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半个月后,天子的回复到了。已经安排河东调拨甲胄,除了杨修请求的普通甲胄外,还有几套新造的精甲,作为统兵将领的装备和立功将士的奖赏。
具体分配,由杨修掌握。
又过了半个月,甲胄从河东运到。虽然都是旧甲,但经过精心修缮、维护,防护能力足够。杨修命人将甲胄发放到位,又要求将士们尽快熟悉,以便发挥应有的保护作用,增强战场上的生存率。
三千骑士全员披甲,极大的提振了士气。
杨修又亮出一套新甲,对所有的将士说,这是天子命安邑铁官打造的新甲,不仅防护能力好,而且更轻便。当然,价格也不菲,目前还做不到全员装备,只有训练出色、战场上立了功的将士可以得到。这不仅是一套甲胄,更是天子对凉州勇士的嘉奖。
这几套新甲的分配不依官职,不依家世,只看个人的表现。训练成绩和立功表现是唯二的评判标准,你们凯旋之日,我将在庆功宴上当众发放给配得上这些甲胄的勇士,并载入郡志,留诸子孙。
此言一出,姜叙等人的眼睛就红了。
甲胄再值钱也有限,但甲胄代表的荣誉却是千金难买,这等于朝廷的敇封啊。
第四百七十三章 今非昔比
姜叙、杨阜、赵昂三人不约而同,来到了汉阳郡丞王唯家。
王唯今日休沐,睡了一个懒觉,还没起床。正拥被而卧,与妻子赵氏说着话,想着女儿有大半年没回来了,今年要不要借着上计的机会,去一趟武威。
看女儿自然是开心的,但路程遥远,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再加上王唯公务繁忙,也未必离得开。
“要不还是等女儿省亲吧。”赵氏说道。
“省亲啊……”王唯咂了咂嘴,没有往下说。
有件事,他没敢告诉妻子。王异已经写了信来,说是今年的省亲不回来了。原因也简单,女营最近训练成绩突出,很可能会扩大规模。新兵入营,事务繁杂,她身为主簿,可能脱不开身。
王唯能够理解女儿。他刚入仕途的时候,也是这般一心扑在公务上,一心想做出一些成绩来。即使是现在,他也是因为公务才犹豫是不是要去上计。
杨修好容易在汉阳打开局面,接下来肯定会有很多新动作。他在这时候离开,杨修必然要找其他人协助,等他回来,可能机会就错过了。
“她也不小了,该考虑一下亲事了。”赵氏又说道。
王唯皱了皱眉,没接妻子的话。
赵氏出自天水四姓,她一心想让女儿王异嫁给从子赵昂。原本这的确是一门不错的亲事,赵昂家世不错,为人也算好学,配王异还是足够的。可是现在形势不同了,王异成了女营主簿,天子近臣,有时候还要协助处理公文,前途无量,又岂是赵昂能配得上的。
天子身边人才济济,随便一个挑出来,家世、人品都非赵昂能比。
更何况,王唯心里还有一个野望。据说王异和天子的生母灵怀皇后有几分相似,天子本人对王异也颇为赏识。将来王异若是入了宫,哪怕是做一个普通的美人,也比嫁给赵昂有出息。
见王唯不说话,赵氏有些不快,却不敢多嘴。
王家的实力原本不如赵氏,王唯娶她有高攀的意思,她在家里说一不二。如今王唯攀上了新太守杨修,前途无量,赵氏反过来还要有求于王唯,她在王唯面前就有了顾忌。
“要不,让伟章(赵昂)为上计吏,顺便去看看女儿?”赵氏小心翼翼地说道。
王唯没好气地瞪了赵氏一眼。“他还没入仕呢。就算是现在入仕,第一年就做上计吏,你就不怕别人说闲话?”说着,掀被而起,穿上外衣,推门而出。
赵氏气得脸变了色,狠狠地瞪了王唯的背影一眼。
王唯虽然没有回头,却感觉到了妻子的怒意,下意识地停了一下,转头说道:“你还记得黄猗吗?”
赵氏想了想,点头道:“当然记得。”
“伟章如果能像黄猗一样苦练武艺,或许可以去报考从军。一个西凉人,总不能还不如一个关东世家子弟能吃苦。关东出相,关西出将,这可是我们西凉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赵氏没吭声,气势也跟着弱了许多。
赵昂倒不是文弱书生,但他的武艺的确不出众,且不说不如姜叙、杨阜等人,就算和黄猗相比,吃苦的精神也是远远不如的。这本来是个优势——凉州不缺勇士,却缺读书人——如今却成了劣势。天子崇尚文武兼备,只会读书,没有一身好武艺也不行。
赵昂的处境就有些尴尬了。
王唯走下台阶,在院中活动着身体。有老仆来报,姜叙三人来访。
听说有赵昂,王唯回头看了一下妻子。最近赵昂来得未免太频繁了些。
赵氏连忙表示,这与她无关,她也不知道。
王唯想想,也觉得不像是赵昂一个人的事,姜叙、杨阜可能才是重点。他让老仆去回话,将客人请到堂上就坐,他更衣、洗漱后就去。
老仆去了,王唯回到卧室,一边换衣服,一边与赵氏商量如何应对。赵氏有些不快,刺了王唯一句。“你做郡丞也是托了赵氏、姜氏的帮衬,有些回报也是应该的。没有他们帮忙,你能比薛夏好到哪儿去?”
王唯没好气的瞪了赵氏一眼。“你最好别提薛夏,杨府君前两天还说起这件事,要辟他为吏呢。”
“当真?”赵氏吃了一惊。
“这还能骗你?天子最厌恶大族把持地方的事,韦端被天子留下,不就是因为他不敢任事,一味听从四姓摆布?四姓联手欺负薛夏这件事若是传到天子耳中,杨府君的仕途就到此为止了。你如果真心想为赵氏着想,就回去劝劝他们及时收手,不要弄得不可收拾。”
赵氏脸色变幻,半天没说话。
王唯洗漱完毕,穿好衣服,又不紧不慢地吃了早饭,这才起身,来到前堂。
姜叙三人已经坐了好一会儿,正有些不耐烦,见王唯出来,连忙起身行礼。
王唯笑眯眯地看着他们。“伯奕,你怎么有空来?我记得你今天应该有练兵任务吧?”
姜叙说道:“下午操练,我今天是赶来向王兄请教练兵要点的,还望王兄不吝赐教,助我夺魁,不负杨府君的期望。”
“你真是说笑,我哪知道练兵要点,你应该去向杨府君请教才是。”
姜叙笑了。“杨府君那里,自然是要去的。只是去之前,先要请王兄指点一二。王兄,你就别谦虚了。且不说你与杨府君的关系,令爱为女营主簿,天天见女营训练,所见所闻,皆是练兵要义。哪怕是漏一点出来,也够我们学的了。”
杨阜也附和道:“是啊,能将女子练成精锐,这样的练兵之道,的确值得一学。”
赵昂拱拱手,也打算说两句,不知为何,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王唯笑了,摆摆手。“女营的练兵之道,杨府君早就说过了,不外乎八个字:精挑细选,严训苦练。你们遵照执行就是了,又何必道外求道。与其四处求道,不如潜心练习。就像黄猗黄子美一样,哪有什么高明的刀法,无非是日日苦练,熟能生巧而已。如果吃不了那样的苦,就算请大剑师王越来教你,你也练不出上乘武艺啊。”
“是啊,是啊。”姜叙附和道:“既然王兄也这么说,那我就放心了,回去严训苦练就是。总之一句话,不能让杨府君失望,不能让我汉阳人被人小觑了。”
王唯略作思索,又道:“伯奕啊,练兵之道,我没什么可以告诉你的,但有一件事,我倒是想提醒你几句。”
“王兄请讲。”
“天子祭段太尉的事,你听说了吧?”
“听说了。”
“凉州三明,个个都是名将,天子为何祭段太尉,却一句未及其他,你可曾想过?”
第四百七十四章 闻风而动
姜叙与杨阜交换了一个眼神,不约而同的拱手施礼。
“还请王兄指点。”
“凉州出将,有董卓那样贪残好杀的,也有皇甫规、张奂那样注重安抚的,段太尉居其间。董卓自不用说,皇甫规、张奂过于重视安抚,事实证明也只能起一时之效,是以天子皆不取。”
“天子是欲行段太尉之策?”杨阜问道。
“是,又不完全是。”
“哦?”
“天子的治胡之策,其实就是两句话:服者教化,不服者诛。段太尉只有诛杀,未有教化,并不全面,是以只能解一时燃眉之急,不能治其根本。”
杨阜若有所思。“是教化,而不是安抚,这便是天子与皇甫规、张奂等不同之处?”
“正是。”王唯点点头。“连羌胡都要教化,汉家子民又岂能不读书知礼?医匠改为医师、医士,那战士呢?凡战者,皆士也。知如何而战,知为何而战,不负为士之道。你们练兵时,应着重这一点,则三千骑不仅可保汉阳平安,更能随天子征讨天下。”
“教化虽好,却不是一日之功啊。”姜叙苦笑道。
他自然知道教化,杨修以太守之尊,与普通郡兵朝夕相处,教他们读书识字,极受欢迎。但读书识字并不能帮助将士攻必取,战必胜,说到底,还是流于形式。
王唯说道:“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河西四郡为大汉疆域也有三百多年了,如果当初就能推行教化,今日之凉州就算不如关东,与应该和关中一般了吧,又怎么会成为动乱之源?”
姜叙还待再说,杨阜伸手阻止了他。“王兄,这是天子的意思么?”
王唯点点头。“义山,你身为州从事,这件事的意义,你比我更清楚吧。教化当然不容易,不仅需要教师,更需要笔墨纸砚,但只要你去做,总会有成绩。我听说,河东的文秀纸坊正在研究一种快速印书之术,一旦成功,书本的抄写就会变成极其容易,对教化很有帮助。你若是率先在凉州建印书坊,推行教化,何愁功业不兴?”
杨阜目光一闪。“快速印书术?”
王唯点了点头,却没有再说什么。这件事也是王异的家书中提起的,目前还没有公开。天子打算怎么用,他还不清楚,所以不能说得太明白。
杨阜却抓住了其中的要害。
河东已经有了纸坊,如果再有了印书术,书本的抄写将变得极其简单,对教化的推行有什么样的影响显而易见。用不了多久,人手一两部书都不是难事。
那么,开设纸坊、印书坊就是有利可图的大生意。若是办得好,还能获得朝廷的嘉奖。
名利双收啊。
“这么说来,天子在凉州推行教化是既定之策,绝非说说而已。”杨阜抚着颌下短须,眼中露出光芒。“数十年后,凉州或许能像关东一样人才济济……”
“不不不。”王唯连连摇手。“天子可不是希望凉州步关东后尘,而是取长补短。凉州应该文武兼备,文质彬彬,而不是饱食终日,清谈论道。”
王唯看了赵昂一眼。“杨府君、黄子美这样的士子,才是天子青睐的人才。义山,你庶几近之,只是还需努力,以期更进一步。”
赵昂面色微红,尴尬地避开了王唯的目光。
杨阜谦虚了几句,心中多少有些得意。
诚如王唯所说,他是这几个人中综合实力最强的,要不然也不会四姓子弟并坐,甚至略胜一筹,成为杨修看中的人才,许以厚望。
王唯本人是杨修的心腹,女儿王异又在天子身边为官,这些消息应该是有依据的。
这么说来,天子对凉州的期望的确很高。
这可是难得的机会,抓住了,一举超越四姓都是可能的。
姜叙听了,心里却有些着急。他的武艺最好,但他的学问却远远不够。在凉州,学武很容易,高手很多。学文却不容易,读书识字的本就不多,有传承的名家更少。
四姓之中,阎氏的家学最为深厚,却也只出了阎忠一人。
四姓之外,则以杨氏最高。四姓子弟娶妻,首推阎氏,求之不得,则为杨氏。他的母亲杨氏便是杨阜姑母。在家里,凡有大事,能拿主意的人不是父亲,而是母亲杨氏。
现在看来,不读书是不行了。
姜叙不由自主的想起了姜冏。听说姜冏得到镇西大将军韩遂推荐,入学员营,随贾诩学习兵法,前途一片光明。
或许,我也应该去见一见镇西大将军韩遂,求一个推荐名额?
只是平时和韩遂没什么来往,怕是连门都进不去啊。
姜叙转念一想,太守杨修是天子心腹,与其求韩遂,不如求杨修。只要这次训练成绩出色,想来求杨修推荐一下应该没什么问题。
一念及此,姜叙也没心情坐了,匆匆说了几句,起身告辞。
杨阜也有心事,和姜叙一起走了。赵昂本来也想走,却被赵氏留下了。
王唯与赵昂等人说话时,赵氏就在后面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