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很聪明,也想做一番不朽的事业,但既无防身自保的能力,又无藏拙守弱的智慧,四处树敌,和寻死有什么区别?就算朕想用你,以你现在的状态,你又能办成什么事?”
祢衡沉默了良久,一声叹息。
“陛下说得是,衡孟浪了,不知自惜。”
“知过能改,还有救。”刘协收回不怒自威的目光,看向远处。“听说你见过张喜,说说张喜其人吧。”
祢衡愣了一下。“陛下,衡上书所言的是孟达。”
“怎么,嘲笑过你的孟达罪不可恕,被你骂过的张喜却不能说一字?看来你也不是无所畏惧啊。”
“……”祢衡有些后悔了。
早知天子找他是说张喜的事,他根本不会来。
张喜的事有什么好说的,孔融正为写传记而挠头,他虽然没有执笔写,却也不能拆孔融的台吧。
“张喜身为大臣子弟,弱冠为郎,为朝廷效力近四十年。虽无丰功伟绩,却也立身持正,无可指摘……”
祢衡斟字酌句地开了口,顺着他给孔融提的建议,为张喜开脱。
刘协静静地听着,既不反驳,也不解释,连一点反应都没有。
祢衡越说越觉得无趣,讪讪地闭上了嘴巴。
两人沉默而立,气氛变得极为尴尬。
祢衡看着越来越深的夜色,心里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天子虽然年轻,却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他倒不在乎天子是不是封他为官,他更担心得不到天子的认可。
不管天子有多少不足之处,能在逆境之中力挽狂澜,向死而生,不到四年就逼得袁绍俯首称臣,重建太平,天子无疑是上天眷顾之人,是真正的少年雄主,即使是与秦皇汉武相比,也毫不逊色。
过了半晌,刘协一声轻叹。“早知你说这些陈词滥调,还不如问鬼神呢。行了,你回去吧,朕已经知道你想说些什么了。你和孟达的个人恩怨,你们自己解决,朕没兴趣参与。”
祢衡急了。“陛下,这怎么是个人恩怨,这是关系到天下……”
“你是想说天下苍生吗?”刘协转过头,眉头轻扬。
“自……自然。”祢衡莫名气短。
“你猜一猜,从中平元年到现在,死了多少人?”
“这个……一千万?”
“应该不止。”刘协摆摆手。“就算是一千万吧,你猜反对度田的人有多少?有百万吗?”
祢衡紧紧地闭上了嘴巴,只觉得后背凉嗖嗖的。
“不解决度田,最多百年之后,黄巾之乱就会再来一次,再死一千万人。”刘协转过头,逼视着祢衡,一字一句地说道:“你也许看不到了,但你的孙子应该能看得到。如果他们知道,你曾经有机会解决度田,消除这场灾难,你却囿于个人恩怨,什么也没做,你说他们会不会扬了你的骨灰?”
祢衡深吸一口气。
“贾谊虽英年早逝,但他为天下谋太平,立志高,用意深,故名千古留名,岂止是一书生?你虽然过目不忘之能,有举一知十之智,但你只看到个人恩怨,只看到眼前利益,哪里有半点为苍生之心?”
刘协顿了顿,最后说了一句。
“为苍生请命,你也配?”
祢衡无地自容。
刘协抬起手。“送他出宫。”
“唯!”一直站在远处的法正走了过来,伸手示意。
祢衡慢慢抬起头,深深地看了刘协一眼。“陛下度田之意,看来是绝不更改了?”
刘协点点头。“除非你能找到更好的办法,让天下不再有饥馑。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不要金马门上书了,直接求见吧。就算是半夜,朕也会起身接见你,向你问计。”
祢衡咬咬牙,躬身再拜,然后跟着法正向外走去。
出了宫门,法正还要再送,祢衡却下了马,将马缰还给郎官。
“我自己走回去,不用你送。”
法正看看他,没有坚持。他挽着马缰,看着祢衡渐渐走远,眼看着就要消失在夜色之中,突然大叫一声。
“祢正平!”
远处,祢衡停住脚步,扭转身体,看向法正。
“天子曾说,大汉的希望在你我少年。少年强,则大汉强。少年兴,则大汉兴。唯少年意气,敢为天下先,才能推陈出新,继往开来。切莫自弃!”
祢衡静静地站了一会,缓起举起手,扬了扬,然后转过身,大步向前,消失在夜色之中。
第六百八十四章 且饮茶
法正看着远处,摇了摇头,转身重入宫门。
脸上的笑容渐渐散去,眉宇间多了一分沉重。
他回想着自己今天的表现,心中不安。
祢衡的上书落在他的手中,无疑是个巧合,而且是个非常不利的巧合。他也没想到会有人上书攻击孟达,实际上,孟达给人的印象一直蛮好的,甚至入职没几天,就得到了女骑士胡杏的青睐。
女骑士不论胡汉,都是万里挑一的女子,眼界甚高。
当然也有非议,但那些大多在宫外,集中在一些老臣和读书人之间。他们鄙视孟佗,更对孟佗背后的张让深恶痛绝,那段阉竖控制朝堂的历史激起了他们不堪的回忆。
只是在长安,没人会公开谈论这些。
在宫里,更不可能。
一是宫里以年轻人居多,大多数人对那段历史没有切身体会。二是重用张让、赵忠的是先帝,当着天子的面说张让显然不太合适。
他们也从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只不过并不刻意。
可是,天子会相信他们吗?会不会觉得他们是故意联合起来,蒙蔽他的视听?
法正搞不清楚,但他很清楚一点,天子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有着与他年龄不相衬的洞察力。在天子面前耍弄手段,迟早会遭反噬。
所以他一点也不掩饰对祢衡的厌恶,光明正大的戏弄他。
天子会相信他的坦诚吗?
忐忑不安地回到偏殿,法正惊讶地发现天子并不在殿中,只有诸葛亮一人在整理文书。看到法正进来,诸葛亮有些意外。
“孝直,你今天当值吗?”
“没有,刚才奉诏办事,送祢衡出宫,现在来复命。”法正四处张望了一下。“天子呢?”
“去兰台了。你坐一会儿吧,估计很快就能回来。”
法正顺势就坐,看着诸葛亮做事,心生羡慕,甚至有一丝嫉妒。
诸葛亮比他还小几岁,却深得天子信任,比任何人都贴心。天子对诸葛亮几乎不设防。所有的文件,诸葛亮都可以看。不管接见哪个大臣,诸葛亮都可以旁听。就连他的新婚妻子黄月英都得到了筹建讲武堂的重任。
法正一直没想明白这是为什么。
是因为有推荐人吗?天子对周忠的印象并不好,不久前还拒绝了由周忠接任司空的建议。
是因为诸葛亮聪明吗?诸葛亮的确很聪明,但他也不笨啊,聪明才智不在诸葛亮之下。
“孝直,你心乱了。”诸葛亮忽然说道。
法正一惊,连忙坐直了身体。“你说什么?”
“你有心思。”诸葛亮放下手中的公文,转头看向法正。“是担心祢衡上书的事吗?”
法正眼睛一转。“我不应该担心吗?毕竟我和孟子度既是同乡,又是好友,有互相庇护的嫌疑。”
“如果受到孟子度牵连,你会后悔吗?”
法正想了想。“不会。”
“既然不会,那有什么好担心的。”
法正打量着诸葛亮那平静的脸,忽然笑了。“孔明,如果你是我,你会怎么做?”
诸葛亮嘴角挑起一抹浅笑,推过一杯茶来。“且饮茶,然后去做自己该做的。”
“什么是该做的?”
“问心无愧。”
法正思索片刻,取过茶杯,一饮而尽,然后振衣而起。“孔明,我就不等了。若天子回来问起,你帮我回复一句就是,明天上值,我再当面报告。”
诸葛亮点头答应。
法正脚步轻快地出了门,嘴里哼着不知名的歌谣。
诸葛亮莞尔一笑,伸手拿起一旁的祢衡上书看了一眼,轻轻地搁在一旁。
——
兰台。
蔡琰亲自倒了一杯茶,摆在刘协面前,然后在对面入座。
她没想到天子会来,已经梳洗完毕,换上了常服,准备再看一会儿书就早点休息。
随天子出城一趟,放松之余,她也有些累。
刘协靠在案上,一手托腮,打量着蔡琰,一言不发。
“陛下,尝尝这茶,凉了味道就不对了。”蔡琰提醒道。
刘协嗯了一声,收回目光,看向案上的茶杯。
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
到底是文化人,喝个茶都有那么多讲究,又是茶具,又是礼仪,甚至连茶雾都能说出好几条来,精致得近乎繁琐。
“对我来说,茶就是解渴而已,最多再加上解腻,凉不凉的其实无所谓,凉的更好,不烫嘴。”
蔡琰抿嘴一笑。“那是因为陛下是天子,承担着最大的责任,就像这殿中的柱子,不能有片刻放松。臣则不然,臣只是一扇门,或者一扇窗。有陛下这样的栋梁在,臣只要尽好份内的事就行,闲暇时,不妨做点雕琢的功夫,以娱耳目身心。”
“倒也是这个理。”刘协点点头,端起茶杯,呷了一口。
茶很香。
“菊花?”刘协品了品。
“南阳伏牛山中的秋菊,能清心去火,益寿延年。先父的老师,故太傅胡伯始就常喝此茶,寿八十有二。”
说到胡广,刘协突然想起了法正。
法正的曾祖父法雄曾任南郡太守,胡广就是法雄的故吏。不过他对胡广的印象并不好,说得好听点,是一个老好人,说得不好点,就是孔子口中的乡愿,最擅长的活就是糊稀泥。
“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刘协笑了一声,手指蘸了点水,在杯沿滑过。
很可惜,这茶杯不是景德镇瓷,没有如磬妙音。
蔡琰神情一滞,随即瞥了刘协一眼。“是啊,和他的另一个学生陈仲举相比,他是太温和了些。”
刘协很意外。“立志扫天下的陈仲举(陈蕃)也是他的学生?”
蔡琰点点头。
“你怎么看陈仲举其人?”
“以前觉得他是大丈夫。”
“现在呢?”
“现在觉得他只是半个大丈夫。”蔡琰淡淡地说道:“空有扫天下之志,却无扫天下之才。虽然死得慷慨壮烈,却于事无补。”
“也不能说一点作用也没有。他毁了君臣之间最后一点妥协的可能,逼得先帝只能依赖曹节等人,最终促成了第二次党锢。党人受了伤,流了血,死了人,越发极端,最终推出了袁绍这样的领袖。”
刘协一声长叹。“所以说,意气用事只能坏事,不能成事。”
蔡琰眼神一闪,欲言又止。良久后,她点点头。
“臣赞同,意气用事只能坏事,不能成事。”她举起茶杯,嫣然一笑。“请陛下更进一杯茶。”
第六百八十五章 宦者列传
刘协也笑了。
摆脱了为张喜作传的任务,又出城散了心,蔡琰明显放松了许多,从容了许多。
相比之下,他虽然早就知道这种情况迟早会出现,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事到临头还是有些按捺不住,以至于不想见法正,免得失态,人设崩塌,只能躲到蔡琰这儿来喝茶。
看得破,不一定就能忍得过,他还没修炼到胡广那种境界。
人生就是修行。
他两世为人,加起来也只是不惑之年而已。如果考虑到人生经历不能这么简单的加成,在朝堂权谋上,他还是个不折不扣的新手。
“既然说到了陈仲举,就顺便说说曹节,说说张让、赵忠等人吧。”刘协放下茶杯。“关于他们的传记,你准备得怎么样了?”
蔡琰转身,让袁衡取来一份文稿,摆在刘协面前。
刘协很诧异,她没想到蔡琰已经写好了。接过文稿,他翻看起来,第一句便让他眉头一跳。
“士有清浊,宦有忠奸,不可一概而论。”
刘协一口气将文章看完,满意地点了点头。“我能理解你为什么写不出张喜的传记了。只是这篇文章发出去,只怕引起的争论不会小,不排除有会对你恶语相向。”
蔡琰这篇《宦者列传》记录了三十多个宦官,既有曹节那样的恶人,也有吕强这样的贤者,更不乏蔡伦这样有一技之长,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
可以说,除了他们共同的宦者身份,看不出与其他传记有什么不同。如果不考虑这一点,完全可以将他们分散到其他各传中去。
评价或许有褒贬,但事实几乎确凿,就刘协知道的几件事而言,都可以算是直书其事。
但刘协也能猜得到,这样的《宦者列传》肯定不符合读书人的标准,一旦发布,必须会掀起轩然大波,说不定会有人对蔡琰发动攻击。
就像祢衡攻击孟达一样。
他可以居高临下,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