徐茂公,“四时平脉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之分。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如果脉象与季节不符,就说明此人身体不适。”

    孙思邈起身,换徐茂公诊脉,“你看他的脉象,细小而沉,重按乃得,轻按如无,这是什么脉?”他问徐茂公。

    徐茂公答道:“是弱脉。”

    “嗯。”孙思邈满意地点点头,“你再继续诊,他的脉象是不是还如线,细而软?”

    徐茂公将注意力集中于指下:“这是细脉。”照孙思邈所说,他确实感觉出来了。

    “脉象细弱,加上病人自述盗汗,这是心虚之证。”孙思邈下了结论,然后开方子,“凤凰衣7个,红枣5个,水煎服。”

    “凤凰衣?”病人吃惊,这个让他哪去找?

    孙思邈笑而不答,看向徐茂公。

    徐茂公知道,这可真是考试了,“凤凰衣就是鸡蛋的第二层皮。”这个还好他知道。

    “那凤凰衣还能治什么病?”孙思邈已经拿出笔准备记了。

    “这我就不知道了。”徐茂公老实说,见孙思邈难掩失望之色,忙补充道,“但鸡蛋壳我知道。”
………………………………

第一百一十四章 茫茫草原何处寻

    那鸡蛋壳能治什么?”孙思邈又来了精神。 q i s u w a  n g 。  c c  '   奇 书 网 '

    徐茂公说道:“胃酸过多,用鸡蛋壳燥,研极细未,每次半钱,饭前以温水送服,每日2至3次。”

    “那红枣呢?”孙思邈可没忘了这个。

    “红枣可治卒心痛,一个乌梅二个枣,七个杏仁一处捣,男酒女醋送下它,不害心痛直到老。”徐茂公背诵歌谣。

    “你这些方子是从哪知道呢?”孙思邈很好奇,自己收集药方许多年,这些方子却不知道,徐茂公是武将出身,又从哪儿知晓的?

    “应该说,是我师门中有人交游广阔,这些都是海上仙方。”徐茂公考虑说词,总不能把钱乙,张子和,李时珍,叶天士这些后来的名医说出来吧。

    “海上方。”孙思邈郑重记下方子的出处。

    据传,在孙思邈晚年,他将所有收集来的偏方整理成册,用歌谣形式记载,以‘海上方’命名,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孙真人海上方》。

    而徐茂公和孙思邈学医术,也是受益匪浅。

    到唐高宗李治年间,徐茂公奉敕为总监,与许敬宗、苏敬、于志宁等人编修《新修本草》,这是中国第一部由官方主编的药典,由于当时徐茂公被封为英国公,所以史上也称这部药典为《英公本草》。徐茂公另又有《脉经》一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