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道天下-第4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表只是该怎么处理的问题,士孙瑞却是能不能处理的问题。比起荆州,并州的问题更复杂,阻力也更大。
  简单的寒暄几句后,士孙瑞带来的几千步骑也上了岸,列队完毕,开始向平乐观行军。
  刘协问士孙瑞,你麾下的这些将士能急行军吗?天黑之前赶到平乐观。
  士孙瑞带来的都是精锐,就是为了在大阅中展示一下实力,以便争取进攻邺城的任务。听了天子这话,岂能示弱,当即表示,请陛下校阅。
  一旁的刘表一听,顿时全身都麻了,心如死灰。
  一趟不够,还要再来一趟?
  可是看看士孙瑞的队伍中有步卒,他又松了一口气。不管怎么说,自己终究是骑马,总不会跑不过步卒。
  但他很快就后悔了。
  士孙瑞一声令下,数千步骑进入急行军模式。不仅骑兵加快了行军速度,就连步卒都迈开脚步,小跑前进。
  境内行军,沿途郡县可以提供食宿,他们不需要带什么辎重,只有自己的衣甲、武器,长距离急行军可能有点问题,二三十里路程却不在话下。
  于是,刘表父子又承受了一次痛并快乐着的旅程。
  刘琦毕竟年轻些,这段时间在洛阳也经常骑马,勉强还能承受。刘表就有些惨了,几乎颠散了架,连脑子都被颠成了浆糊。
  刘协与士孙瑞一边行军,一边交流情况。
  士孙瑞最关心的还不是刘表,而是袁绍。
  袁绍离开太原的时候,状态就不太好。到了洛阳之后,也一直没有和他联络。他清楚袁绍面临的窘境,也越发关心袁绍的情况。
  刘协倒是很坦然,告诉士孙瑞,因为袁绍身体不好,他们还没见过。为了让袁绍能够安心养病,他已经罢免了袁绍的官职。
  士孙瑞听完,下意识地看了刘协一眼。
  他当然不会天真到真觉得刘协罢免袁绍是为了让他养病,但这个理由很正当,他无法反驳。
  平心而论,刘协没有直接下令杀了袁绍,他已经觉得很不容易了。
  反倒是袁绍,居然到现在还没有见驾请罪,真有点不知死活。
  他想干什么?
  或许天子来迎我,就是希望我出面,让袁绍知趣一点,不要逼他下狠手?
  天子真是不容易,小小年纪,受了这么多气,还能忍得住。
  相比之下,袁绍却像是没长大的孩子,还在怄气、使性子。
  刘表也好不到哪儿去。
  坐镇荆州十年,还是一个不识大体的书生。
  ——
  士孙瑞和天子说话的时候,士孙萌凑到了刘琦身边,并肩而行。
  流寓荆州时,他受到刘表父子的款待。如今再见于洛阳,自然多了三分亲切。
  说着说着,便说到了入仕的事情。
  士孙萌这次跟着士孙瑞来洛阳,自然有入仕的计划。官员子弟最常见的入仕途径还是先到宫里为郎,在天子身边见习几年,混个脸熟,然后再谋求外放,或者在朝官中谋求升迁。
  在士孙瑞即将统兵出征的时候,士孙萌还有充当质子的作用。
  听了刘琦、袁谭谋求入仕的遭遇,士孙萌后悔不已。
  按照刘琦所说,他想选为散骑也没那么容易,十有八九会落选。选为普通郎官倒是没什么问题,可是现在普通郎官的价值远过不如从前,但凡有点追求的,都想成为散骑。
  至少士孙瑞是这么想的。
  见士孙萌面露难色,刘琦心中快慰。
  他主动告诉士孙萌这些,就是想告诉他们父子,天子针对不仅是我们,也包括你们。
  早在荆州时,他就知道士孙萌虽然是关中人,却是个书生,不好武事。就算他在士孙瑞的营中待过,也不可能达到散骑的标准。
  仅是开弓一石这一条就能拦住很多人。
  陪在士孙萌身边的郭淮一直在听,然后问了一句。“选散骑没有其他标准吗?比如家世、父辈仕宦之类的。”
  刘琦转头看了郭淮一眼,有些不快。“足下是……”
  郭淮报上姓名,士孙萌又补充了两句说,太原郭氏出自姬姓,郭淮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二千石。最后又特地点明,郭淮的妻子出自祁县王氏,是王允的从女。
  他清楚刘琦这样的高门子弟眼界不同。太原郭氏在并州有名,却不能让刘琦高看一眼,三世二千石才勉强能让他了解太原郭氏的实力,和王允的关系也能证明这一点。
  果然,听了士孙萌的介绍,刘琦的态度好了很多。
  “选散骑不重家世,只要是良家子即可。”刘琦打量着郭淮。“观足下身姿矫健,想必能开一石弓吧?”
  郭淮谦虚地笑了两声。“一石弓是能开,但要一番射中八箭以上,我却做不到。”
  刘琦深有同感,摇摇头,刚想说话,郭淮又道:“至少要下半年苦功,我才有把握入选。”
  刘琦已经到了嘴边的话生生咽了回去,看了一眼郭淮,确认他不是说大话后,又转向士孙萌,皮笑肉不笑的说道:“果然是并州出豪杰啊。”
  士孙萌知道他想说什么,却没有吭声。
  并州近边,民风强悍,本来就多文武双全之辈,选散骑的标准对他们来说的确不算多高,符合要求的人比比皆是。刘琦觉得郭淮张扬,却不知道郭淮已经很谦虚了。
  如果郭淮想参选散骑,根本不需要半年,只要强化训练半个月就行。
  只是他想到的却是另一点。
  据他所知,选散骑原本并没有这样的标准,天子突然加上这一条,恐怕就是针对世家子弟,尤其是关东士大夫的子弟。


第八百二十七章 图穷匕现
  刘表最后是被人抬下马的。
  来回两个多时辰,五六十里的奔驰,让他的腰以下都失去了知觉,仅凭最后一丝倔强坐在马背上,坚持回到平乐观。
  天子邀他共进晚餐,为士孙瑞一行接风。他很想参加,但实在支撑不住了,只得满心遗憾的告退。
  天子不强人所难,同意了,让他改日再来见驾。
  刘琦很想留下来参加宴会,这是难得的机会。可是刘表身体不舒服,身为人子,他也只能回去侍候,以免落下不孝之名。
  出了御营,上了马车,刘表如释重负,一声叹息。
  刘琦也上了车,在一旁坐定,心情有些失落。
  “伯玉,是我耽误了你。”
  刘琦愣了一下,连忙说道:“阿翁言重了,何至于此。父子本是一体,我今天的一切都是阿翁所赐,哪有耽误之说。”
  刘表又是一声叹息。“伯玉啊,你看看士孙萌。他原本也是个书生,到了太原才多久,骑术已经堪用。你随我在荆州十年,却只学了些经籍文章,未曾训练骑射。大争之世,本该文武并用,我却倾心于文章,实在是本末倒置了。”
  刘琦有些惊讶地看着刘表,却发现刘表的目光看着车顶,神情颓然,不像对他说话,更像是自言自语,便将涌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孟子曾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肌肤。天子好孟子,是身体力行,不只是玩其文辞,坐而论道。仅此一项,便胜我等千百倍。”
  刘表再次幽幽一声长叹。“天下是他的,理应如此。”
  刘琦心中疑惑,不知道刘表是受的打击太大了,心灰意冷,还是一时气糊涂了。
  这可不像是刘表可能说的话。
  作为从懂事起就跟着刘表东奔西走的长子,刘琦深知刘表性格。他一向是谦谦君子,看不上武夫,即使是坐镇荆州,不得不兴武事,他也是以儒将自居,凡事以道德学问为先,以身先士卒为耻。
  今天……这是怎么了?
  “从明日起,你不要再四出访友了。闭门读书,练习骑射。”
  “喏。”刘琦不明就里,却还是应了一声,随即又有些为难。
  他已经答应了刘备,要去刘备军中任职。若是闭门读书,刘备那边的机会还要不要?
  他看了一眼刘表,欲言又止。
  刘表一向看不上刘备,现在又丢了面子,还能答应吗?
  还是以后再问吧。
  刘表收回目光,打量着神情疑惑的刘琦,不禁又是一声叹息。
  这蠢物,到现在还没明白形势。我的人生真是失败啊。有这样的继承人,我就算建功立业,又能如何?
  ——
  刘协与士孙瑞谈笑风生。
  对士孙瑞及其麾下将士的精练,刘协是满意的。这说明士孙瑞这几年没有闲着,一直在做战争的准备。
  实事求是的说,仅战事而言,士孙瑞就可以完成任务,拿下冀州。
  他担心的是其他方面。
  士孙瑞在太原几年,麾下聚集了太多的太原人,而且都是大族子弟。如果让他独力承担平定冀州的责任,最后受益的还是太原大族,而不是那些付出了血汗的普通士卒。
  太原大族有了军功,不会觉得这是无数士卒努力训练、忘我作战的成果,而是当作自己应得的功劳,并以此和朝廷讨价还价,抗拒朝廷一切对他们不利的新政。
  冀州人同样如此。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根源还在于士孙瑞等人自己就没转过弯来,对四民皆士这样的观点没有真正的认同,觉得士大夫与众不同。
  所以,他还要把握着方向,不能被士孙瑞等人带偏了。
  酒过三巡,刘协问士孙瑞,麾下有没有人才可以进贡。
  贡士既是地方官员的权力,也是地方官员的责任。士孙瑞没有客套,向刘协提供了一份准备好的名单,上面既有王凌、郭淮、温恢等太原土著的名字,又有沮授、王粲等外地人的名字,还有几个名医、巧匠。
  其中王粲甚至不在太原,在上党。
  刘协收下了名单,转头问沮授。
  “关于冀州,你有何建议?”
  沮授早有问准备,不慌不忙的躬身说道:“陛下十余万大军四面合围,兵既精练,将亦勇猛,胜负判然。区别只有于以德胜还是以力胜而已。”
  刘协笑笑。“公与不妨详言之。”
  沮授再拜。“以德胜,则万众归心,冀州从此平定,可为幽并提供钱粮、精兵。以力胜,则冀州虽定,人心不服,猜疑犹在。如死灰余烬,时时有复燃之患。”
  “这人心又是什么人的心?这猜疑又是因何而起的猜疑?”
  沮授微滞,随即又恢复了平静。“人心自然是冀州士庶之心,猜疑则是朝廷对冀州之猜疑。”
  刘协笑了。“既然分士庶,那你是不赞同朝廷四民皆士的观点了?”
  沮授也笑了。“陛下有教无类,推而广之,使四民皆士,的确用心良苦。但教化非一日之功,非积数十年之功不可,急切之间恐怕还难以实现士庶无别。”
  刘协点点头。“你这话既对,也不对。”
  “还请陛下指点。”
  “对,是你知其然。不对,是你不知其所以然。”
  沮授目光一闪,沉吟片刻。“陛下是说,教化可以速成?”
  刘协点点头。“空言无益,不如就以冀州做个试验。朝廷将在冀州推行教化,一年见效,三年见功。”
  沮授眉心微蹙,沉吟不语。
  一旁的士孙瑞也皱起了眉头。“陛下,一年见效是不是太急了些?邺城坚固,就算有十倍的兵力围城,只怕也无法速克,留给教化的时间可不多。”
  刘协笑笑。“何必等到攻克邺城再行教化?围城自围城,教化自教化,并行不悖。冀州士庶归心之时,就是邺城开门之日。”
  士孙瑞挑了挑眉,刚要说话,沮授突然说道:“陛下是准备在围邺城时,在冀州推行度田么?”
  刘协抚掌而笑。
  “不错,朝廷将在围邺城的同时推行度田。当年黄巾起事,八州并起,冀州便是风暴中心。虽说张角兄弟行事荒悖,却也可见冀州百姓痛恨兼并之苦。朝廷为他们均贫富,分土地,你说他们是拥护朝廷,还是支持邺城中的那些逆贼?”
  沮授深吸一口气,心脏怦怦乱跳。
  刘协打量着沮授,面带微笑。“你是冀州名士,愿助朝廷一臂之力吗?”


第八百二十八章 有所为,有所不为
  士孙瑞等人知道天子打算在冀州大动干戈。
  天子选了上百人,准备将冀州郡县的官员全部换掉,并不是什么秘密。但凡有点消息渠道的人都有所了解,甚至想从中分一杯羹。
  士孙萌从河东赶到太原,跟着士孙瑞来洛阳见驾,就有这样的目的。
  但他们没想到天子要在冀州强行度田,而且是这个时候。
  他们一下子懵了。
  可是仔细想一想,天子这一手看似鲁莽,其实却极精妙,而且有极大的成功可能性。
  唯一的问题是,朝廷有逼冀州大族造反的嫌疑。
  邺城未下,朝廷就要推行度田,那些不肯接受度田的大族怎么办?要么去邺城,要么就地坚守。
  不管是哪种选择,都无法改变结果。
  天子有十几万大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