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道天下-第4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见到袁绍又能如何?
  “他的请罪疏写了些什么?”
  “听说很长,具体写了些什么,现在还不知道。”董昭笑笑。“不过你很快就能知道了,听说天子对这份请罪疏很满意,要印行天下。”
  臧洪愣了一下,随即又恢复了平静,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杀人诛心啊。”
  “这么说也不能算错,但是……”董昭顿了顿,又道:“却未必是天子本意。”
  臧洪斜睨了董昭一眼。“那天子的本意又是什么?”
  董昭没有回头,转头看向臧洪的部下,沉吟了片刻。“你来的路上,有没有想过用这三千铁骑奔袭美稷,杀掉曹操,为张邈兄弟报仇?”
  臧洪眉梢一跳,沉吟了半晌。“的确想过。”
  “为什么没行动?”
  臧洪没吭声,脸色却有些难看。他取过酒壶,自斟自饮,一边喝了几杯酒,才将心中的怨气压了下去。
  “子源,你有没有想过,当初追随袁绍的人,为什么后来都成了他的敌人?你如此,我如此,张邈兄弟如此,连曹操亦如此。”
  臧洪抬起头,眯着眼睛,打量着董昭,欲言又止。


第八百三十六章 成见误人
  臧洪住了一晚,次日起程渡河。
  站在船上,看着浑浊的河水滚滚东流,臧洪又一次想起了董昭的问题。
  其实在北疆时,他和荀攸偶尔也讨论过这个问题。只不过荀攸对袁绍一向没什么好感,直说是袁绍外宽内忌,容不得人,所以故旧亲朋中有能力、有影响的人都不知不觉地成了他猜忌的对象。
  臧洪不太认可荀攸的这个结论。
  虽然他与袁绍反目成仇,却不觉得袁绍如此不堪。
  如果党人的魁首是个伪君子,那党人成了什么?
  臧洪沉思的时候,一旁两个奉命送他渡河的河内郡掾吏的闲聊引起了他的注意。
  一个掾吏说,听说当年袁绍火烧两宫的时候,张让、赵忠等人就在这里跳入黄河,避免了被袁绍羞辱。如今袁绍穷途末路,却宁可受辱,也不愿跳河,比张让、赵忠等人还不如。
  另一个说,何止如此,当年大将军何进与阉竖争斗,何进犹豫不决,反倒是阉竖干脆利落,直接杀了何进。由此可见,这些达官贵人就是不行,只会说大话,做事是不行的。
  臧洪一听就火了。
  将袁绍与何进相提并论,这是他不能接受的。
  何进是谁?一介南阳屠夫,因为攀附阉竖才成了大将军,才能、德行一无可称。如果没有袁绍等人帮衬,他就是个废物,被阉竖玩弄于股掌之上。
  臧洪喝斥了一声,声色俱厉,吓得两个掾吏唯唯诺诺,不敢反驳。
  但他们眼神中透露的不屑却深深刺痛了臧洪。
  这些人不反驳,只是因为他的官职更高,而不是因为他说得有理。
  想到袁绍的表现,他有些底气不足,只好避过不谈。
  ——
  过了河,臧洪一路急行军,中午时分赶到平乐观。
  有掾吏接到消息,在营外等着,将臧洪接到指定的营地。臧洪让部下扎营,自己带着两个亲卫,赶到御营拜见。
  刘协正和士孙瑞、韩遂讨论校阅的事,看到臧洪时,他满意地点点头,示意臧洪入座。
  臧洪谢恩,又向士孙瑞、韩遂行了礼。虽然没有刻意,但他对士孙瑞的态度明显更恭敬,行礼之外,还说了两句景仰之类的话。
  韩遂眼中闪过一丝不快,随即又恢复了平静,看不出一点异常。
  眼光一扫,臧洪看到了案上有一份名单,其中隐约有自己的名字,不禁心中一紧,又添了几分小心。
  入座之后,刘协问了臧洪一些路上的事,便示意臧洪可以退出了。
  臧洪出了御营,却没有离开,远远地等着。
  过了一会儿,士孙瑞与韩遂并肩走了出来,一边走一边商量着什么。出了大营,看到等候一旁的臧洪,韩遂含笑点了点头,翻身上马,带着亲卫走了。
  士孙瑞也没多说什么,示意臧洪上马,一起回营。
  “子源在雁门,能接到朝廷的邸报吗?”士孙瑞看似随口问了一句。
  “该有的都有。”
  “那你对抚军大将军去年防秋汛的事怎么看?”
  臧洪心领神会。“抚军大将军协助地方防秋汛,劳苦功高。”言语之间却无尊敬之意。
  “仅此而已?”
  “还请士孙公指点。”
  士孙瑞转头看了臧洪一眼,一声叹息。“若是袁绍围彭城时,抚军大将军挥师东向,你觉得他能平定关东吗?”
  臧洪闭口不言。
  “子源,你在北疆数年,自我砥砺,已非昨日轻狂。并凉人蒙天子教化,亦非昔日之虎狼之师。你不可再以成见待人,尤其抚军大将军。防秋汛,看似举手之劳,却是王道之本。抚军大将军能为天下先,堪为诸军表率,你我都要学着点。”
  臧洪点了点头,却不说话。
  士孙瑞眉头微蹙,咂了咂嘴。“你在这儿等我,是为我与陛下讨论之事吧?看到了自己的名字?”
  臧洪笑笑。这件事他不能主动提,但他相信士孙瑞应该懂他的来意。
  士孙瑞不紧不慢地说道:“天子计划重建八校,本来有你的名字,不过现在你不用考虑了,我觉得你还要再磨砺几年才行。”
  臧洪一愣,随即说道:“还请士孙公指点。”
  “你目力很好,眼光却不行。”士孙瑞扬扬马鞭,冷笑道:“雁门的天地虽然广阔,却未能让你打开眼界,自破樊篱。”
  臧洪的脸顿时白了,随即又涨得通红。
  士孙瑞这句话很重,仿佛兜头浇了他一盆冷水,将他的雄心壮志熄灭了大半。
  他几次张口欲言,最后还是咽了回去。
  “多谢士孙公教训。”
  士孙瑞颜色稍缓。“八校乃禁军精锐,国家栋梁,唯文质彬彬之君子能当之。子源,君子慎独,当日三省吾身,不可一日懈怠。”
  “喏。”臧洪躬身领教。
  士孙瑞扬扬马鞭,示意臧洪不必再跟着,带着亲卫扬长而去。
  臧洪站在路边,看着士孙瑞一行消失在远处,怅然若失。
  ——
  士孙瑞提出从八校候选名单中删去臧洪,刘协多少有些意外。
  听了士孙瑞的解释后,刘协想了很久。
  臧洪成见很深,这是事实。
  但依据士孙瑞的标准,只怕凑不满八校的名额。
  所以他怀疑士孙瑞另有用意,是反对重建八校的迂回之计。
  虽然他没有明说这八校就是西园八校,但身在平乐观,又召八方之兵,显然有刻意的成份在内。
  孝灵皇帝当年建西园军,就是想从大将军何进手中夺取兵权。大将军何进是外戚,但他的背后是以袁绍为首的士大夫。作为士大夫的一员,士孙瑞对此有抵触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更何况士孙瑞等人的梦想就是权归三公,他本人就是太尉执掌兵权的希望所在,岂能赞同朝廷重建八校,天子掌兵。
  讨论的时候,士孙瑞就远不如韩遂积极。
  现在他提出这样的标准,等于是出了个难题。
  论相貌,臧洪相貌堂堂,有大臣之相。论德行,臧洪义薄云天,名满天下。论能力,臧洪也是战功赫赫,威镇北疆。
  如果臧洪因为对西凉人有成见就不能名列八校,那还有几个人能符合要求?
  除了西凉人自己,有几个对西凉人没有成见?
  就连西凉人内部都不合,互相看不惯。
  为了八校尉的名单,他已经挠头了很久,好容易才挑出几个还不错的,现在被士孙瑞这么一搞,怕是又要黄。
  “士孙公用心良苦,自然是好的。只是这标准比选拔三公还高,怕是有些过于严苛了。”刘协轻声笑道:“说起对西凉人的成见,恐怕不止臧洪一人啊。”


第八百三十七章 各让一步
  被刘协不露痕迹的批评了一句,士孙瑞有些尴尬,却还是说话。
  “成见误人,臣担心会影响八校尉相处。”
  “君子和而不同,我相信臧洪虽有成见,倒不至于以私害公。”刘协摆摆手,示意士孙瑞不必着急。“况且八校之间也要有些争斗,要是一团和气,反倒不好弄了。”
  士孙瑞张了张嘴,不好再说什么。
  “我知道,有人会觉得重建八校,是实现先帝当年未竟之遗志。我不能说一点意思也没有,但这八校肯定不是西园八校的重现,至少不会有宦官掌兵这种事发生。”
  刘协说完,叹了一口气。
  士孙瑞心里一紧,反对的话到了嘴边,又咽了回去。
  天子这是在提醒他,他已经做了让步,不要得寸进尺,逼他翻脸。
  当年孝灵皇帝建西园军,并以蹇硕为上军校尉,除了与何进夺兵权外,也有为废长立幼做准备的心思。
  孝灵皇帝驾崩前,依然没有死心,将刘协托付给蹇硕,希望蹇硕有机会拥立刘协。
  对刘协而言,士大夫是对手,宦官才是支持者。天子为了和士大夫妥协,主动取消了宦官制度。如果士大夫逼得太紧,天子重建宦官制度,损失可就大了。
  刘协趁热打铁,将臧洪跳过候选名单,列为第一个确定的八校尉人选。
  至于雁门太守的职务,另作安排。
  有幽燕都护、燕然都护守边疆,雁门已经成为内郡,能胜任太守的人很多,不必臧洪。
  如果不是代郡、上谷就在弹汗山附近,幽燕都护还需要这两个郡的兵力随时增援,刘协甚至想将张辽、高顺都调回来。
  确定了臧洪,就等于确定了重建八校势在必行,不用于讨论。
  剩下的就是八校的名称、设置以及其他人选。
  有了八校,原本的北军五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射声校尉沮俊、步兵校尉魏杰留任,其他人或是转为其职,或是依在北军之中,改任假校尉、司马。
  刘协打算扩充诸校至五千人,只有校尉一人是不够的,必须设立假校尉、司马之类的官职做为副手。
  八校共四万人,作为京师常备军差不多就够用了。只是眼下还没有这么多人可用,所以诸校都没有满编,满打满算,也就是两万左右。
  剩下的兵力,刘协打算从关中、河东征调。
  关中有招降的西凉旧部,河东有招安的白波军,以及即将入籍的鲜卑人、匈奴人,都是不错的兵源,挑出两万精锐肯定没问题。
  有恒产者有恒心。这些人都是有恒产的,保家卫国的意志比一般人更坚。
  兵源不成问题,将领的竞争却很激烈,刘协颁布诏书,八校尉将优先从参加大阅的将领中挑选,主要看个人能力和练兵水平,不问家世和出身。
  消息一出,平乐观就热闹起来了。
  诸将都加紧训练,就连不想成为八校尉的人如士孙瑞、刘备、蒯越都不敢大意,没人想在大阅的时候垫底。
  ——
  司马懿回到了平乐观,带来了黑山军的代表五鹿。
  刘协第一时间接见了五鹿。
  五鹿对刘协讲述了他们从上党返回黑山的原因。
  最初响应钟繇邀请,进入上党的黑山军的确受到了优待。钟繇分配了他们土地,还提供了一些种子、农具,并让前将军段煨拨了一些军械给他们,平时还帮他们训练。
  可是随着进入上党的人越来越多,条件就慢慢的变了。
  先是土地越来越少,后来干脆没有了,只是由钟繇拨付粮草。可是粮草也越拨越少,开始还能吃饱,后来就只能在交战时才能吃饱,平时都要打折扣。一般是给六七成,最少的时候只给五成。
  黑山军愿意去上党,最大的愿意就是能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吃饱饭。现在土地没有了,饭也吃不饱,有人就放弃了,选择重回黑山。
  正好袁绍两次受挫彭城,无暇顾及黑山,黑山军在山里自耕自种,虽说辛苦点,倒也落得自在。后来见形势渐稳,袁绍日见衰败,胆子大的人就出了山,在荡阴、朝歌一带耕种。
  这里有河内郡的郡兵驻守,双方有过一些冲突,但总体来说还算和平。
  这其中,司马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作为河内大族子弟,他既能影响董昭、董访的决定,也对于毒等人有一定的威慑力,是最佳的斡旋人选。
  当司马懿带着诏书,赶到山寨招安时,于毒几乎没有犹豫,立刻答应了,派五鹿前来见驾。
  五鹿是个道人,初通笔墨,也知道一点《太平经》的经义,在黑山军中算是个读书人,影响仅次于于毒、苦酋等将领。
  听完五鹿的讲述,刘协问了五鹿一个问题。
  上党是真没有土地了,还是有土地,却掌握在某些人手里,不肯拿出来?
  五鹿听完,叹了一口气。“上党临近邺城,钟府君生怕引起内乱,给袁绍可趁之机,也是可以理解的。袁绍的外甥高干就多次打算进攻上党,还派人到上党联络大族,想里应外合。”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