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道天下-第3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毛玠也点头附和道:“季珪所言甚是,我也作如是想。”
  崔琰又道:“荀氏英才辈出,先有神君,后有八龙。令昆仲俱有贤名,尚未大放光芒,子弟辈又有雏凤之声。荀氏不为党人魁首,还有谁堪当此重任?党人兴于李元礼,成于你荀氏,也是天意。”


第七百五十八章 相见恨晚
  见崔琰说得郑重,荀谌倒不好敷衍,沉吟片刻后,拱手说道:“蒙季珪如此看重,真是受宠若惊。虽然力不能至,当心向往之。我颍川荀氏虽不是什么世家名族,却也是经学传家,略知君子之道,为士之责,不敢片刻有违。”
  崔琰笑着点点头。
  他相信荀谌说的话。
  回到冀州之后,他了解过荀谌与袁绍交恶的原因。
  这次来长安,他经过河东,虽然没和荀彧见面,却听到了不少荀彧施政的轶事,知道荀彧不是贪图富贵、见利忘义之人。
  到长安之后,他又听说了一些与荀恽、荀文倩有关的事,清楚颍川荀氏固然有难得的机遇,却也受到天子有意无意的压制。除了帝王术之外,自然和荀氏不愿唯命是从有关。
  抛开冀州人与汝颍人的利益之争,他愿意和荀谌、荀彧站在一起,共商大计。
  与儒门相比,与所有的士大夫相比,冀州与汝颍系的矛盾并非无法解决。如果儒门失去独尊的地位,如果度田最终得以施行,冀州也好,汝颍也罢,都无法独善其身。
  要想影响朝廷的决策,荀氏兄弟无疑最有条件。
  得到了荀谌的承诺,崔琰随即说起了自己这几天的见闻。
  到长安之后,他没有急着去见驾,而是在太学住了下来。
  张喜去世已经大半年,为之请谥的事闹出了不小的风波,最后却不了了之。为此事专程赶到长安的孔融成了太学教习,闭口不谈此事。年轻气盛的祢衡则去了汉阳,成了汉阳太守杨修的宾客。
  接着,周忠接任司空,绝口不提为张喜请谥的事。
  周忠曾与张喜同朝,关系也非常不错。他不为张喜请谥,又岂能为曾兵戎相见的袁绍说话。
  所以,崔琰一边派人送消息回去,请袁绍、审配耐心等待,一边在太学住了下来,准备参加年底的会议,并在会议上发声。
  他是郑玄的弟子,又有一手精妙剑术,凭着这两项优势,他迅速在太学闯出了名声,每天访客不断。
  有来讨论学问的,有来比试武艺的。
  说到这里,荀谌想起唐夫人说过的颍川人,连忙问了一句。
  他一开口,崔琰就笑了。“的确有这么一个人,姓徐,名庶,字元直,自称是颍川长社人。他的剑法很好,学问嘛,略有不足。”
  荀谌不以为然。“他人在哪里?”
  “他和天子身边的诸葛亮、庞统是好友,据说听他们的建议,去考讲武堂了。不出意外的话,现在应该在讲武堂学习。”
  荀谌有些意外。他不认识徐庶,但颍川士子居然会去考讲武堂,在他看来就是个异类,就像荀攸是荀氏子弟中的异类一样。不过这不是坏事,关东不缺相才,却缺将才。有人去考讲武堂,将来在军中才有话语权。
  “他不是一个人来的,还有个同伴叫石韬,也是颍川人,就住在太学。不过他对经学似乎不太感兴趣,报考了农学堂。最近好像在参与编一部叫《齐民要术》的农书,整天忙得很,几乎看不到他。”
  荀谌皱了皱眉。
  他听得出崔琰语气中的调侃,也觉得石韬从事农学有点掉价。
  虽说四民并列,天子也下诏强调四民皆士,可是士毕竟还是四民之首,不能与农工商等量齐观。石韬明明有机会为士,却要去研究什么农学,怨不得崔琰轻视。
  一旁的毛玠听了,却很感兴趣,详细询问石韬的住处。
  崔琰对石韬的事不太关心,说不出确切的地址。不过这也没关系,农学堂很好找,明天一问就知道了。
  除非有特殊情况,石韬几乎都在农学堂。
  说了几句闲话,崔琰把话题拉回正题,询问荀谌、毛玠对度田的看法。
  在这个问题上,他们三人的意见大体相同,都不赞成度田。
  可是细品,又略有差别。
  荀谌反对度田,是出于道义。他认为抑制兼并是必要的,但度田却不合适,属于急功好利,容易引起民变。
  就他在河东的见闻来看,不度田也可以推行王道,把度田当成推行王道的必经之路,甚至是唯一途径,这是不可取的,有想当然的嫌疑。
  毛玠大部分赞同荀谌的意见,并为河东的新政能够推行而欢欣。
  他进一步阐述说,如果没有合适的补偿,度田与抢劫无异。以这种手段推行王道,和黄巾动乱以谋求太平一样,都不可取,也不可能成功。
  崔琰的态度则比较直接。
  均贫富听起来很好,实际上不可行。如果不问土地、财富是如何得来,一律均平,看似公平,其实是最大的不公平。
  世家拥有的土地又不是抢来的,而是花钱买来。他们拥有的财富也不是天上掉的,而是自己花心思赚来的。这些土地、财富都是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积累,说平均就平均了,以后还有谁愿意勤俭持家?
  世家大族之所以成为世家大族,并不是外力所致,而是自己的努力所致。如果因此受到打压,以后谁还愿意努力?
  所以度田看似王道,实则是亡国之道,而且伤害的正是最聪明、最勤劳的那些人。
  什么人应该度田?那些因攀附皇室而暴富的人才应该度田,比如阉党,比如外戚、宗室,当然也包括以权谋私的官员。
  天子颁布《宦者列传》,宫内不再使用宦者,这是好事,但远远不够,还应该禁止后宫干政,贬抑外戚以及宗室。
  比起不分清红皂白的度田,这些才是最应该做的事。
  三人虽有分歧,但谈得很投机,相见恨晚,一直说到深夜。
  第二天,荀谌起身之后,先派人接毛玠与他同住,一起吃完早餐后,又约毛玠一起去访石韬。
  他觉得石韬学农太可惜了,想劝石韬回心转意,不要耽误了自己。
  正如崔琰所说,石韬并不难找。找到农学堂后,到门口一问石韬的名字,递上名刺,没一会儿功夫,石韬就匆匆迎了出来,纳首便拜。
  “荀君,久仰大名,没想到会在这里见面。”
  荀谌上下打量了石韬两眼,微微颌首,越发坚定了要说服石韬的心思。
  石韬仪表堂堂,两眼有神,能成大器。学农太可惜了,应该从政。
  如果石韬愿意,他现在就可以推荐石韬去河东。
  荀彧急需几个能干的下属。
  “广元,你是哪里人?怎么来长安的,还有谁同行?”


第七百五十九章 衣食为先
  石韬一边将荀谌、毛玠往里请,一边说道:“我是从荆州来的,同行的有徐庶和崔钧、孟建。徐庶字元直,是颍川长社人。崔钧字州平,是博陵安平人。孟建字公威,是汝南平舆人。我们是在襄阳时认识的,接到诸葛亮的书信后,便一起来了。”
  “徐庶是长社人?”荀谌追问了一句。
  颍阴与长社相邻,他对长社有哪些名士还是清楚的,没听说过徐庶其人。
  石韬笑了。“他本名徐福,是个游侠。”
  荀谌一愣,随即一拍额头。“原来是他啊,怪不得后来听不到他的消息了,原来他改了名。”
  “是的,他被朋友救出来后,深感一人一剑力量有限,难求公义,便弃武学文,欲匡扶天下。”
  “既然如此,为何又去考讲武堂?”
  石韬瞅瞅荀谌,嘴角微挑。他没有急着回答荀谌的问题,先将二人引到堂上就座,又命侍童煮茶,摆上点心。
  毛玠看得真切,笑道:“看来农学堂的待遇的确不错,非经学堂能比。我到太学这么久,经学堂也去过几次,还是第一次看到如此精美的点心。”
  “我们自己按照收集来的方子做的。”石韬热情相邀。“这本来是军粮,为的是便利,能够保存,口味并不怎么好。后来东厨里的几个厨娘用了些心思改进,大有改观。能得到毛君许可,也是一件幸事。”
  “军粮?”荀谌拈起一块点心,看了看,咬了一小口,慢慢地嚼着。
  正如石韬所说,这点心看起来不错,口感却不出色。
  当然也不难吃。如果出征的将士能够吃上这样的食物,应该比麦饭更可口。
  更重要的是方便。
  不用埋锅造饭,拿出来就能吃,能省不少事,节省将士的体力,还能提高行军速度。
  尤其是方便奔袭。
  “嗯,这是综合了羌人和鲜卑的办法,用做胡饼的办法做的。里面加了奶,更熬饥。不作战时,一天吃上两块就行。作战时,三四块也够了。”石韬热情的劝毛玠也尝尝。“最大的好处有两个:一是便于携带,二是方便食用。按照我们的估计,一个人可以推十日粮行军,日行六十里到八十里。”
  荀谌的脸颊抽了抽。
  这个数据看似平常,可是有军中经验的人却清楚,这会对作战双方形成一个巨大的差距。
  正常情况下,步卒行军的速度是一天四十里。
  原因之一,就是携带辎重的大车速度快不起来。而不带大车,个人携带的粮食最多三天。超过三天,将士的体力就会消耗过大,影响战斗。
  如果不用大军,仅靠将士携带的粮食作战,最长时间就是三天,最长距离一百五十里。超过这个时间和距离,就是在赌博,而且是孤注一掷的豪赌。
  要是用这种军粮,时间增加到十天,距离增加到八百里,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很容易达到出奇不意的效果。
  尤其是对千人以下的精锐来说,千里奔袭就有了可能。
  如果考虑到朝廷在练兵上倾注的心血,荀谌不觉得这是异想天开,而是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现的事。
  “这是朝廷的要求吗?”
  “算是吧。”石韬说道:“不过朝廷没有明确要求我们做什么,只是提出了一些问题,希望我们能够解决。农学堂接了几个与饮食有关的项目,这只是其中之一。”
  “还有什么……项目?”荀谌觉得这个词有些别扭。
  “那就多了,比如研究不同地区的作物种类、加工方法,还有……对了,有一件事,你们肯定感兴趣。今天留在这儿用餐吧,尝尝我农学堂的伙食,有葡萄酒,而且有很多种口味的。”
  “你们……这么奢侈的吗?”荀谌忍不住说道。“我在河东的时候,可是听说朝廷税赋紧张,今年怕是又不能全额发放俸禄。”
  “所以我不想去做官。”石韬扬扬眉,笑出了声。“诸堂之中,农学堂的伙食最好,经常有试验的样品吃。明年我们还要在上林苑养猪,到时候就能经常吃肉了。”
  “猪肉有什么好吃的。”荀谌不屑一顾。
  毛玠瞅了他一眼,欲言又止。
  荀谌有钱,只想吃牛羊肉,不想吃味道不佳的猪肉。可是对他来说,偶尔能吃几块猪肉就是开荤了,通常只有逢年过节才有这样的机会。
  石韬笑了,神情得意。“多说无益,明年请你尝了再说。我们的目标就是在三年内完成这项研究,以后七十食肉就可以实现了。”
  毛玠心中一动。
  五十可以衣帛,七十可以食肉,是孟子的主张,也可以算是王道实现的标准之一。石韬身为士子,却对养猪这么感兴趣,自然不可能只是因为有肉吃,而是因为这是在将希望中的王道变为现实。
  “石君,恕我冒昧,你们农学堂的项目里一定有农桑吧?三年内七十可以食肉,何时能实现五十可以衣帛。”
  石韬眨眨眼睛。“现在就可以。”他想了想,又补了一句。“当然,目前还仅限于关中。”
  “现在就可以?”毛玠吃了一惊。
  帛是珍贵之物,一般人根本穿不起。哪怕仅限于关中,如果能实现五十者皆能衣帛,也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就。
  石韬微微一笑。“看来毛君到长安不久,还没机会去四周看看。关中重蚕桑的时间虽不久,但如何百姓之家想置办一件丝帛之衣,还是置办得起的。只是绝大多数人不愿意,他们宁愿将丝帛卖掉,换成布衣。”
  荀谌忍不住说道:“安邑重蚕桑更早,而且当时推行蚕桑的就是如今的大司农刘巴,也做不到五十衣帛。”
  石韬露出一丝惊讶。“是么,我一直以为安邑比关中更好一些,现在看来也不尽然啊。”
  “关中真的可能……五十衣帛?”
  “不敢说所有人,毕竟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反正我看到的大致如此。据说关中嫁娶,丝帛已经成为必备之物。穷的一件两件,富的成箱成箧。因为此事,已经有人上书朝廷,要求禁奢侈之风。”
  “那朝廷怎么说?”
  “朝廷说百姓量力而行,不必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