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羽眼神微缩,缓缓地吸了一口气。
他有点明白了徐晃的意思。
北军八校并不是单独的八个营,而是不同的功能组合体。要想发挥真正的战斗力,不是哪一个营强就可以的,要八营皆强,而且配合默契。
屯骑营是很强,可是没有轻骑兵的配合,没有射声营的配合,屯骑营的战斗力也很难持久。
“八营各有各的特点,也各有各的难处。屯骑营的威力在于冲阵,难处则在兵员要求高,训练也难,没有两三年时间,很难形成战斗力。”
关羽眉头紧皱。“这么说,屯骑营去不去冀州也没什么不同?”
“不能这么说。”徐晃摇摇头。“没有屯骑营的北军,是不完整的北军。只不过这次屯骑营是配合其他营,将来却可能是其他营配合屯骑营。”
“将来?”
“你不会觉得平定冀州之后,天子就马放南山吧?”
关羽一时语塞,沉吟了半晌,这才很勉强地说道:“既然如此,那我就勉强接收几个吧。”
酒热了,雾气缭绕,酒香扑鼻。
徐晃举起酒杯。“不是几个,而是整个屯骑营。让他们按你的要求去练。练成了,就留下。练不成,就算送到其他营,也是响当当的精锐,谁会拒绝呢?”
关羽目光一闪,转怒为喜,连连点头。
——
沮俊回到大营,没有进自己的帐篷,直接进了沮授的帐篷。
沮授有客人。一个年轻人,正与沮授对面而坐,案上铺着几张图纸。沮俊眼睛一瞥,就认出这是攻城器材,不由得多看了年轻人一眼。
沮授连忙起身。“兄长,这是关中大医名师马钧马德衡,刚从长安赶来,准备入北军效力。”
沮俊一听,大喜过望,连忙拱手致意。
“原来你就是马大匠啊,想不到这么年轻。啧啧,真是少年出英雄。”
马钧面红耳赤,结结巴巴地说不出话来。
沮俊哈哈大笑,邀马钧重新入座。
他早就听说过马钧的名字,知道他是关中的能工巧匠,改进的织机效率比原有的织机提升了近十倍。关中、河东如今能有大量的丝绸出售,马钧改进的织机立了大功。
士孙瑞早就想邀马钧来北军效力,却被马钧拒绝了。后来听说马钧制造织机获利颇丰,连太学邀他去做讲习都不愿意,这才罢休。
没想到马钧会突然出现在这里,而且是在沮授的大帐里。
不用说,肯定是沮授居中运作,请到了马钧这个名匠师。
有了马钧的协助,攻打邺城就容易多了。
沮俊与马钧寒暄了一阵,马钧很不自在,以舟车劳顿为由,起身告辞。沮授也不拦着,命人送马钧去休息。
帐中只剩下沮俊、沮授二人,沮俊顾不得来意,先问起了马钧是怎么来的。
沮授笑笑。“这不是我的功劳,是中山甄氏的功劳。”
沮俊眼珠一转,立刻想到了一个人。“你是说,是那个据说有贵人之命的小女子?”
沮授点点头。“我也不知道她用什么办法,居然说动了马钧。”
沮俊欢喜不禁,却又有些担心。“马钧虽然灵巧,但他毕竟是个白身,直接做轻车校尉怕是有点难。”
沮授摇摇手。“此人不好功名,对轻车校尉也没什么兴趣,能做事就行。”
第八百五十章 知己知彼
沮俊大喜过望。
马钧愿为北军效力,却不在乎官职,这简直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你是怎么和那甄氏小女子联系上的?”
沮授笑笑,将大致情况说了一下。
这次随士孙瑞去洛阳参加大阅,他清楚天子武力平定冀州的心意已决,而且有意要逼反一部分冀州大族,冀州必将迎来重大损失。
他无法阻止天子的想法,只能退而求其次,想办法为冀州将来的恢复做些准备。
他很自然的想到了甄宓。
甄宓有国色,又有中山甄氏的雄厚实力,据说和天子也见过面,印象还不错。如果她能入宫,冀州在宫里也就有了发声的机会。
找到甄宓并不难——她是随驾的讲武堂技师——但甄宓却拒绝了他的提议。
入宫解决不了问题。
况且宫里原本就有冀州人,董承的女儿董宛就在宫里,而且她是董太后的族人,从小和天子一起在南宫长大,最是亲近。
要找人为冀州代言,董宛比她更合适。
何况孝桓、孝灵都是出自河间,天子的生母灵怀皇后是赵国人,天子身上流着冀州的血,只是冀州人没把天子当自己人罢了。
与其想着走后宫的路子,不如想想怎么为天子征讨冀州效力。
甄宓最后想到的办法就是请马钧出仕,到北军效力。
北军八校,天子要建一个战车营,专门负责制造军械,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人选。本来甄宓是打算毛遂自荐的,但她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水平不够,便想到了马钧。
至于甄宓是如此说动马钧的,那就不清楚了。
甄宓没说,马钧也绝口不提。
沮俊听完,频频点头。“想不到这小女子不仅有颜色,还有谋略,可比审配、田丰辈强多了。公与,你要与她保持联系。入宫虽不是唯一选择,却还是值得考虑的。至于董承父女……”
沮俊哼了一声,不屑再提。
董承身为董太后族人,居然会依附董卓,这种人也就那么回事了,当不得大用。至于他的女儿董宛,看起来好武,与马云禄、吕小环等人相似,但能力同样有限。
如果甄宓能入宫,肯定比董宛强。
只是这事强求不来,甄宓想必自有主张。
说了半天,沮俊想起来意,便将士孙瑞的想法对沮授说了。
袁绍去世,按照礼法,他的女子、旧部都应该去奔丧。如果能借此机会,让审配放一部人,或许可以缓解一下冲突,为逼降甚至求和创造一些条件,避免大战。
士孙瑞这么想难得。对他来说,审配投降未必是好事。
沮授苦笑。“兄长,你根本不了解审配是什么样的人。此时此刻,他根本不可能放走一个人,只会利用这个机会,鼓动更多的人做殊死一搏。”
“真会有人那么蠢?”沮俊将信将疑。
都是这种时候了,还有人相信能战胜朝廷,战胜天子?
睁开眼睛看看形势吧。别说天子有几路大军四面合围,就算天子不出面,仅士孙瑞一路,率北军进入冀州,也能拿下邺城,最多只是时间久一点而已。
“兄长,人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沮授一声叹息。“没有亲眼见过朝廷大军的人,是不会相信朝廷能以武力平定冀州的。天子放出风声,要在冀州强行度田,你之前不是也觉得不妥么?”
沮俊顿时面红耳赤。
在士孙瑞率领扩充的北军返回太原之前,他们就收到了消息,知道天子有意在冀州强行度田。他们为此忧心忡忡,觉得天子此举是助审配一臂之力,让更多的冀州人选择支持审配,与朝廷为敌。
大战之前,做出这种决策,简直是资敌。
可是看到士孙瑞带回来的两万精锐,他知道自己想多了。
小敌之坚,大敌之擒。天子有足够的实力,根本不怕冀州人支持审配。支持审配的人再多,也改变不了最后的结果,只会让天子有机会将他们一网打尽。
“求个心安吧。”沮俊最后说道:“不管怎么说,我们毕竟也是冀州人,总不能看着乡党为审配所误,却见死不救。”
沮授无奈地点点头,算是答应了。
——
邺城。
审配负手站在城头,看着远处官道上扬起的尘土,嘴角露出一丝浅笑。
不出意外的话,那又是一些不愿意将土地拱手让人,执意要与朝廷对抗到底的人。
自然天子要在冀州强行度田的消息传开之后,这样的就络绎不绝。冀州城中的兵力越来越多,接近三万,钱粮也非常充足,守上一年肯定没什么问题。
有了这些兵力和钱粮,邺城固若金汤。
为了防止来的人太多,审配一边婉拒了一些实力有限的世家,建议他们要么入山暂避,要么就地拒守,一边在城外选址,决定在漳水南岸再建两个大营,与邺城形成犄角之势。又在邺城西城墙上筑了三个高台,上设强弩,下储兵粮,做长期坚守的准备。
万事俱备,只等天子来攻。
他想看看,天子能有多少人马,又能围城多久。
“审君。”袁熙出现在城上,快步走了过来。
审配收回思绪,回头看了一眼,见袁熙满面泪水,不禁愕然。“袁将军,你这是……”
“家父辞世了。”袁熙忍不住悲伤,号陶大哭。
审配眼神一冷,看了一眼袁熙身后的随从。
在如此严密的看守下,袁熙居然还能在他之前得到袁绍去世的消息,看来这些人不尽职啊。
“什么时候收到的消息?”
“刚刚。”袁熙一边哭,一边将刚收到的书信递了过去。
审配接在手中,瞥了一眼,就认出这是郭图的笔迹,不禁暗自哼了一声,说不出的鄙夷。
这缺了门窦的老狗,果然无处可去,只能为袁绍守坟了。
他打开书信,迅速浏览了一遍内容,最后落在日期上。
只要知道郭图发出这封书信的日期,就能推算出这封信什么时候过河,什么时候到达邺城,就能查出是哪些人在通风报信。
郭图留下的那些信息渠道,就是这么被他一条一条的掐断的。
只是袁熙不清楚。
辛毗远走,韩宣又与袁熙反目,袁熙身边已经没有谋士为他出谋划策,就是一个傀儡而已。
审配扶起袁熙,垂泪道:“袁将军,令尊为天下苍生计,忍辱向朝廷称臣,最后还是不免一死,可见苟且亦难偷生。唯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方能向死而生。”
第八百五十一章 其惟春秋
正如沮授说的那样,袁绍的死不仅没能让审配放人,反而给了审配一个激励士气的机会。
袁绍为人所误,先是向朝廷称臣,后来又被袁谭软禁,被袁术俘虏,槛车征送朝廷,结果如何?
朝廷还是没有放过他,将他羞辱至死。
就连上请罪疏也没用,反倒成了他遗臭万年的负担。
你们还想投降吗?
就算你们愿意交出历代辛苦积累的家产、土地,天子也不会放过你们。他只会得寸进尺,一步步将你们逼上绝路。
士可杀,不可辱。退路是没有的,只有死战到底,让天下人看到我们的意志,看到朝廷的残暴,然后揭竿而起,才有反败为胜,与朝廷争一争的机会。
入城的冀州大族本来就对朝廷强行度田深恶痛绝,听说袁绍死了,而且死得那么憋屈,更没有和解的想法,打定主意,死守邺城,逼着天子承认他们的利益。
田丰保持沉默,没有支持,也没有反对。
汝颍人都被审配关起来了,就算不在牢里,也被软禁在家里,既接触不到兵权,也没有和外输送沟通的渠道。他们就算反对审配的选择也无能为力,只能保持沉默。
审配也不在乎他们的意见。
对他来说,这些汝颍人就是一些人质而已。
人质有什么意见,重要吗?
让审配意外的是,陈纪、陈君父子态度鲜明地支持他,反对朝廷强行度田,并表示不仅冀州人应该奋起反抗,天下士大夫都应该支持审配,反对朝廷的乱政。
如果冀州强行度田,其他州也无法幸免,最终和冀州一样。
因此,坚守邺城,不仅是冀州人应该做的,更是天下士大夫应该做的。面对掠夺民财的暴政,士大夫如果忍气吞声,俯首屈从,还有什么气节可言?
审配虽然一直看不上陈纪、陈群父子,觉得他们就是倚仗陈寔余荫,沽名钓誉,却也不反对他们为自己发声。
他亲自登门拜访,请陈纪撰文,传檄天下。
邺城里虽然没有印坊,但他可以派人抄写几百份,送到各州郡,号召各州郡的大族起来响应。
眼下或许没什么用,但随站战事僵持,朝廷为了供应十几万大军,不得不向山东州郡增加赋税,起来反抗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陈纪欣然从命,洋洋洒洒的写了一篇文章。
审配看过之后,直皱眉头。
陈纪名声很大,学问也不错,但是这文章写得不如陈琳太多了。不过他什么也没说,夸了陈纪一番,转头让人修改,然后抄写了几百份,送往各地。
他要的只是陈纪的名声。
——
“这老不死的疯了。”袁术将署名陈纪的檄文卷成一团,扔在火中。
火焰一下子舔着纸团,亮了起来。
纸团舒卷着,被火烧黑,变成灰烬,又被火焰蒸腾,飞了起来。
杨弘手慢,没有抓住,有些无奈。
“使君,我还没看完呢。”
“有什么好看的,一堆狗屁不通的废话。”