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道天下-第1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的,臣反对。”士孙瑞的脸上看不出一丝笑容,眼神严肃,甚至有些凝重。“卫霍皆臣,陛下为君,岂可同日而语。万一有所不测,奈天下何?”
  刘协早有准备,含笑不语。
  士孙瑞如果是那么肯妥协的人,他就不会是现在这样子了。
  他尊重士孙瑞的人品,但不代表他就一定会接受士孙瑞的意见。
  事事求稳,他哪里有逆袭的机会。
  这一代人老了,就让他们带着尊严老去吧。
  “匈奴人不过疥癣之疾,不足挂齿。能战则战,不能战,朕也不会勉强。”刘协抬起手,轻轻按了按,示意士孙瑞稍安勿躁。“朕担心的是袁绍,君可有应对之策?”
  士孙瑞思索片刻。“上党、河内皆有安排,陛下所虑,唯有太原。依臣愚见,陛下不妨巡狩太原,再选任大臣出镇幽州,牵制袁绍,使其不能西顾,至少能争取一两年时间。”
  “谁能出镇幽州?”
  “故大司马虞之子,侍中刘和。”
  刘协愣了片刻。“刘和还活着吗?”
  他对刘和有一些印象,但那是初平元年前的事了。这几年一直没收到刘和的消息,他还以为刘和已经死了。
  “刘和在袁绍麾下为将。”
  刘协看向士孙瑞的眼神有些异样。
  刘和在袁绍麾下,你推荐他出镇幽州,岂不是将幽州送给袁绍?


第二百二十二章 天子门生
  士孙瑞不慌不忙,解释道:“陛下,袁绍的心腹大患是擅长骑兵作战的公孙瓒。他能将公孙瓒压制在易县,就是有刘和、麹义为将。刘和承其父遗泽,得幽州士民欢心。麹义通晓步骑战法,最能克制公孙瓒。二人联手,公孙瓒战则无功,守则无粮,这才不得不困守易县一隅之地。”
  刘协点点头,示意士孙瑞接着说。
  “公孙瓒之所以能支持到现在,原因之一就是袁绍无法相信刘和,担心刘和继其父之志,心向朝廷,与他为敌。若陛下能以幽州付刘和,袁绍必疑,不敢再用刘和。刘和欲报父仇,必然与袁绍反目。”
  “那刘和与公孙瓒能共居一地吗?”
  “不能,所以陛下可责公孙瓒以擅杀大臣之罪,贬其官爵,征为使匈奴中郎将,讨匈奴叛乱。公孙瓒倒行逆施,众叛亲离,若能离开幽州,必然从命。”
  刘协觉得有理,至少值得考虑。
  虽然他清楚士孙瑞的主要目的就是阻止他亲自讨伐匈奴。
  “此事容朕三思。”刘协说道:“先说说扩充北军的事吧。”
  士孙瑞施礼道:“唯陛下所命。”
  “关东混战,朝廷所有不过并凉,户口有限,唯独不缺骑兵。朕思量着,是不是恢复孝武旧制,增五校为八校?”
  士孙瑞心中欢喜。
  虽说天子对孝武八校似乎有些误解,但他想恢复孝武旧制的想法却是好的。至少说明他对太尉掌兵、司徒治民并没有本质上的排斥,只是不想走得太草率而已。
  “乱世当用武,陛下扩充北军,自然是好事。至于用不用八校之名,臣以为可以商榷。不过眼下之事,还是先扩充步兵、射声两营为要。守山关河津,还是步卒、射士最为得力。”
  刘协点头赞同。
  这是老成之言。
  河东是他的根基。守住河东,对他的意义毋庸诲言。
  既然是防守,自然是步兵和弓弩手最重要。
  他也是这么想的,所以才将士孙瑞转为北军中侯,让他负责整个北军的扩编、整训。
  以赵青父子为榜样,他已经从安邑境内招募了近千人。这些人军事素质不足,像赵青一样当过兵的不多,大部分人都没有作战经验,就是冲着官爵赏赐来的。
  捐几石粮,朝廷不仅赏官,还能保证日常的基本口粮,这样的好事千载难逢。
  除此之外,刘协还相中了白波军这个潜力更大的兵源。
  白波军有几万人,挑出三五千青壮不成问题,同样可以扩充到北军中去。
  想发挥这些人的战斗力,训练必不可少。
  与刘协谈了大半个时辰,士孙瑞心中欢喜不禁。
  他原本担心刘协小胜即骄,一心要征讨匈奴,急于求成,这才刚刚解决了范氏的收尾事务就匆匆赶回来请见。现在看到刘协对未来的安排,他觉得自己大可以放心。
  就算去了美稷,刘协也不会浪战。
  他还是那个面对李傕的天子,既有勇气,也有足够的耐心。
  要么不出手,出手就是致命一击。
  ——
  辞别了天子,士孙瑞随即去见杨彪。
  杨彪正与杨修说话。
  杨彪站在廊下,脸色严肃,嘴角堆着一些泡沫,看样子刚才说了不少话。
  杨修站在阶下,拱着手,缩着头,神情却有些不以为然。
  见士孙瑞进来,杨修拱手行礼,说了一句“我去厨房看看”,便匆匆溜走。
  杨彪愤愤不平的骂了两句“竖子”,伸手示意士孙瑞上堂落座。
  “君荣,你儿子怎么还没来?”
  士孙瑞也说不上来。他早就写信给去荆州避难的儿子士孙萌,让他赶来侍驾,结果士孙萌音讯全无,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德祖又犯了什么罪?不会是代我受过吧?”士孙瑞半开玩笑的说道。
  “与你何干?”杨彪没好气的说道:“他不是带了二十名儒生,在后将军营中做教师么。我刚刚得知,他们在猗氏上缴的田赋里截留了一些钱粮,给这二十名教师发俸了。这不是乱来么,公卿大臣还没领俸禄,他们几个教师倒先拿了。”
  “陛下知道么?”
  “还不知道。”杨彪哼了一声:“这竖子胆子越来越大,我不骂他,还能留着给别人骂?”
  士孙瑞笑道:“那我倒是要劝你两句。”
  “劝我?”
  “文先,对营中将士来说,你我这些公卿,未必如这些这二十名教师受欢迎。”
  杨彪大感意外。
  他可以不相信杨修的话,却不会轻易怀疑士孙瑞。
  士孙瑞将他所见说了一遍。
  经过华阴之战,卫尉营、北军五校中都有大量的将士是新补的,其中一部分人来自董承的部下,还有一部分人来自西凉军。
  相比于其他人,董承的部下无疑是自视最高的。
  他们以天子门生自居。
  他们这么说的依据,就是当初天子曾与他们一起商讨战事。
  说是共同商讨,甚至是他们说得多,天子说得少。但他们更愿意看成是天子教他们作战,把自己当成天子门生。
  杨彪听了,如梦初醒。“怪不得天子命董承代行卫尉事,原来还有这样的事。”
  “是的,但我觉得,董承自己未必清楚这一点。他去接收卫尉营里,心里很没底。”
  杨彪撇了撇嘴,没再说什么。
  董承就是个废物,只不过天子手段高明,居然将这个废物用起来了。
  绕了一圈,董承成了卫尉,这是他们之前都没想到的结果。
  杨彪眼珠一转,随即说道:“卫尉营如此,想必北军五校也不例外。”
  “至少步兵、射声两营如此。”士孙瑞点点头。
  杨彪脸色微变。“这么说,你并非失算,而是有意为之?”
  士孙瑞摇摇头。“我只是担心河东易乱难安,影响大局。这几年来,朝廷难得有喘息之机,岂能一时冲动,又生事端。我自己也就罢了,连累文先,实在过意不去。”
  “且!”杨彪不屑一顾。“你舍得,我就舍不得?士孙君荣,在你眼中,我就是恋栈之辈么?”
  士孙瑞哈哈一笑,拱手请罪。
  杨彪摆摆手,抚着胡须沉吟了良久,又道:“天子用意深远,在布一个你们都未曾想象到的大局。小小年纪,就有这般心机,也不知是福是祸。”
  “大局?从何说起?”
  “君荣,你这些天忙于征战,有些事还不清楚。”杨彪幽幽说道:“天子多次提起教化之事,我等都以为是纵横之言。现在看来,只怕他不是说说而已,而是真想将这天下百姓,都变成天子门生。”


第二百二十三章 知易行难
  听完杨彪的分析,士孙瑞也觉得事关重大,不能掉以轻心。
  让所有的人都能读书,接受儒门教化,这自然是好事。
  可是实践起来却非常容易出问题。
  一是耗费大,二是出路少。
  行教化,不仅需要笔墨等物资,更需要有大量的儒生。
  一个人能教的学生有限,刘协安排了二十名儒生跟着杨修见习,教授杨定军中将士。为了表示鼓励,俸禄定为六百石,二十人就是一万两千石。
  如果将这个办法推广到其他营,仅俸禄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更绝非眼下的朝廷所能提供的。
  若是推广到天下,则足以让负责钱粮的大司农和少府崩溃。
  就算天子有钱,也愿意花这钱,那培养出来的人怎么安排?
  即使以最保守的估计,太学生的数量也要翻上几倍。
  朝廷哪来这么多的官职提供给他们?
  大量的太学生聚集京都,正当精力充沛之时,却无所事事,想想都让人头皮发麻。
  “文先,此事不可大意,当及进谏阻才行。”
  “怎么谏阻?以何种理由?”杨彪很无奈。“是与天子争天下英才,还是王道可观而不可行?若是有人说,你欲使北军为门生,奈何?”
  士孙瑞脸色微变,立刻闭上了嘴巴。
  变北军将士为门生,等于将天子禁军变成私人部曲,这个罪名足以让他万口莫辩,死无葬身之地。
  “文先有何高见?”
  杨彪摇摇头,神情无奈。“之前种种,已经让天子对我等老臣另眼相看,此时强谏,怕是适得其反。我刚刚训斥德祖,就是希望他能权衡轻重,适时进谏。君荣,你也催一催,莫让人占了先机。”
  士孙瑞应了一声,心中黯然。
  这次河东大族竞相贡献,自然是有所图。大量河东子弟进入仕途,至少有一半将会成为天子身边的郎官。假以时日,这些人中必然会出现二千石大臣,直到公卿。
  某种意义上说,这个局面就是他一手促成的。
  他留下了卫固、范先的性命,逼迫河东大族俯首称臣,迅速稳定了河东的形势,也造成了河东人大量涌入朝堂。
  利弊相生,祸福相依,老子诚不我欺。
  ——
  杨修安排好了款待士孙瑞的饮食,转身出了小院,一抬头,便看到了城楼之上的天子。
  他想了想,拾级登楼。
  两名虎贲站在城墙处,伸手拦住了他。
  “天子在召见大臣,请侍中稍候。”
  杨修笑嘻嘻地应了,随口问道:“天子在召见谁啊,非要跑到城上来?”
  两名虎贲互相看了看,露出一丝为难之色。
  杨修微怔,随即笑着扬扬手。“算了,当我没问。”
  “多谢侍中体恤。”虎贲如释重负,颌首致意。
  过了一会儿,尚书令裴茂从城下走了上来,身后跟着一个少年。见杨修在,裴茂有些意外,拱手致意,又命身后少年行礼。
  “这是侍中杨君,快快见礼。”裴茂又对杨修说道:“犬子裴俊,蒙天子恩泽,授职郎官。”
  少年上前一步,拱手行礼。“闻喜裴俊,字文杰,敢问侍中起居。”
  杨修一边还礼,一边打趣道:“令君父子兄弟,共聚天子朝堂,可喜可贺。”
  裴俊应声道:“天子君临天下,纵横八荒,上下千载,容得下百姓万民、四世三公,又怎会多我父子兄弟三人。”
  杨修目光闪动。“裴君师从何人,受何业?”
  裴俊说道:“少从家学,未有名师,不过粗通经传而已。机缘凑巧,走过几步路,见过几个人,道听途说了一些,还望侍中莫笑。”
  杨修正待追问,裴茂沉下脸,喝道:“竖子,杨侍中家学渊源,聪明绝伦,又岂是你能卖弄的。天子面前,当慎言慎行,再敢放肆,就滚回家去,休要给我惹祸。”
  裴俊不敢说话,躬身请罪。
  裴茂又对杨修笑道:“让侍中见笑了。天子召见,不敢停留,稍后再让犬子去请教。”
  杨修神情尴尬,讪讪不语。
  裴茂看似教训儿子,实际上却是在打他的脸。
  刚刚被父亲杨彪训了一回,现在又被裴茂讽刺,杨修的心情糟糕得很,和虎贲闲谈的心情也没有了。他沿着城墙,向前走了几步,负手独立,看着远处的苍莽远山,莫名的伤感起来。
  父亲为何生气?他大致猜得出。
  一番运筹,结果全落了空。不仅太尉掌兵变得越多遥远,还与天子有了隔阂。
  陪着天子赴汤蹈火的老臣被冷落,河东新贵却大批涌入朝堂。
  只见新人笑,不见老人愁。
  天子终究还是太年轻了。
  “德祖?”耳畔传来一声清脆的呼唤。
  杨修转头一看,随即笑了。转过身,轻甩袍袖,拱手施礼。
  “见过令史。”
  蔡琰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