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照王庆的吩咐,将李亨的儿子李豫李荣尽数斩杀
“这人就是李静忠?”
王庆对于未来的唐肃宗李亨倒不是很感兴趣,感兴趣的是一个面白无须其丑无比的男子头颅。
这倒不是王庆偏爱太监,而是因为这个太监很不一般,论权势,高力士都远不及他!
说起李静忠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若是提起李辅国,对于不少了解中唐以后的历史的书友来说,那可是真的咬牙切齿。
唐朝中后期,太监执掌军队,就是从他这里开始的、而且这家伙还成为唐朝第一个以不全之身担任宰相的人。
若是贤宦或者如同明朝的宦官一样,对主子忠心也行,偏偏这个家伙是一个极其阴险歹毒无法无天的家伙。
在唐中央,直接是只手遮天,连皇帝唐肃宗都拿他没有丝毫办法。
成为太上皇的唐玄宗郁郁而终与他的步步紧逼不无关系,唐肃宗在老爹死去不到十几天的时间也跟着身故,跟他带着人直接闯入皇宫,当着肃宗的面将皇后砍死有着直接的联系。
本来唐肃宗还能苟活一些时日,被他这样一弄,又惊又怒之下,当天就驾崩了。
虽然后来被唐代宗一步步将其弄死,但唐中央已经从根子上彻底歪了。
从唐肃宗开始,一直到唐朝结束五代十国开始,唐朝的中央以及皇帝都被宦官深深的影响和支配着。
肃宗以后,只有一个唐宪宗不是宦官拥立,但也是有始无终,终究还是死于宦官之手。
那时候的宦官是真心的不可一世,杀皇帝,废帝立君跟玩的一样。
后世人对太监有不好的看法,绝大一部分都是李辅国以及其后的太监给挣的。
陈玄礼不知道陛下为何对李静忠这个太监这样上心,不过还是作答道:“回禀陛下,这就是李静忠。”
王庆点了点头,然后说出了一个令陈玄礼极度意外的话:“把这家伙的头丢茅厕里,看着碍朕的眼。”
第三七八章 圣驾将何往?
“陛下,潼关已破,长安再无天险可守,安逆之兵一路可长驱直入,近逼长安。
且长安城过大,想要防守至少也要数万兵马。
如今潼关一战陇右河西边军精锐四万余尽数折损,长安已无兵马可用,如何能够再回长安?”
这场由唐玄宗自己开头,而后太子推波助澜一发不可收拾的宫变,被王庆平定下来之后,在收拾干净的马嵬驿内,身边跟着的几位还没有死的大臣,开始讨论何去何从的问题。
被叛军打的老脸开花的韦见素头上包裹着一层厚厚的纱布,形象不雅,却丝毫不影响他进行辩论。
这个杨国忠在世时,一直为杨国忠马首是瞻、不怎么发表自己政见的右相,在没有兵卒持着大刀长矛相威胁之后,很有自己的见解,针对永王李璘提出的圣驾回还长安,提出来了一针见血的见解。
而后对着王庆一拱手道:“巴蜀之地,外有天险可守,内有沃野千里,米粮丰富,又有剑南节度使数千兵马可以调用。
臣以为圣驾应入蜀中,坐拥巴蜀,立于不败之地,而后调度天下兵马,围剿伪燕。
安逆虽猖獗一时,但此时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等已经攻入其范阳巢穴,范阳诸州县皆反安禄山面对天下之兵,安逆不可长久”
他这样说有一定的道理,而且不仅考虑了现在的客观条件,而且还考虑到了唐玄宗的心理。
他是随着皇帝一起出逃的,又因为身居高位,所以知道皇帝的打算就是去蜀中。
先前杨国忠未死,他还有些担心皇帝去了巴蜀,担任剑南节度使、并且将经营蜀中多年的杨国忠所会挟持皇帝更为嚣张跋扈。
现在杨国忠死了,没有了这方面的隐忧,他自然是要出言支持皇帝去蜀中的。
王庆并没有直接表态,而是在韦见素说完之后,把目光看向了一旁的似乎有话要说的韦见素的儿子韦谔。
韦谔这装扮,与他老爹韦见素极为相似,都是头上缠了厚厚一层的白纱用来止血包扎伤口,省的被人不知道他们是父子。
韦谔得到王庆示意,就先上前施礼而后开口道:“小臣以为前往蜀中并不稳妥,蜀中天险易守难攻、沃野千里钱粮充足这些不假,但这同样也是蜀中之地的劣势。
其余不说,单单是安逆一把火将栈道烧掉,蜀中与外界联系就会被斩断。
陛下到时坐守困地,如何能够让政令通行天下?又如何能够调配天下兵马剿灭安逆,安定大唐江山?”
韦见素面色微变,侧头望着他儿子,皱眉道:“你言蜀中之地不可去,那依你之见,将要如何?”
面对父亲,韦谔并不退让,对着韦见素施礼后,开口道:“河西陇右,潼关外桃林一战虽然折损兵马四万余,但留守各地的边军总数还有五万余人,召集起来又是一股强大力量。
而朔方兵强马壮,且有河套之地,不缺米粮,郭子仪、李光弼出战之后,更是接连取胜,保存有大量强悍兵力。
我大唐最精锐的军队,就在这三处。
想要扼制并平叛安逆之乱,非陇右河西以及朔方兵马不可。
所以臣以为陛下圣驾当北移,前往河西陇右或者朔方。
天险不足侍,唯有精兵强将方能永固河山!”
韦见素听儿子这样说,忙偷眼去看皇帝陛下的脸色,见皇帝陛下没有丝毫什么不悦的神情,这才放下心来。
自己这个儿子还是年轻啊!
不知道陛下与地方节度使之间的关系一直不好吗?
此番禁军叛乱就是最好的见证。
如今陛下落难,权势极度削减,此时若再去力量极其强大的朔方、河西陇右,这不是摆明了给自己找不自在么?
有极大的可能会出现地方节度使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事。
以陛下的老道又如何会将自己交到方节度使手里?
这小子还是年轻啊,看不透这其中所蕴含的奥妙。
“臣还是认为陛下应当移驾蜀中”
韦见素担心自己儿子再说出其它,便连忙开口道。
关于该去哪里,王庆其实也一直在思索,只是一直没有拿定主意,所以将永王、韦见素以及他儿子叫来,听取一下他们的意见。
只是这三人所言的长安、蜀中、以及北上河西陇右、朔方这些地方,王庆都不想去。
潼关陷落,自己这里缺兵少将领,返回长安即便是能够守住城池,但在这么多叛军的包围下政令也发不出去。
一个不能对国家进行调控,政令不通的皇帝还算什么皇帝?
而且依照玄宗和地方各军的关系来看,当他被包围之后,郭子仪等边军最可能采取的策略就是一边高喊保卫京师救援皇帝的口号,一边慢吞吞的行动着,心来盼望着安禄山赶紧攻破长安,把自己给弄死。
然后他们再从唐玄宗众多的子孙子寻找一个好欺负的立为皇帝,而后再带兵打着为先帝复仇收复京师的旗子来削安禄山
至于进入蜀中也不靠谱,那是自己把自己给边缘化。
历史上玄宗入蜀,而紧接着王思礼、郭子仪等就拥立太子李亨上位让玄宗成为太上皇。
如今太子李亨虽然被自己弄死了,但李家经过这近百年的发展,人口实在太多,王思礼他们想要找一个皇子皇孙做皇帝还是极为容易的。
自己若是入蜀,最大的可能就是和原版的玄宗皇帝一样,成为太上皇。
额
也有点不一样的,那就是有杨贵妃在侧给予自己安慰
韦谔所言,领人北上朔方
看多了三国的王庆打死都不会去,想想东汉的那些末代皇帝被地方割据势力控制着所过的悲惨日子,王庆就想打寒颤。
“此事暂新搁下,明日启程前往扶风,至于到底去哪里,到了扶风再另行商议。”
王庆思索良久,而后拍了板,将这件事情暂时定下。
而后望向韦见素道:“韦卿忠心耿耿,一路跟随朕,不曾离去,朕着实感动。
如今杨国忠伏诛,左相一职不可或缺,今便以爱卿兼左相,领武部尚书。”
第三七九章 遣使入范阳
“臣拜谢陛下厚恩,只是微臣年老,又生性愚钝,恐怕会辜负陛下厚望。”
心中猛地一喜的韦见素,连忙躬身谢恩。
王庆将其扶起道:“韦卿不必如此,如今安逆反叛,社稷蒙尘,朕这次从长安一走,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想着投降安禄山。
爱卿能够抛舍家业,跟随朕一路西行,其余不说,单是这份心就足以超过大多数朝臣。
况且爱卿本就是朝中栋梁,杨国忠这些年瞒着朕将这天下弄的天怒人怨,如今被禁军反叛诛除,能够担任左相一职的非爱卿莫属。”
韦见素再次拜谢,心里还是很受用的,觉得此番虽然跟着皇帝陛下受了惊吓,但收获却极为不小。
其余不说,单现左相这个职权,如果按照正常情况走的话,自己一直到老死,估计也没有机会得到!
现在陛下落魄,自己父子紧紧跟随,这样的功劳,那日后算起来可真的没法子说啊!
果然,皇帝陛下接下来的话,更是证实他的想法。
“京兆府司录参军韦谔有谋略,素果敢,今升为御史中丞,充置顿使。”
王庆大手一挥,再次封官。
现在玄宗先跑了,把一大批的摇摆不定和还不及反应的官员都给丢到了长安,此时他这边有大把的空缺可以用来封赏。
让施礼拜谢的韦谔起来之后,王庆道:“如今可用之人甚少,韦卿虽有伤在身,却不也不得不再次劳顿,代朕前去范阳,传朕旨意,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兼任朔方节度使。
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让他们留在范阳,务必将范阳史思明部尽数斩杀,尽收范阳。
你先去准备准备,待会儿我写旨意交与你,此事十万火急,不得不快些行动。”
王庆的话令的韦见素几人全都愣住了,他们都没有想到,在这样的关头,皇帝陛下所下达的命令居然不是将唯一还保存强悍战斗力的朔方兵马召回保驾,而后收复两京,而是继续攻击范阳。
“陛下,如此如此只怕不妥啊!
先前潼关未失,有此险关以及精锐之师相距,朔方兵马方可大举攻伐范阳。
如今形势已变,若不将朔方兵马召回,只怕关中之地,将要尽数落于逆胡之手!”
韦见素发愣之后,面色大变,连忙进谏。
“潼关失守的消息不日即会传到范阳,由此去范阳,至少也要十余日,不待臣前去,只怕郭子仪、李光弼便已经领了兵马转回,只怕只怕很难完成陛下所托。”
韦谔回过神来也跟着施礼说出自己的难处。
王庆暗暗一笑,你是太小看这些地方军头了,这些人里面,有几个没打小算盘的?
现在关中告急,正是为他们自己争取利益扩大权威的大好时机,他们怎会放过?
对于朝廷,他们也不是不忠心,只是全心全意不要命的为朝廷打拼显然是不可能的。
如果地方军头都一心为朝廷的话,唐玄宗也不会下死手强逼哥舒翰领兵出潼关了。
得到潼关被破的消息,郭子仪等人一定会回来的,毕竟这是争取自己利益的最好时机,但第一时间回来,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哪有不看好时机便胡乱下手的?
这便是王庆让韦谔直接前往范阳而不是朔方或者大同的原因。
不过这些东西心里明白就好,是不能明说的。
“朕已经派遣急使前往范阳,先传命于郭子仪、李光弼二人,韦卿随后而到,宣布朕的诏令,赶得快些,他们还是不会离开范阳的。”
为了稳妥起见,王庆在刚刚解决了马嵬之乱后,就派遣了几人带着匆匆写成的诏令往范阳猛敢。
生怕郭子仪、李光弼等朔方人马为了回来争皇帝、争取利益而放弃了在范阳的打开的大好局面。
想要快速平定安史之乱,在范阳的朔方兵马是重中之重。
此时郭子仪他们已经在那里取得了绝对的优势,若是现在撤回,必然会如同唐肃宗时那样,各种事情弄的一团糟,安禄山是被灭了,两京是被夺回来了,只可惜史思明又在范阳做大了。
并且为了做到这些,肃宗又将河西陇右兵马尽数撤回,导致吐蕃几乎将河西陇右尽数占领!
现在他过来了,知道历史进程的他,说什么都不会再让历史沿着老路走下去。
在他的印象里,大唐就该是金戈铁马雄霸一方,万国来朝,铁蹄践踏西域以及北方更多地区!
凭什么大好的河山要被吐蕃给弄走?
凭什么梦中的大唐要遭受这样的耻辱?
“陛下,还请陛下为自身安危着想!此一时彼一时万万不可意气用事”
韦见素跪倒在地,极力劝谏,想要改变王庆这个不靠谱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