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道天下-第1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刚刚苦口婆心地劝阻的,也正是这个计划。
  一瞬间,裴茂恨不得抽自己两个耳光。
  ——
  刘协留杨修吃了一顿晚饭。
  晚饭很简单。
  虽说不是以前那样一碗麦饭、一碟酱,多了一些肉,甚至还有一杯酒。
  可是在杨修看来,天子还是太节俭了。
  “陛下,臣受猗氏、解县的豪族款待,都比你这御膳丰盛。”杨修一边吃一边说。
  刘协瞅瞅杨修。“不想吃就放下,朕留着做夜宵。”
  “陛下,臣可没有嫌弃的意思。”杨修笑道。
  与天子共进晚餐,哪怕是只给他一碗清水,他也会甘之如饴。
  “臣只是说,虽说河东这几年屡经战乱,但这些豪族却没受影响。不仅没受影响,他们的实力反而更强了。就臣耳闻目见,他们这几年侵占抛荒耕地,招揽部曲,煮盐铸铁,个个脑满肠肥。若非亲眼目睹,简直不敢相信。”
  刘协却一点也不惊讶。
  卫固、范先敢造反,不就是因为有实力么。部曲逾千,存粮至少能支撑半年,他们飘了。
  如果不是被朝廷几万大军围着,他们绝不会轻易投降。
  其他人或许不如卫固、范先这么豪横,但实力也不弱。
  “这么说,河东的户口损失并没有那么严重,大部分人还在本地,只是成了豪强们的部曲?”
  “理当如是。只不过郡太守姑息,各县也无力清查,具体数字无从知晓。”
  话一出口,杨修就后悔了,生生将后面的话咽了回去,埋头喝粥。
  刘协瞅了他一眼。“怎么不说了?”
  “臣说完了。”杨修一本正经地说道,放下碗,咧嘴一笑,只是笑得有些不自然。
  刘协放下了筷子,取过一旁的布巾,擦了擦嘴。
  “说完了就走吧,朕还有事。”


第二百二十八章 与时俱进
  杨修怏怏地出了门,和蔡琰迎面相遇。
  “怎么了?”蔡琰放慢脚步,低声问道。
  听了杨修新作的诗后,天子的情绪很不错,不仅和杨修说了半天话,还留杨修一起晚膳。
  杨修怎么这副表情,是因为晚餐太简单吗?
  杨修摊摊手,一脸无奈,拱拱手,转身走了。
  蔡琰心中疑惑,却不好多问。
  杨修就这脾气,最近已经沉稳不少了,只是离真正的大臣还有很远的距离。
  进了中庭,刘协正在院中散步,看到蔡琰抱着一卷书进来,一边示意她放在案上,一边说道:“今天要读什么书?”
  “《太史公书》的《儒林列传》。”
  刘协心中一动。
  昨天读的是《东观汉记》的《党锢列传》,今天读《太史公书》的《儒林列传》,蔡琰这是有计划的让他了解儒家在本朝的历史啊。
  “看来以后要给你配几个侍卫才行。”
  蔡琰莞尔一笑。“多谢陛下,臣受之有愧。儒门思变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臣不过是际遇好,站在了一个合适的位置上而已。”
  “儒门思变?”刘协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陛下不会以为如今的儒门还是孔孟时的儒门吧?”
  刘协愣了片刻,哑然失笑。
  说起来也是,诸子百家,最善变的就是儒家。
  诸子号称百家,但影响力大的无非儒墨道法以及阴阳、神仙几类。
  墨家到汉代就式微了。
  道家研究的人也很少,又固守黄老,汉武帝以后就基本没什么革新。
  法家则一直没能形成系统的学问。
  秦亡以后,法家就沦为操作层面的技术,不再称为一门学问。即使是以律学传家,比如扶风杜氏、颍川郭氏,也是研究具体的律令,很少研究《商君书》这样的法家经典。
  真正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就是儒家。
  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但事实就是如此。
  至少在汉唐时,儒家还是紧跟时代的。
  只是路越走越偏,经常自己绊倒自己。
  但儒家每次被绊倒,总能再爬起来。从汉唐经学,到宋明理学,最后还衍生出心学、朴学这种严重对立,互相看不起的新学。
  到了二十一世纪,还有人推崇新儒书。
  与时俱进,非儒家莫属。
  “昨天的《党锢列传》是原本吗?”
  蔡琰低下了头。“是否为原本,臣不敢说。这是臣从兰台收藏的典籍中找到的。后面是臣所附的跋语,大多是臣当年随先父流落江湖时的见闻。一并记上,供后世评说。”
  “原来如此。”刘协点点头。“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非大智大勇者不敢为。”
  蔡琰有些慌乱地连连摇手。“陛下谬赞,臣不敢当,不敢当。”
  刘协笑而不语,出了一会儿神,叹息道:“勇者怯,无知者无畏。”
  ——
  杨修回到军营,见杨彪坐在帐中独饮,不禁一怔。
  杨彪被罢免了太尉,却还是九卿之一的大鸿胪,此刻应该住在大鸿胪寺的官署时才对,怎么会到他这儿来。
  安邑逼仄,他没有自己的住处,只能住在城外的军营里。
  “父亲何时来的?”
  “晚餐前。”杨彪拈起一粒盐豆,扔进嘴里,嚼得咯嘣响。“天子赐食了?”
  杨修点点头。想起天子那近乎寒酸的晚饭,他就想哭。
  “不好吃?”杨彪斜眼看了过来。
  杨修刚想点头,看了一眼杨彪跃跃欲试的手,又生生咽了回去。
  “天子都吃得,我自然也吃得。”
  杨彪嗯了一声,又拈起一粒豆。“说说你截留猗氏、解县粮赋的事。”
  杨修一声叹息。看到杨彪,他就知道不会有好事,肯定是来兴师问罪的。
  他随杨定率部赶往猗氏、解县,催讨粮赋,得手之后,先把二十名教师的俸禄发了两个月。
  他这么做,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那些教师除了俸禄,没有其他的收入。新年将至,就算天子有赏赐,到他们手里也非常有限。他们也不是一个人,每个人身后都有妻儿,等着他们的俸禄糊口。
  为了保证他们的积极性,杨修只能擅作主张。
  如果将这些钱粮交到大司农或者少府手中,统一发放,估计每人最多发半个月的,熬不到明年正月结束。
  听杨修说完,杨彪问了一句:“天子可曾问起?”
  “臣还在路上就写了请罪奏疏。天子制可,说下不为例,没说其他的。”
  杨彪眨眨了眼睛。“德祖,你说天子重教化,有何用意?”
  杨修脱口而出。“还能有何用意,无非是聚人心,提振士气。使所有的将士都受圣人之教,知荣辱,做一个真正的士。”
  “真正的士?”杨彪微怔。“那些庶民?”
  “父亲,赤泉侯当初也只是一个骑士,并不高人一等。”
  “啪!”
  一声脆响,杨修下意识地捂住了脸。
  “再说一遍试试。”杨彪圆睁双目,手臂高举。“你这不孝子孙,就是这么说赤泉侯的?”
  杨修莫名火起,一跃而起。
  他今天真是倒霉透顶,接连被人训斥、嘲讽,临了还挨了一巴掌。
  “再说十遍也一样,赤泉侯就是骑士出身。《太史公书》里说得清楚,宗谱里也这么说,有何不可对人言?就连高皇帝起事之初也不过是一亭长而已,骑士有何丢人的?”
  杨彪愣住了。
  眼前这个急赤白脸的年轻人真是他的儿子吗?
  他从小最引以为豪的就是四世三公的高贵家世,怎么到了军中几个月,就如此直白的说出赤泉侯也不过是一骑士这样的话来?
  “你……你将赤泉侯与高皇帝相提并论,已属大逆不道,居然还将他与那些普通士卒混为一谈?”
  杨修也愣住了,翻了半天白眼。“我……我有这么说吗?”
  杨彪暴怒。“难不成老子还当面诬陷你不成?”
  见杨彪势如下山之虎,又有扑过来的意思,杨修连忙摇手阻止。
  “父亲息怒,儿子可没有这个意思。不过……”杨修愣了一下。“我也没说错啊。赤泉侯本来就是一骑士。高皇帝立天下,以庶民而公卿者比比皆是,身份不如赤泉侯者亦为数不少,怎么就……”
  杨修突然灵光一闪,愣了片刻,一跃而起。
  “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第二百二十九章 好好学习
  看着雀跃的杨修,杨彪气不打一处来,心情莫名焦灼。
  眼前的杨修看起来是如此陌生,陌生得让他不敢相信这是自己的儿子。
  “住口!”杨彪拍案大喝,须发贲张。“你明白甚?”
  杨修吓了一跳,转头看见杨彪发怒,激零零打了个寒战,瞬间冷静下来。
  “父……父亲,你……还记得天子的那个问题么?”
  “你老子还没糊涂到那个地步。”杨彪没好气的喝道。
  “我感觉……有答案了。”
  “说。”
  “父亲以为,天下人以千万数,何为栋梁?”
  杨彪一时疑惑,眨着杨修,眼神闪烁不定。
  杨修这个问题太宽泛,他也不知道从何答应。
  “这么说吧,天子,公卿,士大夫,农夫,工匠……”杨修掰着手指头,一一数过去。
  杨彪这次明白了,不假思索的说道:“自然是士大夫。”
  “对啊,是士。”杨修抚掌而笑。“那战士是不是士?”
  “这……”杨彪迟疑了片刻,终于反应过来。“你是说……天子重教化,就是要将所有的战士都变成真正的士?”
  “正是。若西凉人皆为士,受圣人之学,知仁义,守气节,又怎么会杀戮无辜,为祸天下?”
  杨彪眉心微蹙。“可能吗?”
  “可能。”杨修信心满满,上前拉着杨彪的袖子,引他出帐。“父亲,耳闻不如目见,我带你去看看,你就信了。”
  杨彪用力甩开了杨修的手,却还是跟着杨修出了帐。
  父子两人来到中军大帐旁数十步的一个大帐,杨修在帐门外停住。
  帐中传来一个人的诵读之声。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
  那人顿住了,结巴了半天,也没背出下一句。
  “莫武,你来背下一句。”一个略有些沙哑的声音说道。
  “喏。”另一个粗粗的声音响起。“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很好。”沙哑的声音说道。
  “谢先生。”
  “刘鱼,记住了吗?”
  “记住了。”之前没背完的那个人带着一丝惭愧。“我回头再背几遍,明天早上再向先生回复。”
  “嗯,读书并无神秘之处,只要肯用心,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你虽然学得慢些,一个月下来,不也背到了《泰伯》?好了,谁能讲一讲这句话的意思。”
  “先生,我来。”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
  “嘿嘿,这竖子,最会卖弄。”几个人哄笑起来。
  “嗯咳。”沙哑的声音一声清咳,笑声立刻停住。“阿休,你说。”
  “喏。士不可不弘毅,是说士当立志,立志之后,又当坚持,不可轻易放弃。弘者,大也……”
  杨彪站在帐外,听得入神,不住的点头。
  这个声音很清脆,听起来应该尚未成年。口音有浓郁的凉州味道,应该是凉州人无疑。不仅能背《论语》,还解释得头头是道,可见的确下了些功夫。
  更让他觉得意外的是,那个负责教授的先生一直很温和,即使是指出错误,也是循循善诱,以鼓励为主。而其他听讲的人虽然时常哄笑,气氛却很和谐。
  “这就是那二十个教师之一?”杨彪悄声问道。
  杨修点点头,清咳一声。“程元平。”
  “谁?”帐中顿时安静下来,帐门一掀,露出一个光秃秃的大脑袋,看了一眼。“先生,是杨军师。呃,还有个人,这是……唉哟,原来是杨太尉。”
  那人脸色微变,大脑袋缩了回去,转眼又掀开了,走出一个身着皮甲的壮汉。
  “后将军部曲营第三曲第二什什长莫武,见过太尉。”莫武深施一礼。
  更多的人走出大帐,列成两队,拘谨地向杨彪行礼。
  一个中年书生站在中央,同样局促不安。“南阳程衡,见过杨公。”
  杨彪微微颌首,看着眼前这些身材壮实威猛,神情却很恭谨的汉子,尤其是那个叫莫武的壮汉,心中波澜大起。
  这个莫武留着髡头,竟是个羌蛮。
  可是谁能想到,他竟然能熟练的背诵《论语》。
  杨彪的目光从众人脸上一一扫过,明白了杨修的意思。
  如果西凉人都如眼前的这些士卒一般,又怎会做出杀人放火的暴行。就算有,也是偶尔几人,绝不会出现全军为寇,劫掠百姓那样的悲剧。
  “打扰诸位了。”杨彪点头致意。
  “杨公客气。”程衡见杨彪语气和蔼,胆子大了些,嚅嚅地说道:“杨公,衡……衡有不情之请,还望杨公……恩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